《難經本義》~ 上卷 (1)
上卷 (1)
1. 上卷
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
白話文:
第一個問題說:人體的十二條經絡都有動脈,但是為什麼單單選擇寸口這一部位,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呢?
十二經,謂手足三陰三陽,合為十二經也。手經則太陰肺,陽明大腸,少陰心,太陽小腸,厥陰心包,少陽三焦也。足經則太陰脾,陽明胃,少陰腎,太陽膀胱,厥陰肝,少陽膽也。
白話文:
十二條經絡,包括手和腳上的三個陰經和三個陽經,總稱為十二經。
手上的經絡為:
- 太陰肺經
- 陽明大腸經
- 少陰心經
- 太陽小腸經
- 厥陰心包經
- 少陽三焦經
腳上的經絡為:
- 太陰脾經
- 陽明胃經
- 少陰腎經
- 太陽膀胱經
- 厥陰肝經
- 少陽膽經
皆有動脈者,如手太陰脈動中府、雲門、天府、俠白,手陽明脈動合谷、陽谿,手少陰脈動極泉,手太陽脈動天窗,手厥陰脈動勞宮,手少陽脈動禾窌,足太陰脈動箕門、衝門,足陽明脈動衝陽、大迎、人迎、氣衝,足少陰脈動太谿、陰谷,足太陽脈動委中,足厥陰脈動太衝、五里、陰廉,足少陽脈動下關、聽會之類也。謂之經者,以榮衛之流行,經常不息者而言。
白話文:
凡是有動脈脈動的地方,例如:
- 手太陰肺經:脈動中府穴、雲門穴、天府穴、俠白穴
- 手陽明大腸經:脈動合谷穴、陽谿穴
- 手少陰心經:脈動極泉穴
- 手太陽小腸經:脈動天窗穴
- 手厥陰心包經:脈動勞宮穴
- 手少陽三焦經:脈動禾髎穴
- 足太陰脾經:脈動箕門穴、衝門穴
- 足陽明胃經:脈動衝陽穴、大迎穴、人迎穴、氣衝穴
- 足少陰腎經:脈動太谿穴、陰谷穴
- 足太陽膀胱經:脈動委中穴
- 足厥陰肝經:脈動太衝穴、五里穴、陰廉穴
- 足少陽膽經:脈動下關穴、聽會穴等
「經」是指氣血在人體內運行,永遠不間斷的通路。
謂之脈者,以血理之分袤行體者而言也。故經者徑也,脈者陌也。越人之意,蓋謂凡此十二經,經皆有動脈,如上文所云者。今置不取,乃獨取寸口,以決臟腑死生吉凶,何耶?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然者答辭。諸篇仿此。
白話文:
所謂脈絡,是指隨著血液流動而遍佈全身的管道。所以,經脈是直線性的主幹道,而脈絡則是橫向的支線道。
扁鵲的意思是,這十二條經脈都有動脈,就像之前所說的。但是現在我們不採用這個說法,而是隻取寸口脈,來判斷臟腑的健康狀況、生死吉凶。這是為什麼呢?
此一篇之大旨,下文乃詳言之。寸口,謂氣口也,居手太陰魚際卻行一寸之分。氣口之下曰關曰尺云者,皆手太陰所歷之處。而手太陰又為百脈流注朝會之始也。五臟別論: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而變見於氣口也。
白話文:
整段文字的大意,將在下文中詳細說明。
寸口是指氣口,位於手部太陰經的魚際穴旁,再往下一寸的地方。氣口下方稱為「關」,再下方稱為「尺」,這些都是手太陰經經過的地方。而手太陰經又是百脈流向、匯集的源頭。
《五臟別論》中記載:皇帝問道:「為什麼氣口特別作為五臟的主位?」岐伯答道:「胃是水谷的海洋,六腑中最大的來源。五味入口後,都儲留在胃中,用來滋養五臟之氣,這些狀態都會反應在氣口上。」
《靈樞》第一篇云:脈會太淵。玉版論云:行奇恆之法,自太陰始注。謂先以氣口太陰之脈,定四時之正氣,然後度量奇恆之氣也。經脈別論云:肺朝百脈。又云: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合數論而觀之,信知寸口當手太陰之部,而為脈之大會明矣。此越人立問之意,所以獨取夫寸口,而後世宗之,為不易之法。
著之篇首,乃開卷第一義也。學者詳之。
白話文:
《靈樞》開篇提到:脈會於太淵穴。玉版論中說:執行推演奇經八脈的方法,從太陰肺經開始注入。意思是,先用氣口太陰經的脈象,確定四季的正氣,然後再推算奇經八脈的氣。經脈別論中提到:肺經通調全身諸脈。又提到:氣口處的脈象長一寸,可以判斷生死。綜合這些論述可以得知,寸口脈屬於手太陰肺經範圍,是脈象的總匯。這就是越人提出疑問的用意,所以後世專家尊崇這種方法,成為不可改變的規範。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口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呼氣時,脈搏流動三寸;吸氣時,脈搏流動三寸;呼吸不活動時,脈搏流動六寸。一個人一夜之間呼吸約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搏流動五十週,遍佈全身。滴漏一百度時間,陽氣運行二十五週,陰氣也運行二十五週,為一個循環。因此,五十個週期後,脈搏再次會合於手太陰寸口,這是臟腑氣血運行的終點,所以診脈時取寸口作為準則。
承上文言,人謂平人,不病而息數勻者也。呼者,氣之出,陽也;吸者,氣之入,陰也。《內經·平人氣象論》云: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故平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以呼吸之數言之,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以脈行之數言之,則五十度周於身,而榮衛之行於陽者二十五度,行於陰者亦二十五度。
白話文:
接續上面的說法,人們所謂的「平人」,指的是沒有生病,而且呼吸次數均勻的人。呼氣是氣的排出,屬於陽;吸氣是氣的吸入,屬於陰。《黃帝內經·平人氣象論》中說:一個人呼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吸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呼吸穩定下來,脈搏跳動五次;再加偶爾出現的深呼吸,就叫做「平人」。所以,平人在呼氣時,脈搏流動三寸;吸氣時,脈搏流動三寸;呼吸穩定後,脈搏流動六寸。從呼吸次數來看,一天一夜總共要呼吸13500次。從脈搏流動的次數來看,則一天行經全身五十週,其中在陽氣流通的部分行經二十五週,在陰氣流通的部分也行經二十五週。
出入陰陽,參考互注,無少間斷。五十度畢,適當漏下百刻,為一晬時。又明日之平旦矣,乃復會於手太陰。此寸口所以為五臟六腑之所終始,而法有取於是焉。蓋以榮衛始於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大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計呼吸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漏下二刻,為一周身,於是復還注手太陰。積而盈之,人一呼一吸為一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
白話文:
中醫認為,人體內的氣血運行週而復始,陰陽不息。每五十次脈搏跳動結束,剛好與一百刻的滴漏時間一致,這稱為「一晬時」。第二天黎明,氣血又回到手太陰經。因此,寸口脈可以反映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中醫診斷脈象時會參考此原理。
氣血的運行始於人體的中焦,經過手太陰和陽明經後,再流入足陽明和太陰經,接著是手少陰和太陽經,再到足太陽和少陰經,最後流入手心主和少陽經,再運行至足少陽和厥陰經。每一個呼吸週期包含二百七十次呼吸,脈搏會運行十六丈二尺的距離,滴漏水二刻時間。如此一圈的運行結束後,氣血又會回到手太陰經。
氣血的運行是一個積累和盈滿的過程。人體每呼出一口氣、吸入一口氣為一息,每刻包含一百三十五息。
每時八刻,計一千八十息。十二時九十六刻,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刻之餘分,得五百四十息,合一萬三千五百息也。一息脈行六寸,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每時八刻,脈行六十四丈八尺,榮衛四周於身。十二時,計九十六刻,脈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為四十八周身。
白話文:
每小時(八刻)共有 1080 次呼吸。一天(12 小時,96 刻)共有 12960 次呼吸。除以每小時,多出 540 次呼吸,總共是 13500 次呼吸。每次呼吸脈搏行進 6 寸,每兩刻有 270 次呼吸,脈搏行進 16 丈 2 尺。每小時(八刻)脈搏行進 64 丈 8 尺,氣血在身體周圍運行。一天(12 小時,96 刻)脈搏行進 777 丈 6 尺,繞著身體轉了 48 圈。
刻之餘分,行二周身,得二十二丈四尺。總之為五十度周身,脈得八百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脈行之數。周身之度,合晝夜百刻之詳也。行陽行陰,謂行晝行夜也。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白話文:
按刻的餘數時間,行二遍全身,得到二十二丈四尺。總共行五十度全身,脈搏行八百一十丈。這是呼吸的氣息,脈搏的數量。全身的周長,符合晝夜一百刻的詳情。行陽行陰,就是指行白天行黑夜。
尺,《說文》云:尺,度名,十寸也。人手部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規矩事也。古者寸、尺、只、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故從屍從ㄟ象布指之狀。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從又從一。
白話文:
尺,根據《說文解字》,是長度單位,是十寸。人手部上的十分脈搏為寸口,十寸為尺,這是一種規範的測量方法。古代的寸、尺、只、尋、常、仞等長度單位,都是以人體作為標準的,所以從「屍」和「ㄟ」組合而成,象徵著伸開手指的形狀。寸,十分之一,人手退縮一寸的脈搏,稱為寸口,從「又」和「一」組合而成。
按如《說文》所紀,尤可見人體中脈之尺寸也。尺陰分,寸陽分也。人之一身,經絡榮衛,五臟六腑,莫不由於陰陽,而或過與不及,於尺寸見焉,故為脈之大要會也。一難言寸口為脈之大會,以肺朝百脈而言也。此言尺寸為脈之大要會,以陰陽對從而言也。大抵手太陰之脈,由中焦出行,一路直至兩手大指之端,其魚際卻行一寸九分,通謂之寸口,於一寸九分之中,曰尺曰寸,而關在其中矣。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
白話文:
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更能瞭解人體脈搏的大小尺寸。其中,「尺」代表陰脈,「寸」代表陽脈。人體的經絡氣血、五臟六腑,都受陰陽平衡影響。如果陰陽失衡,可以在脈搏的尺寸上看出來。因此,脈搏的尺寸是診脈時最重要的參考依據。
有人說,脈搏的大會是寸口脈,因為肺部與全身脈絡相通。這裡說脈搏的尺寸是脈搏的大要會,是因為陰陽對應交替的緣故。一般來說,手太陰脈從中焦(橫膈膜至臍之間)開始,一直延伸到兩手的拇指尖。其中,魚際穴附近有一寸九分的區域,稱為「寸口」。在這一寸九分之中,又分為「尺」和「寸」,而關脈則位於其中。
關者,掌後高骨之分,寸後尺前,兩境之間,陰陽之界限也。從關至尺澤謂之尺,尺之內,陰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寸口之內,陽所治也。故孫思邈云:從肘腕中橫文至掌魚際後文,卻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為尺。此九分者,自肘腕入至魚際為一尺,十分之為十寸,取第九分之一寸,中為脈之尺位。
白話文:
關門指腕後凸出的骨頭,大約在寸關尺三個部位中間,是陰陽交界的地方。從關門到尺澤稱為尺部,是陰脈管轄的區域;從關門到魚際稱為寸口,是陽脈管轄的區域。因此孫思邈說:從肘腕橫紋到手掌魚際的後緣直線距離,分成十分,取其中的九分,就是尺部。這九分表示從肘腕到魚際是一尺長,十分就是十寸,取其中的九分就是一寸,中間的位置就是脈搏的尺位。
從魚際後文,卻還度取十分之一,則是寸。此寸字非寸關尺之寸,乃從肘腕橫文至魚際,卻而取十分中之一,是一寸也。以此一寸之中,取九分為脈之寸口,故下文云,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則寸口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
白話文:
從魚際再往後量,取十分之一的長度,就是一寸。這個「寸」不是寸關尺的「寸」,而是從肘腕橫着的紋路到魚際,再取十分之一的長度,就是一寸。在這一寸之中,再取九分作為脈搏的寸口,所以下文說「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就是指寸口。
寸為陽,尺為陰。陽上而陰下,寸之下尺也,尺之上寸也,關居其中,以為限也。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此之謂歟?分猶別也。
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
白話文:
「寸」代表陽氣,而「尺」代表陰氣。陽氣上升而陰氣下沉,寸在尺的下方,尺在寸的上方,關脈處於中間,作為界限。將寸分隔出來成為尺,將尺分隔出來成為寸,是否指這個意思呢?「分」就像「區分」,用來區別不同部位。
老陰之數終於十,故陰得尺內之一寸。此尺字,指魚際至尺澤,通計十寸者而言。老陽之數極於九,故陽得寸內之九分。此寸字,指人手卻寸而言。
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白話文:
陰氣的極限是十,所以陰氣在尺子上的長度是一寸。這裡的「尺」,是指從魚際穴到尺澤穴的長度,總共十寸。陽氣的極限是九,所以陽氣在寸尺上的長度是九分。這裡的「寸」,是指手掌收縮後,拇指尖到關節處的長度。
寸為尺之始,尺者寸之終。云尺寸者,以終始對待而言。其實貯寸得九分,尺得一寸,皆陰陽之盈數也。龐安常云:越人取手太陰之行度,魚際後一寸九分,以配陰陽之數,蓋謂此也。
三難曰:脈有大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有圖
白話文:
寸是尺的開始,尺是寸的結束。「寸」和「尺」是相對應的說法。實際上,寸包含九分,尺包含一寸,這都代表著陰陽的滿數。龐安常曾說:南方的人用太陰經的度量,魚際後一寸九分,以符合陰陽的數字,他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大過不及病脈也。關格覆溢死脈也。關格之說,《素問·六節藏象論》及《靈樞》第九篇、第四十九篇,皆主氣口人迎,以陽經取決於人迎,陰經取決於氣口也。今越人乃以關前關後言者。以寸為陽而尺為陰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大過,減者法曰不及。
白話文:
脈搏過大或過小都是疾病的徵兆。脈搏關閉或脈搏過滿是死亡的徵兆。關於「關」的說法,《素問·六節藏象論》和《靈樞》第九篇、第四十九篇都以「氣口」和「人迎」為主要標準,陽經以「人迎」為基準,陰經以「氣口」為基準。現在越人卻用「關前」和「關後」來表示。「寸」代表陽經,「尺」代表陰經。
關前為陽,寸脈所動之位。脈見九分而浮,九陽數,寸之位浮,陽脈是其常也。過,謂過於本位,過於常脈。不及,謂不及本位,不及常脈。是皆病脈也。
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白話文:
手腕外側為陽位,是寸脈分佈的地方。脈搏浮在九分的位置,九代表陽數,寸脈浮於九分是陽脈的正常狀態。過,指超過正常位置或正常脈象。不及,指未達到正常位置或正常脈象。這些都是病態脈象。
遂者,遂也,徑行而直前也。謝氏謂遂者,直上直下,殊無回於之生意,有旨哉。經曰: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以陽氣不得營於陰,陰遂上出而溢於魚際之分,為外關內格也。外關內格,謂陽外閉而不下,陰從而外出以格拒之,此陰乘陽位之脈也。
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大過,減者法曰不及。
白話文:
