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懸解》~ 卷一 (2)
卷一 (2)
1. 小針解(二)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白話文:
**易陳者:**容易說。**難入者:**難以深入人體。
**粗守形者:**只注重針灸的方法。上守神者: 注重觀察病人的氣血是否充足,需要補還是瀉。
神客者: 正氣和邪氣共同相遇。神者:正氣。客者:邪氣。在門者:邪氣通過正氣出入的地方。
未睹其疾者: 在沒有看到疾病的情況下,就能預知是邪還是正的哪條經絡有問題。
惡知其原者: 在沒有看到病因的情況下,就能預知哪條經絡的病位。
刺之微,在遲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靜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以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
白話文:
針灸的精妙之處,在於進針的「緩慢」與「快速」。粗略地守住關脈,只知守住四肢,卻不瞭解血氣正邪的往來。高明地守住機脈的人,懂得守住氣。機脈的活動,不脫離它的虛空性,懂得氣的虛實,就能掌握針灸的緩慢與快速。虛空中的機脈,清靜而微妙,在針灸時得氣,用心守氣,不要失去它。氣盛者不可妄補,因為強求得氣不可得。氣虛者不可妄瀉,因為強求追氣不可追。
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上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
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白話文:
不可掛以發者:指氣容易洩漏。
扣之不發者 :表示不懂得補瀉的方法,血氣已經枯竭,而氣無法下降。
知其往來者 :瞭解氣的逆順盛衰。
要與之期者 :知道氣可以取用的時機。
粗之暗者 :昏昧無知,無法察覺到氣的細微變化。
妙哉上獨有之者 :指精通針灸之理的人。
往者為逆者 :氣虛微弱,容易逆行。
來者為順者 :形氣平衡,氣順暢運行。
此解「九針十二原」小針之要。易陳說而難深入,以其難入,是以難著於人也。神乎神,客在門,神之所在,客亦隨之,言正邪之共會也。以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未能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未能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白話文:
這是闡釋「九針十二原」中關於針灸小針的精要。雖然容易概述,但深入探討卻不易,正因如此,難以普遍深入人心。神妙難測,邪客在門戶,神所居之處,邪氣相隨,說明正邪是相互依存的。所謂「神」,就是正氣;「客」,就是邪氣;「在門」,指的是邪氣循著正氣出入的途徑。未見患者,不能預先知道邪正之氣在何經絡發病;不瞭解疾病根源,也不能預先知道邪氣在何經絡取穴。
粗守關者,守四肢之關節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機之動靜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孔穴之中經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靜以微者,氣機之動,難得易失,針以得氣,密意守氣,而勿失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血氣己至竭盡,而邪氣猶不下也(下,去也)。
往者為逆者,言氣虛而小,往多於來,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來如其往,平者順也。
白話文:
粗略地守關的人,只守住四肢關節,卻不懂得血氣正邪的運行。擅長守機的人,懂得觀察氣機的動靜。氣機的運行,不離開人體的空隙,懂得經絡孔穴中氣血的虛實,根據氣血的狀態使用針灸的快慢。空隙中的氣機,清靜微弱,氣機的運行,稍縱即逝,用針灸取得氣感後,必須專心守住氣感,不可失去。敲擊穴位卻沒有反應的,是因為不懂得補瀉的方法,血氣已經耗盡,而邪氣還沒有消退。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盛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怳然若有失也。宛、菀同,音郁。佖,音必。
白話文:
**虛則實之:**當氣虛的時候,應該補氣。
滿則泄之: 當氣太盛的時候,應該瀉氣。
宛陳則除之: 如果體內有血脈瘀滯,應該去除。
邪盛則虛之: 如果某個經絡氣血過盛,應該瀉掉其邪氣。
徐而疾則實者: 慢慢吸氣,快速呼氣,這表示是實症。
疾而徐則虛者: 快速吸氣,慢慢呼氣,這表示是虛症。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 實症是有氣的,虛症是沒有氣的。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 觀察氣的盈虛變化,判斷是先補後瀉,還是先瀉後補。
