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2)

1. 目病解

金氣不降,則君火上炎而刑金,相火秉令,甲木亦逆,肺金被克,收令不行,火隨經上,營血沸騰,白睛紅腫,陽光散亂。清氣陷遏,濁氣鬱升,雲霧迷漫,乃生翳障。火退清升,雲消霧散,翳障自平,陽衰氣滯,雲翳不退,障其神明,神虛不能外發,久則陽氣陷亡,神去而明喪矣。

左目者,陽中之陽也。「陰陽應象論」:天不足西北,故西北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地不滿東南,故東南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陽者其精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其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陰者其精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以東方者,金水既衰,木火方旺,清陽當令,神魂暢發,此升魂所以為貴而降魄所以為賤也。而陰魄右降,陽魂左升,全賴中氣之運。

中氣運轉,胃降脾升,則金收西北,陰從魄斂,木生東南,陽自魂發,濁陰歸地,清陽上天,《亢倉子》所謂清而能久則明也。陽衰土濕,中氣莫運,則升降遲滯,四維不轉,水陷火逆,是以目病。水陷則乙木與庚金不升,火逆則甲木與辛金不降。木主血,金主氣,乙木庚金不升,則氣血之清者下陷,甲木辛金不降,則氣血之濁者上凝,翳膜凝結。

中氣未敗,俟其濁降清升,則明覆翳退,弗為害也,乃火已降矣,猶以苦寒泄於下,辛燥汗於上,內外鏟削,元氣敗竭,辛金甲木,永不能降,庚金乙木,永不能升,則陽常下陷而陰常上逆,頭上經絡,濁陰沖塞,氣血凝澀,津液堙瘀,翳障層生,陽神蔽錮,而光明損矣。

《靈樞·決氣》:氣脫者,目不明。氣統於外而根於中,人身下則腎氣,上則肺氣,中則胃氣,外則衛氣,氣盛於外,故悉統於衛,而衛生於穀,故並根於中。衛氣夜行於陰,晝行於陽,常隨中氣出入。其行於陽也,平旦寅初從足太陰之經而出於睛明,睛明在目之內眥,故目張而能視。

衛出於目,則上下中外之陽隨而俱升,陽盛則日月淑清而揚光矣。中氣亡泄,諸陽俱敗而不升,故目不明也。「五臟生成論」:肝受血而能視,以血藏溫氣,升則化火,魂舍於血而神生於魂也。二十難:脫陰者目盲,以陽根於陰,陰脫則陽根絕也。而究其根本,悉關中氣。

後世庸工不解,或謂火盛,或謂陰虛,是以天之中央在燕之北與越之南也。至於火退昏翳,全由陽敗,而再服清潤,不亦謬乎。眼科如《原機啟微》,一字不通,張子和、劉守真之論,更屬荒誕,薛立齋妄載《醫案》之中,趙養葵、呂用晦等謬加讚揚,繼以《證治準繩》、《眼科全書》、《審視瑤函)、《銀海精微》、《龍木禪師》諸書,真介葛盧、管公明所不解也。而九域傳誦,業此名家,從此目病之人,皆變離朱而為瞽曠矣。

白話文:

《目病解》:

金氣若不沈降,君火會上炎克制金氣,相火趁機作亂,甲木逆行,肺金受克導致收斂功能失常。火熱隨經絡上衝,營血沸騰,眼白紅腫,視覺散亂。清氣下陷受阻,濁氣郁積上升,形成雲霧般的翳障。若火熱退散、清氣上升,翳障自會消退;若陽氣衰弱、氣機阻滯,翳障不褪則會遮蔽視力。長期陽氣消亡則神明喪失。

左眼屬陽中之陽。《陰陽應象論》提到:西北方屬陰,故人右耳、右眼的視力不如左側;東南方屬陽,故人左側手足不如右側強健。精氣聚於上部則耳目聰明但手足不靈便,聚於下部則手足強健但耳目功能減弱。東方對應木火旺盛、金水衰弱,清陽主令則神魂暢達——魂升為貴,魄降為賤。陰魄右降、陽魂左升全靠中氣運轉。

中氣正常運行使胃降脾升,金氣收斂於西北(陰隨魄斂),木氣生發於東南(陽從魂發),濁陰歸地、清陽上天,如《亢倉子》所言"清氣持久則目明"。若陽氣衰微、脾土濕困,中氣停滯導致升降失常,水火失調引發眼疾:水陷則乙木庚金不升(清氣血下陷),火逆則甲木辛金不降(濁氣血上凝),最終形成翳膜。

若中氣未衰,待濁降清升後視力可恢復;若誤用苦寒洩下、辛燥發汗,元氣耗竭會導致陽氣永陷、陰氣永逆,頭部經絡被濁陰堵塞,氣血津液瘀結成多層翳障,徹底損害視力。

《靈樞》指出:氣脫則目不明。人體之氣根於中焦(腎氣、肺氣、胃氣、衛氣),衛氣晝行於陽經始於睛明穴(內眼角),促使雙目視物。若中氣虛衰,衛氣與諸陽不升則失明。《五臟生成論》說"肝受血能視",因血含溫氣可化火生魂;《難經》稱"陰脫則目盲",但根源皆在中氣。

後世醫家誤解病因,或歸咎火盛或謂陰虛,猶如顛倒南北。事實上翳障多因陽虛,再服清涼藥更謬誤。如《原機啓微》等眼科專著及張子和、劉守真之論均屬荒誕,薛立齋誤錄醫案,趙養葵等人盲目推崇,致使《證治準繩》《銀海精微》等書謬種流傳,讓患者從明眼人反而變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