遂的意思就是通暢,徑直往前走的意思。謝氏說遂這個字,指的就是直上直下,一點都沒有迴旋的餘地,很有道理。經文中說:陰氣太盛的話,陽氣就無法發揮協調作用。因為陽氣無法與陰氣協調運行,所以陰氣就會直接上升溢出到魚際的部位,這就是所謂的外關內格。外關內格是指陽氣在外面閉塞而不下降,陰氣從而向外而出,阻塞陽氣,這是一種陰氣侵犯陽位脈象。
關後為陰,尺脈所動之位,脈見一寸而沉,一寸陰數,尺之位沉,陰脈是其常也。過,謂過於本位,過於常脈。不及,謂不及本位,不及常脈。皆病脈也。
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白話文:
靠近關脈內側的部位是陰脈,尺脈跳動的位置。脈搏出現於一寸深處時為沉脈,一寸是陰脈的常數,尺脈位置的沉脈就是陰脈正常的表現。過,指超過本位或常脈。不及,指未達到本位或常脈。這些都是病脈表現。
經曰: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以陰不得營於陽,陽遂下陷而覆於尺之分,為內關外格也。內關外格,謂陰內閉而不上,陽從而外入以格拒之,此陽乘陰位之脈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陽氣過於旺盛,陰氣就無法正常運行。因為陰氣無法運行於陽氣之中,導致陽氣下陷並壓迫尺脈部位,也就是所謂的「內關外格」。「內關外格」指的是陰氣內部閉塞而無法上升,陽氣從外面侵入並阻擋它,陽氣侵犯了陰位的脈絡。
故曰覆溢。
覆,如物之覆,由上而傾於下也。溢,如水之溢,由內而出乎外也。
是其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覆溢之脈,乃孤陰獨陽,上下相離之診,故曰真藏之脈,謂無胃氣以和之也。凡人得此脈,雖不病猶死也。
白話文:
覆溢之脈
故曰覆溢。
所以稱之為「覆溢」。
覆,如物之覆,由上而傾於下也。溢,如水之溢,由內而出乎外也。
「覆」就像物品翻倒,由上向下傾斜。 「溢」就像水滿溢出,由內向外流淌。
是其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這就是「真藏之脈」,人沒有生病也會死亡。
覆溢之脈,乃孤陰獨陽,上下相離之診,故曰真藏之脈,謂無胃氣以和之也。凡人得此脈,雖不病猶死也。
「覆溢之脈」是一種「孤陰獨陽,上下相離」的診斷,所以稱為「真藏之脈」,意指缺乏胃氣來調和陰陽。凡是出現這種脈象的人,即使沒有生病也會死亡。
此篇言陰陽之太過不及,雖為病脈,猶未至危殆。若遂上魚入尺,而為覆溢,則死脈也。此遂字最為切緊,蓋承上起下之要言。不然,則大過不及,陰陽相乘,關格覆溢,渾為一意,漫無輕重矣。或問:此篇之陰陽相乘,與二十篇之說同異?曰:此篇乃陰陽相乘之極而為覆溢,二十篇則陰陽更相乘而伏匿也。更之一字,與此篇遂字,大有徑庭。
白話文:
這篇文章講的是陰陽的過剩和不足,雖然會導致疾病和異常脈象,但還不到危及生命的程度。如果發展到魚遊於尺脈,出現陰陽覆溢的現象,那就成了死亡的脈象。這個「遂」字極為重要,它承接上文,引出下文。如果不這樣理解,那麼陰陽的過剩和不足,陰陽相互抵消,導致關格覆溢,就會渾然一體,沒有輕重之分。有人問:這篇文章中陰陽相乘的說法,和二十篇中的說法是否相同?回答說:這篇文章中的陰陽相乘是極端的,會導致覆溢;二十篇中的陰陽相乘則是輪流交乘而隱藏的。這個「更」字和這篇文章中的「遂」字有很大的不同。
更者,更互之更。遂者,直遂之遂。而覆溢與伏匿,又不能無辨。蓋覆溢為死脈,伏匿為病脈,故不可同日語也。
白話文:
更者,指的是交替變化的更。遂者,指的是直線延伸的遂。而覆溢和伏匿,又不能不加以區分。覆溢是死脈,伏匿是病脈,因此不可混為一談。
此書首三篇,乃越人開卷第一義也。一難言寸口,統陰陽關尺而言。二難言尺寸,以陰陽始終對待而言,關亦在其中矣。三難之覆溢,以陰陽關格而言,尤見關為津要之所。合而觀之,三部之義備矣。一二難言陰陽之常,三難言陰陽之變。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
白話文:
這本書的前三篇文章,是初學中醫的人一開始要了解的重點。
一難講「寸口」脈,其實包含了「陰陽」、「關脈」和「尺脈」。
二難講「尺寸」脈,是指陰陽脈的起始與終點,而關脈也包含在其中。
三難講「覆溢」,是指陰陽脈的阻滯,由此可見關脈是關鍵所在。
結合起來看,這三篇文章的內容就完整了。一、二難講的是陰陽脈的正常狀態,三難講的是陰陽脈的變化。
呼出為陽,吸入為陰;心肺為陽,腎肝為陰,各以部位之高下而應之也。一呼再動,心肺主之;一吸再動,腎肝主之。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脾之候也。故曰: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在中者,在陰陽呼吸之中。何則?以脾受穀味,灌溉諸藏,諸藏皆受氣於脾土,主中宮之義也。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浮為陽,沉為陰,此承上文而起下文之義。
白話文:
呼氣是陽性作用,吸氣是陰性作用;心臟和肺臟是陽性的,腎臟和肝臟是陰性的,它們的位置高低決定了這些作用。心臟和肺臟主導呼氣動作;腎臟和肝臟主導吸氣動作。呼吸平穩,脈搏跳動五次,有一次較長的呼吸,這是脾臟的表現。因此說:呼吸之間,脾臟會吸收食物中的營養。脾臟的脈搏位於中部,中部是指陰陽呼吸之間。為什麼呢?因為脾臟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滋養各個臟腑,所有臟腑都從脾臟中獲得氣,這代表著脾臟主宰著中焦的職責。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白話文:
心肺都上浮,如何分辨呢?大而發散的為心脈,小而短澀的為肺脈。腎肝都下沉,如何分辨呢?長而緩慢的為肝脈,按壓後有潮溼感,手指離開後脈搏馬上恢復的是腎脈。脾臟是人體中樞,所以它的脈搏位居中間,這是陰陽相交的規律。
心肺俱浮,而有別也。心為陽中之陽,故其脈浮而大散;肺為陽中之陰,其脈浮而短澀。肝腎俱沉,而有別也。肝為陰中之陽,其脈牢而長;腎為陰中之陰,其脈按之濡,舉指來實。古益袁氏謂腎屬水,脈按之濡,舉指來實,外柔內剛,水之象也。脾說見前。
白話文:
心和肺都浮起,但有區別。心屬陽中之陽,所以它的脈浮而疏散;肺屬陽中之陰,所以它的脈浮而短澀。肝和腎都沉降,但有區別。肝屬陰中之陽,所以它的脈緊而長;腎屬陰中之陰,所以它的脈按起來濡潤,提指後恢復有力。古人袁氏說過,腎屬水,脈按起來濡潤,提指後恢復有力,外表柔順,內裏堅韌,正是水的特徵。脾的脈象在前面已經講過。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
白話文:
脈象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也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之說。這樣說來,寸口脈豈不是有六脈同時跳動?其實:說這話的人,並不是說有六脈同時跳動,而是指浮、沉、長、短、滑、澀這六種脈象。浮脈是陽脈,滑脈是陽脈,長脈是陽脈;沉脈是陰脈,短脈是陰脈,澀脈是陰脈。所謂「一陰一陽」,是指脈象既沉又滑;「一陰二陽」,是指脈象既沉、滑又長;「一陰三陽」,是指脈象既浮、滑又長,偶爾會沉下去。
所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白話文:
所謂「一陽一陰」,是指脈象浮淺、緊澀;「一陽二陰」,是指脈象綿長、深沉、緊澀;「一陽三陰」,是指脈象深沉、緊澀、短促,偶爾浮現。根據脈象所屬的經絡位置,可以判斷疾病的逆順。
又設問答,以明陰陽。脈見於三部者,不單至也。惟其不單至,故有此六脈相兼而見。浮者輕手得之,長者通度本位,滑者往來流利,皆陽脈也。沉者重手得之,短者不及本位,澀者往來凝滯,皆陰脈也。惟其相兼,故有一陰一陽,又一陽一陰,如是之不一也。夫脈之所至,病之所在也。
以脈與病及經絡臟腑參之,某為宜,某為不宜,四時相應不相應,以名病之逆順也。
白話文:
此外,中醫還通過問答來辨別陰陽。脈象如果出現在三個部位,說明不只是一條脈獨自出現。正因為不只一條脈出現,所以會有六種脈象同時出現。浮脈用手輕輕一按就能觸到,長脈貫通本位,滑脈往來流利,這些都是陽脈。沉脈用手用力按才能觸到,短脈不到本位,澀脈往來凝滯,這些都是陰脈。由於這些脈象相互兼見,所以有時候出現一陰一陽,或者一陽一陰,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脈象出現的地方,就是疾病所在的地方。
問答:
- 為什麼脈象會同時出現六種?
答:因為不只一條脈獨自出現。
- 如何辨別陰陽脈?
答:浮、長、滑為陽脈,沉、短、澀為陰脈。
- 脈象在哪裡出現,就說明疾病在哪裡嗎?
答:是的,脈象出現的地方就是疾病所在的地方。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寂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
白話文:
有人問:脈搏有輕重,這是什麼意思?
以下是脈搏的輕重區分:
- 剛開始按脈時感覺像三顆大豆的重量,與皮毛相應,反映肺部的健康狀況。
- 如果感覺像六顆大豆的重量,與血脈相應,反映心臟的健康狀況。
- 如果感覺像九顆大豆的重量,與肌肉相應,反映脾臟的健康狀況。
- 如果感覺像十二顆大豆的重量,與經筋相當,反映肝臟的健康狀況。
- 按壓到骨頭,鬆開手指後脈搏很快跳動,反映腎臟的健康狀況。
所以,脈搏的輕重可以反映不同臟腑的健康情況。
肺最居上,主候皮毛,故其脈如三菽之重。心在肺下,主血脈,故其脈如六菽之重。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其脈如九菽之重。肝在脾下,主筋,故其脈如十二菽之重。腎在肝下,主骨,故其脈按之至骨,舉指來實,腎不言菽,以類推之,當如十五菽之重,今按此法以輕重言之,即浮中沉之意也。
白話文:
肺臟位於最上方,負責皮毛的健康,所以它的脈搏像三顆豆子那麼重。心臟位於肺臟下方,負責血脈的運行,所以它的脈搏像六顆豆子那麼重。脾臟位於心臟下方,負責肌肉的健康,所以它的脈搏像九顆豆子那麼重。肝臟位於脾臟下方,負責筋腱的健康,所以它的脈搏像十二顆豆子那麼重。腎臟位於肝臟下方,負責骨頭的健康,所以它的脈搏檢查時可以觸及到骨頭,手指離開時能感到一股反彈力。腎臟的脈搏不可以用豆子的重量來形容,但根據類比推測,應該像十五顆豆子那麼重。現在用這個方法來描述脈搏的輕重,可以理解為浮脈、中脈和沉脈的區別。
然於《樞》、《素》無所見,將古脈法而有所授受邪?抑越人自得之見邪?廬陵謝氏曰:此寸、關、尺所主臟腑,各有分位。而一部之中,脈又自有輕重。因舉陵陽虞氏說云: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之重得之,乃知肺氣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經之至。余以類求之。夫如是乃知五臟之氣,更相灌溉,六脈因茲亦有準繩,可以定吉凶,言疾病矣。
關、尺皆然。如十難中十變脈例而消息之也。
白話文:
但在《黃帝內經》和《靈樞經》中並沒有記載相關內容,難道是用的是古代的脈法嗎?還是南方人自己領悟出來的看法?廬陵謝氏說:寸、關、尺所對應的臟腑,各有其位置。而且在同一脈位中,脈象還有輕重之分。為了說明,我引用陵陽虞氏的說法:假設在左手寸口脈上感覺到如三粒豆子般沉重,則說明肺氣到達。如果感覺到如六粒豆子般沉重,則說明肺經氣血到達。我以同樣的方法推論。這樣就能知道五臟氣血相互滋養,六脈因此也有了規律,可以根據脈象判斷吉凶和疾病。
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衰,陽盛陰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白話文:
六難:「脈象中有陰氣過盛陽氣不足、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的情況,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浮脈脈象較淺,損傷較輕;沉脈脈象較深,實象較大;因此,說陰氣過盛陽氣不足。沉脈損傷較輕,浮脈實象較大;因此,說陽氣過盛陰氣不足。這就是陰陽虛實的含義。」
浮沉以下指輕重言,盛虛以陰陽盈虧言。輕手取之而見減小,重手取之而見實大,知其為陰盛陽虛也。重手取之而見損小,輕手取之而見實大,知其為陽盛陰虛也。大抵輕手取之陽之分,重手取之陰之分,不拘何部,率以是推之。
白話文:
浮沉是指物體的輕重。盛虛是指陰陽盈虧的程度。輕輕拿取時感覺變輕,用力拿取時感覺變重,說明陰氣過盛,陽氣不足。用力拿取時感覺變小,輕輕拿取時感覺變重,說明陽氣過盛,陰氣不足。一般來說,輕拿取的是陽氣的部分,用力拿取的是陰氣的部分,不論在哪個部位,都以此類推。
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脈邪?將病脈耶?然:皆王脈也。
六者之王說見下文。
白話文:
七難經上說:經典上記載少陽脈時而大時而小,時而短時而長。陽明脈時而浮大時而短。太陽脈時而洪大時而長。太陰脈時而緊大時而長。少陰脈時而緊細時而微。厥陰脈時而沉短時而敦厚。這六種脈象,是健康的脈象嗎?還是有病的脈象呢?其實:都是健康的脈象。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陰三陽之旺時日大要也。
白話文:
這些氣在哪些月份,各個君王掌管幾天?如下:
冬至後,甲子日是少陽君王,再過甲子日是陽明君王,再過甲子日是太陽君王,再過甲子日是太陰君王,再過甲子日是少陰君王,再過甲子日是厥陰君王。每個君王掌管六十天,六個君王共三百六十天,這樣就構成了一年。這是三陰三陽旺盛時的重點日期。
上文言三陽三陰之王脈,此言三陽三陰之王時,當其時則見其脈也。歷家之說,以上古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為曆元,蓋取夫氣朔之分齊也。然天度之運,與日月之行,遲速不一。歲各有差,越人所謂冬至之後得甲子,亦以此歟!是故氣朔之不齊,節候之早晚,不能常也。
白話文:
古書中提到三陽三陰的王脈,實際上指的是三陽三陰的王時,在那個時節就會看到相應的脈象。历代学者认为,以古代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为历法起始,是因为要掌握气朔的分齐。然而,天体运行与日月运行的速度并不一致,每年都会有所差异,越人说的冬至之后得甲子,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气朔的差异,节候的早晚,并不能一成不变。
故丁氏注謂冬至之後得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後,少陽之至始於此,余經各以次繼之。紀氏亦謂自冬至之日,一陽始生,於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脈王也。若原其本始,以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常例推之,則少陽之王,便當從此日始,至正月中,余經各以次繼之。少陽之至,陽氣尚微,故其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
白話文:
丁氏註解說,冬至後遇上甲子日,可能在小寒初或在大寒後,此時是少陽之氣達到極盛的開始,其他經脈依次而起。
紀氏也說,冬至那天,一陽開始生發,冬至後遇上甲子日,少陽脈就開始主事。如果以十一月甲子朔日的冬至作為基準來推算,那麼少陽之氣的主導應該從那天開始,直到正月中旬,其他經脈依次接續。
少陽之氣達到極盛時,陽氣還很微弱,所以它的脈象忽大忽小、忽長忽短。
陽明之至,猶有陰也,故其脈浮大而短。太陽之至,陽盛而極也,故其脈洪大而長。陽盛極則變而之陰矣,故夏至後為三陰用事之始。而太陰之至,陰氣上微,故其脈緊大而長。少陰之至,陰漸盛也,故其脈緊細而微。厥陰之至,陰盛而極也,故其脈沉短以敦。陰盛極則變而之陽,仍三陽用事之之始也。
白話文:
陽明之氣達到頂點時,依然帶有陰氣,所以脈象浮大而短促。太陽之氣達到頂點時,陽氣極盛,所以脈象洪大而綿長。陽氣極盛時就會轉化為陰氣,所以夏至後開始是三陰之氣主事。太陰之氣達到頂點時,陰氣微微上浮,所以脈象緊大而綿長。少陰之氣達到頂點時,陰氣逐漸旺盛,所以脈象緊細而微弱。厥陰之氣達到頂點時,陰氣極盛,所以脈象沉短而遲鈍。陰氣極盛時就會轉化為陽氣,又開始是三陽之氣主事。
此則三陽三陰之王脈,所以周六甲而循四時,率皆從微以至乎著,自漸而趨於極,各有其序也。袁氏曰:春溫而夏暑,秋涼而冬寒,故人六經之脈,亦隨四時陰陽消長迭運而至也。
