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四 (11)
卷四 (11)
1. 耳聾解
胃土不降,濁氣右填,肺津郁遏,凝為痰涎,蒸以君相之火,則膠塞不流。脾濕不化水穀,食下而中焦郁脹,肺胃更逆,故胸膈壅悶。肺氣不得前下,逆而上衝,後侵太陽之部,故項脊筋疼。腎主髓,《靈樞·決氣》: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補益腦髓,是腎為髓之下源而肺為髓之上源也,肺郁化痰,無緣下生腎水,故骨髓空虛。脾陷木遏,筋脈不舒,故覺酸楚。
脾主五味,入肝為酸,土燥則乙木直升,土濕則乙木曲陷,吞吐酸水者,濕土而遭曲木,溫氣抑鬱之所化也。谷消氣餒,胃虛心空之時,乙木鬱沖,故酸水氾濫。陽氣不得下達,陰凝氣滯,故膝踝浮腫。寐而中氣愈郁,不能四布,故手足麻軟。水源上竭,膀胱空涸,而乙木遏陷,疏泄不行,是以水道淋澀也。
《靈樞·決氣》:液脫者,腦髓消而脛酸,精脫者,耳聾,今骨髓空虛,膝脛酸楚,孔竅閉塞,音響不聞,浮據經語,參以當年失血,甚似精血脫亡,陰虛陽盛。不知亡血失精,瀉其陽根,水寒土濕,胃逆火升,故令病此。《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孔竅,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
而膽脈下行,正由耳旁,《靈樞·衛氣》:足少陽之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胃降則膽木下達而耳聰,胃逆則膽木上盤而耳聾。以耳者宗脈之所聚,胃者十二經脈之海,宗脈濁降而清升,機在陽明。「通評虛實論」: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手陽明之燥衰,足陽明之濕旺,胃不化氣於燥金,而化氣於濕土,此頭痛耳鳴,九竅不利之原也。
張氏病,為制燥土降逆、清金斂火、暖水升陷、疏木達郁之方,晨起淨鼻,右耳響聲如雷,豁然而通,鳥語蠅聲,聒耳喧心,盤水洗面,波濤漰沛。此以久塞之竅,忽得清空,虛靈乍復,無足為怪。《晉書》:殷仲堪父(名師)。嘗病耳聰,聞床下蟻動,聲若牛鬥,亦由宿障新開,是以如此。午後氣平,聲聞如常。接服十餘劑,加椒、附溫下而康。
白話文:
《耳聾解》:
當胃的土氣不降,濁氣會堵塞右側,肺的津液受阻凝結成痰涎,加上君火與相火的蒸騰,痰涎便粘稠阻塞。脾的濕氣不能消化食物,進食後中焦(脾胃)郁脹,導致肺胃氣機進一步上逆,所以胸膈感到壅塞悶堵。肺氣無法正常下行而逆衝向上,向後侵犯太陽經所主的區域,因此頸背筋肉疼痛。腎主管骨髓,《靈樞·決氣》提到:食物入胃化生氣血,滋養骨骼並補益腦髓,所以腎是髓的下源,肺是髓的上源。肺氣郁結化痰後,無法下生腎水,於是骨髓空虛。脾下陷而肝木受遏,筋脈不暢,因此感到酸軟無力。
脾主管五味,酸味入肝。脾土乾燥時肝木能正常上升,脾土濕盛則肝木下陷迂曲,吐出酸水是因濕土遇上郁曲的肝木,濕氣郁結所化。食物消化後氣機虛乏,胃虛心神空蕩時,肝木郁而衝逆,所以酸水泛濫。陽氣不能下達,陰寒凝滯氣機,因此膝踝浮腫。睡眠時中焦氣郁加重,氣血無法布散四肢,故手腳麻木酸軟。腎水源頭枯竭,膀胱空虛,加上肝木下陷導致疏洩失常,所以小便淋瀝不暢。
《靈樞·決氣》指出:津液脫失會腦髓消減而腿酸,精氣脫失則耳聾。患者骨髓空虛、膝腿酸軟、孔竅閉塞、聽不到聲音,結合經書描述與過往失血經歷,很像精血虧虛、陰虛陽盛之症。實則失血傷精是陽氣根基受損,本質是腎寒脾濕、胃逆虛火上升所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十二經脈和絡脈的氣血都上注頭面孔竅,另有一支氣行於耳司聽覺。
膽經下行經過耳旁,《靈樞·衛氣》稱足少陽經的標部在"窗籠"(即耳)前方。胃氣降則膽木下行而聽力聰敏,胃氣逆則膽木上竄導致耳聾。因耳是眾經脈匯聚之處,胃為經脈之海,氣血清升濁降的關鍵在陽明經。《通評虛實論》提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的根源在腸胃。手陽明經燥氣衰減,足陽明經濕氣過盛,胃不化生燥金之氣反生濕土之氣,這便是症狀的由來。
治療張氏時,開具燥土降逆、清肺斂火、溫腎升陽、疏肝解郁的方劑。清晨擤鼻時,右耳突然雷鳴般轟響後豁然通暢,連鳥鳴蠅飛之聲都顯得刺耳;洗臉時水聲如波濤澎湃——這是長期閉塞的耳竅忽然疏通,聽覺暫時敏感的表現(類似《晉書》記載殷仲堪父親病癒後聽螞蟻動如牛鬥)。午後氣機平復,聽力恢復正常。續服十餘劑藥,加花椒、附子溫補下焦後痊癒。
2. 目病解
