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一 (2)
卷一 (2)
1. 胎化解
五行異氣,情貌爰別,而人之受氣,又有偏完偏實之不一,清濁厚薄之迥異,因而性質運命,高下霄壤。推其原始,總由祖氣而分,祖氣不同,故精神異其昏明,氣血殊其滑澀,五臟五官,以及筋脈骨肉,皮毛爪發,胥有美惡之辨,靈蠢壽夭,富貴貧賤,於此懸別,所謂命稟於生初也。人與天地同氣,秉賦既異,乃與天運之否泰無心而合,此氣化自然之妙也。
祖氣秉於先天,沖漠無形,其通塞從違,顯而可見者,後天之氣也。凡氣數之乖蹇,雖機兆未形,而其精神渫越,見之夢寐,氣血鬱濁,蒸為蟣蝨蟲虯,甚至色已明徵,神且先告,第昧者不知耳。及其否極病生,疾痛切身,然後能覺,此愚夫之恆情也。《太素》以脈而談祿命,深有至理,而拘士非之,以為窮通身外之事,與血氣無關,智淺鮮矣。
叔皮之論王命,蕭遠之論運命,及孝標辨命之作,皆言天運而不言人理,則亦知其略而未睹其原也。
白話文:
【胎化解】
人的五行氣質各不相同,性情樣貌因此有所區別。而人所稟受的先天之氣,又有偏全、偏實的差異,清濁厚薄也截然不同,由此導致人的本質、命運高低懸殊。追溯根源,這一切都源於祖氣的差異——祖氣不同,所以精神有昏聵聰慧之別,氣血有滑利澀滯之分,五臟、五官及至筋脈骨肉、皮毛指甲頭髮,皆有美醜優劣的區別。靈巧愚笨、長壽早夭、富貴貧賤,皆由此註定,這就是所謂「命運在出生時即已注定」的道理。
人與天地同受一氣滋養,但既然稟賦各異,便會無心之中與天地運勢的順逆相契合,這是氣化自然的奧妙所在。
祖氣承受於先天,虛無縹緲而無具體形跡;其通達阻塞、順從違逆等具體表現,則可透過後天之氣明顯察覺。當氣運乖舛、厄兆未顯時,人的精神便會渙散失衡,顯現於夢境;氣血淤濁鬱結,則會滋生蟣蝨蟲虯(寄生蟲),甚至面色已現徵兆,心神亦會預先警示,只是愚昧者未能察覺罷了。直至厄運爆發、病痛纏身,常人才後知後覺,此乃庸人之常態。《太素》一書透過脈象論斷福祿命運,實含深刻哲理,但迂腐之士卻加以否定,認為窮通際遇是外在之事,與血氣無關——此種見解實在淺薄。
班叔皮論述帝王命運(《王命論》),蕭遠探討世運流轉(《運命論》),以及劉孝標辨析天命(《辨命論》),均只談天道運數而不究人理根源,可見他們僅知表象,卻未洞察真正的本原。
2. 藏象解
太真剖判,離而為兩,各有專精,是名陰陽。清陽昇天,濁陰歸地,昇天成象,降地成形,清則氣化,濁則質生。《素問·陰陽應象論》:在天為玄,在地為化,玄生五神,化生五味。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五氣分治,是為五行。
人與天地相參也,感五行之氣而生臟腑焉。五臟者,肝、心、脾、肺、腎也,六腑者,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也。臟五而腑六,《靈樞·脹論》: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是為心包,合為六臟。臟為陰,腑為陽,陰陽相合,則為表裡。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合膽,膽者,中正之腑,木也。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火也。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合胃,胃者,五穀之腑,土也。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腑,金也。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水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合三焦,三焦者,決瀆之腑,相火也。
三焦亦合於腎,而別為孤腑,以三焦水道所出,腎為水臟,故並領之,《靈樞·本輸》: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
肝位於東,其氣風,其志怒,其音角,其液泣,其聲呼,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心位於南,其氣熱,其誌喜,其音徵,其液汗,其聲笑,其色赤,其臭焦,其味苦。脾位於中,其氣濕,其志思,其音宮,其液涎,其聲歌,其色黃,其臭香,其味甘。肺位於西,其氣燥,其志悲,其音商,其液涕,其聲哭,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
