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靈樞懸解》~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九針論(三)

黃帝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矣,徐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岐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針應數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你說過九針,內容十分繁雜博大,我還沒有完全領悟,敢問九針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命名為九針?

岐伯回答:九針是天地間的大數,從一到九依次排列,所以說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四代表時辰,五代表音律,六代表節律,七代表星宿,八代表風氣,九代表野外。

黃帝問:如何用九針與這些數目相應?

岐伯說:聖人制定天地間的數目,一而化九,所以建立了九域;九而化九,九九八十一,以之衍生出黃鐘音階的數字,用九針與之相應。

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圓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圓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

白話文:

第一類是天,天是陽氣,五臟中與天相應的是肺,肺是五臟六腑的蓋子,皮膚是肺的表徵,是人的陽氣,所以治療時所用的針,必須頭大末端尖銳,避免深入而導致陽氣外洩。

第二類是地,人與土相應的部位是肌肉,所以治療時所用的針,必須身筒末端圓鈍,避免傷及肌肉,以免造成氣血衰竭。

第三類是人,人之所以會生長,是因為血脈,所以治療時所用的針,必須身筒粗大末端圓鈍,方便按壓脈絡又不至於傷及脈絡,避免傷及陽氣,使邪氣自行排出。

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痼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未如劍鋒,可以取大膿。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痹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大如犛,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白話文:

現代

四樣是時令因素。時令是指四季八方的邪氣侵襲經絡,導致慢性疾病。治療這種疾病,針具必須針身細小、針尖鋒利,以便瀉熱放血,從而根治慢性病。

五樣是音氣。音氣是指冬夏交替,陰陽分界,寒熱交爭,兩氣相搏,形成癰膿。治療這種疾病,針具必須像劍鋒一樣尖銳,才能取出大量的膿液。

六樣是律氣。律氣是指調和陰陽四時,使之與十二經脈相合,但當虛邪之氣侵襲經絡時,就會導致暴痹。治療這種疾病,針具必須像犛牛角一樣尖大,渾圓且鋒利,針身適中,以便拔除暴氣。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於經而為痛痹,舍於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關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

白話文:

人體有七竅,就像七顆星星一樣,邪氣如果侵犯經絡就會導致疼痛和麻痺,留在經絡之中。所以針灸治療要使用像蚊子嘴巴一樣尖銳的針,輕輕緩慢地刺入,停留片刻,讓正氣驅散邪氣,然後拔針,並注意調養身體。人體的四肢八節就像八風一樣,正氣不足就會導致八風入侵,傷害人體,並停留在骨骼、腰、脊椎、關節、腠理之間,形成深層的疼痛麻痺。因此針灸治療要使用較長的針,尖端鋒利,才能深入取邪,治療深層的麻痺。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挺,其鋒微圓,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

骨解,骨節也。

白話文:

這九個部位都是人體的野地,是人體節點和皮膚之間的部位。淫邪之氣在身體裡奔流,就像風水一樣,但它們不能流經關節這些大部位。所以治療時用針,要像長矛一樣尖銳,但針尖要稍圓,這樣才能取到關節處無法通過的大氣。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岐伯曰:一曰鑱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三曰鍉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三寸六分,主癰熱出血。

白話文:

黃帝問:「針灸的長短有規律嗎?」

岐伯回答:「有以下四種針灸:

  1. **鑱針:**以縫衣針為範本,去除末端 1.5 英寸,削尖,長度為 1.6 英寸,主要治療頭身熱證。

  2. **員針:**以棉針為範本,針身圓柱形,針尖卵形,長度為 1.6 英寸,主要治療分間氣。

  3. **鍉針:**以黍粟的尖端為範本,長度為 3.5 英寸,主要用於按脈取氣,驅除邪氣。

  4. **鋒針:**以棉針為範本,針身圓柱形,針尖銳利,長度為 3.6 英寸,主要治療癰熱出血。」

五曰鈹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員利針,取法於犛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入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者也。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三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八曰長針,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

白話文:

五種針具叫做鈹針,形狀像劍鋒,寬度二分半,長度四寸,主要用於治療大面積的膿瘡,以及兩種熱邪互相爭奪的情況。六種針具叫做員利針,形狀類似於犛針,但末端稍微粗一點,針身則細一點,方便深入體內,長度一寸六分,主要用於治療癰腫和痺症。七種針具叫做毫針,形狀像一根毫毛,長度三寸六分,主要用於治療寒熱、疼痛、痺症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位於經絡中。八種針具叫做長針,形狀類似於綦針,長度七寸,主要用於治療深入體內的邪氣,以及遠處的痺症。

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圓,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針形畢矣。此九針大小長短法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白話文:

第九種是「大針」,其形狀取法於蜜蜂的刺,尖端微圓,長四寸,主要用於治療氣血無法在關節處流通的疾病。至此,九種針具的形狀都已介紹完畢。這九種針具大小長短的規格,根據的是八卦中的巽卦,代表十二經脈的陰陽病症。

巾針、絮針、犛針、綦針、鋒針,皆古針名。巽,順也,九針者,經常巽順之理,具在於此,所治者,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九者,經巽之理二句,舊誤在「周痹」)

白話文:

巾針、絮針、犛針、綦針、鋒針,這些都是古代針灸的名稱。「巽」的意思是順應。九種針灸的方法,都順應著經脈的運行規律,具體應用於治療十二經脈陰陽失調的疾病。(「九者,經巽之理二句,舊誤在『周痹』」這句話是古文中的錯誤,應理解為「九種針灸的方法,都順應著經脈的運行規律」)

2. 官針(四)

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支為大膿。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針小,氣不瀉泄,亦復為敗。失針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大者瀉,小者不移,害之大者,瀉其正氣,小者,其病仍不移易也。

白話文:

在針灸中,使用官針是最理想的。九種針灸針各有用途,長短大小也各有適應的部位。如果使用不當,疾病就無法改善。

淺層的病症,針刺過深,會傷到正常的組織,皮膚會形成膿腫。深層的病症,針刺過淺,病邪無法排出,會形成更大的膿腫。輕微的病症,針刺過大,會導致氣血損傷過多,病情反而會加重。嚴重的病症,針刺過小,不能泄除病邪,也會導致治療失敗。

因此,在針灸時,要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針具和針法。如果針刺的部位、深度、大小不當,輕則會導致病症無法改善,重則會造成嚴重後果。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於病所。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於井滎分俞。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病在中者,取以長針。

白話文:

疾病在皮膚上,沒有固定部位的,用細針在病變處取血,皮膚白的地方不要取。

疾病在肌肉間,用圓針在病變處治療。

疾病在經絡上,久治不愈的舊病,用尖銳的針刺。

疾病在脈絡上,氣血不足需要補氣血的,用鈍針在井穴、滎穴、分穴、俞穴處取血。

疾病為膿腫較大的,用鈹針(古代一種針具)手術取膿。

疾病為氣血不通,突然發作的,用圓頭利針進行針刺。

疾病為氣血不通,疼痛不消的,用毫針進行針刺。

疾病在體內較深的,用長針進行治療。

病水腫而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俞,取以四時。

九針名義,見「九針十二原」。

白話文:

患有水腫病無法活動關節的人,應該使用大針來治療。如果疾病位於五臟並且固定不移,應使用鋒針,在井穴、滎穴、輸穴根據四季的不同來施針。

九針的名稱和含義,可以參考「九針十二原」這部著作。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腧刺,腧刺者,刺諸經滎俞臟腧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

白話文:

針灸有九種方法,以應對九種變化。

  1. 腧刺:刺入經絡上的滎俞和臟腧穴。

  2. 遠道刺:病在上部,取穴在下部,刺入腑腧穴。

  3. 經刺:刺入大經絡上的結絡經分穴。

  4. 絡刺:刺入小絡脈的血脈穴。

  5. 分刺:刺入分肉之間。

  6. 大瀉刺:刺入大膿腫,使用鈹針。

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淬刺,淬刺者,燔針取痹也。

巨刺,義詳《素問·繆刺論》。

白話文:

七是毛刺,毛刺就是刺激表淺的痹證和皮膚病。八是巨刺,巨刺就是在左邊患處取右邊相應的位置施針,右邊患處則取左邊相應的位置施針。九是淬刺,淬刺就是用燒紅的針來治療痹證。

關於巨刺的意義,詳細內容請見《黃帝內經·繆刺論》。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旁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白話文:

中醫針灸共有十二種針法,分別對應人體的十二條經絡。

  1. **偶刺:**用針直刺目標部位,針尖直達病竈,刺一針在前,一針在後,主要治療心臟疼痛。這種針法使用側針。

  2. **報刺:**針刺部位沒有固定的位置,病痛在上下移動,針刺時直接刺入,不拔針,用左手按住病痛部位,針刺後再重複刺入。

  3. **恢刺:**直刺目標部位旁,然後舉針向上,前後左右撥動緊繃的筋,治療筋骨疼痛。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旁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腧刺,腧刺者,直入直出,稀髮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白話文:

第四種:齊刺。齊刺是垂直刺入一寸,旁邊刺入二寸,用來治療寒氣較深的情況。也有人稱之為三刺,三刺是治療痹氣較深的情況。

第五種:揚刺。揚刺是垂直刺入一寸,旁邊刺入四寸,並且讓針浮出體表,用來治療寒氣廣泛較大的情況。

第六種:直針刺。直針刺是拉起皮膚才刺入,用來治療寒氣較淺的情況。

第七種:腧刺。腧刺是垂直刺入垂直取出,針孔間隔較大,而且刺得較深,用來治療氣血旺盛而發熱的情況。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十一曰旁針刺,旁針刺者,直刺旁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髮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恢,擴也,前後恢筋急者,恢擴其筋,以舒其急也。

白話文:

八、短針

短針是指刺入骨痹,輕輕搖動而刺得更深,直到針尖觸及骨頭,然後上下摩動骨頭。

九、浮針

浮針是指從旁邊刺入並浮在表皮下,用於治療肌肉緊繃和寒冷。

十、陰刺

陰刺是指左右交替刺入,用於治療寒厥,發作於身體內部或足踝後方,屬於少陰經。

十一、旁針刺

旁針刺是指直刺和旁刺各一次,用於治療長期停留的痹症。

十二、贊刺

贊刺是指直插直出,針刺淺處,刺入數次出針,讓血流出,用於治療癰腫。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髮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

白話文:

刺穴手法共有五種,分別對應五臟。

一、半刺:淺刺,快速進針出針,不損傷肌肉,像拔毛一樣,取出表皮之氣,這是肺的反應。

二、豹文刺:左右前後扎針,以針孔為中心,取經絡之血,這是心的反應。

三、關刺:直刺,扎至左右盡筋處,取出筋痹,注意不要出血,這是肝的反應,也稱淵刺或豈刺。

四、合谷刺:左右腳足,針紮在肌肉分界處,取出肌肉痹症,這是脾的反應。

五日腧刺,腧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

合谷者,肉之大會為谷(《素問·氣穴論》語),針於分肉之間,合於肉之大會也。

白話文:

五天進行一次腧刺療法,所謂的腧刺療法,就是針刺時垂直進入又垂直拔出,深入到達骨頭,用來治療骨頭的病痛,這是針對腎臟相關病症的治療方法。

合谷穴,是位於肌肉豐厚處的穴位,像是山谷一樣,針刺時在肌肉間隙中施針,正好位於肌肉最豐厚的地方。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您說過九針,數量很多,難以勝數。我估計,大約有一紀之數。我負責朗讀,您聽著它的道理,如果說得不對,就告訴我。請您指教正確的方法,讓它可以長久流傳,後世不會感到困難。找到合適的人才傳授,不是合適的人就不要說。」

岐伯恭敬地拜了兩拜,說:「請聽聖王教誨。」

黃帝說:「使用針灸的原理,必須知道形氣所在的位置,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的多少,氣血的流動方向,出入配合,謀求治療應該慎重。知道如何解除氣結,知道如何補虛瀉實,上下氣門,通達四肢百骸。

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淋,小便淋澀。露,崩漏帶下之類。

白話文:

仔細觀察穴位所在,是否受寒或發熱,並根據不同情況進行針灸。深入瞭解氣血運行經絡,明瞭左右肢體之間的關聯,知道各條經絡的會穴。當寒熱交爭時,能將它們調和一氣;當虛實相鄰時,明白如何導引貫通它們;當左右氣血流通不暢時,深入探究並疏通它們。領悟了經絡逆順之理,就知道疾病的治法;陰陽平衡,則能預測疾病的發作時間。審察病情的主次,仔細辨別寒熱的變化,找出病邪所在,千百次針灸也難以出錯。掌握《九針》的針法,針灸之道便達到了極致。

明於五腧,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臟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白話文:

熟悉人體五腧穴的位置,以及氣血運行緩慢或快速的所在之處。屈伸和出入都是有規律的。陰和陽之間的關係,與五行相符。五臟六腑中也有陰陽的藏匿,四季八風中也包含著陰陽。它們各自分配在適當的位置,與明堂相符合。不同部位的顏色不同,也能反映五臟六腑的狀況。觀察身體疼痛的部位,結合左右上下,就能瞭解病竈的寒熱,位於哪條經絡上。查看皮膚的寒熱、光滑與否,就能知道病人的不適所在。膈有上下之分,可以判斷氣的所在位置。首先掌握正確的方法,稀疏地施針,逐漸深入地保留,這樣才能徐緩地刺入體內。

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

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

白話文:

發熱的症狀位於上半身時,需要將熱氣推到下半身;發熱的症狀由下半身往上沖時,則要引導熱氣排出。如果疼痛位於前面,通常要先處理。

寒氣聚集在體表時,需要留住並補充陽氣;寒氣進入體內時,可以通過合穴瀉法驅寒。針灸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使用艾灸。