《素問·針解》: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去惡血也。邪盛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白話文:
在《素問·針解》中提到:
- 刺入虛弱的地方,會讓它變得實,是因為針下有熱氣,熱氣會讓氣血充實。
- 刺入滿脹的地方,會讓它變得虛,是因為針下有寒氣。
- 如果病情長期積聚不消,就需要清除,也就是去除惡血。
- 如果是邪氣過剩導致的身體不適,就需要刺出後不要按壓。
- 出針時慢而按壓快,表示身體實;出針快而按壓慢,表示身體虛。
- 所說的實和虛,是指寒氣和溫熱氣的多寡。
- 如果脈象若有若無,就難以得知身體實虛。
- 觀察病情的後續發展以及先前的症狀,可以瞭解疾病的先後順序。
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佖,滿也,揚子《校獵賦》驕衍佖路,佖然有得,得意之貌也。
白話文:
虛實之間的變化,操作時不能偏離方法。如果忽而得之忽而失之,說明沒有按照正確的方法。佖,是滿溢的意思。揚子在《校獵賦》中寫道:「(獵獲物)驕傲地奔馳在寬闊的道路上,昂然自得的樣子」,這就是得意滿足的表情。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曰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
白話文:
中醫認為,氣在脈絡中的分佈會受到邪氣的影響。
- **邪氣在上:**指邪氣侵犯人體較高的地方,因此邪氣會集中在上面。
- **濁氣在中:**指水穀等食物進入胃後,清氣上升至肺,沉渣濁氣則積於腸胃。如果寒熱失調、飲食不節制,就會導致疾病產生於腸胃,稱為「濁氣在中」。
- **清氣在下:**指地面的清氣進入人體時,會從腳底開始,所以稱為「清氣在下」。
如果針灸刺入血管,就會導致邪氣排出。因此,取穴時應選擇邪氣所在的部位,也就是「取之上」。
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之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取三脈者恇,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復也。
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奪陽者狂,正言也。
白話文:
針灸中脈,濁氣排出者,取於陽明經絡交匯處。
針灸太深,邪氣反而沉入者,這是指病症淺表,不宜深刺。深刺會讓邪氣從針孔侵入,所以說「邪氣反沉」。
皮肉筋脈各有其所在,指經絡各有其主治部位。
取用五條經脈會導致死亡,這是指病症位於內部,正氣不足,僅針灸就會嚴重損傷諸陰經脈。
取用三條經脈會導致虛脫,這是指嚴重損傷三陽經脈的正氣,使病人虛弱無力,不能恢復。
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穀入胃,其精氣上注於肺,其濁氣溜於腸胃,寒溫不適宜,飲食不節儉,病生腸胃,鬱滿不運,故曰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
白話文:
氣行於經脈中,邪氣在上面的情況:指傷於風者,上半身先受其害,邪氣侵犯人的部位也較高,所以邪氣會在上半身。濁氣在中間的情況:指食物進入胃部,其精華之氣上升至肺部,而濁氣則流向腸胃,如果不適應寒熱天氣,飲食也不節制,就會使腸胃生病,氣機鬱滯不通,所以說濁氣在中間。清氣在下面的情況:指地面的寒濕之氣侵襲人體,必定從足部開始,所以說清氣在下半身。
諸經孔穴,多在陷中,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焦諸穴。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之合穴也(三里),刺其合穴,以瀉陽明胃氣之郁,故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邪客皮毛,淺浮之病,不欲深刺,深則邪氣從之內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淺深,各有所主也(淺則及皮肉,深則及筋骨)。
白話文:
人體各個經絡的孔穴,大多位於凹陷處。針灸時,如果刺到凹陷部位的脈,邪氣就會釋放出來,這時要選擇上焦的穴位進行針灸。針灸中脈時,如果排出了濁氣,這時要選擇陽明經的合穴(如足三里)進行針灸。刺合穴可以瀉掉陽明胃氣鬱結,所以濁氣才會排出。針刺太深,邪氣反而會深入體內,因為邪氣屬於外邪,病症較淺,不宜針刺太深,如果刺得太深,邪氣就會隨著針刺深入體內,所以說會「反沉」。皮膚、肌肉、筋脈等組織各有其所在位置,也就是說經絡的深淺位置不同,對應的部位也不同(淺層的經絡對應皮膚和肌肉,深層的經絡對應筋骨)。
五脈,五臟之五腧,取五脈者死,言病屬中,氣不足,又以針大瀉其諸陰之脈(瀉五臟五腧也),重傷其中氣也。三陽,手足三陽經,取三脈者恇,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怯弱,不能復舊也。
白話文:
五脈:是指五臟的五個俞穴,針刺這五個俞穴會導致死亡。因為這表示疾病已經深入內臟,氣血虛弱,而針刺還會大量損耗陰經和五臟俞穴的氣血,加重內臟虛弱。