白話文:
這條三經三脈之王脈,所以貫通所有經脈而順應四季,都是從細微漸漸到明顯,自然而穩步地達到極致,各有其規律。袁氏說:春天溫暖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而冬天寒冷,所以人體六經的脈絡,也是隨著四季陰陽的消長而循環。
劉溫舒曰:至真要論云: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亦隨天地之氣卷舒也,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類。則五運六氣四時,亦皆應之,而見於脈爾。若平人氣象論:太陽脈至,洪大而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難經》引之以論三陰三陽之脈者,以陰陽始生之淺深而言之也。
白話文:
劉溫舒說:根據《至真要論》,厥陰脈搏動時,脈象像琴絃一樣緊繃;少陰脈搏動時,脈象像魚鉤一樣彎曲;太陰脈搏動時,脈象沉潛於皮膚之下;少陽脈搏動時,脈象寬大而浮淺;陽明脈搏動時,脈象短促而澀滯;太陽脈搏動時,脈象寬大而綿長。
這些脈象的變化與天地間的氣候變化相呼應,就像春天的脈象如琴絃般緊繃,夏天的脈象如洪水般洶湧,秋天的脈象如絨毛般細軟,冬天的脈象如石頭般堅硬。因此,五運六氣和四季變化,都可以在脈象上得到反映。
如果以健康人的氣象來論述:太陽脈搏動時,脈象寬大而綿長;少陽脈搏動時,脈象忽快忽慢,忽短忽長;陽明脈搏動時,脈象浮大而短促。這些脈象是《難經》用來論述三陰三陽脈象的依據,說明陰陽之氣初生長大的深淺程度。
篇首稱經言二字,考之《素》、《樞》無所見,平人氣象論雖略有其說而不詳。豈越人之時,別有所謂上古文字耶?將《內經》有之,而後世脫簡耶?是不可知也。後凡言經言而無所考者,義皆仿此。
白話文:
文章一開始所說的「經言」兩字,查考《素問》和《靈樞》等著作,都沒有看到這樣的說法。雖然《平人氣象論》中稍微提到類似的說法,但並不詳細。難道是越人所處的時代,另有傳承的上古文字嗎?還是《內經》中原本有這種說法,但後世遺失了相關篇章?這些問題無法得到解答。後面凡是提到「經言」但無法考證出處的,其含義都類似於此。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絕於內也
白話文:
古籍中說:「寸口脈搏動平緩而人死亡,這是什麼原因?」回答:人體的十二經脈都與生命之源相連。所謂生命之源,指十二經脈的根本,也就是腎臟間流動的氣。它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的門戶,三焦的原點。又稱守邪之神。因此,氣是人體的根本,根基斷絕,則枝葉枯萎。寸口脈搏動平緩而人死亡,是因為人體內部的生命之氣斷絕了。
腎間動氣,人所得於天以生之氣也。腎為子水,位乎坎,北方卦也,乃天一之數,而火木金土之先也。所以為生氣之原,諸經之根本,又為守邪之神也。原氣勝則邪不能侵,原氣絕則死,如木根絕而莖葉枯矣。故寸口脈平而死者,以生氣獨絕於內也。
白話文:
腎臟運行的氣,是人類從天地間獲得用以維生的氣。腎屬水,位於坎卦,代表北方,是天地的第一數,在五行中排在火、木、金、土之前。因此,腎被認為是生命力的源頭,是所有經絡的根基,又是抵禦邪氣入侵的守衛神。
如果腎氣充足,邪氣就無法入侵;如果腎氣耗盡,人就會死亡,就像樹木的根枯竭了,莖葉就會凋零一樣。因此,如果寸口脈脈象平和卻出現死亡的情況,原因就是體內的生命力完全耗盡了。
此篇與第一難之說,義若相悖,然各有所指也。一難以寸口決生死者,謂寸口為脈之大會,而穀氣之變見也。此篇以原氣言也,人之原氣盛則生,原氣絕則寸口脈雖平猶死也。原氣言其體,穀氣言其用也。
白話文:
這篇古文與前面一題的說法看起來互相矛盾,但它們其實針對不同的主題。
- 前面一題:通過寸口脈判斷生死,認為寸口脈是脈絡的總匯,可以反映穀氣的變化。
- 本題:本篇古文討論的是原氣,認為一個人的原氣旺盛則會生,原氣衰竭即使寸口脈平穩也會死亡。原氣是從本質上來說的,而穀氣是從功用上來說的。
九難曰:何以別知臟腑之病耶?然:數者府也,遲者藏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有圖
白話文:
九難說:如何分辨臟腑的疾病啊?數息的是腑臟,遲緩的是藏臟。數息就是熱證,遲緩就是寒證,諸陽經為熱,諸陰經為寒。所以可以藉此分辨臟腑的疾病。附有圖示。
凡人之脈,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之間脈四至,閏以太息,脈五至,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之脈也。其有增減,則為病焉。故一息三至曰遲,不足之脈也;一息六至曰數,大過之脈也。藏為陰,府為陽。脈數者屬府,為陽為熱;脈遲者屬藏,為陰為寒。不特是也,諸陽脈皆為熱,諸陰脈皆為陰,臟腑之病,由是別之。
白話文:
一般人的脈象,一次吸氣一次呼氣算是一個呼吸。一次呼吸的時間裡,脈搏跳動四次,如果加上嘆氣,脈搏跳五次,這稱為健康人的脈象。健康人的脈象,就是不生病的脈象。如有增減,那就是有病了。所以,一次呼吸脈搏跳三次稱為「遲脈」,是脈搏跳動不足;一次呼吸脈搏跳六次稱為「數脈」,是脈搏跳動過快。藏象屬於陰,府屬於陽。脈搏跳動快的屬於府,屬陽屬熱;脈搏跳動慢的屬於藏象,屬陰屬寒。不僅如此,所有陽脈都屬熱,所有陰脈都屬陰,臟腑的疾病,由此區別。
十難曰:一脈為十變者,何謂也?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
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白話文:
十難說:一脈會有十種變化,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五邪(風、寒、暑、濕、燥)相互影響、相互激發的作用。比如:
-
心脈跳動得很急促,表示肝邪侵犯心臟。
-
心脈跳動稍顯急促,表示膽邪侵犯小腸。
-
心脈跳動特別有力,表示心邪直接侵犯心臟。
-
心脈跳動稍有力,表示小腸邪直接侵犯小腸。
-
心脈跳動得很緩慢,表示脾邪侵犯心臟。
-
心脈跳動稍緩慢,表示胃邪侵犯小腸。
-
心脈跳動得很澀滯,表示肺邪侵犯心臟。
-
心脈跳動稍顯澀滯,表示大腸邪侵犯小腸。
五邪者,謂五臟五腑之氣,失其正而為邪者也。剛柔者,陽為剛,陰為柔也。剛柔相逢,謂藏逢藏,府逢府也。五臟五腑,各有五邪。以脈之來甚者屬藏,微者屬府。特以心臟發其例,余可類推。故云一脈輒變為十也。
白話文:
五邪,是指五臟和五腑的氣,失去本來的職能,而變成邪氣。
剛柔,指陽氣為剛,陰氣為柔。
剛柔和柔相遇,是指臟器遇到臟器,腑器遇到腑器。
五臟和五腑,各有五種邪氣。脈搏強烈明顯的屬臟,微弱的屬腑。
特別以心臟為例,其他臟腑可以類推。因此,一根脈搏可能會變化為十種邪氣。
十一難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者,何藏也?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白話文:
第十一件疑難:經書上說脈搏每分鐘跳動不到五十次就會停止跳動,那麼只有一臟沒有氣的話,是哪一臟呢?人的吸氣跟著陰氣進入身體,呼氣跟著陽氣排出。現在吸氣不能到達腎臟,只能到達肝臟就回來了,所以知道只有一臟沒有氣的話,一定是腎氣先耗盡了。
《靈樞》第五篇曰:人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
白話文:
《靈樞》第五篇說:人體一天一夜循環五十次,將氣血輸送到五臟。如果氣血循環不正常,稱為狂生。所謂五十次循環,是指五臟都接收到氣血,按脈搏來計算次數。如果五十次脈搏跳動都沒有停頓,表示五臟都接收到氣血。如果四十次脈搏跳動才停頓一次,表示一臟沒有氣血。如果三十次脈搏跳動才停頓一次,表示二臟沒有氣血。如果二十次脈搏跳動才停頓一次,表示三臟沒有氣血。如果十次脈搏跳動才停頓一次,表示四臟沒有氣血。如果不到十次脈搏跳動才停頓一次,表示五臟都沒有氣血,壽命將不長。
按五臟腎最在下,吸氣是遠。若五十動不滿而一止者,知腎無所資,氣當先盡。盡,猶衰竭也。衰竭則不能隨諸藏氣而上矣。
白話文:
五臟之中,腎臟位置最低,吸氣時伸展最遠。如果吸氣五十次,沒有滿腹卻突然停止,表示腎臟沒有能量來源,腎氣將會率先耗盡。「盡」表示衰竭。衰竭後,腎氣就無法跟著其他臟腑的氣一起上昇了。
十二難曰: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白話文:
《十二難經》中提到了:醫經上說,五臟脈絕於內部,用針灸卻使外部氣血充實,若五臟脈絕於外部,用針灸卻使內部氣血充實。那麼,如何區分內部和外部的脈絕呢?
如果腎和肝的脈氣絕於內部,而醫生卻滋補心肺;如果心肺的脈氣絕於外部,而醫生卻滋補腎肝,這種做法就是以陽補陰,以陰補陽,是實上加實,虛上加虛,損害不足,增加有餘。這樣患者就會死亡,這是醫生殺死的。
《靈樞》第一篇曰: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又第三篇曰: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
白話文:
《靈樞》第一篇說:每當準備針灸時,必須先診脈,觀察脈搏的強弱,纔能夠治療。另外,第三篇說:所謂五臟之氣已經斷絕在體內,脈搏的氣息在內部已經斷絕,不能到達,反倒會被取用到外部的病處,與陽經相結合,如果有留針以導引陽氣,陽氣到了一定的程度,身體就會衰竭而死。這種情況下,身體失去了氣機的推動,所以表現為安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經斷絕在外,脈搏的氣息在外不能到達,反倒會被取用到四肢末端的輸穴,如果有留針以導引陰氣,陰氣到了一定的程度,陽氣就會反向進入體內,陽氣逆行就會導致死亡。這種情況下,體內的陰氣過多,所以表現為躁動。
此《靈樞》以脈口內外言陰陽也。越人以心肺腎肝內外別陰陽,其理亦由是也。
紀氏謂此篇言針法,馮氏玠謂此篇合入用針補寫之類,當在六十難之後,以例相從也。
白話文:
這段《靈樞》是用脈口的內外來講陰陽的。扁鵲用心、肺、腎、肝的內外來區分陰陽,其中的道理也是這樣。
紀氏認為這篇是在講針灸的方法,馮氏玠認為這篇應該歸入使用針刺補泄的類別中,應該放在第六十難之後,因為是按照類別來排列的。
十三難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己。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
白話文:
十三難中記載:醫經說,如果看到面部症狀,卻摸不到相應的脈象,而摸到相剋的脈象,患者就會死亡;如果摸到相生的脈象,患者的疾病就能自行痊癒。面部症狀和脈象應該相互對應,但是怎樣才能做到呢?
《靈樞》第四篇曰: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鉤,黃者其脈代,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謂色脈之不相得也,色脈既不相得,看得何脈,得相勝之脈即死,得相生之脈,病即自己。已,愈也。參,合也。
白話文:
《靈樞》第四篇說:
- 觀察病人的面色,就能瞭解疾病的性質,這叫「明察」。
- 按診脈搏,就能辨識疾病的類型,這叫「神探」。
- 詢問病人的病情,就能瞭解病症所在,這叫「工巧」。
病人的面色、脈象、形體和皮膚不能相互脫節。
- 面色發青,其脈搏緊實如弦。
- 面色發紅,其脈搏鉤曲似勾。
- 面色發黃,其脈搏來去不息。
- 面色發白,其脈搏細弱如毛。
- 面色發黑,其脈搏堅硬如石。
如果只看到病人的面色,卻無法扣診其脈搏,這就叫做「色脈不相得」。如果色脈不相得,所診得的脈象就會與疾病的性質相剋,病人會死亡;如果診得的是相生的脈象,病症會自行痊癒。「已」指疾病痊癒。「參」指結合、符合。
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
色脈當參相應。夫如是則見其色,得其脈矣。
白話文:
五臟有五種顏色,都會反映在臉上,也應該與脈象相對應。比如:
- 臉色青:脈象應當有力而緊
- 臉色紅:脈象應當浮大而散
- 臉色黃:脈象應當中等速度而有力
- 臉色白:脈象應當浮而澀,脈絡短
- 臉色黑:脈象應當沉穩而滑膩
這就是所說的五色與脈象應當相應的道理。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白話文:
脈搏頻率快,手背皮膚也緊繃。脈搏頻率急,手背皮膚也緊繃。脈搏頻率慢,手背皮膚也鬆弛。脈搏沉滯不暢,手背皮膚也粗糙。脈搏流暢通暢,手背皮膚也光滑。
《靈樞》第四篇,黃帝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岐伯曰: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肉之堅脆,而病變定矣。黃帝曰:調之奈何?岐伯答曰: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小,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尺之皮膚亦滑。脈澀,尺之皮膚亦澀。
白話文:
《靈樞》第四篇,黃帝說:症狀和脈象已經確定,如何進行區別?岐伯回答說:根據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以及皮膚的堅硬或鬆軟,就可以確定疾病的變化。黃帝問:如何判斷這些特徵?岐伯回答說:脈象急促,尺部皮膚也會緊繃。脈象緩和,尺部皮膚也會鬆弛。脈象細小,尺部皮膚也會變薄變軟。脈象洪大,尺部皮膚也會鼓脹凸起。脈象滑利,尺部皮膚也會滑爽。脈象澀滯,尺部皮膚也會粗糙乾澀。
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八,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此通上文所謂色脈形肉不相失也。
白話文:
以上這些變化,有些微小,有些明顯。所以,善於診斷尺脈的醫生,不必等候寸脈;善於診斷脈象的醫生,不必等候觀察面部氣色。能將顏色、脈象、形體和肌肉狀況綜合起來診斷的醫生,可以說是最高明的醫生了。最高明的醫生診斷正確率為九成,會兩項診斷方法的醫生稱為中等的醫生。中等的醫生診斷正確率為八成,僅會一種診斷方法的醫生稱為較差的醫生。較差的醫生診斷正確率為六成。這與上文中所說的「顏色、脈象、形體和肌肉狀況互相呼應」是一致的。
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其不應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白話文:
五臟各有不同的聲音、顏色、氣味,這些特徵應與手腕上的脈象相應。如果脈象與五臟特徵不符,則說明有病。
例如:如果臉色青,脈象浮、澀而短,表示身體虛弱。如果脈象大而緩慢,表示體內相剋的力量強盛。如果脈象浮大而散亂,表示身體虛弱。如果脈象小而滑利,表示體內相生力量強盛。
若之為言或也。舉色青為例,以明相勝相生也。青者肝之色,浮澀而短,肺脈也,為金剋木;大而緩,脾脈也,為木剋土,此相勝也。浮大而散,心脈也,為木生火;小而滑,腎脈也,為水生木,此相生也。此所謂得相勝之脈即死,得相生之脈病即自己也。
白話文:
這個「若」字的意思是用來假設和說明的。我們舉青色脈象為例,來說明相剋和相生的道理。青色是肝臟的顏色,脈象浮而不實、短促,這是肺經的脈象,因為金剋木;脈象大而緩,這是脾經的脈象,因為木剋土,這就是相剋。脈象浮大而散亂,這是心經的脈象,因為木生火;脈象細小而滑利,這是腎經的脈象,因為水生木,這就是相生。這裡所說的「得相剋之脈即死」,是指如果脈象出現相剋的徵象,則可能會危及生命;「得相生之脈病即自己」,是指如果脈象出現相生的徵象,則疾病會自行痊癒。
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說見前。三,謂色、脈、皮膚三者也,
白話文:
經文中說,只知道一種診斷方法的是下等醫生,知道兩種的是中等醫生,知道三種的是上等醫生。上等醫生能夠治好十分之九的病人,中等醫生能夠治好十分之八的病人,下等醫生只能治好人十分之六,就是這個意思。
前面已經提到,這裡的三種診斷方法是指望色、切脈、按皮膚這三種方法。
此篇問答凡五節。第一節為問辭,第二、第三節言色脈形肉不得相失,第四節言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尺相應。然假令以下,但言色脈相參,不言聲臭味,殆闕文歟?抑色之著於外者,將切於參驗歟?第五節則以所知之多寡,為工之上下也。