上半身氣虛時,需要將氣推上去;下半身氣虛時,需要將氣積聚起來。陰陽兩虛時,可以使用火灸法。

身體出現厥逆,寒氣非常嚴重,骨骼瘦削下陷,寒氣超過膝蓋,需要艾灸三里穴。

寒氣循著陰經而行,找到它的停滯部位後,需要留針一段時間;如果寒氣進入體內,需要將寒氣推動出來。

五腧,井、滎、俞、經、合也。徐疾所在,屈伸出入,即「逆順肥瘦」出入屈折,行之疾徐之義。明堂,鼻也。面上五色,各處其部,以察臟腑之所痛,經絡之寒溫也。膈有上下,清濁所分也。下陵,即陽明之三里也。兩蹺之下,即足太陽之申脈,足少陰之照海也。然蹺脈者,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脈度」語),則男宜灸陽,女宜灸陰。

若男陰女陽,則為良工之所禁也。

白話文:

五腧 是指井上、榮上、俞上、經上、合上的穴位。這些穴位位於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逆順肥瘦」出入屈折,以及行氣的快慢。

明堂 是指鼻子。臉上的五種顏色分佈在不同的部位,可以據此觀察臟腑的病痛,以及經絡的寒熱。

有上下之分,可以區分清氣和濁氣。下陵就是陽明經的三里穴。兩蹺 之下,就是足太陽經的申脈,以及足少陰經的照海穴。

然而,蹺脈的數法有區別:男子計算其陽脈,女子計算其陰脈。因此,男子宜灸陽脈,女子宜灸陰脈。

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闢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冥冥,通於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彷彿。虛邪之中人也,灑淅惡寒。

白話文:

針灸治療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醫生需要觀察天象,確定時間和方位,避免邪氣入侵。同時,也要觀察患者的虛實情況,避免損傷他們的正氣。

如果逆天行事,在錯誤的時機為虛弱的患者施針,不僅無法救治,反而會招致災禍。所以,針灸醫生必須瞭解天時禁忌,才能正確施針。

針灸的法則源自古代,驗證於現代,能夠洞察虛無,貫通天地。普通人不易理解,但優秀的針灸醫生視之珍寶。他們掌握了針灸的奧妙,如同神靈般靈巧。

當人體出現虛邪的症狀,如惡寒發抖,就可以施用針灸治療。

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存若亡,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入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

白話文:

在疾病的正邪相爭中,人的體質微弱難察,先在面色上顯露,內在的身體卻難以察覺,有若有若無,若存若亡,有形卻又無形,很難把握其真實情況。因此,高明的醫生在取氣時,就在病情萌芽的時候進行救治,而下等的醫生等到病情已成形,才採取措施,只能因其形而敗其氣。所以,好醫生使用針灸時,瞭解氣的所在,守住氣的出入口,明於調氣,知道什麼地方該補,什麼地方該瀉,緩慢或快速的用意,都在取穴處表達出來。瀉氣時一定要用圓形的針具,切入後旋轉,氣血才能運行,快速刺入,緩慢取出,邪氣才能排出。伸展針具等待它(邪氣)出,加大穴位的搖動,氣出得就會快。

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以上三段,舊誤在「官能」。

白話文:

針灸治療的方法,需要使用特定手法。先將患者的手腳皮膚拉開,使其對齊門口,左手拉動其樞紐,右手推動其表面,輕輕旋轉並緩緩推動。必須保持端正的姿勢,安靜不動,堅定不移。使氣息微弱而緩慢地停留,然後急促地向下排出。拉開皮膚,覆蓋住外部的門,真正的氣息就會保存下來。使用針灸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不能忘記其神髓所在。以上三段文句,過去的錯誤在於「官能」二字。

上視天光,下司八正,《素問·八正神明論》:合以天光,必合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也(合天光者,月生無瀉,月滿無補也。司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也)。得天之露,遇歲之虛,義見「歲露論」。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至守其門戶,解見「八正神明論」。瀉必用員,補必用方,「八正神明論」作瀉必用方,補必用員,文異而義通。

白話文:

觀察上方的天光,按時觀察八種風氣的變化,《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與天光相應,一定會與日月星辰、四時八方的氣候相應(觀察天光的意思是,月亮生長時不能瀉氣,月亮滿盈時不能補氣。觀察八正的意思是,用來預防八風造成的虛邪之氣)。獲得上天的露氣,遇到歲月的空虛,相關的道理見於「歲露論」。效仿古人的方法,驗證於當下的時節,從而堅守其法則,相關的解說見於「八正神明論」。只要瀉氣,一定要用方形的器皿;只要補氣,一定要用圓形的器皿,「八正神明論」說瀉氣一定要用方形器皿,補氣一定要用圓形器皿,文字不同但意思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