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懸解》~ 卷九 (9)

回本書目錄

卷九 (9)

1. 寒熱病(七十九)

關元,任脈穴,在臍下三寸。三結交者,任脈與陽明太陰同結於臍下三寸關元之穴,是三氣之所交會也。病注下血,風木陷泄也。曲泉,足厥陰穴。(病注下血句,舊誤在「厥病」)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病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熱氣剽悍易得,故針欲疾發,如以手探湯者,出之疾也。寒氣凝澀難致,故針欲遲留,如人不欲行者,留之遲也。脹取三陽,陽氣虛也。飧泄取三陰,陰氣旺也。陰有陽疾,陰分而有陽疾也(下熱)。下陵、三里,足陽明穴。氣下,氣退也。陰陵泉,足太陰穴。陽陵泉,足少陽穴。(此段舊誤在「九針十二原」)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春傷於風,夏生後泄腸澼,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癉熱,即溫病也。冬傷於寒,春必溫病諸義,詳見《素問》「陰陽應象」諸論。(此段舊誤在「論疾診尺」)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腧。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腧治骨髓。

白話文:

【寒熱病(七十九)】

關元穴屬於任脈,位於肚臍下三寸處。「三結交」指的是任脈、陽明經、太陰經三條經脈在臍下三寸的關元穴交會,是三種氣血匯聚之處。病症如腹瀉出血,是因風邪侵入肝木之氣而導致下洩。曲泉穴是足厥陰肝經的穴位。(「病注下血」一句原先誤置於「厥病」篇中)

針刺治療熱症時,手法要迅速,如同手探熱水般快速出針;治療寒症時,則需緩慢留針,如同人不願前行般延長針刺時間。腹脹之症應取三陽經治療,腹瀉則取三陰經。若體內陰分有陽熱之疾(如下焦熱症),應針刺下陵(足三里)穴,持續針刺至熱退為止,若未見效可重複施針。病位偏上而屬內者,取陰陵泉(太陰經);病位偏上而屬外者,取陽陵泉(少陽經)。

因熱氣熾盛易散,需快速進針出針;寒氣凝滯難除,故需緩慢留針。腹脹選三陽經因陽氣不足,腹瀉選三陰經因陰氣過盛。「陰有陽疾」指陰分受陽熱侵擾(如下焦熱症)。下陵、三里屬足陽明經;陰陵泉屬足太陰經;陽陵泉屬足少陽經。(此段原誤置於「九針十二原」篇)

四季氣候變化中,寒暑交替極盛時會相互轉化: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主寒,陽主熱,寒極則熱生,熱極則寒生,故稱「寒生熱,熱生寒」,此為陰陽轉化之理。例如:冬季受寒,春季易發溫熱病;春季受風邪,夏季易腹瀉痢疾;夏季中暑,秋季易患瘧疾;秋季受濕邪,冬季易咳嗽,此即四季病邪傳變的規律。

「癉熱」即溫病。冬季傷寒至春發溫病的理論,詳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篇。(此段原誤置於「論疾診尺」篇)

春季針刺絡脈,夏季針刺分肉腠理,秋季診察氣口脈象,冬季取用經脈腧穴。四季療法均需順應時節調整。絡脈主治皮膚病症,分腠主治肌肉病症,氣口主治筋脈病症,經腧主治骨髓病症。

2. 熱病(八十)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苛軫鼻,索皮於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肺主皮,開竅於鼻,膚痛窒鼻充面,此肺病也,故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刺。若苛恙見於軫鼻之間(軫、枕同,即頭後枕骨),則索皮於肺,不得,宜索之火,此必是心火上炎,而刑肺金也。

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悗,唇口嗌乾,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刺。膚脹口乾,寒汗出,索脈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身體燥澀,傾倚無力,熱而煩悗,唇口嗌乾,此脈病也,故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刺。若膚脹口乾,身寒汗出,則索脈於心,不得,宜索之水,此必是腎水氾濫,而刑心火也。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於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是骨病也,故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若骨病不食,齧齒耳青,則索骨於腎,不得,宜索之土,此必是脾土堙郁,而刑腎水也。

