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懸解》~ 卷一 (3)
卷一 (3)
1. 九針十二原(一)
二十七氣之所行,皆在此五腧,五腧者,經絡之源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穴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是言經脈之孔穴,非皮肉筋骨也。五臟之表有六腑,六腑之經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關節),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之氣味也。
五臟有疾,其應出於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義詳「本輸」)。明知其原,各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太陵,太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大白,大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太谿二。肓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育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脖,音勃。胦,音英。
二者,左右二穴也。鳩尾,蔽心骨上穴,脖胦即氣海,在臍下半寸,皆任脈穴。
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言刺法治病之易。
白話文:
九針十二原(一)
人體二十七氣的運行,都集中於五腧穴。五腧穴是經絡氣血輸注的源頭。全身關節交會之處,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所謂「節」,是指神氣流動出入的所在,指的是經脈上的孔穴,並非單純的皮肉筋骨。五臟的外部有六腑相應,六腑的經絡分佈著十二原穴。十二原穴位於四肢關節處,通過調治這些關節原穴,可主治五臟疾病。五臟若有病變,應取十二原穴治療,因為十二原穴是五臟吸收三百六十五節氣血的關鍵。
五臟有病時,症狀會反映在十二原穴上,這些原穴各有對應的部位(詳見「本輸」篇)。若能清楚辨識原穴,觀察其異常反應,就能察知五臟的病變所在。
具體而言:
- 肺(陽中之少陰),其原穴為太淵,左右各一穴。
- 心(陽中之太陽),其原穴為大陵,左右各一穴。
- 肝(陰中之少陽),其原穴為太衝,左右各一穴。
- 脾(陰中之至陰),其原穴為太白,左右各一穴。
- 腎(陰中之太陰),其原穴為太谿,左右各一穴。
此外,肓之原位於鳩尾(單一穴,胸骨劍突下),育之原位於脖胦(單一穴,即氣海,臍下半寸,屬任脈)。以上十二原穴,專治五臟六腑的疾病。
五臟疾病,如同肌膚上的刺、污漬、繩結或閉塞。刺雖久滯仍可拔除,污垢再深仍可洗淨,繩結再牢仍可解開,閉塞再久仍可疏通。若說久病無法醫治,這說法並不正確。擅長針灸者,治病如同拔刺、去污、解結、通閉,即使疾病長久,仍能徹底治癒;所謂「不治之症」,實因醫術未精。
此段闡明針刺療法的簡易與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