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素靈微蘊》~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藏象解

肺氣司收,其時應秋,其性為涼,其化為斂,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合皮,其榮毛也。腎氣司藏,其時應冬,其性為凜,其化為肅,其政為靜,其令閉塞,其變凝烈,其合骨,其榮發也。

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靈樞·本神》: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脈,脈舍神,脾藏營,營舍意,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五臟皆有神而藏之於心,五臟皆有精而藏之於腎。神為陽而精為陰,土居陰陽之交,魂者自陰而之陽,陽盛則生神,魄者自陽而之陰,陰盛則生精。

血,陰也,而其中有陽,得木氣之散,則陽升而氣化,氣,陽也,而其中有陰,得金氣之收,則陰降而質結。蓋陰濁而有質,陽清則有氣,將結此質而質之魄先生,將化此氣而氣之魂先見。氣之虛靈者則為神,質之靜凝者則為精,神清而明,精濁而暗。古人以升魂為貴,降魄為賤,緣魂向陽而魄向陰也。

物生於春夏而死於秋冬,人之大凡,陽盛則壯,陰盛則老,及其死也,神魂去而精魄存,氣雖亡而質仍在也,於此可悟陰陽之貴賤矣。

五行之理,相生以氣,非相生以質,《譚子》所謂形不靈而氣靈也。地之木火土金水者,五行之質也,天之風熱濕燥寒者,五行之氣也。天氣盛於東南,地氣盛於西北,東南者,生長之位,西北者,收藏之位。陽主生長,陰主收藏,陽生於東而長於南,陰收於西而藏於北。

陽之方生則為春,三陽在上,故春之氣溫,既長則為夏,六陽在上,故夏之氣熱,陰之方收則為秋,三陰在上,故秋之氣涼,既藏則為冬,六陰在上,故冬之氣寒。天氣一日而四周,將寒則涼,將熱則溫,故寒生東方之溫,溫生南方之熱,熱生中央之濕,濕生西方之涼,涼生北方之寒。

其相生全是氣化,非木之質生火,火之質生土,土之質生金,金之質生水,水之質生木也,成質則不能生矣。相剋者,制其太過也。木氣過散,則土不堅,故斂之以收氣,火氣過炎,則金不肅,故聚之以藏氣,土氣過濕,則水不升,故散之以風氣,金氣過收,則木不達,故溫之以熱氣,水氣過潤,則火不降,故燥之以土氣。水升則火降,火降則金肅,金肅則木榮,木榮則土燥,土燥則水升。

相生則無不及,相剋則無太過,生則見變化之妙,克則見制伏之巧,亦克以氣而不克以質也。前人據五行形質而論生克,逝其遠矣。

《尚書·洪範》:木曰曲直,金曰從革,火曰炎上,水曰潤下,土爰稼穡,此五行之性也。曲直作酸,炎上作苦,從革作辛,稼穡作甘,潤下作咸,此五行之味也。蓋水宜浮而火宜沉,木宜升而金宜降,土居中皇,是為四象轉運之機。

潤下者,水氣之不浮也,炎上者,火氣之不沉也,直則木升,曲者,木氣之不升也,從則金降,革者,金氣之不降也,甘者,稼穡之正位,平則不見,不平則見,甘味之見者,土氣之不運也。五氣堙郁,而後五味以生,五臟乃病。升水木而降火金,其權在土,土氣不運,則四維莫轉,此五味郁生之原也。

白話文:

臟腑的功能與特性

肺的功能是收斂,對應的季節是秋天,屬性是涼,作用是收縮,表現為剛勁,天氣的現象是霧和露水,氣候變化是肅殺,對應的身體部位是皮膚,滋養的部位是毛髮。腎的功能是儲藏,對應的季節是冬天,屬性是寒冷,作用是收斂,表現為安靜,天氣的現象是閉塞,氣候變化是凝結寒冷,對應的身體部位是骨骼,滋養的部位是頭髮。

五臟是儲藏精神、魂魄的地方。《靈樞·本神》中說:肝儲藏血,血是魂的住所;心儲藏脈,脈是神的住所;脾儲藏營養,營養是意的住所;肺儲藏氣,氣是魄的住所;腎儲藏精,精是志的住所。五臟都有精神儲藏在心,五臟都有精華儲藏在腎。精神屬於陽,精華屬於陰,脾胃居於陰陽交界處。魂從陰轉為陽,陽氣旺盛就產生精神;魄從陽轉為陰,陰氣旺盛就產生精華。

