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靈樞懸解》~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終始(五)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謹奉天道,請言終始。

白話文:

萬事皆有始有終,人體經脈是依據,把握脈象和人迎穴,即可得知陰陽餘缺、平仄。掌握了這些規律,就掌握了人體的奧祕。所謂健康的人是不生病的,不生病是因為脈象和人迎穴與四季相應,上下相應而同進同退,六條經脈的脈象不結動,身體各部位的寒熱溫涼相互協調並執行著各自的功能,形體、肌肉、氣血必然相稱協調,這就是健康的人。

四末,手足之端也。

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寒溫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

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

經脈為紀,經脈為綱紀也。

白話文:

元氣虛弱的人,脈搏的「人迎」(食指橈側動脈)和「寸、關、尺」三部脈位都微弱,並且兩者不成比例。出現這種情況,表示陰陽氣都虛弱。如果只補陽氣,陰氣就會枯竭;如果只瀉陰氣,陽氣就會脫離。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甘味的藥物,但不可以飲用寒涼的藥劑。也不要針灸,如果病狀不改善,就順勢瀉下,否則五臟的元氣就會受到損害。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陰,三盛而燥,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外格不通,死不治。

外格,陰盛而格陽,陽盛於外而絕於內也。

白話文:

人迎脈搏一次強盛,表示病在足少陽經;一次強盛而且躁動,表示病在手少陽經。人迎脈搏兩次強盛,表示病在足太陽經;兩次強盛而且躁動,表示病在手太陽經。人迎脈搏三次強盛,表示病在足陽明經;三次強盛而且乾燥,表示病在手陽明經。人迎脈搏四次強盛且又大又數,稱為「溢陽」,「溢陽」是外邪侵犯,外邪不通,治療無效,必死無疑。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

白話文:

如果脈搏僅有一個位置盛大,表示疾病在足厥陰經;如果脈搏盛大且浮躁,表示疾病在手心主經。

如果脈搏有兩個位置盛大,表示疾病在足少陰經;如果脈搏兩個位置都盛大且浮躁,表示疾病在手少陰經。

如果脈搏有三個位置盛大,表示疾病在足太陰經;如果脈搏三個位置都盛大且浮躁,表示疾病在手太陰經。

如果脈搏有四個位置盛大,而且既大又快,這種情況稱為「溢陰」,溢陰會導致任脈和督脈不通,此時若不治療,將會致命。

內關,陽盛而關陰,陰盛於外而絕於內也。

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必死不治也。

白話文:

內關這個症狀,是因為陽氣過盛影響到了陰氣,陰氣在外過盛而在內斷絕。

如果人迎脉和太陰脉都比正常強盛四倍以上,這種情況被稱為關格。得了關格的人,生命預期很短。

這肯定是會致命且無法治療的。

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上氣和者,手經之氣和也。此瀉陽補陰之法也。

白話文:

人迎脈一盛,瀉足少陽膽經,補足厥陰肝經,兩次瀉,一次補,每天取穴位一次,一定要準確取穴並驗證,疏通經絡後取穴,上氣平息後停止。

人迎脈二盛 ,瀉足太陽膀胱經,補足少陰腎經,兩次瀉,一次補,兩天取穴一次,一定要準確取穴並驗證,疏通經絡後取穴,上氣平息後停止。

人迎脈三盛 ,瀉足陽明胃經,補足太陰脾經,兩次瀉,一次補,兩天取穴二次,一定要準確取穴並驗證,疏通經絡後取穴,上氣平息後停止。

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此瀉陰補陽之法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出現一面盛旺,就要降洩足厥陰經並補益足少陽經,二補一瀉,每天取一次血,務必仔細驗證效果,取血方法要疏緩,當上衝的氣機運行平穩時即可停止。