白話文:
這篇文章總共有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問題,第二、第三部分講述形態、脈象和肌肉不得相互脫節,第四部分講述五臟各有聲色臭味,應與寸口、尺脈相符合。然而,從「假令」以下,只提到形態和脈象相參,沒有提到聲臭味,難道是文章缺漏了嗎?還是因為形態在外部顯著,所以更便於檢查驗證?第五部分則以對知識掌握的多少來區分醫生的技藝高低。
十四難曰: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再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白話文:
第十四個問題說:脈有「損至」之別,什麼意思呢?所謂「至脈」,是指一次呼吸出現一次脈搏,這是正常的。如果出現兩次脈搏,則稱為「離經」;三次脈搏,稱為「奪精」;四次脈搏,稱為「死」;五次脈搏,稱為「命絕」。這些都是「至脈」。
而「損脈」,是指一次呼吸出現一次脈搏,稱為「離經」;兩次呼吸出現一次脈搏,稱為「奪精」;三次呼吸出現一次脈搏,稱為「死」;四次呼吸出現一次脈搏,稱為「命絕」。這些都是「損脈」。
「至脈」是由下而上運行,「損脈」是由上而下運行。
平人之脈,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定息,脈四至。加之則為過,減之則不及,過與不及,所以為至為損焉。離經者,離其經常之度也。奪精,精氣衰奪也。至脈從下而逆上,由腎而之肺也。損脈從上而行下,由肺而之腎也。謝氏曰:平人一呼再至,脈行三寸。今一呼三至,則脈行四寸半,一息之間訂九寸。
白話文:
健康人的脈搏,一呼一吸,脈搏跳動兩次,呼吸停息時,脈搏跳動四次。超出這個規律,就是脈搏過快;低於這個規律,就是脈搏過緩。脈搏過快或過緩,都對身體有損害。
「離經」指脈搏超出正常範圍。
「奪精」指身體精氣衰弱。
「至脈」:脈搏從下方逆行到上方,從腎臟到肺部。
「損脈」:脈搏從上方運行到下方,從肺部到腎臟。
謝氏說:健康人一呼一吸,脈搏行進三寸。現在一呼三至,則脈搏行進四寸半,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行進九寸。
二十息之間,一百八十丈,比平人行速過六十丈,此至脈之離經也。平人一呼脈再至,行二寸。今一呼一至,只得一寸半,二十息之間,脈遲行六十丈,此損脈之離經也。若夫至脈之奪精,一呼四至則一息之間行一尺二寸。損脈之奪精,二呼一至,則一息之間行三寸,其病又甚矣。
過此者死而命絕也。
白話文:
在二十次呼吸的時間內,正常人的脈搏行走距離為一百八十丈,比一般人行走的速度快六十丈,這是脈象脫離常規的現象。正常人一次呼吸之間脈搏來兩次,行走兩寸。現在一次呼吸脈搏只來一次,只走了一寸半,在二十次呼吸的時間內,脈搏慢行六十丈,這是脈象受損脫離常規的現象。如果脈象奪取精氣,一次呼吸脈搏來四次,那麼在一次呼吸的時間內脈搏行走一尺二寸。脈象受損奪取精氣,兩次呼吸脈搏才來一次,那麼在一次呼吸的時間內脈搏只行走三寸,這種情況更加嚴重。
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於收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白話文:
損傷經脈的疾病表現如何?其中:
一、損傷到皮毛,皮膚聚集而脫毛。
二、損傷到血脈,血脈虛弱稀少,無法供養五臟六腑。
三、損傷到肌肉,肌肉消瘦,吃東西無法變成肌肉。
四、損傷到筋,筋鬆弛無法自行收縮。
五、損傷到骨,骨頭虛弱無法起身下牀。
相反的,則可以收復疾病。從上向下發病,骨頭虛弱無法起身下牀的會死亡。從下向上發病,皮膚聚集而脫毛的會死亡。
至於收病也,當作至脈之病也,於收二字誤。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各以所主而見其所損也。反此為至脈之病者,損脈從上下,至脈則從下上也。
白話文:
至於治療疾病,應該把脈象歸類為至脈的疾病,但「收」字用錯了。肺主管皮膚和毛髮,心主管血脈,脾主管肌肉,肝主管肌腱,腎主管骨骼,各依其司職範圍表現出受損的症狀。按相反的分類來判斷是至脈疾病,脈象受損從上下循行,而至脈則從下往上循行。
治損之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白話文:
治療損傷的方法是什麼?這時:損傷肺部的,就增強其氣。損傷心臟的,就調理其氣血循環。損傷脾胃的,就調整其飲食,適應寒暖環境。損傷肝臟的,就緩解其情緒。損傷腎臟的,就增益其精氣。這就是治療損傷的方法。
肺主氣,心主血脈,腎主精,各以其所損而謂治之。榮衛者,血脈之所資也。脾主受穀味,故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如春夏食涼食冷,秋冬食溫食熱,及衣服起居,各當其時是也。肝主血,血虛則中不足。一云肝主怒,怒能傷肝,故損其肝者緩其中。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緩者,和也。
白話文:
肺主導呼吸,心主導血脈,腎主導精氣,根據受損的器官來對症治療。血脈是體內營養流通的基礎。脾主導消化吸收,因此損傷脾的人,要調養飲食,適應不同的氣候。比如春天和夏天吃涼爽的食物,秋冬吃溫熱的食物,穿衣和作息也要順應時節。肝主導血液,血虛就會氣血不足。有人認為肝主導憤怒,憤怒會傷肝,因此損傷肝的人要保持心平氣和。經書上說:肝臟生氣會導致急躁,可以吃甘味食物來舒緩。舒緩的意思是和緩。
脈有一呼再,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
白話文:
脈搏有以下幾種情況:
- 呼一次,吸兩次
- 呼一次,吸三次
- 呼一次,吸四次
- 呼一次,吸五次
- 呼一次,吸六次
- 呼一次,吸一次
- 呼兩次,吸一次
- 呼一次,吸兩次
脈搏出現這些情況,如何根據這些情況來判斷疾病呢?
此再舉損至之脈為問答也。蓋前之損至,以五臟自病,得之於內者而言;此則以經絡血氣為邪所中之微甚,自外得之者而言也。其日呼吸再至,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之謂。疑衍文也。
白話文:
接下來講的,是關於損至脈的問答。之前講的損至,是指五臟本身生病,從內部得來的病;而這裡講的,則是經絡血氣被外邪入侵而引起的微小病變,是從外部得來的。所謂“日呼吸再至”,就是一呼一吸都出現一次脈搏,這可能是文字上的錯誤。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
白話文:
- **平脈:**脈象每呼氣一次跳動一次,每吸氣一次跳動一次,不大不小。
- **適得病脈:**每呼氣跳動三次,每吸氣跳動三次。
- **前大後小脈:**脈象前半部分大,後半部分小。表示頭痛、目眩。
- **前小後大脈:**脈象前半部分小,後半部分大。表示胸悶、呼吸短促。
- **病欲甚脈:**每呼氣跳動四次,每吸氣跳動四次。表明病情將加重。
- **洪大脈:**脈象洪大有力。表示煩躁、腹脹。
- **沉細脈:**脈象沉弱細小。表示腹痛。
- **滑脈:**脈象滑利。表示受熱傷。
- **澀脈:**脈象澀滯不暢。表示受露水或霧氣侵襲。
- **困脈:**每呼氣跳動五次,每吸氣跳動五次。表示患者睏倦。
- **沉細脈,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脈:**脈象沉細,晚上變得浮大,白天則不大不小。雖然患者睏倦,但仍可醫治。
其有小大者為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此四字即前衍文),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屍。
白話文:
脈搏的強弱大小不同,難以治療。
呼吸和脈搏同時六次,是將死之象。
脈搏深而細,表明晚上會死亡;脈搏浮而大,表示白天會死亡。
呼吸和脈搏同時一次,稱為「氣喘」。雖然人還能行動,但應該就寢,因為氣血兩虛的緣故。
呼吸和脈搏再同時一次,稱為「無魂」。無魂之人,必定會死。雖然人還能行動,卻稱之為「行屍走肉」。
一息四至,是為平脈,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一息之間,脈六至,比之平人多二至,故曰適得病未甚也。然又以前大後小,前小後大而言病能也。前後非言寸尺,猶十五難前曲後居之前後,以始未言也。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矣。故脈洪大者,苦煩滿,病在高也。沉細者,腹中痛,病在下也。
白話文:
脈搏一呼一吸之間跳動四次,是正常的脈搏。脈搏一呼跳動三次,一吸跳動三次,這樣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了六次,比正常人多了兩次,表示剛剛生病,病情還不嚴重。但是,如果脈搏前面大後面小或前面小後面大,則表示病情嚴重。這裡所謂的「前面、後面」,並不是指寸脈、尺脈,而是指脈搏跳動的開始和結束,就像《難經·第十五難》中所說的「前曲後居」,也是以此為始末。脈搏一呼一吸之間跳動四次,病情會加重。因此,脈搏洪大的人會煩躁不安,腹脹,是因為病情在上面。脈搏沉細的人會腹痛,是因為病情在下面。
各以其脈言之。滑為傷熱者,熱傷氣而不傷血,血自有餘,故脈滑也。澀為中霧露者,霧露之寒,傷人榮血,血受寒,故脈澀也。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困矣。若脈更見浮大沉細,則各隨晝夜而加劇。以浮大順晝,陽也;沉細順夜,陰也。若不見二者之脈,人雖困猶可治。
白話文:
根據各人的脈象來判斷病情:
- 脈滑:由於熱氣損傷,但血液未遭受損傷,所以脈搏滑動。
- 脈澀:因接觸霧露之寒,損傷了榮血(營養血液),脈搏因此澀滯不暢。
- 一呼一吸都達到五次:表示人體衰弱。
- 如果脈搏同時出現浮大沉細的現象,則隨著晝夜的變化而加重。浮大符合白天陽氣旺盛,沉細符合夜晚陰氣盛。
- 如果沒有出現這兩種脈象,即使人體睏倦,還是可以治療的。
小大,即沉細浮大也。一呼六至,一吸六至,增之極也,故為死脈。沉細夜死,浮大晝死,陰遇陰,陽遇陽也。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以血氣皆不足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謂兩息之間脈再動,減之極也。經曰:形氣有餘,脈氣不足者死。故曰無魂而當死也。
白話文:
「小大」就是脈象沈細和浮大。「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是脈搏跳動極其快,所以稱作死脈。「沈細夜死,浮大晝死」,因為陰氣遇陰氣、陽氣遇陽氣而致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表示脈搏跳動極其慢,因為氣血不足。「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指兩次呼吸之間脈搏只跳動兩次,是脈搏極其衰弱。醫經說:「形氣有餘,脈氣不足的人會死亡。」所以說沒有魂魄的人就將會死亡。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譬如二字,當在人之有尺下。
白話文:
上半身有脈象,下半身沒有脈象,這樣的人必須催吐,不然會死亡。上半身沒有脈象,下半身有脈象,即使病情嚴重,也不至於致命。原因就像人體有尺骨(表示元氣),樹木有根。即使枝葉枯萎,根基仍然會自己生長;脈象中還有根本(元氣),表示人體還有元氣,所以可以預知人不會死亡。
此又以脈之有無,明上下部之病也。紀氏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是邪實並幹上,即當吐也。若無吐證,為上無邪而下氣竭,故云當死。東垣李氏曰:下部無脈,此木鬱也。飲食過飽,填塞於胸中太陰之分,而春陽之令不得上行故也,是為木鬱。木鬱則達之,謂吐之是也。
白話文:
這個方法是根據脈象的有無來判斷上焦、下焦的病情。紀氏說:上焦有脈,下焦無脈,說明病邪集中在上焦,應該嘔吐治療。如果沒有嘔吐的證狀,則說明上焦沒有病邪,而是下焦氣虛,因此說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東垣派的李氏說:下焦無脈,表明這是肝鬱。飲食過量,阻塞在胸中的太陰部分,導致春陽之氣無法上升,這就是肝鬱。肝鬱就要疏通,也就是通過嘔吐來治療。
謝氏曰:上部無脈,下部有脈者,陰氣盛而陽氣微,故雖困無能為害。上部無脈,如樹枝之槁;下部有脈,如樹之有根。惟其有根,可以望其生也。
白話文:
謝氏說:上半身沒有脈象,下半身有脈象的人,陰氣旺盛而陽氣薄弱,所以即使睏倦也不會造成危害。上半身沒有脈象,就像樹枝乾枯;下半身有脈象,就像樹木有根。只有有根,才能期待它重新生發。
四明陳氏曰:至,進也,陽獨盛而至數多也。損,減也,陰獨盛而至數少也。至脈從下上,謂無陰而陽獨行至於上,則陽亦絕而死矣。損脈從上下,謂無陽而陰獨行至於下,則陰亦盡而死矣。
白話文:
浙江四明的陳氏說:至,指脈象上升的意思,代表陽氣過於旺盛,脈數過快。損,指脈象下降的意思,代表陰氣過於旺盛,脈數過慢。至脈由下而上,說明沒有陰氣而只有陽氣單獨運行到上面,那麼陽氣也會衰竭而導致死亡。損脈由上而下,說明沒有陽氣而只有陰氣單獨運行到下面,那麼陰氣也會耗盡而導致死亡。
一難言寸口以決臟腑死生吉凶,謂氣口為五臟主也。四難言脾受穀味,其脈在中,是五臟皆以胃為主,其脈則主關上也。此難言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則以尺為主也。此越人所以錯綜其義,散見諸篇,以見寸、關、尺各有所歸重云。
白話文:
第一種困難在於說脈相的寸口可以判斷臟腑的生死吉凶,因為認為氣口是五臟的主人。第四種困難在於說脾胃運化穀物,它的脈絡在中間,是因為五臟都以胃為主,它的脈絡主宰關脈。
這是一種困難的說法,因為人的尺脈就像樹的根,脈絡有根本,人有元氣,所以知道不死,因此就以尺脈為主。
這種說法是越人錯綜其義的地方,散見於各篇文章中,以說明寸脈、關脈、尺脈各有歸重。
十五難曰:經言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是王脈耶?將病脈也?然:弦、鉤、毛、石者,四時之脈也。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其脈之來,濡弱而長,故曰弦。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萬物之所茂,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故其脈之來疾去遲,故曰鉤。
白話文:
第十五個疑難:經書上說春天脈象像琴絃,夏天脈象像魚鈎,秋天脈象像細毛,冬天脈象像石頭,這是正常的脈象嗎?還是生病的脈象?其實,弦、鉤、毛、石都是四時的脈象。春天的脈象像琴絃,是因為肝屬東方屬木,萬物開始生長,還沒有枝葉,所以脈搏來得細弱而長,因此稱之為弦脈。夏天的脈象像魚鈎,是因為心屬南方屬火,萬物茂盛,枝葉下垂,都像魚鈎一樣彎曲,所以脈搏來得快去得慢,因此稱之為鉤脈。
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脈之來,輕虛以浮,故曰毛。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之來,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時之脈也。
白話文:
秋天的脈象像毫毛一樣輕飄,是因為肺位於西方屬金,是萬物凋零的季節。草木的花葉在秋天都凋落了,只剩下一根根樹枝,就像毫毛一樣。因此,秋天的脈象輕柔飄浮,稱為「毛」。
冬天的脈象像石頭一樣沉重,是因為腎臟位於北方屬水,是萬物收藏的季節。在寒冷的冬天,水會凝結成石頭,因此冬天的脈象深沉濡軟,稱為「石」。
這兩種脈象是四時中常見的脈象。
此《內經》平人氣象、玉機真藏論,參錯其文而為篇也。春脈弦者,肝主筋,應筋之象。夏脈鉤者,心主血脈,應血脈來去之象。秋脈毛者,肺主皮毛。冬脈石者,腎主骨。各應其象,兼以時物之象取義也。來疾去遲,劉立之曰: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出於骨肉之分,氣之降而下也。
如有變奈何?