玉楸子中外條固,夙無苛殃。甲寅八月,時年三十,左目紅澀,三日後白睛如血,周外腫起,漸裹黑珠,口乾不飲,並無上熱煩渴之證。延一醫診之,高冠嚴色,口沫泉湧,以為大腸之火,用大黃黃連下之,不泄。又以重劑下之,微泄,不愈。乃意外有風寒,用滾茶一盆,覆衣熏蒸,汗流至踵,不愈。
有老摳善針,輕刺白珠,出濁血數十滴如膠,紅腫消退,頗覺清朗。前醫猶謂風火不盡,飲以風燥苦寒數十劑,漸有飛白拂上,如輕霧蒙籠。伊謂恐薄翳漸長,乃用所謂孫真人秘方,名揭障丹,一派辛寒,日服二次。又有熏法,名沖翳散,藥品如前,煎湯熱覆,含筒吹熏,取汗如雨,每日一作。
如此半月,薄翳漸長漸昏,蟹睛突生外眥,光流似電。脾陽大虧,數年之內,屢病中虛,至今未復。
此緣陽泄土敗,木陷火虧。「金匱真言論」:東方色青,入通於肝,開竅於目。《靈樞·脈度》: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目官於肝而實竅於心,「解精微論」:心者,五臟之專精,目者,其竅也。
蓋肝藏魂,肺藏魄,腎藏精,心藏神,腎為陰,心為陽,五行之性,陰靜而陽動,靜極則陰凝而為精,動極則陽發而為神,方其半靜,精未凝也,而精之陰魄已結,方其半動,神未發也,而神之陽魂先生,《關尹子》:精者魄藏之,神者魂藏之,即此理也。陰靜則精凝而為幽,陽動則神發而為明,神魂者,肝心之陽,故並官於目。
心以丁火,而含陰根,降則化水,腎以癸水,而含陽根,升則化火,火降而化濁陰,必由心而之肺,水升而化清陽,必由腎而之肝。有陽必升,無陰不降,升則下濁,降則上清,陰濁則暗,陽清則光,清陽之位,微陰不存,而後神魂發露,而為明也。清陽上升,必由於脈,脈之沉者為經,浮者為絡。
頭上經絡,清升濁降,是謂純陽,而諸脈皆屬於目,《靈樞·邪氣腑腑病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面走孔竅,其精氣上走於目而為睛,是周身之陽,無不由脈而上升於目也。而諸脈之升,則由於心,以心主脈而竅於目,故諸脈在胸則皆屬於心,在頭則皆屬於目,心目者,同為宗脈之所聚也。陽由脈升,則清明在上,以神生於陽而陽旺於火。
少陰者,君火也,太陽者,寒水也,少陰以君火主令,降則下溫而不寒,太陽從寒水化氣,升則上清而不熱。君火之降,必協甲木,甲木化氣於相火,君令臣隨,自然之理。君相之降,司之於金,金主收而水主藏,收令旺則君相之火由金而歸水,神交於精,深根寧極,而後太陽之上升者,清虛而不亂,火清則神宇泰定,而天光發矣。手太陽以丙火而化寒水,升則火清。
白話文:
《目病解析》
玉楸子(作者自稱)向來體健無病。三十歲那年八月,左眼突然發紅澀痛,三日後眼白布滿血絲,周圍腫脹逐漸覆蓋黑睛,雖口乾卻不思飲水,亦無發熱煩渴症狀。請來一位神情嚴肅的大夫,他口若懸河斷言是大腸積熱,用大黃黃連瀉下無效,加重劑量後僅輕微腹瀉仍未好轉。後誤作風寒外感,以熱茶熏蒸令大汗淋灕,依然無效。
幸遇精通針灸的老婦,以細針輕刺眼白,排出數十滴膠狀淤血後紅腫消退,視力稍清。先前大夫卻堅稱風火未淨,連投數十劑苦寒燥風藥,反致眼前浮現白霧狀薄翳。其人又搬出所謂"孫真人秘方"揭障丹,日日服食辛寒之藥;另以"衝翳散"熏眼取汗。半月後薄翳加重,外眼角竟生蟹睛(角膜葡萄腫),目光渙散如電閃。此後數年脾陽衰敗,中氣屢虛至今未愈。
此症實因陽氣外洩、脾土衰敗、肝木下陷、心火不足。《金匱真言論》雲"肝開竅於目",《靈樞》更明言肝氣調和則目能辨色。其實目雖屬肝,本質卻是心神之竅——心乃五臟精氣所聚,目為其外顯之窗。
人體五臟各藏精魂:肝藏魂、肺藏魄、腎藏精、心藏神。腎屬陰主靜,心屬陽主動。靜極則陰凝為精,動極則陽發為神。當動靜平衡時,陰魄結精、陽魂生神(《關尹子》載"精含魄,神藏魂"即此理)。陰陽協調方能目明:陰靜則精凝成幽暗之基,陽動則神發為光明之源——神魂作為肝心之陽,共同主宰視覺功能。
心火(丁火)含腎陰之根,下降可化腎水;腎水(癸水)蘊心陽之種,上升可化心火。火降為濁陰必經心肺,水升為清陽必由腎肝。升降循環中,陰濁致暗,陽清生光——唯有清陽之位不存陰濁,神魂方能煥發光明。
頭上經絡乃清陽上升、濁陰下降之通路,所有經脈皆匯聚於目。《靈樞》指出周身陽氣皆通過經脈上注於目。而經脈運行依賴心主血脈之功,故胸中經脈屬心、頭部經脈屬目,心與目實為宗脈匯聚之所。陽氣循脈升騰,猶如燭火旺則神光自明。
少陰君火主降以溫煦下焦,太陽寒水主升而清涼上焦。君火下降需借膽木(甲木)相火輔助,通過肺金收斂、腎水封藏,使火歸元、神氣相交。如此太陽寒水上升時方得純粹清明——猶如天宇澄澈,自然目綻光華。手太陽經雖屬丙火,但能化寒水之氣,其氣上升則火清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