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難經本義》~ 序 (3)

回本書目錄

序 (3)

1.

粵自神農咀百藥,而寒溫辛酸甘苦品制之宜,君臣佐使之用,具諸本草,治藥者於焉依據。曰黃帝作《素問》、《內經》,凡受病根源俞府,皆切脈而知。故秦越人因之,設為八十一難問答,究竟精微,盡醫師之道焉。世之醫者,率熟診而察腓,而審證而治藥。若《難經》一書,誠大本領,苟不由《難經》而出,其亦庸醫乎?余觀注本草者,若今東陽朱彥修氏所著,已無餘蘊。而解《難經》者,不知其幾家,求諸精詣,十無一二。

許昌滑君伯仁甫,挾岐黃之術,學仿於東垣李先生,精於診而審於劑者也,愈疴起痼,活人居多。余坐足疾,人人治而弗痊。有言伯仁善治法,余致之,聽其議論,皆自《難經》而來,迥異於世之言醫者。豈異哉,究理義之精微,眾人固弗識也。因出示所述《難經本義》二卷,發前人所未發之旨,首列諸圖,後疏本義。

蓋其儒者積學二十餘年,凡醫之書,無不參考,而折衷己意,各條問答之下。於戲!其用心亦仁矣。得之者可以趨黃帝、岐伯之庭,而問崆峒壽域也。雖然,吾聞之望而知其病者謂之神,聞而知者謂之聖,又問而知者謂之工,至於診脈淺深,呼吸至數,而後能療治者,得巧之道焉。神聖工詎得見矣,今所求者巧耳。

於巧之中,又不可以言語文字傳者,若扁之起虢,緩之視膏肓。於《難經》乎何有?然與否也,吾其審於伯仁甫云。

至正二十有一年重光赤奮若之歲臘月既望奉直大夫溫州路總管管內勸農兼防禦事天台劉仁本敘

白話文:

從神農嘗百草開始,他辨別了藥物的寒、熱、溫、涼、辛、酸、甘、苦等性質,以及主藥、輔藥和調和藥的使用方法,這些都詳細記錄在《本草》中,成為後世制藥的依據。黃帝撰寫了《素問》、《內經》,探討疾病的根本原因及身體部位的影響,並透過脈診來瞭解病情。因此,秦越人根據此基礎,創立了八十一難的問答,深入研究醫學的精髓,完整呈現了醫師的專業知識。現今的醫生,通常會熟練地進行診斷和觀察,再根據病症開出適當的藥方。然而,《難經》這本書,確實是醫學的大部頭,如果一個醫生沒有研讀過《難經》,那他可能只是一個平庸的醫生。我閱讀過許多對《本草》的註釋,如東陽朱彥修的著作,已將其中的知識解析殆盡。然而,對於《難經》的解釋,雖然有許多版本,但真正理解其精妙的卻少之又少。

許昌的滑伯仁,掌握了岐黃的醫術,師承東垣的李先生,他在診斷上精確,在治療上細緻,治療了很多重症患者,挽救了眾多人的生命。我曾經因腳疾尋遍名醫,但都未能根治。有人推薦我去找伯仁,他的醫學理論全來自《難經》,與一般醫生的理論大相徑庭。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深入研究醫學理論的人,往往無法被大眾理解。他向我展示了他撰寫的《難經本義》兩卷,揭示了前人未曾提及的醫學原理,並以圖表的形式呈現,後面則是對醫學本義的詳細闡述。

他作為一位儒學家,積累了二十多年的學問,無論是醫學書籍,他都有涉獵,並且能夠綜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並在每一個問題的答案下附上自己的看法。這真是用心良苦啊!有了這本書,人們就能接近黃帝和岐伯的境界,探索長壽的祕密。然而,我聽說,一眼就能看出病人病情的醫生被稱為神醫,聽病人描述就能診斷的被稱為聖醫,需要問診才能知道的被稱為良醫,只有在瞭解了脈象深淺、呼吸頻率後,才能進行治療的醫生,才掌握了醫學的技巧。神醫、聖醫、良醫我們可能難以見到,現在我們需要的只是掌握醫術技巧的醫生。

在技巧中,有些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傳達的,如扁鵲救治虢太子,緩之觀察膏肓。這些在《難經》中能找到嗎?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向伯仁學習。

在至正二十一年的十二月十五日,由奉直大夫溫州路總管管內勸農兼防禦事天台劉仁本撰寫此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