脈逆四時之謂變。
白話文:
這篇《內經》文章論述了健康人的氣象,是《玉機真藏》論的真義。把兩篇文字參照對照,整合成為一篇。春季脈象呈現弦狀,因為肝臟主管筋脈,所以脈象應合於筋脈的特徵。夏季脈象呈現鉤狀,因為心臟主管血脈,所以脈象應合於血脈流動的現象。秋季脈象呈現毛躁狀,因為肺臟主管皮膚和毛髮。冬季脈象呈現石頭般的堅硬感,因為腎臟主管骨骼。每一個脈象特徵都應合其對應的生理特徵,同時也根據季節特徵來取象。脈象來得快,去得慢,劉立說:來脈是因為氣從骨肉的交界處上升至皮膚的邊緣位置;去脈是因為氣從皮膚的邊緣位置下降至骨肉的交界處。
然:春脈弦,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為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為不及,病在內。氣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平。益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急而勁益強,如新張弓弦,曰死。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少曰病,但弦無胃氣曰死。春以胃氣為本。夏脈鉤,反者為病。
白話文:
春天脈象應該呈現弦脈,如果出現反常的情況就是病了。什麼是反常呢?氣血運行強健有力,屬於過盛,病症在外;氣血運行虛弱,屬於不足,病症在內。氣血運行遲緩,好像沿著榆葉緩慢爬行,屬於正常。氣血運行過於旺盛而滑利,好像沿著長竿快速滑動,屬於病態。脈象急促有力,好像新張的弓弦,屬於危急。春天脈象如果微弦屬於正常,弦脈過於明顯而胃氣不足屬於病態,只有弦脈而沒有胃氣則屬於危急。春天以胃氣為根本。夏天脈象應該呈現鉤脈,如果出現反常的情況就是病了。
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其脈來累累如環,如循琅環,曰平。來而益數,如雞舉足者,曰病。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死。夏脈微鉤曰平,鉤多胃氣少曰病。但鉤無胃氣曰死。夏以胃氣為本。秋脈毛,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
白話文:
什麼叫做反?如果氣血運行旺盛,就是所謂的過度,疾病會表現在外。氣血運行虛弱,就是所謂的不足,疾病會表現在內。脈象來去分明,像串珠一樣,稱為平脈。脈象頻數,像雞抬腳一樣,稱為病脈。脈象前傾後伏,像握著帶鉤一樣,稱為死脈。夏天,脈象微弱帶鉤,稱為平脈,鉤多而胃氣不足,稱為病脈。只有鉤而無胃氣,則稱為死脈。夏天以胃氣為本。秋天,脈象如毛髮般細弱,反常的則為病脈。什麼叫做反?就是指氣血運行旺盛,就是所謂的過度,疾病會表現在外。
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其脈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按之蕭索,如風吹毛,曰死。秋脈微毛曰平,毛多胃氣少曰病,但毛無胃氣曰死。秋以胃氣為本。冬脈石,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
白話文:
脈象細弱,表示氣血不足,稱之為「不及」,病在體內。脈象綿軟,好像車輪一樣,按壓時脈象變大,稱為「平」。脈象不浮也不沉,如在雞毛上滑動,稱為「病」。按壓時脈象虛弱,像風吹毛髮一樣,稱為「死」。
秋季脈象細小而柔滑稱為「平」,毛多而胃氣少稱為「病」,只有毛髮而沒有胃氣稱為「死」。秋季以胃氣為根本。
冬季脈象堅硬如石,相反者為「病」。什麼是「相反」?如果脈象充盈有力,稱為「太過」,表病在體外。如果脈象細弱,稱為「不及」,表病在體內。
脈來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啄,日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氣少曰病,但石無胃氣曰死。冬以胃氣為本。
白話文:
脈相:
- **上大下小:**脈搏上部強勁,下部虛弱。
- **濡滑如雀之啄:**脈搏濕潤而順滑,像鳥嘴啄食。
- **日平:**脈搏平穩,不浮不沉。
- **啄啄連屬,其中微曲:**脈搏連續鼓動,中間略有彎曲,表示有病。
- **來如解索,去如彈石:**脈搏來勢鬆散,去勢急促,表示生命垂危。
其他脈象:
- **冬脈微石:**脈搏微弱而緩慢,表示身體健康。
- **石多胃氣少:**脈搏沉實有力,但胃氣虛弱,表示有病。
- **但石無胃氣:**脈搏沉實有力,但胃氣全無,表示生命垂危。
總結:
冬令時,脈搏以胃氣的強弱為判斷標準。
春脈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巔疾;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夏脈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秋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冬脈太過,則令人上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此岐伯之言。也越人之意,蓋本諸此。
白話文:
春季脈象
- 太過:讓人善於健忘,頭暈目眩,並且患有頭部疾病。
- 不及:讓人胸痛牽引到背部,下部兩肋脹滿。
夏季脈象
- 太過:讓人身體發熱,皮膚疼痛,出現浮腫。
- 不及:讓人心煩意亂,出現咳嗽和吐痰,下部氣虛。
秋季脈象
- 太過:讓人逆氣咳嗽,背部疼痛,心情煩躁。
- 不及:讓人氣喘,呼吸急促,咳嗽,咳血,下部有疾病的聲音。
冬季脈象
- 太過:讓人上吐下瀉,脊髓疼痛,氣短,不想說話。
- 不及:讓人心神懸念,中間部位空虛,脊背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
這些是岐伯的說法。越人提出的意見,大都是從這些話中衍生出來的。
變脈,言氣者,脈不自動,氣使之然,且主胃氣而言也。循,撫也,按也。春脈厭厭聶聶,如循榆葉,弦而和也;益實而滑,如循長竿,弦多也;急而勁益強,如新張弓弦,但弦也。夏脈累累如環,如循琅玕,鉤而和也。如雞舉足,鉤多而有力也;前曲後居,謂按之堅而搏,尋之實而據,但鉤也。
白話文:
脈象
「變脈」是指氣的變化,脈絡會因氣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這裡所說的氣,主要是指胃氣。
「循」字的意思是撫摸、按壓。
春天的脈象是緩慢而柔和的,就像撫摸榆樹葉子一樣,脈弦而調和;脈勢充實而滑利,就像撫摸長竿子一樣,脈弦而多;脈象緊促而有力,就像新張弓弦一樣,雖緊但依然有彈性。
夏天的脈象是連續不斷的,就像撫摸琅玕珠一樣,脈鉤而調和;脈象像雞抬起腳一樣,脈鉤而有力;曲肘於前,舉腕於後,表示按上去堅實有力,摸上去充實而有力,雖鉤但仍然調和。
秋脈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微毛也;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毛多也;按之蕭索,如風吹毛,但毛也。冬脈上大下兌,大小適均,石而和也(上下與來去同義,見前篇);啄啄連屬,其中微曲,石多也;來如解索,去如彈石,但石也。大抵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本,故有胃氣則生,胃氣少則病,無胃氣則死。
白話文:
秋季脈象:
脈象寬大綿長,就像車蓋一樣。按壓時脈搏會變大,而且有細小的脈毛。脈位不浮不沉,像撫摸雞毛一樣,脈毛較多。按壓時脈象散亂,就像風吹毛髮,只有脈毛而已。
冬季脈象:
脈象上部寬大,下部空虛,大小適中,脈質堅硬而和緩。脈象連續不絕,中間略有彎曲,表示脈中有較多的石性。脈來時像解開繩索一樣舒緩,脈去時像彈射石頭一樣迅速,只有石性。
總體原則:
四季的脈象都以胃氣為基礎。胃氣充足,人則生機勃勃;胃氣衰弱,人則會生病;胃氣耗盡,人則死亡。
於弦、鉤、毛、石中,每有和緩之體,為胃氣也。此篇與《內經》中互有異同。馮氏曰:越人慾使脈之易曉,重立其義爾。按《內經》第二卷,平人氣象論篇云: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未稍。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葉。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病腎脈來,如引葛之益堅。
白話文:
在指弦、指鉤、指毛、指石這四種脈象中,如果每一個脈象都呈現出和緩的狀態,那麼這是胃氣的表現。這一段和《內經》中相應的內容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馮氏說:越人為了讓脈理更容易理解,特意再次闡述了其中的意義。根據《內經》第二卷的《平人氣象論》篇記載:平肝之人的脈象是軟弱無力,一波波地跳動,猶如拖著一條長竿般搖晃。平肺之人的脈象是緩慢而且輕柔,猶如落下的榆樹葉飄飄然。平腎之人的脈象是有力的、一連串地跳動,猶如魚鉤般,按壓上去感覺堅實。病腎之人的脈象是越來越緊勁,猶如用葛藤拖拉重物般。
死腎脈如發奪索,辟辟如彈石。此為異也。
胃者,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
白話文:
肾部的脉象如果像被拉紧的绳子,又像弹动的石头。这是异常的现象。
胃是消化水谷的主要器官,主管四季的营养供给。一切都以胃气为根本。这可以说是四季疾病变化的关键,也是生死的重要交汇点。
胃屬土,土之數五也,萬物歸之,故云水穀之海。而水、火、金、木無不待是以生,故云主稟四時。稟,供也,給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見也。
白話文:
胃臟屬於五行中的「土」,而土的數字是「五」。所有的食物飲水最終都會流入胃中,因此胃被稱為「水穀之海」。而水、火、金、木這四行,都需要胃臟的滋養才能存活,所以說胃「主稟四時」。「稟」指的是供應、給予。
脾者中州,謂呼吸之間,脾受穀味,其脈在中也,其和平不得見,蓋脾寄主於四季,不得獨主於四時,四臟之脈平和,則脾脈在中矣。衰乃見者,雀啄屋漏,異乎常也。雀啄者,脈至堅銳而斷續不定也。屋漏者,脈至緩散而復止也。
十六難曰: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一脈變為四時,離聖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
白話文:
脾臟就像人體的中央州,位於呼吸系統的區域。它負責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其經脈位於人體的中部。在健康狀態下,脾脈是不容易察覺的,因為它依附於四季的變化,不獨自掌控某一個季節。當其他臟腑經脈都處於平衡狀態時,脾脈也會居中。
只有當脾臟衰弱時,才會出現「雀啄屋漏」的脈象,這與正常的脈象不同。「雀啄」形容脈搏來勢急促、斷續不定,就像鳥兒啄食一樣;而「屋漏」形容脈搏來勢緩慢、時斷時續,就像屋頂漏水一樣。
謝氏曰:此篇問三部九候以下共六件,而《本經》並不答所問,似有缺文。今詳三部九候,則十八難中第三章言之,當屬此篇,錯簡在彼。陰陽見四難,輕重見五難。一脈變為四時,即十五難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也。六十首,按《內經·方盛衰篇》曰: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六十首。王注謂奇恆六十首,今世不存,則失其傳者,由來遠矣。
白話文:
謝氏說:這篇文章詢問了「三部」、「九候」等共六個問題,但《本經》沒有回答這些問題,似乎有缺文。現在仔細考察「三部」、「九候」,發現「十八難」中的第三章有提到,應該屬於這篇文章,而錯亂的段落出現在那裡。陰陽的現象見於「四難」,輕重的現象見於「五難」。一脈化為四季,即「十五難」中的「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六十首,根據《內經·方盛衰篇》記載:聖人在診病時,首先根據陰陽來掌握,奇恆的勢態,就是六十首。王注認為奇恆六十首,現在已經失傳,可見其傳承中斷已久。
然:是其病有內外證。
此蓋答辭,然與前問不相蒙,當別有問辭也。
其病為之奈何?
問內外證之詳也。
白話文:
這表示疾病有內在和外在的症狀。
這似乎是回答的一部分,但是與前面的問題不連貫,應該另有問題存在。
對於這種疾病該如何處理?
這是詢問關於內在和外在症狀的詳細情況。
然: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假設確認為肝臟脈絡的問題,那麼以下的外在症狀會很明顯:面色青黑、容易發怒;而內在症狀則為肚臍左側有動氣感,按壓時感到緊繃和疼痛;由此引發的疾病會表現為四肢腫脹封閉、小便淋漓不暢、大便困難、肌肉痙攣。若有這些症狀,那便是肝病;若沒有這些症狀,則不是肝病。
得肝脈,診得弦脈也。肝與膽合,為清淨之府,故善潔。肝為將軍之官,故善怒。善,猶喜好也。面青,肝之色也。此外證之色,脈情好也,臍左,肝之部也。按之牢者,若謂其動氣,按之堅牢而不移,或痛也。馮氏曰:肝氣䐜郁,則四支滿閉,《傳》曰風淫末疾是也。厥陰脈循陰器,肝病故溲便難。轉筋者,肝主筋也。此內證之部屬及所主病也。
白話文:
診斷肝脈
觸診肝脈,發現弦脈。肝與膽相合,是清淨的臟腑,所以喜歡清潔。肝是將軍的臟腑,所以容易發怒。(「善」在此處指喜愛。)
外證
面部青色,這是肝臟的顏色。其他外證的表現不錯。臍左側是肝臟所在部位。
按診
按壓臍左側時,感到牢固,這表示肝氣動得厲害。按壓時感覺堅硬且不移動,或者感到疼痛。
馮氏曰
肝氣鬱結,則四肢僵硬,古籍《素問》中說這是風邪侵入引起的疾病。肝臟循行陰器,所以肝病會導致小便和排便困難。
轉筋
肝臟主筋,這內證的表現及其相關疾病。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髎。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如果得了心脈病,外表症狀是:臉色發紅、口乾、愛笑;內在症狀是:腹部有動氣感覺,按壓時有牢固感,按下去好像會痛,患者會心煩、心痛,手掌心發熱發燙。有這些症狀的是心脈病,沒有這些症狀的不是。
掌中,手心主脈所過之處。蓋真心不受邪,受邪者手心主爾。啘,乾嘔也。心病則火盛,故啘。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白話文:
掌中:手心,手部主脈經過的地方。心臟本身不會受到邪氣侵襲,如果是受到邪氣,就會導致手心發熱。啘:乾嘔。心臟出現病變,就會導致火氣旺盛,從而引發乾嘔。經典記載:各種逆氣上衝的症狀,都與火氣有關。各種酸性嘔吐的症狀,都與熱氣有關。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靈樞·口問篇》曰:噫者,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經曰:脾主四肢。
白話文:
如果得了脾經病變,外在症狀會面黃、常打嗝、愛胡思亂想、味覺異常;內在症狀一定同時有氣血運行不暢,按壓的時候感到堅硬,甚至疼痛;而且會有腹脹滿、消化不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懶惰愛睡、四肢無力的症狀。有這些症狀的,就是脾經病變;沒有這些症狀的,就不是。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齊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灑淅寒熱,肺主皮毛也。
白話文:
如果診斷出是肺部脈象,那麼外在症狀是臉色蒼白,容易打噴嚏,憂愁不樂,想哭;內在症狀是右邊肺部有氣血運行不暢,按壓時感到緊繃和疼痛,同時伴有喘咳,畏寒發熱。出現這些症狀的就是肺部疾病,不出現這些症狀的就不是。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齊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如果患有腎經脈絡受阻的疾病,外在徵兆是面色黑暗,容易恐懼、打哈欠;內在徵兆是下腹有氣動,按壓時感覺緊繃,而且有疼痛感。這種疾病是逆氣,會導致小腹劇烈疼痛,泄瀉如負重物,足脛冰冷而逆上。如果出現這些徵兆,就是腎經脈絡有問題;如果沒有這些徵兆,就不是腎經脈絡有問題。
腎氣不足則為恐,陰陽相引則為欠。泄而下重,少陰泄也。如讀為而。
十七難曰: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連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然:可盡知也。
此篇所問者三,答云:可盡知也。而止答病之死證,余無所見,當有闕漏。
診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強急而長,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
肝開竅於目,閉目不欲見人,肝病也。肝病見肺脈,金剋木也。
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反得沉澀而微者,死也
病實而脈虛也。
病若吐血,復鼽衄者,脈當沉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脫血脈實,相反也。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脈沉細而微者,死也。
陽病見陰脈,相反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脈當微細而澀,反緊大而滑者,死也。
泄而脈大,相反也。大腹,腹脹也。
十八難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有圖
白話文:
腎氣不足就會感到恐懼,陰陽互相吸引則容易感到遺忘。腹瀉且排便量多,是少陰經氣虛弱的表现。
有人问:經書上說疾病有的會死,有的治不好會自然痊癒,有的拖個把月甚至好几年也不見好轉,這些病人的生與死,能通过切脉來判斷嗎?