腎位於北,其氣寒,其志恐,其音羽,其液唾,其聲呻,其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四十九難: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心主臭,自入為焦,入脾為香,入肺為腥,入腎為腐,入肝為臊。脾主味,自入為甘,入肺為辛,入腎為咸,入肝為酸,入心為苦。
肺主聲,自入為哭,入腎為呻,入肝為呼,入心為笑,入脾為歌。腎主液,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關尹子》:木茂故華為五色,火飛故達為五臭,土和故滋為五味,金堅故實為五聲,水潛故蘊為五精也。
肝氣司生,其時應春,其性為暄,其化為榮,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合筋,其榮爪也。心氣司長,其時應夏,其性為暑,其化為茂,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鑠,其合脈,其榮色也。脾氣司化,其時應長夏,其性靜兼,其化為盈,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合肉,其榮唇也。
白話文:
藏象解
最初渾沌一體之氣分化為二,形成陰陽兩種性質。清新的陽氣上升為天,混濁的陰氣下沈為地;上升至天則顯現為氣象現象,沈降於地則凝結為有形物質。清陽之氣主導氣化運行,濁陰之氣則生成具體形質。《素問·陰陽應象論》提到:在天體現為玄妙變化,在地表現為生化作用。天之玄氣化生五種神機(風、熱、濕、燥、寒),地之化氣生成五種味覺(酸、苦、甘、辛、鹹)。這些氣機在天形成「風」,對應地上的「木」;天有「熱」,地有「火」;天有「濕」,地有「土」;天有「燥」,地有「金」;天有「寒」,地有「水」。五種氣機各司其職,即為「五行」。
人體與天地相應,稟承五行之氣而生成臟腑。五臟指肝、心、脾、肺、腎;六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五臟外另增「羶中」為心包,合稱六臟。臟屬陰,腑屬陽,陰陽配對形成表裡關係:
- 肝 如統帥,主謀略,與膽相合。膽被稱為「中正之腑」,屬性為木。
- 心 如君主,主宰精神意識,與小腸相合。小腸為「受盛之腑」,屬性為火。
- 脾 如糧倉,主管飲食五味,與胃相合。胃為「五穀之腑」,屬性為土。
- 肺 如宰相,調節氣機,與大腸相合。大腸為「傳導之腑」,屬性為金。
- 腎 主體力與智巧,與膀胱相合。膀胱為「津液之腑」,屬性為水。
- 羶中 為心包,司掌喜悅情緒,與三焦相合。三焦是「決瀆之腑」,屬相火。
三焦同時與腎相關聯,因其主導水液代謝,而腎為水臟,故兩者共司水道。《靈樞·本輸》記載:三焦是「中瀆之腑」,負責水液流通,隸屬膀胱,又稱「孤腑」。
臟腑與自然對應
- 肝 屬東方,應風氣,主怒,發角音,分泌淚液,聲為呼喚,色青,味酸,氣味臊。
- 心 屬南方,應熱氣,主喜,發徵音,分泌汗液,聲為笑,色赤,味苦,氣味焦。
- 脾 居中央,應濕氣,主思,發宮音,分泌唾液,聲為歌,色黃,味甘,氣味香。
- 肺 屬西方,應燥氣,主悲,發商音,分泌涕液,聲為哭,色白,味辛,氣味腥。
- 腎 屬北方,應寒氣,主恐,發羽音,分泌唾沫,聲為呻吟,色黑,味鹹,氣味腐。
《難經》補充:
- 肝主色,其本色青,傳至心變赤,至脾變黃,至肺變白,至腎變黑。
- 心主氣味,本色焦,傳至脾變香,至肺變腥,至腎變腐,至肝變臊。
- 脾主味,本色甘,傳至肺變辛,至腎變鹹,至肝變酸,至心變苦。
- 肺主聲音,本色哭,傳至腎變呻,至肝變呼,至心變笑,至脾變歌。
- 腎主體液,本色唾,傳至肝變淚,至心變汗,至脾變涎,至肺變涕。
《關尹子》闡明:
- 木氣繁盛故呈現五色,火氣升騰故散發五臭,土氣調和故滋生五味,金氣堅實故凝練五聲,水氣深藏故蘊含五精。
臟腑與時令功能
- 肝氣 主生長,對應春季,性溫暖,促進繁榮,功能主疏洩,失常則易折損。影響筋腱,顯現於指甲。
- 心氣 主成長,對應夏季,性炎熱,促使茂盛,功能主光明,失常則過度灼熱。影響血脈,顯現於面色。
- 脾氣 主化育,對應長夏,性平穩,促使充盈,功能主寧靜,失常則水濕泛濫。影響肌肉,顯現於唇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