血屬於陰,但其中有陽,得到木氣的疏散,陽氣就上升轉化為氣;氣屬於陽,但其中有陰,得到金氣的收斂,陰氣就下降形成有形的物質。陰是渾濁的而且有形體,陽是清澈的而且是無形的氣。當要凝結成有形的物質時,物質的「魄」會先出現;當要轉化成無形的氣時,氣的「魂」會先顯現。氣的虛靈狀態就是神,物質的靜止凝結狀態就是精。神清澈而明亮,精渾濁而晦暗。古人認為魂的上升是可貴的,魄的下降是低賤的,因為魂傾向於陽,而魄傾向於陰。

萬物在春夏生長,在秋冬死亡。人的大致情況也是如此,陽氣旺盛就強壯,陰氣旺盛就衰老。當人死亡時,精神和魂魄離去,精和魄卻留存,氣雖然消失,但物質仍然存在。從這點可以看出陰陽的貴賤之別。

五行生剋的道理

五行之間的相生是靠氣的轉化,而不是靠物質的實體。《譚子》說:「形體沒有靈性,而氣有靈性」。地上的木、火、土、金、水是五行的物質,天上的風、熱、濕、燥、寒是五行的氣。天氣在東南方向旺盛,地氣在西北方向旺盛。東南是生長的位置,西北是收藏的位置。陽主導生長,陰主導收藏。陽氣在東方產生,在南方壯大;陰氣在西方收斂,在北方儲藏。

陽氣剛開始產生時是春天,三個陽氣在上面,所以春天的氣溫溫和。陽氣壯大時是夏天,六個陽氣在上面,所以夏天的氣溫炎熱。陰氣剛開始收斂時是秋天,三個陰氣在上面,所以秋天的氣溫涼爽。陰氣儲藏時是冬天,六個陰氣在上面,所以冬天的氣溫寒冷。天氣每天都會循環一周,將要寒冷時會先變涼,將要炎熱時會先變溫。所以寒冷產生於東方的溫和,溫和產生於南方的炎熱,炎熱產生於中央的潮濕,潮濕產生於西方的涼爽,涼爽產生於北方的寒冷。

五行相生的過程完全是氣的轉化,而不是木的實體產生火,火的實體產生土,土的實體產生金,金的實體產生水,水的實體產生木。一旦形成實體就無法產生變化了。五行相剋是為了抑制過度。木氣過於發散,土就不會堅固,所以要用收斂的氣來抑制它。火氣過於炎熱,金就不會肅靜,所以要用儲藏的氣來凝聚它。土氣過於潮濕,水就不能上升,所以要用風氣來疏散它。金氣過於收斂,木就不能伸展,所以要用熱氣來溫養它。水氣過於滋潤,火就不能下降,所以要用燥氣來制約它。水上升則火下降,火下降則金肅靜,金肅靜則木茂盛,木茂盛則土乾燥,土乾燥則水上升。

相生就能避免不足,相剋就能避免過度。相生體現了變化的奧妙,相剋體現了制約的巧妙,相剋也是靠氣的作用,而不是物質的實體。前人根據五行的物質形態來論述生剋,就偏離了其本質。

五行的特性與味道

《尚書·洪範》中說:木的特性是彎曲伸直,金的特性是變革,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水的特性是向下滋潤,土的特性是耕種收穫。這是五行的特性。彎曲伸直產生酸味,向上燃燒產生苦味,變革產生辛味,耕種收穫產生甘味,向下滋潤產生鹹味。這是五行的味道。水應該向上浮,而火應該向下沉;木應該向上升,而金應該向下降;土位於中央,是四象運轉的樞紐。

向下滋潤指的是水氣不會上浮,向上燃燒指的是火氣不會下沉。筆直就代表木的上升,彎曲就代表木氣不會上升。順從就代表金的下降,變革就代表金氣不會下降。甘味是土的正常位置,平和就看不出來,不平和才會顯現出來。甘味的出現代表土氣不運轉。五氣鬱積,然後五味產生,五臟也因此生病。升水木,降火金,這其中的權衡在於土。土氣不運轉,四方就不能正常運行,這就是五味鬱積產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