答案是:可以完全判断。
這個問題包含三個部分,答案只回答了疾病的死亡徵兆,其他方面沒有提及,應該有遗漏。
如果病人閉目不願見人,脈象應該摸到肝脈強而急且長,而反倒摸到肺脈浮短而澀,這就意味着死亡。
肝經開竅於眼睛,閉目不願見人,是肝病的表現。肝病反映在肺脈上,是因为金克木的關係。
如果病人睜眼但口渴,心口感覺沉重,脈象應該摸到緊實而數,而反倒摸到沉澀而微弱,這就意味着死亡。
這是實證病卻出現虛弱的脈象。
如果病人吐血,而且還鼻出血,脈象應該摸到沉细,而反倒摸到浮大而牢,這就意味着死亡。
這是失血却出现實證的脈象,两者相反。
如果病人胡言亂語,身體發熱,脈象應該摸到洪大,而反倒手足厥逆,脈沉细而微弱,這就意味着死亡。
這是陽證却出現阴證的脈象,两者相反。
如果病人大腹便泄,脈象應該摸到微細而澀,而反倒紧大而滑,這就意味着死亡。
這是泄泻却出現脈象洪大的情况,两者相反。大腹,是指腹胀。
有人问:脉象分三部,每部有四条经脉。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这被称为上下部,是什么意思?请用图示说明。
此篇立問之意,謂人十二經脈凡有三部,每部之中有四經。今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也?蓋三部者,以寸關尺分上中下也。四經者,寸關尺兩兩相比,則每部各有四經矣。手之太陰、陽明,足之太陽、少陰,為上下部者,肺居右寸,腎居左尺,循環相資,肺高腎下,母子之相望也。經云藏真高於肺,藏真下於腎是也。
白話文:
這篇古文提出的問題是,人體的十二條經脈分為三部分,每部分有四條經脈。現在手上有太陰經和陽明經,腳上有太陽經和少陰經,這構成上下部。為什麼呢?因為三部是用寸、關、尺來區分上中下的。四經是指寸、關、尺兩兩相對應,所以每部都有四條經脈。手上的太陰經和陽明經,腳上的太陽經和少陰經構成上下部,是因為肺位於右手寸口,腎位於左手尺口,兩者循環相生。肺在上面,腎在下面,就像母子相對望。經文說:「藏真(心包經)在肺的上部,藏真在腎的下部。」這就是這個說法的依據。
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大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白話文:
肺和大腸屬金。腎和小腸屬水。金生水,水向下流而不向上,所以在下部。肝膽屬木,生手小腸和大腸的火。火向上燃而不向下,所以在上部。心包和三焦屬火,生足大腸和大腸的土。土主脾胃,所以位於中間。這些都是五行中相互生養的關係。
手太陰、陽明金,下生足太陽、少陰,水性下,故居下部。足少陰、太陽水,生足厥陰、少陽木,木生手少陰、太陽火,及手心主火,火炎上行,是為上部。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居中部,復生肺金。此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此皆因手太陰、陽明,足太陽、少陰,為上下部,道推廣五行相生之大,越人亦以五臟生成之後,曰其部分之高下而推言之,非謂未生之前,必待如是而後生成也。而又演為三部之說,即四難所謂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者中州之意。
但彼直以藏言,此以經言,而臟腑兼之。以上問答明經此下二節,俱不相蒙,疑他經錯簡。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和陽明大腸經屬金,陰陽相生,生出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因為水性向下,所以位於人體的下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屬水,陰陽相生,生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因為木生火,所以生出右手少陰心經、右手太陽小腸經和心包絡的相火,火氣向上,所以位於人體的上部。相火生出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因為土居於中部,所以位於人體的中部,並再次生出肺金。這就是五行相生相養的規律。這些都是因為手太陰肺經、陽明大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構成人體的上、中部,因此由五行相生的規律推廣到人體,其他人也以此為根據,在五臟形成之後,根據它們所在部位的高低來推論它們的生成過程。並不是說在五臟形成之前,必須按照這樣的順序才能生成。後來又發展出三部的說法,即《難經》中所說的「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者中州」的意思。
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齊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刺之者也。
白話文:
中醫把脈有三個部位九種表現,各是什麼意思呢?三部位指的是寸關尺。九種表現指的是浮、中、沉。上部對應天上,反映的是頭部到胸部的疾病。中部對應人體,反映的是膈膜到肚臍的疾病。下部對應地上,反映的是肚臍到腳的疾病。仔細診脈並根據不同的表現來針灸。
謝氏曰:此一節,當是十六難中答辭錯簡在此,而剩出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十字。審而刺之,紀氏云:欲診脈動而中病,不可不審,故曰審而刺之。刺者,言其動而中也。陳萬年傳曰:刺候謂中其候。與此義同。或曰:刺,針刺也。謂審其部而針刺之。
白話文:
謝氏說:這一段文字,應該是十六種難題中的某個答案,錯置到這裡,多出了「脈有三部九候,各主何事」這十個字。
紀氏說:「審而刺之」,這是說想要診斷脈動並治療疾病,必須很審慎,所以才說「審而刺之」。「刺」是指脈動順暢而適中。陳萬年傳說:「刺候」是指脈動適中。這和紀氏的說法意思相同。
還有人說:「刺」,是指針刺。也就是很審慎地診查脈部,然後進行針刺治療。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
此下問答,亦未詳所屬。或曰:當是十七難中或連年月不已答辭。
然:診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
結為積聚之脈,肺脈見結,知右脅有積氣。右脅,肺部也。積氣有微甚,脈從而應之。
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當沉伏。
肺脈雖不見結,右手脈當見沉伏。沉伏亦積聚脈,右手所以候里也。
其外痼疾同法那?將異也?
此承上文,復問外之痼疾,與內之積聚,法將同異。
白話文:
人如果生病,有久積的沉滯,可以透過切脈來了解嗎?
這段問答的出處不詳,可能是十七難中,或連續數月甚至數年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醫生說:如果在右脅(肋骨下方)有積氣,就會在肺脈上感覺到結脈。結脈越明顯,積氣越嚴重;結脈越微弱,積氣就越輕微。
結脈是積聚的脈象,在肺脈上出現結脈,就代表右脅有積氣。右脅屬於肺的部位,積氣的輕重程度,脈象也會相應地變化。
如果沒有感覺到肺脈,但右脅卻有積氣,這是怎麼回事呢?醫生說:即使肺脈上沒有感覺到結脈,右手脈應該會呈現沉伏的狀態。
雖然肺脈沒有結脈,但右手脈會呈現沉伏的狀態。沉伏也是積聚的脈象,右手是診察內臟的部位。
其他的痼疾,是跟這個方法一樣,還是有所不同呢?
這個問題承接上文,再次詢問外在的痼疾,跟內在的積聚,方法是否相同或不同。
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裡,法皆如此。
結為積聚,伏脈行筋下主裡,浮脈行骨上主表,所以異也,前舉右脅為例,故此云左右同法。
白話文:
結:脈搏出現時停頓一下再繼續,而且出現停頓的次數不固定,這種脈象稱為「結」。
伏:脈搏運行在筋的下方。
浮:脈搏運行在肌肉的上面。
左右表裡,脈象的規律都是如此。
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深沉沉伏,表示體內沒有積滯。如果脈搏浮而結聚,表示體外沒有久病。如果積滯在內,脈搏卻不沉伏;有久病,脈搏卻不浮而結聚,這是脈象與病情不相符。病情與脈象不相符,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
有是脈,無是病,有是病,無是脈,脈病不相應,故為死病也。
十九難曰:經言脈有逆順,男女有恆,而反者,何謂也?
白話文:
如果有這樣的脈象,卻沒有相應的病症,或者有了病症卻不見相應的脈象,脈象與病症不符,因此這是病情危重的徵兆。
第十九難經說:經典上提到脈象有逆有順,男女之間有不同的正常脈象,那麼所謂的反常是指什麼呢?
恆,胡登反,常也。脈有逆順,據男女相比而言也。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此男女之別也。逆順云者,男之順,女之逆也;女之順,男不同也。雖然,在男女則各有常矣。反,謂反其常也。
白話文:
恆:發音同「胡登反」,意思是「常態」。
脈絡的走向有「逆」和「順」兩種,這是根據男女之間的差異來區分。男子的脈絡在關脈(手腕橫紋上方的一寸)之上,女子的脈絡在關脈之下;男子的尺脈(手腕橫紋下方的一寸)通常較弱,女子的尺脈通常較強,這是男女之間的區別。
所謂「逆順」,是指男子的順時,女子的逆時;女子的順時,男子的節律不同。儘管如此,男女各有其常態。
「反」是指違背常態。
然: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是其常也。有圖
白話文:
男性出生於寅時,寅屬木,為陽;女性出生於申時,申屬金,為陰。因此男性的脈搏在關脈之上,女性的脈搏在關脈之下。所以男性的尺脈通常較弱,女性的尺脈通常較強,這是正常現象。
此推本生物之初,而言男女陰陽也。紀氏曰:生物之初,其本原皆始於子。子者萬物之所以始也。自子推之,男左旋三十而至於巳,女右旋二十而至於巳,是男女婚姻之數也。自巳而懷娠,男左旋十月而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右旋十月而生於申,申為金,陰也。謝氏曰:寅為木,木生火,又火生在寅,而性炎上,故男脈在關上。
白話文:
這段文章從生物誕生的伊始說起,討論男女陰陽之理。
紀氏說:生物的起源,其根本都起始於「子」。「子」是萬物開始的原因所在。以此推演,男性順時鐘旋轉三十度到達「巳」,女性逆時鐘旋轉二十度到達「巳」,這是男女結合的數字。
從「巳」開始懷孕,男性順時鐘旋轉十月出生於「寅」,寅屬木,為陽;女性逆時鐘旋轉十月出生於「申」,申屬金,為陰。
謝氏說:寅屬木,木生火,而火又生於寅,且具有向上燃燒的特性,所以男性脈搏在手關節的「尺關」穴位上。
申為金,金生水,又水生於申,而性流下,故女脈在關下。愚謂陽之體輕清而升,天道也,故男脈在關上;陰之體重濁而降,地道也,故女脈在關下。此男女之常也。
其反常,故太過不及,在內在外之病見焉。
白話文:
男脈若見女脈為元氣不足,病在體內;左側脈見女脈,病在左側;右側脈見女脈,病在右側,也就是順著脈象來判斷。女脈若見男脈為元氣太盛,病在四肢;左側脈見男脈,病在左側;右側脈見男脈,病在右側,也是順著脈象來判斷。
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
男女異常,是謂之反。
其為病何如?
問反之為病也。
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
二十難曰:經言脈有伏匿,伏匿於何藏而言伏匿耶?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白話文:
《難經》提到,脈有伏匿的情況,請問伏匿藏在什麼地方?
所謂伏匿,是指陰陽互相乘克、互相制伏。脈絡位於陰部,但陽脈顯現,這是陽氣乘克陰氣。雖然脈絡有時沉隱、澀滯、短小,這表示陽脈之中伏有陰氣。
脈絡位於陽部,但陰脈顯現,這是陰氣乘克陽氣。雖然脈絡有時浮現、滑利、長大,這表示陰脈之中伏有陽氣。
居,猶在也,當也。陰部尺,陽部寸也。乘,猶乘車之乘,出於其上也。伏,猶伏兵之伏,隱於其中也。匿,藏也。丁氏曰:此非特言寸為陽尺為陰,以上下言,則肌肉之上為陽部,肌肉之下為陰部,亦通。
白話文:
第 21 難:經文說,當一個人身體健康時,脈搏是不健康的;當脈搏健康時,人卻是不健康的。這是什麼意思?然而,一個人身體健康時,脈搏並非不健康,而是說呼吸數不符合脈搏數。這就是重大原則。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此五十九難之文,錯簡在此。
二十一難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此大法。
周仲立曰:形體之中覺見憔悴,精神昏憒,食不忺美,而脈得四時之從,無過不及之偏,是人病脈不病也。形體安和,而脈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損,弦緊浮滑沉澀不一,殘賊沖和之氣,是皆脈息不與形相應,乃脈病人不病也。仲景云: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氣,神雖困無苦。
白話文:
周仲立說:身體外表顯得消瘦憔悴,精神恍惚,吃東西沒有胃口,但脈象隨著四季變化,沒有過剩或不足的偏差,這種人是疾病在脈象上,而不是身體上。身體安康,但脈搏時而變大時而變小,時有時無,或弦硬或緊實或浮動或滑動或沉悶或澀滯,損壞了和諧之氣,這些都是脈象與身體狀況不符,是脈象有病,身體沒有病。張仲景說:疾病在脈象上,而不是身體上,稱為內虛,由於沒有穀氣,精神睏乏但沒有痛苦。
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不識人,短命則死。謝氏曰:按《本經》答文,詞意不屬,似有脫誤。
白話文:
脈象顯示人健康而實際上生病了,稱為行屍,因為沒有旺盛的氣機,突然暈眩仆倒,不認識人,很快就會死去。謝氏說:根據《本經》的上下文,句意不通,似乎有脫漏的錯誤。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也。
白話文:
第二十二個難題: 經書上說脈搏有某種跳動,會導致某種疾病,但為什麼一條脈搏會引發兩種不同的疾病呢?
解釋:經書中所說的「是動」,指的是氣;「所生病」,指的是血。邪氣在氣上,則氣就會產生某種跳動;邪氣在血上,則血就會引發疾病。氣主宰呼息,血主宰濡養。氣運行受阻,則氣先發病;血運行不暢,則血後發病。所以,脈搏先出現跳動,然後導致疾病發生。
呴,香句反。濡,平聲。呴,煦也。氣主呴之,謂氣煦噓往來,薰蒸於皮膚分肉也。血主濡之,謂血濡潤筋骨,滑利關節,榮養臟腑也。此脈字,非尺寸之脈,乃十二經隧之脈也。此謂十二經隧之脈,每脈中輒有二病者,蓋以有在氣在血之分也。邪在氣,氣為是而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白話文:
「呴」這個字,發音是反切出來的,讀音同「煦」。「呴」的意思是溫煦滋潤。氣主要能溫煦人體,也就是說氣能溫暖並促進循環,蒸騰並滋潤皮膚和肌肉。
「濡」這個字,發音是平聲。「濡」的意思是滋潤。血的主要作用是滋潤筋骨,讓關節活動順利,並滋養臟腑。
這裡所說的「脈」,並不是寸口脈、關脈、尺脈這三種脈搏,而是指十二條經絡的脈道。
每條經絡的脈道中,都可能有兩種疾病,這兩種疾病可以區分為氣分和血分。如果邪氣在氣分中,氣分就會因此而活動異常;如果邪氣在血分中,血分就會因此而生病。
氣留而不行為氣病,血壅而不濡為血病。故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先後云者,抑氣在外,血在內,外先受邪,則內亦從之而病歟?然邪亦有隻在氣,亦有徑在血者,又不可以先後拘也。
《經》第十篇。
白話文:
氣運行不暢會導致氣病,血液停滯不濡養會導致血病。所以氣血不通暢是生病的先兆,而得病是後果。說「先後」是因為氣在外,血在內,外在先受到邪氣侵犯,內在也會跟著生病嗎?不過邪氣也有隻在氣中,也有直接在血中的,所以也不能拘泥於先後的順序。
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白話文:
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的長度,你可以理解嗎?手三陽經脈從手到頭,長五尺,三丈。手三陰經脈從手到胸,長三尺五寸,一丈八尺。足三陽經脈從足到頭,長八尺,四丈八尺。足三陰經脈從足到胸,長六尺五寸,三丈九尺。
人兩足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十二經脈長短之數也。
白話文:
人的兩條足厥陰肝經從腳到眼睛,長七尺五寸,兩倍是十四尺,兩倍再加五就是一尺,合計十五尺。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兩倍是八尺,兩倍再加五就是一尺,合計九尺。全部經脈長十六丈二尺。這便是十二經脈長短的尺寸。
此《靈樞》廿七篇全文。三陰三陽,《靈樞》皆作六陰六陽,義尤明白。按經脈之流注,則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手之三陰,從腹走至手。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此舉經脈之度數,故皆自手足。言人兩足蹻脈,指陰蹻也。陰蹻脈起於跟中,自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器,循腹,上胸裡,行缺盆,出人迎之前,入頄內廉,屬目內眥,合太陽脈,為足少陰之別絡也。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
《考工記》亦云:人身長八尺。蓋以同身尺寸言之。
白話文:
現在的《靈樞》共有 27 篇。三陰三陽,在《靈樞》中都記載為六陰六陽,這個說法更加清楚明白。根據經脈的運行規律,手上的三條陽經從手上運行到頭部;手上的三條陰經從腹部運行到手部。足上的三條陽經從頭部向下運行到足部;足上的三條陰經從足部向上運行到腹部。這裡列舉經脈的長度,都是從手足起算的。文中提到的「兩足蹻脈」,指的就是陰蹻脈。陰蹻脈起於足跟中,跟骨骨後方,向上經過內踝上方,一直沿著大腿內側向上,進入生殖器,沿著腹部向上,經過胸腔內,行經缺盆,從人迎穴前側出來,進入下頷骨內緣,連接到眼睛內眼角,與太陽經相合,是足少陰經的分支經絡。足上三條陽經的脈絡,從足部到頭部,長達八尺。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有圖
白話文:
經脈有 12 條,絡脈有 15 條,它們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呢?經脈的作用是運送血氣,溝通陰陽,滋養身體。經脈的原點在中焦,分注於手臂的太陰和陽明,陽明再分注於足部的陽明和太陰,太陰再分注於手臂的少陰和太陽,太陽再分注於足部的太陽和少陰,少陰再分注於手臂的心主和少陽,少陽再分注於足部的少陽和厥陰,厥陰再回到手臂的太陰。
另外還有 15 條絡脈,它們都從經脈的原點分出,就像一個環形,循環灌溉,匯聚於寸口人迎穴,從而決定百病的發作和生死。
附圖:
中醫經絡圖
因者,隨也。原者,始也。朝,猶朝會之朝。以,用也。因上文經脈之尺度,而推言經絡之行度也。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十二經有十二絡,兼陽絡陰絡,脾之大絡,為十五絡也。謝氏曰:始從中焦者,蓋謂飲食入口,藏於胃,其精微之化注手太陰、陽明,以次相傳,至足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也。絡脈十五:蓋隨十二經脈之所始,轉相灌溉。
白話文:
因為,跟隨的意思。原,是開始的意思。朝,就像早朝會的朝。以,是用的意思。
接著上一段經脈的長度,來推論經絡的運行路徑。直線行走的叫做經,旁枝分出的叫做絡。十二條經絡有十二條絡脈,加上陽絡、陰絡,脾經的大絡脈,一共是十五條絡脈。
謝氏說:經絡開始於中焦,這是因為食物入口後,儲存在胃中,其精華化生後灌注於手太陰經、陽明經,依次相傳,到達足厥陰經,厥陰經再回注於手太陰經。
十五條絡脈:它們隨著十二條經脈的開始處,互相灌溉。
如環之無端,朝於寸口、人迎,以之處百病而決死生也。寸口、人迎,古法以俠喉兩旁動脈為人迎,至晉王叔和直以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後世宗之。愚謂昔人所以取人迎、氣口者,蓋人迎為足陽明胃經,受穀氣而養五臟者也;氣口為手太陰肺經,朝百脈而平權衡者也。
白話文:
就好像環狀無始無終,透過觀察寸口脈和人迎脈,就能判斷百病,預測生死。
寸口脈和人迎脈,古代方法是指喉嚨兩側的動脈為人迎脈。到了晉朝王叔和時代,才將左手關脈前一分定為人迎脈,右手關脈前一分定為氣口脈。後世皆沿用此法。
我認為古代之所以選擇人迎脈和氣口脈,是因為人迎脈屬於足陽明胃經,接收穀物精氣而滋養五臟。氣口脈屬於手太陰肺經,能調和百脈,平衡身體。
經云:明知終始,陰陽定矣,何謂也?然:始終者,脈之紀也。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明白事物的開始和結束,陰陽變化自然也就安定了。」這是什麼意思呢?所謂的「開始和結束」是指脈搏的規律。寸口脈和人迎脈,陰陽氣息暢通於早上,就像圓環沒有起點和終點,所以稱為「開始」。「結束」是指三陰三陽經脈斷滅,脈斷人就死了,死亡各有不同的表現,所以稱為「結束」。
謝氏曰:《靈樞經》第九篇曰: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又曰: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此一節,因上文寸口人迎處百病決死生而推言之。謂欲曉知終始,於陰陽為能定之。蓋以陽經取決於人迎,陰經取決於氣口也。
白話文:
謝氏說:《靈樞經》第九篇說:針灸的方法,必須從頭到尾都完善周到,清楚地瞭解治療的開始和結束。五臟是針灸的依據,只有知道了五臟的陰陽,才能確定治療方法。書中還說:健康的人,脈搏的「寸口」和「人迎」位置會隨著四季變化而變化。精氣不足的人,脈搏的「寸口」和「人迎」位置都很虛弱,而且與「尺」和「寸」的位置不對應。這一節是延續上文「寸口、人迎就能判斷百病和生死」而推論出來的。意思是,要想了解治療的開始和結束,就要確定陰陽的狀態。這是因為陽經的取穴要根據人迎穴,而陰經的取穴要根據氣口穴。
朝使者,朝謂氣血如水潮,應時而灌溉;使謂陰陽相為用也。始,如生物之始;終,如生物之窮。欲知生死,脈以候之。陰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則不病。一或不相朝使,則病矣。況三陰三陽之脈絕乎?絕必死矣。其死之形狀,具如下篇,尤宜參看。
白話文:
早起的人與晚上來的人互相拜訪。早起的人說氣血就像漲潮的水,按時灌溉;晚上來的人說陰陽相互運用。開始,就像生物開始成長;結束,就像生物走到了盡頭。想要知道生與死,通過脈象來觀察。陰陽之氣通達於早起的人和晚上來的人,就像一個沒有起點的環,則不會生病。如果一方或雙方不互相拜訪,就會生病。何況三陰三陽脈絡完全中斷呢?斷絕了必定會死。關於死亡的徵兆,具體在下篇中有,最好一起參看。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陰氣絕即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白話文:
二十四難說:手足三陰三陽的脈氣已經完全斷絕,有什麼徵兆?能知道患者的吉凶嗎?
