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懸解》~ 卷一 (2)
卷一 (2)
1. 九針十二原(一)
持針之道,堅真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甚。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
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懸陽,陽絡之外浮者,兩衛,左右之衛氣也,方刺之時,必在懸浮之陽絡與兩邊之衛氣,神屬於此而勿去,乃知病邪之存亡。《素問·皮部論》: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寒多則凝位(同澀)。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是也。血脈者,在腧橫居,邪在穴腧之內,橫居而不流行,視之則獨澄,清也。
切之則獨堅,不與真氣真血相同也。以下義見「小針解」。
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刺之害不中而去則致氣,中而不去則精泄,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刺知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義見「小針解」。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其四末。
義見「小針解」。
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五臟六腑所出之處,臟腑之氣所出,通於經絡之處也。五臟之腧各五,曰井滎俞經合,五五二十五腧。六腑之腧各六,曰井滎俞原經合,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見「經別」)。凡二十七氣,以相上下。脈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義見本輸)」。
白話文:
九針十二原(一)
持針的要領,在於堅定準確是關鍵。下針時需正指直刺,不可偏左或偏右,精神專注如秋毫般細微,全神貫注於患者身上,仔細觀察血脈的分布,如此針刺才能無誤。在即將扎針時,務必留意患者體表的陽絡浮顯之處,以及兩側的衛氣所在。心神凝聚於此而不分散,方能判斷病邪的存留情況。
血脈在腧穴中橫亙停留,看起來清澈分明,觸摸時卻感堅硬異常。氣在經脈中的分布規律是:邪氣多居於上部,濁氣停留在中部,清氣則沈降於下部。因此,針刺淺表時可引邪氣外洩,刺中經脈則排出濁氣;但若刺得過深,反令邪氣內陷,病情反而加重。所以說,皮、肉、筋、脈各有對應的部位,病症各有適宜的治療方式,形態各異,需根據具體情況施治,不可補實或瀉虛。
若誤損不足而補益有餘,必使病情惡化。病情若加劇,誤取五臟經脈可致死,誤刺三陽經脈則致虛弱;耗奪陰精會致命,損傷陽氣則引發狂症。這些都是針刺不當的危害。
所謂“懸陽”,指浮於體表的陽絡;“兩衛”則是人體左右的衛氣。即將針刺時,必須觀察這些陽絡與衛氣的狀態,心神專注於此而不分散,才能判斷病邪的存亡。正如《素問·皮部論》所言:陰絡的顏色與其經脈相應,而陽絡色澤變化無常——寒盛則凝滯青黑,熱盛則濕潤黃赤。血脈在腧穴中橫亙不動,邪氣盤踞其中,觀察時顯得清澈,觸摸則感堅硬,與正常的血氣運行不同。(其餘解釋參見《小針解》)
通過觀察患者面色和眼神,可瞭解其神氣的消散或恢復;審視整體形態與動靜,可辨明邪正盛衰。下針時,右手推進針具,左手配合管控,待氣至即出針。若針刺後氣未至,需重復操作直至氣至;氣至後即停針,不可再多刺。若針刺不當,未中要害便出針會引邪聚積;若中而不出針則精氣外洩,導致病情加重或虛弱;邪氣積聚則會引發癰瘍。
針刺各有適用的手法與針具,形態功能各異,需根據病症選擇。懂得要領者,一言即可通曉;不明要旨者,只會困惑無解。掌握了針刺關鍵,氣至便見療效,其效驗如風吹雲散,豁然開朗。針刺之道,盡在於此。
(其餘解釋參見《小針解》)
凡欲施針,必先診脈,判斷氣的盛衰,方可進行治療。若五臟之氣已內部衰竭,卻誤補其外部,稱為“重竭”,必致患者安靜死亡;治療時應反其道而行,取腋與胸膺部穴位。若五臟之氣外脫,反補其內,稱為“逆厥”,必致躁動死亡;此時應針刺四肢末端。
(其餘解釋參見《小針解》)
黃帝問:“願聞五臟六腑之氣所出的部位。”岐伯答:“五臟各有井、滎、輸、經、合五腧,共二十五腧;六腑各有井、滎、輸、原、經、合六腧,共三十六腧。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十五絡脈,總共二十七條氣脈上下流通。氣脈的起始處稱為‘井’,流動處為‘滎’,灌注處為‘輸’,經過處為‘經’,匯入處為‘合’。二十七脈之氣皆運行於五腧之中。”
關節間的交匯處共有三百六十五個腧穴,所謂“節”,是神氣遊行出入的樞紐,並非指皮肉筋骨。五臟之氣連通六腑,六腑又分出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於四肢關節,能主治五臟疾病。五臟有病時,應取十二原穴治療,因十二原穴是五臟接受三百六十五節氣味的通道。五臟病變會反映在十二原穴上,明確各原穴對應的臟腑,觀察其反應,便能知曉五臟的病況。
五臟六腑之氣所出的部位,即臟腑與經絡相通之處。五臟各有井、滎、輸、經、合五腧,共二十五腧;六腑各有井、滎、輸、原、經、合六腧,共三十六腧。十二經脈加十五絡脈(詳見《經別》篇),共二十七脈之氣上下循行。脈氣起始為井,流動為滎,灌注為輸,經過為經,匯入為合(解釋見《本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