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懸解》~ 卷九 (8)

回本書目錄

卷九 (8)

1. 寒熱病(七十九)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肺主皮,皮寒熱者,肺病也。乾肉曰臘。脾主肉,肌寒熱者,脾病也。腎主骨,骨寒熱者,腎病也。取少陰於陰股之絡,足少陰行於股內之後廉也。齒,骨之餘,齒槁則骨枯而腎絕,故死不治。

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厥痹,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者,瀉陽補陰經也。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之。振寒洒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

視主病者,主病之絡也。《素問·厥論》:厥之寒熱者何也?故寒熱諸病多厥證。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寒,飽則善變,取手太陰表裡、足少陰陽明之經,肉清取榮,骨清取井、經也。厥逆為病,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與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針,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痠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漯,音累。唏,音希。

風逆,感風而病厥逆也。身漯漯,懈倦不收也。唏然時寒,時而抽息寒噤也。飽則善變,生他證也。取手太陰表裡,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也。肉清,肉寒也,暖,熱也,暖取足少陰,瀉火而補水也,清取足陽明,瀉陰而補陽也。清則補之,溫則瀉之,補陽而瀉火也。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胸下二脅之間,咳嗽而脈動於手者,足厥陰之章門、期門也。

與背腧,足太陽之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其腧穴也。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湧泉、築賓也,足太陽,委陽、飛揚、僕參、金門也,骶上,尾骶骨上,督脈之長強也。氣逆則取太陰,隱白、公孫也,陽明,三里、解谿也,厥陰,章門、期門也。甚則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少陰之肓俞、陰谷、太谿,陽明之大迎、人迎、氣街、衝陽,皆動脈也。言吸吸,聲音不續也。

動作氣索,氣力虛泛,索然無餘也。(此段舊誤在「癲狂」)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墜墮,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臍下三寸關元也。病注下血,取曲泉。

白話文:

寒熱病(七十九)

皮膚寒熱的患者,不能靠近床席,毛髮乾枯,鼻子乾燥如臘肉,不出汗。治療時取三陽經的絡穴,並補手太陰經。

肌肉寒熱的患者,肌肉疼痛,毛髮乾枯而嘴唇乾燥如臘肉,不出汗。治療時從下肢取三陽經的穴位,放血去邪,再補足太陰經,以發其汗。

骨寒熱的患者,坐臥不安,大汗淋灕不止。如果牙齒尚未乾枯,可取少陰經在大腿內側的絡穴治療;如果牙齒已乾枯,則無法治癒,為不治之症。骨厥的情況也相同。

肺主皮膚,所以皮膚寒熱屬於肺病。“臘”是指乾肉。脾主肌肉,所以肌肉寒熱屬於脾病。腎主骨,因此骨寒熱屬於腎病。取少陰經在大腿內側的絡穴,是因為足少陰經循行於大腿內側後緣。牙齒為骨的延伸,如果牙齒乾枯,說明骨已枯竭,腎氣斷絕,因此無法治癒。

骨痹表現為關節僵硬疼痛、出汗不斷、心煩,可取三陰經的穴位進行補法治療。厥痹表現為厥逆之氣上行至腹部,可取陰陽經的絡穴,並針對主要病症,瀉陽經補陰經。熱厥可針刺足太陰、足少陽經,留針。寒厥可針刺足陽明、足少陰經的足部穴位,留針。

怕冷顫抖,下頜顫動,不出汗,腹脹煩悶,可取手太陰經治療。舌鬆弛流涎,煩悶,可取足少陰經。

所謂“視主病者”,是指針對主要病邪所在的絡脈。《素問·厥論》提到:厥證的寒熱表現如何?因此寒熱諸症多伴有厥證。

風逆表現為突然四肢浮腫,全身懈怠無力,不時寒戰,飢餓時怕冷,飽食後易生變化,可取手太陰經及其表裡的手陽明經,以及足少陰、足陽明經;若肌肉發冷,取榮穴;若骨骼發冷,取井穴或經穴。

厥逆病症表現為足部突然冰涼,胸部似要裂開,腸部如刀割般劇痛,心煩不能進食,脈搏大小皆澀。若身體溫暖,取足少陰經;若身體發冷,取足陽明經。發冷則用補法,溫熱則用瀉法。厥逆伴隨腹脹、腸鳴、胸滿而呼吸不暢,可取胸下兩脅處咳嗽時脈動處以及背部腧穴,用手按壓,迅速感到舒緩的即為正確穴位。

小便閉阻不通,針刺足少陰、足太陽經及骶骨上方的長強穴(用長針刺)。氣逆則取太陰、陽明、厥陰經,嚴重時可取少陰、陽明經脈動處。少氣、全身懈怠、說話無力、骨節酸軟、身體沈重、懶動,可補足少陰經。短氣、呼吸急促不連貫、活動後氣力不足,可補足少陰經,並放血療法。

“漯”讀作“累”,“唏”讀作“希”。風逆是感受風邪而引發厥逆。“身漯漯”指身體懈怠無力,“唏然時寒”指不時抽息寒戰,“飽則善變”指飽食後易生其他病症。“肉清”指肌肉發冷,“暖”指發熱。溫暖時取足少陰經以瀉火補水,發冷時取足陽明經以瀉陰補陽。發冷用補法,溫暖用瀉法,即補陽瀉火。胸下兩脅處咳嗽時脈動之處,為足厥陰經的章門、期門穴。背部的腧穴為足太陽經的背俞穴,按壓後迅速舒緩的即為正確的穴位。

小便閉阻不通,針刺足少陰經的湧泉、築賓穴,足太陽經的委陽、飛揚、僕參、金門穴,以及骶骨上的長強穴。氣逆則取太陰經的隱白、公孫穴,陽明經的足三里、解溪穴,厥陰經的章門、期門穴。嚴重者可取少陰、陽明經脈動處,如少陰經的肓俞、陰谷、太溪,陽明經的大迎、人迎、氣街、衝陽等動脈所在。

“言吸吸”指說話時氣息斷續。“動作氣索”指活動後氣力虛弱殆盡。(此段原誤在“癲狂”篇)

身體受傷、失血過多、中風寒或跌墮後,四肢懈怠無力,稱為“體惰”。治療可取小腹臍下的三結交(即陽明、太陰、任脈交會的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大便帶血,可取曲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