三陽:是指手足三陽經,針刺這三個經脈會導致昏厥。因為這表示已經全部瀉掉了三陽經的氣血,讓病人極度虛弱,無法恢復元氣。
五里,尺澤後之五里,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而氣盡者也(「玉版」: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臟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腧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五里,手陽明經穴,禁刺者也)。奪陽者狂,正言也,狂者恇怯不寧,傷寒汗多陽亡,而生驚狂者也,取三脈者恇,正此謂也,故曰正言。
白話文:
五里:
尺澤穴後五寸的部位,如果刺破會導致陰氣耗盡而死亡。這是指取尺澤穴的五寸部位,刺入五次後氣血就會耗盡。(玉版注:刺入五寸,刺到一半就停止,一共刺五次,臟腑之氣就會耗盡,所以五次乘五次等於二十五,就耗盡了它的氣血,這就是所謂的奪取氣血。五里是手陽明經的穴位,禁止刺入。)
奪陽:
導致陽氣耗盡會發狂,這是正確的說法。發狂是指神志恍惚、不安,傷寒出汗過多導致陽氣流失,就會產生驚恐發狂。如果刺入三脈穴位,也會導致神志恍惚,這正是指的奪陽導致發狂,所以說是正確的說法。
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修明,修明則聲彰,聲彰則言聲與平生異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又知調尺寸大小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持寸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氣色,察看病人的眼睛,就可以知道病情的發展情況。觀察病人的眼睛是因為五臟影響五色的明暗,五色明暗則聲音宏亮,聲音宏亮則說話的聲音與平時不同。
診脈時,一方面要看病人的形體,聽病人的聲音和動作;另一方面是要知道高明的大夫能根據五色在眼睛中的表現,以及脈搏的尺寸大小、緩急、滑澀,判斷出病人的病症。
按寸口(手腕橈動脈部位)的人迎穴位來觀察脈象,如果脈象堅實有力且滑利,說明病情每天都在加重;如果脈象軟弱無力,說明病情將要減輕;如果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說明病症會在三天後消失;氣口脈位候查陰脈,人迎脈位候查陽脈。
認識疾病的正邪之氣,是指能分辨出虛弱的邪氣和強盛的正氣之間的區別。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視其目色二句,舊誤在「四時氣」。持氣口人迎六句,亦誤在「四時氣」)
白話文:
右手的針術操作,左手輔助控制針。所謂「氣至而去之」,是指補瀉氣血,調整氣血。調整氣血的關鍵在於「始終」,也就是開始到結束。其中,「一者」是指保持心神專注的狀態。(「視其目色」兩句原本誤將「四時氣」加入;「持氣口人迎」六句也原本誤將「四時氣」加入)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針入則以右手推之,針出則以左手持而御之(按其針孔以御之,恐正氣泄而邪氣入也)。「終始」,本經篇名。一其形,聽其動靜,所以調其氣也,所謂一者,持其心而不亂也。
白話文:
右手主要用於推送針具,左手則負責控制和引導針具。針刺時,右手指推入針具,拔出時,左手指控制和引導針具(按壓針孔處以引導針具,避免正氣外泄而邪氣乘虛而入)。「終始」是本經篇中的標題。統一自己的心神,留意針刺過程中的動靜,以此調整氣息。所謂「一」,就是保持心神專注而不混亂。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又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又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輸與腧通)
白話文:
所謂五臟之氣已完全衰竭於體內者,脈搏的氣已完全中斷,無法觸摸到脈搏。此時應反過來找出病竈所在的陽經穴位,並留針以刺激陽氣。陽氣來至,則體內氣血衰竭加重,衰竭加重則死亡。死亡的原因是沒有氣去推動,所以身體才會安靜。
所謂五臟之氣已完全衰竭於體外者,脈搏的氣已完全衰竭,無法觸摸到脈搏。此時應反過來找出四肢末端的腧穴,並留針以刺激陰氣。陰氣來至,則陽氣反而內入,內入則逆亂,逆亂則死亡。死亡的原因是陰氣過剩,所以身體才會躁動不安。(輸與腧是相通的)
陽氣反入,陽氣內陷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九針十二原」: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謂氣穴三百六十五也。
白話文:
陽氣反而向內進入,這就是陽氣內陷的情況。
所謂關節交會處,三百六十五個交會點,指的是絡脈滲灌於各個關節的地方。
在「九針十二原」中所提到的關節,是指神氣運行和出入的地方,並不是指皮肉筋骨,而是指三百六十五個氣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