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懸解》~ 卷九 (13)
卷九 (13)
1. 癰疽(八十一)
馬刀挾纓,即瘰癧也,彎如馬刀,挾於纓旁,故名。纓,冠纓也(即帶結於頸者)。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下入腹,不治,五臟皆敗也。
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𦸈𧁾,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谷實,穀粒也。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䔖𧄍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䔖𧄍草,即䔖角、連翹二草也。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摶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摶骨,外不甚變,而膿浸於骨也。
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尻,尾骶也。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
在兩股之內,雙股俱病也。
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甚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
勿石,勿用砭石也。須其柔,乃石之,膿成而肉軟也。發於筋節而相應者,左右相應也。陽者,在外,陰者,在內也。
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脛,膝下大骨也。
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色不變。數石其腧,而止其寒熱,不死。
石其腧,砭石刺其腧穴也。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
發於足上下,地居四肢之末,邪氣淫泆,故曰四淫。
發於足旁,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不消輒益,不消減即增益也。
發於足指,名曰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不、否同。
不衰,急斬之,勢不衰減,急斬其指也。
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此段舊誤在「寒熱病」。
伏兔,足陽明穴。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癰者,氣血淺壅於外,疽者,氣血深阻於內也。
白話文:
【癰疽(八十一)】
馬刀挾纓:即瘰癧(淋巴結結核),形狀彎曲如馬刀,垂掛於頸部兩側,故名。纓,指繫在頸部的冠帶。
井疽:發於胸部,初期如豆粒大小,三、四日內出現。若不早治,會向下蔓延至腹部,導致不治,七日內死亡。一旦進入腹腔,五臟皆受損。
甘疽:發於胸前,色青,狀如穀粒大小,常伴隨寒熱症狀。需緊急治療以消除寒熱,否則十年後可能惡化致死,死後才會潰破流膿。
敗疵:常見於女性,發於脅肋處。用灸法治療後可能形成大癰膿。治療時發現患處有新肉增生(如赤小豆大小),可用䔖角、連翹草根各一升,加水煮沸濃縮至三升,趁熱飲下並覆蓋厚衣,坐於熱鍋上發汗至足部。
股脛疽:發於大腿或小腿,外觀變化不明顯,但膿液深入骨頭。若不積極治療,三十日內死亡。
銳疽:發於尾骶部(尻),腫塊紅腫堅硬。需緊急治療,否則三十日內死亡。
赤施:發於大腿內側,若不治療,六十日內死亡;若雙側大腿均受感染,十日即死。
疵癰:發於膝部,腫大但皮膚顏色未變,觸之堅硬如石且發冷。不可直接刺破,須待膿熟變軟後再處理。關節對稱性發作的癰疽難治,外側發病百日內死亡,內側三十日死亡。
兔齧:發於小腿,紅腫深及骨頭,需緊急治療以免危及性命。
走緩:發於內踝,患處腫脹但膚色未變。用砭石刺穴位以止寒熱,可免於死亡。
四淫:發於足背或足底,腫脹嚴重。緊急治療仍可能百日內死亡,因足部為四肢末端,邪氣易擴散。
厲癰:發於足旁,初如小指大小。需儘快去除黑色壞死組織,否則腫塊持續擴大,百日內死亡。
脫癰(脫疽):發於腳趾,若呈現赤黑色為不治之症;若非赤黑色可存活。若病情未緩解,需立即截趾避免惡化致死。
五部死症:癰疽若發於五要害部位(伏兔穴、小腿肚、背部、五臟對應穴位、頸後)均屬危症。
黃帝問癰疽之別:
- 癰:營衛滯留經脈,血瘀生熱,化膿但未深及骨髓或臟器,皮薄光亮。
- 疽:熱毒熾盛,深入肌肉骨骼,連累五臟,患處皮硬如牛皮,壞死組織範圍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