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難經本義》~ 難經匯考 (1)

回本書目錄

難經匯考 (1)

1. 難經匯考

《史記》越人傳載趙簡子、虢太子、齊桓侯三疾之治,而無著《難經》之說。《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俱有秦越人《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之目。又唐諸王侍讀張寧節作《史記正義》,於扁鵲倉公傳,則全引《難經》文以釋其義。傳後全載四十二難,與第一難、二十七難全文。

由此則知古傳以為秦越人所作者,不誣也。詳其設問之辭稱經言者,出於《素問》、《靈樞》二經之文,在《靈樞》者尤多,亦有二經無所見者,豈越人別有摭於古經,或自設為問答也那。

邵庵虞先生嘗曰:《史記》不載越人著《難經》,而隋、唐書經籍、藝文志,定著越人《難經》之目;作《史記正義》者,直載《難經》數章,愚意以為古人因經設難,或與門人弟子問答,偶得此八十一章耳。未必經之當難者止此八十一條。難由經發,不特立言。且古人不求託名於書,故傳之者唯專門名家而已,其後流傳寢廣,官府得以錄而著其目,注家得以引而成文耳。

圭齊歐陽公曰:切脈於手之寸口,其法自秦越人始,蓋為醫者之祖也。《難經》先秦古文,漢以來答客難等作,皆出其後。又文字相質,難之祖也。

楊玄操序謂黃帝有《內經》二帙,其義幽賾,殆難究覽。越人乃採摘二部經內精要,凡八十一章,伸演其道,名《八十一難經》,以其理趣深遠,非卒易了故也。

紀天錫云:秦越人將《黃帝素問》疑難之義八十一篇重而明之,故曰《八十一難經》。

宋治平間,京兆黎泰辰序虞庶《難經注》云:世傳《黃帝八十一難經》,謂之難者,得非以人之五臟六腑隱於內,為邪所幹,不可測知,唯以脈理究其彷彿邪?若脈有重十二菽者,又有如按車蓋,而若循雞羽者,復考內外之症以參校之,不其難乎!按歐、虞說,則難字當為去聲,余皆奴丹切。

丁德用《補註》題云:《難經》歷代傳之一人。至魏華佗,乃燼其文於獄下。於晉宋之間,雖有仲景、叔和之書,然各示其文,而濫觴其說。及吳太醫令呂廣,重編此經,而尚文義差迭。按此則《難經》為燼餘之文,其編次復重經呂廣之手,固不能無缺失也。

謝氏謂:《難經》王宗正《注義》圖解,大概以診脈之法,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在中州為正而已。至於他注家,所引寸關尺而分兩手部位,及五臟六腑之脈,並時分見於尺寸,皆以為王氏《脈經》之非。殊不知脈之所以分兩手者,出於《素問·脈要精微論》。其文甚明,越人復推明之。

於十難中言一脈變為十,以五臟六腑相配而言,非始於叔和也。且三部之說有二:一則四難所謂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者中州,與第五難菽法輕重同,而三部之中,又各自分上中下云;一則脈要精微論之五臟部位,即二難之分寸關尺,十難之一脈變為十者也。若止以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為中州一法言之,則亦不必分寸關尺。

白話文:

《史記》的越人傳記載了趙簡子、虢太子、齊桓侯這三個人的疾病治療案例,卻沒有提到《難經》的內容。《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都記載了秦越人所著的《黃帝八十一難經》共兩卷。另外,唐朝諸王的侍讀張寧節在撰寫《史記正義》時,在扁鵲倉公傳中,完全引用了《難經》的內容來解釋其中的涵義,並且完整地收錄了其中的第四十二難,以及第一難和第二十七難的全文。

由此可知,古代相傳《難經》是秦越人所著,並非虛假。仔細觀察《難經》中提出的問題,常常提到「經言」,這些內容大多出自《素問》、《靈樞》這兩本醫學典籍,尤其是在《靈樞》中出現的最多,但也有部分是這兩本典籍中沒有的,或許是越人另外從古代醫書中蒐集而來,又或許是他自己假想提出的問題和解答。