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眥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溢干多飲,善驚,臥不能起,此肉病也,故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若目眥青,則索肉於脾,不得,宜索之木,此必是肝木抑遏,而刑脾土也。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於四逆。筋躄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面青腦痛,手足躁,此筋病也,故取之筋間,以第四針,於四逆(四肢厥逆)。若筋躄目浸(眼淚浸淫),則索筋於肝,不得,宜索之金,此必是肺金橫塞,而刑肝木也。

熱病數驚,瘛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瘛,筋急,瘲,筋緩。余義同上文。(瘛,音熾。瘲,音縱)

熱病頭痛顳顬,目𤬓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餘不足。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於其腧及下諸指間,索氣干胃絡,得氣也。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湧泉與陰陵泉,以第四針,針嗌裡。

顳顬即鬢骨,位當足少陽之腦空。目𤬓脈痛,目系急縮,抽掣作痛也。厥熱病者,邪熱上逆之病也。於其腧者,體重取脾腧之太白,腸熱取腸腧之三間也,及下諸指間,謂足經諸指之穴也。索氣於胃絡,得氣者,陽明之絡曰豐隆,別走太陰,故索之於此,而得脾氣也。足少陰太陰之脈,自足走胸,挾臍上行,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足少陰之湧泉與足太陰之陰陵泉。足少陰太陰之脈,皆上絡咽喉,故針嗌裡,嗌裡者,任脈之廉泉也。

白話文:

熱病(八十)

若熱病初期出現皮膚疼痛、鼻塞、面部浮腫,應從皮膚治療,使用第一針(鑱針),刺五十九處。若鼻部出現疹子,需從肺治療;若無效,則從心治療,因心屬火。

肺主皮膚,開竅於鼻。皮膚疼痛、鼻塞、面部浮腫屬於肺病,故從皮膚治療,用第一針刺五十九處。若疹子出現在頭後枕骨附近,需從肺治療;若無效,則考慮心火上炎影響肺金。

若熱病初期身體乾澀、倚靠無力、發熱煩躁、嘴唇咽喉乾燥,應從血脈治療,使用第一針,刺五十九處。若皮膚腫脹、口乾、冷汗,需從心治療;若無效,則從腎治療,因腎屬水。

身體乾燥無力、發熱煩躁、唇喉乾燥為血脈病症,故用第一針刺五十九處。若伴隨皮膚腫脹、口乾、冷汗,需從心治療;若無效,則考慮腎水過盛影響心火。

若熱病身體沈重、骨痛、耳聾嗜睡,應從骨骼治療,使用第四針(鋒針),刺五十九處。若骨骼病變導致食慾不振、咬牙、耳周發青,需從腎治療;若無效,則從脾治療,因脾屬土。

身體沈重、骨痛、耳聾嗜睡為骨病,故用第四針刺五十九處。若骨病導致厭食、咬牙、耳青,需從腎治療;若無效,則考慮脾土鬱滯影響腎水。

若熱病咽喉乾渴多飲、易驚、臥床不起,應從肌肉治療,使用第六針(圓利針),刺五十九處。若眼角發青,需從脾治療;若無效,則從肝治療,因肝屬木。

咽乾多飲、易驚、無力起身為肌肉病症,故用第六針刺五十九處。若眼角發青,需從脾治療;若無效,則考慮肝木壓制影響脾土。

若熱病面色發青、頭痛、手足躁動,應從筋脈治療,使用第四針刺四肢末端(四逆)。若筋脈萎縮、眼淚直流,需從肝治療;若無效,則從肺治療,因肺屬金。

面青頭痛、手足躁動為筋病,故用第四針刺四肢。若筋脈萎縮、流淚不止,需從肝治療;若無效,則考慮肺金滯塞影響肝木。

若熱病反覆驚厥、抽搐狂躁,應從血脈治療,使用第四針快速瀉去邪氣。若癲癇脫髮,需從心治療;若無效,則從腎治療,因腎屬水。

若熱病頭痛(鬢骨處)、眼脈抽痛、易流鼻血,屬邪熱上逆,用第三針(鍉針)根據虛實調治。若熱病身體沈重、腸內燥熱,用第四針刺脾腧(太白)、腸腧(三間)及足部穴位,並從胃絡(豐隆)調氣。

若熱病臍周急痛、胸脅脹滿,取湧泉(足少陰)與陰陵泉(足太陰),用第四針刺廉泉(咽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