如果足少陰(腎經)的脈氣斷絕,就會出現骨頭枯竭的現象。少陰經是冬脈,潛藏而運行溫養於骨髓之中。所以骨髓得不到溫養,肌肉就會枯萎;肌肉和骨頭不能相依,肌肉就會鬆軟而萎縮;肌肉鬆軟而萎縮,就會出現牙齒鬆動枯黃、頭髮失去光澤的現象。如果頭髮沒有光澤,說明骨頭已經先死,戊日病情加重,己日死亡。
此下六節,與《靈樞》第十篇,文皆大同小異。濡讀為軟。腎其華在發,其充在骨,腎絕則不能充於骨,榮於發。肉濡而卻,謂骨肉不相著而肉濡縮也。戊己,土也。土勝水,故以其所勝之日篤而死矣。
白話文:
以下六段文字與《靈樞》第十篇中的文字大同小異。濡讀(濡)為柔軟。腎臟的光彩表現在頭髮上,腎臟的精氣充盛表現在骨骼上。腎臟衰竭,就不能充盈骨骼,滋養頭髮。肉柔軟而收縮,說明骨頭與肌肉不相連接,肉質柔軟收縮。戊己,代表土相。土能勝過水,所以戊己日病重的人會死亡。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潤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脾,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脾絕則肉滿唇反也。肉滿,謂肌肉不滑澤,而緊急䐜䐜也。
白話文:
如果脾胃之氣不足,氣血就不會運行到口脣部位。口脣是肌肉的根本,如果氣血運行不暢,肌肉就會失去滋潤,肌肉不滋潤就會變得飽滿。肌肉飽滿就會導致嘴脣外翻,嘴脣外翻就代表肌肉開始壞死,隔一天就會出現大小便失禁,再過一天就會死亡。
足厥陰氣絕,即筋縮引卵與舌卷。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白話文:
足厥陰經脈氣息斷絕,就會導致筋脈收縮,牽引睪丸和舌頭捲縮。厥陰經,是指肝脈。肝臟,是筋脈的匯集之處。筋脈,集中於陰部並連接於舌的根部。因此,如果經脈運行不暢,筋脈就會收縮和僵硬,筋脈收縮和僵硬就會牽引睪丸和舌頭,導致舌頭捲縮和睪丸收縮。這是筋脈先衰亡的徵兆,在庚日會加重,辛日會死亡。
肝者脈之合,其華在爪,其充在筋。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肝絕則筋縮引卵與舌也。王充《論衡》云:甲乙病者,生死之期,常之庚辛。
白話文:
肝臟是經脈匯聚的地方,其精華表現在指甲上,其能量充盈在筋絡中。筋絡聚集在生殖器上,並與舌頭的根部相連。如果肝臟功能衰竭,筋絡就會收縮,導致生殖器和舌頭無法伸張。
王充在《論衡》中說:患有甲乙病的人,其生死攸關的時間,通常在庚辛日。
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即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氣絕了,皮膚和毛髮就會枯萎焦枯。太陰是指肺,它的作用是運行氣血,溫養皮膚和毛髮。如果氣血不能運行,皮膚和毛髮就會枯萎焦枯,皮膚和毛髮枯萎焦枯,津液就會散失。津液散失,皮節就會受損,皮節受損,皮膚就會枯萎,毛髮就會脫落。毛髮脫落,表示毛髮首先死亡,在丙日病情會加劇,在丁日就會死亡。
肺者氣之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肺絕則皮毛焦而津液去、皮節傷,以諸液皆會於節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絕則脈不通,血不流,色澤去也。
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白話文:
肺是人體氣息的根本,它的光華表現在毛髮上,它的充盈表現在皮膚上。肺氣衰竭,則皮膚毛髮乾燥,津液流失,關節受損,因為所有的體液都匯聚在關節處。
手少陰經氣衰竭,則脈絡不通,脈絡不通則血液不流通,血液不流通則面色失去光澤,因此面色變得黝黑,這是血液先衰竭,壬日病情加重,癸日就會死亡。
心臟與脈絡相合,它的榮光表現在面色上,它的光華表現在面容上,它的充盈表現在血液和脈絡中。心臟衰竭,則脈絡不通,血液不流通,面色失去光澤。
三陰經氣都衰竭,則會出現眼花、眼球轉動、眼閉合的症状。眼閉合是失去意識的表現,失去意識的人就先失去了志氣,死亡就會伴隨著眼閉合。
三陰通手足經而言也。《靈樞》十篇作五陰氣俱絕,則以手厥陰與手少陰同心經也。目眩轉目瞑者,即所謂脫陰者目盲,此又其甚者也。故云目瞑者失志,而志先死也。四明陳氏曰:五臟陰氣俱絕,則其志喪於內,故精氣不注於目,不見人而死。
白話文:
在中醫中,三陰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通於手足。
《靈樞》中提到,如果五臟的陰氣全部消失,那麼手厥陰經和手少陰經就會同時不通。
眼睛發暈、轉動、失明,就是所謂的「脫陰」,也就是眼睛失明,這是病情嚴重的表現。因此,眼睛失明的人會失去神志,而神志會提前消亡。
陳氏(四明)說:如果五臟的陰氣全部消失,那麼神志就會在內部喪失,所以精氣不會注入眼睛,就會看不到人而死亡。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汗出而不流者,陽絕故也。陳氏曰:六腑陽氣俱絕,則氣敗於外,故津液脫而死。
白話文:
當六條陽氣都消盡時,陰與陽就會分離。陰陽分離,身體的毛細孔會張開,不流汗就會死亡,滿身的汗珠會像穿過珠子一樣不停地冒出,但不會流動,這表示元氣已經死亡。早上看診,預測會在晚上死亡;晚上看診,預測會在早上死亡。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白話文:
第25個問題:有12條經脈,5臟6腑加上11條經脈(耳)一共22條,那麼那額外的1條經脈是什麼經脈呢?
答案:
這多出來的1條經脈,是手少陰經和心主絡脈。心主絡脈與三焦為表裡關係,它們都有名無形,所以說經脈有12條。
此篇問答,謂五臟六腑配手足之陰陽,但十一經耳。其一經者,則以手少陰與心主各別為一脈,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以此一經並五臟六腑,共十二經也。謝氏曰:《難經》言手少陰心主與三焦者,凡八篇:三十一難分豁三焦經脈,所始所終。三十六難言腎之有兩,左曰腎,右曰命門。
白話文:
這段問答提到五臟六腑與手足陰陽的對應關係,但只有十一條經脈。其中,手少陰經和心主經脈被視為一個脈絡,而心主經脈與三焦經脈是表裡關係,有其名但無實體。因此,再加上這條經脈和五臟六腑,總共有十二條經脈。謝氏說:《難經》中提到手少陰心主經脈與三焦經脈,共有八篇文章:第三十一難詳述了三焦經脈的起始和終點。第三十六難提到腎臟有兩個,左邊叫做腎,右邊叫做命門。
初不以左右腎分兩手尺脈。三十八難言三焦者,原氣之別,主持諸氣,復申言其有名無形。三十九難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其氣與腎通。又云:六腑止有五臟,三焦亦是一腑。八難、六十二、六十六三篇,言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也,其名曰原,三焦則原氣之別使也。通此篇參互觀之,可見三焦列為六腑之義,唯其有名無形,故得與手心主合。
白話文:
一開始沒有用左右腎來分右手和小指的脈象。在《難經》中的第38個難題中說到「三焦」,這是原氣的一種變化形式,掌管著全身的氣血,再次強調三焦雖然有這個名稱,但是沒有具體的形體。在第39個難題中說到「命門」,這是精神所歸宿的地方,男性藏精,女性系胞,它的氣息與腎臟相通。又說:六腑只有五個臟腑,三焦也是一個腑。在《難經》的第8個難題、第62個難題和第66個難題中,都講到「腎間動氣」,這是人之根本,十二經脈的基礎,它的名字叫做「原」,而三焦則是原氣的一種分化和支配。通讀整篇後,可以看出三焦被列為六腑,正是因為它有名無形,所以可以和手心主相合。
心主為手厥陰,其經始於起胸中,終於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若手少陰,則始於心中,終於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此手少陰與心主各別為一脈也。
白話文:
心臟的主經絡是手厥陰經,它的經脈從胸中開始,沿著小指次指外側延伸。而手少陰經也從心中開始,沿著小手指內側延伸。這兩個經絡雖然都屬於手部的經絡,但它們是獨立的兩條經脈。
或問:手厥陰經曰心主,又曰心包絡,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陰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一經而二名,實相火也。
白話文:
有人問:手厥陰經說「心主」,又說「心包絡」,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君火是一個稱呼,相火是一個位置,手厥陰經代替君火執行任務,所以從作用來說,稱為「手心主」。但從經絡來說,就稱作「心包絡」。一個經絡有兩個名稱,其實都是相火。
虞庶云:諸家言命門為相火,與三焦相表裡。按《難經》止言手心主與三焦為表裡,無命門三焦表裡之說。夫左寸火,右寸金;左關木,右關土;左尺水,右尺火,職之部位,其義灼然。於乎!如虞氏此說,則手心主與三焦相為表裡,而攝行君火明矣。三十六難謂命門其氣與腎通,則亦不離乎腎也,其習坎之謂歟!手心主為火之閏位,命門則水之同氣歟!命門不得為相火,三焦不與命門配,亦明矣。虞氏之說,良有旨哉。
白話文:
虞庶說:許多醫家都認為命門是相火,而命門與三焦是表裡相對應的。但是按照《難經》記載,只提到手心主與三焦是表裡相對的,並沒有說命門與三焦是表裡相對的。左手寸關尺的部位性屬火、木、水,右手寸關尺的部位性屬金、土、火,這是身體部位的職司,道理很明顯。
虞氏的說法是,手心主與三焦是表裡相對應的,而手心主攝藏君火,這個道理很清楚。而《三十六難經》說命門的氣與腎相通,那麼命門也離不開腎,這是指命門屬於坎位吧!手心主是火的間位,而命門是水的同氣吧!所以,命門不能說是相火,三焦也不與命門配對,這一點很明顯。虞氏的說法,確實很有道理。
諸家所以紛紛不決者。蓋有惑於金匱真言篇王注引正理論,謂三焦者有名無形,上合手心主,下合右腎,遂有命門三焦表裡之說。夫人之臟腑,一陰一陽,自有定耦,豈有一經兩配之理哉?夫所謂上合手心主者,正言其為表裡;下合右腎者,則以三焦為原氣之別使而言之爾。知此則知命門與腎通,三焦無兩配。
白話文:
各家學說之所以紛紛難以定論,是因為受到金匱真言篇中王叔和的注釋所誤導。王叔和引用了正理論中的說法,認為三焦只是個名稱,沒有實際形體,上連繫心包,下符合右腎,於是有了命門與三焦表裡的說法。
人體的臟腑是一陰一陽相配,自有固定的配對,不可能有一個經絡同時與兩個臟腑相配的道理。所謂的三焦上連繫心包,主要是說明心包與三焦的表裡關係;所謂的三焦下符合右腎,只是說明三焦是原始元氣的別使罷了。
瞭解了這些,就能明白命門與右腎相通,而三焦並不存在兩個配對的臟腑。
而諸家之言,可不辨而自明矣。若夫診脈部位,則手厥陰相火居右尺之分,而三焦同之。命門既與腎通,只當居左尺。而謝氏據《脈經》,謂手厥陰即手少陰心脈同部,三焦脈上見寸口,中見於關,下焦與腎同也。前既云初不以左右腎分兩手尺脈矣,今如《脈經》所云,則右尺當何所候耶?
白話文:
瞭解這些醫家們的論點,應不難自行明白。至於診脈的部位,手厥陰相火在右手寸口的部位,而三焦脈與它同屬。命門與腎相通,所以應該在左手寸口的部位。但謝氏根據《脈經》,認為手厥陰即手少陰心脈同屬,三焦脈在寸口部位可看到,在關口部位可摸到,而下焦脈與腎同屬。既然前面說過最初並不以左右腎來分別兩手寸口的脈象,現在如《脈經》所說,那右手寸口應該負責診斷什麼呢?