邵庵虞先生曾經說過,《史記》沒有記載越人撰寫《難經》,但是隋朝、唐朝的經籍志、藝文志都明確記載了越人所著的《難經》。而撰寫《史記正義》的人,直接引用了《難經》的數個章節。我認為古人是根據經典提出疑問,或是與門生弟子之間問答,偶然得到了這八十一章的內容,不一定只有這八十一條是值得探討的難題。這些難題是從經典中延伸出來的,並非是獨立存在的理論。而且古代人不追求在書中署名,因此傳承下來的都是由專門的名家所記錄。後來傳播越來越廣,官方才得以收錄並記錄在目錄中,註解家才能引用並加以闡述。

圭齊歐陽公認為,從手腕的寸口診脈的方法,是從秦越人開始的,他可以說是醫學的祖師。《難經》是先秦時代的古文,漢朝以後的《答客難》等著作,都是受其影響而出現的。而且就文字的性質來說,《難經》可以說是醫學辯難的開端。

楊玄操在序文中提到,黃帝有《內經》兩部,其中的內容深奧難懂,難以完全理解。因此越人從這兩部經典中擷取了精華部分,共計八十一章,並加以闡發,名為《八十一難經》,因為其中的道理深奧,不容易馬上理解。

紀天錫說,秦越人將《黃帝素問》中令人疑惑不解的八十一個問題重新闡明,因此稱之為《八十一難經》。

宋朝治平年間,京兆黎泰辰在為虞庶的《難經注》所寫的序中提到,世人相傳的《黃帝八十一難經》,之所以稱之為「難」,難道不是因為人的五臟六腑隱藏在體內,受到邪氣侵擾時,無法直接探知,只能靠診脈來推測嗎?如果脈象有像豆子一樣重十二個的,有的像按壓車蓋一樣,有的像觸摸雞毛一樣,還要結合內外症狀來相互印證,這不是很困難嗎?依照歐陽公和虞庶的說法,「難」字應該讀作去聲,其他則讀作奴丹切。

丁德用在《補註》中提到,《難經》歷代以來都由一人傳承。到了魏晉時期的華佗,在監獄中將此書燒毀。在晉宋年間,雖然有張仲景、王叔和的著作,但都是各自闡述其學說,而《難經》是這些學說的源頭。到了吳國的太醫令呂廣,重新編纂了這部經典,但內容的文字和義理已經有所差異。據此推斷,《難經》是經歷焚燒後倖存下來的文本,其編排順序又經過呂廣之手,所以必然會有缺失的地方。

謝氏認為,《難經》王宗正的《注義》圖解,大致上是說診脈的方法,心肺的脈象浮在表面,腎肝的脈象沉在底下,脾的脈象則在中間,這樣就對了。至於其他註解家所引用的寸關尺來區分兩手脈象部位,以及五臟六腑的脈象,還有不同時辰在寸、尺處呈現的脈象,都認為是王叔和《脈經》的錯誤。卻不知道區分兩手脈象的原理,是出自《素問·脈要精微論》,其內容十分明確,越人又將其進一步闡明。

在《難經》第十難中提到,一個脈象可以變化成十個,這是以五臟六腑的相互配合來說明的,並非始於王叔和。而且關於三部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第四難所說的心肺脈象浮在表面,腎肝脈象沉在底下,脾脈居中的說法,與第五難提到的脈象輕重如豆子的說法相同,而這三部之中,又各自區分上中下;另一種則是《脈要精微論》中五臟的部位,也就是第二難中區分的寸關尺,以及第十難中提到的脈象變化為十種的說法。如果只以心肺脈象浮在表面,腎肝脈象沉在底下,脾脈居中的一種方法來說明,那麼也就不需要區分寸關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