二十六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蹻之絡也。陰絡者,陰蹻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白話文:
第二十六個難題說: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剩下的三條絡脈是哪三條呢?答:有陽絡、陰絡和脾經的絡脈。陽絡是指陽經的絡脈,陰絡是指陰經的絡脈。所以,絡脈一共十五條。
直行者謂之經,傍出者謂之絡。經猶江漢之正流,絡則沱潛之支派。每經皆有絡,十二經有十二絡。如手太陰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屬大腸,絡肺之類。今云絡有十五者,以其有陽蹻之絡,陰蹻之絡,及脾之大絡也。陽蹻陰蹻,見二十八難。謂之絡者,蓋奇經既不拘於十二經,直謂之絡,亦可也。
白話文:
在正經的路線上行走的稱為「經」,從正經旁側分出來的稱為「絡」。正經就像大江大河的主流,絡則像小溪支流。每條正經都配有絡脈,十二正經就有十二條絡脈。比如手太陰經屬肺,絡屬大腸;手陽明經屬大腸,絡屬肺。現在說絡脈有十五條,是因為它包含了陽蹻的絡脈、陰蹻的絡脈,以及脾的大絡。陽蹻和陰蹻見於《難經》中的「二十八難」。之所以稱為「絡」,是因為奇經不拘泥於十二正經,直接稱之為絡脈也可以。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三寸,布胸脅,其動應衣,宗氣也。四明陳氏曰:陽蹻之絡,統諸陽絡。陰蹻之絡,統諸陰絡。脾之大絡,又總統陰陽諸絡,由脾之能溉養五臟也。
白話文:
脾臟的主要經脈,叫做「大包」,從腋窩下方三寸處開始,分佈在胸部和肋骨附近,其動靜會隨著衣服的運動而明顯。這個經脈與陽氣有關,是宗氣所循行的位置。
宋代醫家陳自明說:足陽明胃經的絡脈統領所有的陽經絡脈;足太陰脾經的絡脈統領所有的陰經絡脈。而脾臟的大包絡脈,又統轄所有陰陽絡脈。這是因為脾臟有滋養五臟六腑的功能。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白話文:
《難經》第二十七篇中提到:有八條奇經脈,不屬於十二經脈。分別是:
- 陽維脈
- 陰維脈
- 陽蹻脈
- 陰蹻脈
- 沖脈
- 督脈
- 任脈
- 帶脈
這八條奇經脈都不受限於十二經脈,所以稱作「奇經八脈」。
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十二經,故曰奇經。奇,對正而言,猶兵家之云奇正也。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義。謂此八脈,不繫正經陰陽,無表裡配合,別道奇行,故曰奇經也。此八脈者,督脈督於後,任脈任於前,衝脈為諸陽之海,陰陽維則維絡於身,帶脈束之如帶,陽蹻得之太陽之別,陰蹻本諸少陰之別云。
白話文:
脈象有常規和異常之分。十二經脈屬於常規脈象。奇經八脈不受限於十二經脈,因此稱為奇經。奇,相對於正而言,就像兵法中說的奇正之兵一樣。虞氏說:奇,指稀奇零散或單獨之義。因為這八條脈絡不屬於正經中的陰陽,沒有表裡相合之理,而是另有途徑運行,所以稱為奇經。這八條脈絡分別是:督脈主宰後背,任脈主宰前面,衝脈是諸陽經脈的匯聚處,陰陽維脈則在身體內交織分佈,帶脈像腰帶一樣束縛著身體,陽蹻脈從太陽經的分支而來,陰蹻脈源自少陰經的分支。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滂沛妄作,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白話文:
人體共有十二條經脈和十五條絡脈,加起來有二十七條。氣隨經脈上下運行,為什麼不會限制在經脈之中呢?這是因為:聖人制定了溝渠和河道,用來疏通水道,以備不時之需。當天降大雨時,溝渠和河道就會溢滿。在這種情況下,水勢洶湧,聖人也不能再控制它們了。同樣的道理,當絡脈中的氣血溢滿時,各條經脈也無法再約束它們。
經絡之行,有常度矣。奇經八脈,則不能相從也。故以聖人圖設溝渠為譬,以見脈絡滿溢,諸經不能復拘,而為此奇經也。然則奇經,蓋絡脈之滿溢而為之者歟!或曰:此絡脈三字,越人正指奇經而言也。既不拘於經,直謂之絡脈,亦可也。
此篇兩節,舉八脈之名,及所以為奇經之義。
白話文:
經絡的運行是有規律的。但奇經八脈卻不能遵循這些規律。因此,古代聖人用溝渠來比喻奇經,說明經絡滿溢,其他經脈無法再約束,於是形成了這些奇經。那麼,奇經是不是經絡滿溢而形成的呢?有人說,“絡脈”這三個字,越人是用來專門指奇經的。既然奇經不受經絡的約束,直接稱呼為絡脈也可以。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白話文:
《難經·二十八難》說:奇經八脈不屬於十二經,它們的起點和連接方式是什麼?
督脈:起始於會陰穴(下極之俞),沿着脊柱內側向上行,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
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下方,沿着陰毛邊緣向上行,經過腹中,到達關元穴,再向上行至咽喉。
衝脈:起始於氣衝穴,沿着足陽明經,繞過肚臍向上行,到胸部後散開。
帶脈:起始於季脅(後腰部),繞身體一週。
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
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白話文:
陽經絡脈:
從腳後跟中間開始,沿著外腳踝向上走,進入頭部的風池穴。
陰經絡脈:
也從腳後跟中間開始,沿著內腳踝向上走,到達咽喉,與衝脈相交。
陽維脈和陰維脈:
貫穿全身,就像網絡一樣,負責運送多餘的氣血,灌溉其他經絡。陽維脈從所有陽經的交匯處開始,陰維脈從所有陰經的交匯處開始。
比喻:
就像聖人設計的溝渠,當溝渠滿溢時,水會流入深湖,所以聖人無法控制水的流通。人體的經絡系統也是一樣,氣血旺盛時會進入八脈,但不會循環流通,所以十二條經絡也無法約束它們。
繼脈經作系。督之為言都也,為陽脈之海,所以都綱乎陽脈也。其脈起下極之俞,由會陰曆長強,循脊中行,至大椎穴,與手足三陽脈之交會,上至喑門,與陽維會,至百會與太陽交會,下至鼻柱人中,與陽明交會。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曲骨穴。任者妊也,為人生養之本。衝脈起於氣衝穴,至胸中而散,為陰脈之海。
白話文:
繼承《脈經》的系統。督脈的意思是總督,是陽脈的集合,因此它統領著所有的陽脈。其脈絡從尾骨的俞穴開始,沿著會陰、長強穴,循著脊柱中間往上行,到達大椎穴,與手足三陽脈相交會,再往上到喑門穴,與陽維脈會合,至百會穴與太陽脈會合,往下到鼻柱的人中穴,與陽明脈會合。任脈從中極穴以下的曲骨穴開始。任脈的「任」字有懷孕的意思,是人體生育的根本。衝脈從氣衝穴開始,到胸部後散開,是陰脈的集合。
《內經》作並足少陰之經。按衝脈行乎幽門、通谷而上,皆少陰也,當從《內經》。此督、任、沖三脈,皆起於會陰,蓋一源而分三歧也。帶脈起季脅下一寸八分,回身一周,猶束帶然。陽蹻脈起於足跟中申脈穴,循外踝而行。陰蹻脈亦於跟中照海穴,循內踝而行。蹻者,捷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記載,將衝脈歸為足少陰經。因為衝脈循行於幽門,向上通達於穀道,這都屬於少陰經,因此應該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督脈、任脈、衝脈這三條經脈,都起自會陰,它們雖然同出一源,但是分為三條不同的支脈。帶脈起於季脅(下腹部)下方一寸八分處,環繞身體一週,就像束腰帶一樣。陽蹻脈起於足跟中間的申脈穴,沿著外踝走行。陰蹻脈也起於足跟中間的照海穴,沿著內踝走行。蹻的意思是快捷。
以二脈皆起於足,故取蹻捷超越之義。陽維陰維,維絡於身,為陰陽之綱維也。陽維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蹻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窌,及會肩井,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本神、臨泣、正營、腦空,下至風池,與督脈會於風府、瘂門。此陽維之起於諸陽之會也。
白話文:
這兩個脈絡(陽維脈和陰維脈)都起於腳上,所以取名為「蹻」捷超越,陽維脈和陰維脈在身體中聯繫絡結,是陰陽的綱領和維系。陽維脈所發生的別脈,通過金門,以陽絡交會為郄穴,與手和腳的太陽經脈以及蹻脈會合於臑俞穴,與手和腳的少陽經脈會合於天窌穴,以及會合於肩井穴,與腳上的少陽經脈會合於陽白穴,向上通於神藏穴、臨泣穴、正營穴、腦空穴,向下至風池穴,與督脈會合於風府穴和瘂門穴。這是陽維脈起於諸陽經脈會合的地方。
陰維之郄,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此陰維起於諸陰之交也。「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十二字,當在十二經亦不能拘之之下,則於此無所間,而於彼得相從矣。其受邪氣畜云云十二字,謝氏則以為於本文上下當有缺文。
然《脈經》無此,疑衍文也。或云當在三十七難關格不得盡其命而死矣之下,因邪在六腑而言也。
白話文:
陰維脈的郄穴叫做築賓,與足太陰脾經在腹哀、大橫穴交會,又與足太陰脾經、厥陰肝經在府舍、期門穴交會,再與任脈在 天突、廉泉穴交會。陰維脈起源於各陰經交匯之處,負責調節陰氣,若陰氣鬱積不流通,則會影響全身經絡。這十二字「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應該理解為,陰維脈的運行不受十二經脈的局限,因此陰維脈的氣血能自由運行於全身。謝氏認為這段文字上下可能缺失了一些内容。但《脈經》中沒有這些内容,因此疑似是后人添加的。有人認為這段文字應該放在「三十七難關格不得盡其命而死矣」之下,因为邪气在六腑中导致的病症。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逆氣而裡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陽維為病云云十四字,說見缺誤總類。)
白話文:
第二十九難:奇經病變的症狀如何?
答:陽維主於陽,陰維主於陰。陰陽之間不能互相維護,就會出現心灰意冷、精神無法集中、無法自控的情況。陽維受病,會出現怕冷發熱。陰維受病,會出現心痛。
陰蹻受病,陽氣緩慢而陰氣急促。陽蹻受病,陰氣緩慢而陽氣急促。沖脈受病,會出現逆氣上衝、小腹急痛。督脈受病,會出現脊背強直、肢體厥冷。任脈受病,體內會出現疼痛結塊,男性會出現疝氣,女性會出現子宮疾病。
此言奇經之病也。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行諸陽而主衛,衛為氣,氣居表,故苦寒熱。陰維行諸陰而主榮,榮為血,血屬心,故苦心痛。兩蹻脈,病在陽則陽結急,在陰則陰結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緩也。衝脈從關元至咽喉,故逆氣裡急。
白話文:
這指的是奇經的病症。陰氣不能在陰經安住,就會情緒低落、意志消沉。陽氣不能在陽經安住,就會意志薄弱、無法控制自己。陽維脈運行於所有陽經,主導衛氣,衛氣是氣,氣在體表,所以會產生寒熱。陰維脈運行於所有陰經,主導榮氣,榮氣是血,血屬心,所以會心痛。兩條蹻脈,病在陽經,陽氣就會鬱結急迫;病在陰經,陰氣就會鬱結急迫。得病的人會急迫,沒得病的人則自然和緩。衝脈從關元穴到咽喉,所以會逆氣內急。
督脈行背,故脊強而厥。任脈起胞門行腹,故病苦內結,男為七疝,女為瘕聚也。帶脈回身一周,故病狀如是溶溶無力貌。此各以其經脈所過而言之。自二十七難至此,義實相因,最宜通玩。
白話文:
督脈運行於背部,因此背部強直而四肢厥冷。任脈從胞門開始,運行於腹部,所以病症苦結於內部,男性為七疝,女性為瘕聚。帶脈環繞身體一週,所以病狀表現為溶溶無力。這些都是根據各條經脈所經之處來論述的。從第二十七難開始到這裡,意義都相互關聯,最適合仔細研讀和玩味。
三十難曰:榮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隨不?然:經言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知榮衛相隨也。有圖
白話文:
《三十難經》有云:「榮氣的運行,是否總是伴隨著衛氣呢?」
答:是。經典中說,人體通過穀物吸收能量,穀物進入胃中,再傳輸到五臟六腑。五臟六腑都接受能量,能量清澈的稱為榮氣,渾濁的稱為衛氣。榮氣在脈絡中運行,衛氣在脈絡外運行。營氣周而復始,每隔五十天就重新匯聚,陰陽交貫,就像環形一樣沒有終點。由此可知,榮氣和衛氣是相伴而行的。
此篇與《靈樞》第十八篇岐伯之言同,但谷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靈樞》作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為少殊爾。皆受於氣之氣,指水穀之氣而言。五十而復大會,說見一難中。四明陳氏曰:榮,陰也,其行本遲。衛,陽也,其行本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與《靈樞》第十八篇岐伯所說的相同。不過,食物進入胃中後,才會傳遞到五臟六腑。五臟六腑都接受氣。《靈樞》則寫作食物進入胃中後,傳給肺,五臟六腑都接受氣,兩者稍有不同。所提到的「氣」是指水穀的氣。五十歲後又回到大會的說法,在「一難」篇中有所解釋。四明的陳氏說:「榮」是陰,它的運行本就較慢。「衛」是陽,它的運行本就較快。
然而清者滑利,濁者剽悍,皆非澀滯之體。故凡衛行於外,榮即從行於中,是知其行常得相隨,共周其度。滹南王氏曰:清者,體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一陰降,故午後一陰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氣為榮。(天之清不降,地之濁能降,為六陰驅而使之下也。云清氣者,總離之體言之。
白話文:
但是清陽之氣特性輕靈通暢,濁陰之氣特性厚重強勁,兩者都不屬於滯澀不通的性質。所以凡是衛氣運行於體表,營氣必定隨之運行於體內,可知它們的運行時常相輔相隨,共同完成周流全身的過程。南陽王氏說:清陽之氣,屬於身體的上部,屬陽,屬火。離卦中的一陰下降,所以午後一陰產生,也就是心臟產生血液。所以說清陽之氣就是營氣。(天的清陽之氣不下降,地的濁陰之氣能下降,這是因為六陰驅動濁陰之氣下降。這裡所說的清陽之氣,是總括離卦的性質來說的。
)濁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一陽升,故子後一陽生,即腎之生氣也。故曰濁氣為衛。(地之濁不升,地之清能升,為六陽舉而使之上也。云濁氣者,總坎之體言之。)經云: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此之謂也。愚謂以用而言,則清氣為榮者,濁中之清者也;濁氣為衛者,清中之濁者也。
白話文:
「濁」是指身體的下半部分,屬於陰性,與水有關。在《坎卦》中有一個陽爻上升,所以「子」之後有一個陽氣產生,這就是腎臟生發之氣。因此說「濁氣」就是「衛氣」。
(地的濁氣不會上升,地的清氣可以上升,是因為有六個陽爻升起並帶動濁氣上升。這裡說的「濁氣」指《坎卦》的整體。經典中說:「地氣上升形成雲層,天氣下降形成雨水,雨水來源於地氣,雲層來源於天氣。」這就是所說的「濁氣」和「清氣」的關係。
我認為從作用角度來看,「清氣」就是「榮氣」,它是濁氣中較為清澈的部分;「濁氣」就是「衛氣」,它是清氣中較為渾濁的部分。
以體而言,則清之用不離乎濁之體,濁之用不離乎清之體。故謂清氣為榮,濁氣為衛,亦可也。謂榮濁衛清,亦可也。紀氏亦云:《素問》曰:榮者水穀之精氣則清,衛者水穀之悍氣則濁。精氣入於脈中則濁,悍氣行於脈外則清。或問:三十二難云:血為榮,氣為衛。此則榮衛皆以氣言者,何也?曰:經云:榮者水穀之精氣,衛者水穀之悍氣。
白話文:
從身體的構成來說,清髒腑之氣離不開濁氣的身體,濁氣的作用也離不開清氣的身體。所以說清氣是榮氣,濁氣是衛氣,也可以。說榮氣和濁氣、衛氣和清氣,也可以。紀氏也說:《素問》中說:榮氣是水穀的精氣,因此是清的;衛氣是水穀的粗糙之氣,因此是濁的。精氣進入脈絡內就是濁的,粗糙之氣運行在脈絡外就是清的。有人問:在《難經三十二難》中說:血是榮氣,氣是衛氣。這樣的話,榮氣和衛氣都用氣來說了,為什麼?答:經文說:榮氣是水穀的精氣,衛氣是水穀的粗糙之氣。
又云:清氣為榮,濁氣為衛。蓋統而言之,則榮衛皆水穀之氣所為,故悉以氣言可也;析而言之,則榮為血,而衛為氣。固自有分矣。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猶水澤之於川澮,風雲之於太虛也。
白話文:
又有人說:清氣叫做「榮」,濁氣叫做「衛」。如果總括來說,榮衛都是由食物中的能量所組成的,因此都可以用「氣」來概括。但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榮就是血液,衛就是氣。它們本來就有區別。因此,榮在脈中運行,衛在脈外運行,就像水澤在河流中運行,風雲在天空中運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