如果脈象出現兩面盛旺,就要降洩足少陰經並補益手太陽經,二補一瀉,每兩天取一次血,務必仔細驗證效果,取血方法要疏緩,當上衝的氣機運行平穩時即可停止。

如果脈象出現三面盛旺,就要降洩足太陰經並補益手陽明經,二補一瀉,每天取兩次血,務必仔細驗證效果,取血方法要疏緩,當上衝的氣機運行平穩時即可停止。

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陰主脾,陽明主胃,大富於穀氣,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白話文:

因此,每天兩次取穴治療的人,(是因為)太陰經主脾,陽明經主胃,(脾胃)盛滿了穀物精氣,所以可以每天兩次取穴治療。如果(患者)人迎穴和脈口穴(的脈象)都比常人強盛三倍以上,稱為陰陽俱溢。如果有了這種情況卻不打開(血脈),那麼血脈就會閉塞,氣血無處可行,就會在體內流竄泛濫,五臟就會受傷。遇到這種情況,如果還用艾灸治療,就會變易而轉化為其他疾病。

人迎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不俟已至四倍也。此不開瀉,則氣血閉塞,淫傷五臟,再以灸助其邪,則他病叢生矣。

白話文:

當人迎穴和脈口(氣脈運行的地方)兩處脈象都強盛超過三倍時,稱為「陰陽俱溢」,很快就會超過四倍。如果不及時瀉血開導,氣血就會閉塞,損傷五臟。如果再用艾灸來助長邪氣,那麼其他疾病就會跟著產生。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所謂氣致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則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效,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

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

白話文:

所有針灸都應根據氣的運行調整而停止,補充陰氣而瀉除陽氣,聲音和氣息就會更加響亮,耳目聰明。違背這個原則,氣血就會運行不暢。所謂「氣到位纔有效」,瀉氣後虛症會加重,虛症時脈搏會像平時一樣大但並不有力;脈搏像平時一樣有力,說明雖然號稱有效但疾病尚未消除;補充後實症會加重,實症時脈搏會像平時一樣大而且更加有力;脈搏像平時一樣但並不有力,說明雖然號稱感覺好但疾病尚未消除。因此,補充會導致實,瀉除會導致虛,雖然針下去後疼痛不一定隨針消除,但疾病一定會逐漸消失。

補陰瀉陽,補裡氣而瀉表氣也。實者瀉之則益虛,故脈不堅,堅者,病未去也,虛者補之則益實,故脈堅,不堅者,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減,而病必衰去矣。陰陽不相移者,有一定補瀉之陰陽也。虛實不相傾者,有一定補瀉之虛實也。取之其經者,取之其經之陰陽之虛實也。

故必先通夫十二經脈之所生病,陰陽虛實之不同,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

白話文:

滋補虛弱的陰氣,瀉掉旺盛的陽氣,就是補虛瀉實。實證患者瀉掉實邪會越發虛弱,所以脈象不堅實,脈象堅實的,表示病邪未除;虛證患者補益虛損會越發實証,所以脈象堅實,脈象不堅實的,表示病邪未除。所以補益導致氣血充實,瀉下導致氣血虛弱,疼痛雖然不會隨著針灸而減輕,但病勢一定會漸漸消除。陰陽不互相轉化,是因為有指定的補瀉陰陽方法。虛實不互相變動,是因為有指定的補瀉虛實的方法。從某條經絡入手治療,就是根據這條經絡的陰陽虛實來決定治療方法。

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浮沉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須針而去。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至而止。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

白話文:

任何針刺治療,都以針刺至三陰三陽經絡中的穀氣穴位為原則。當邪氣偏離正常部位,陰陽失衡,病症逆順顛倒,浮沉錯亂,不順應節氣,停滯不息時,必須用針刺治療。因此,第一次針刺可以驅除陽邪,第二次針刺可以驅除陰邪,第三次針刺可以讓穀氣到達。當穀氣到達時,病情會好轉,所以治療就應該停止。所謂穀氣到達,就是已經補充而實,已經瀉去而虛,由此可以判斷穀氣已經到達。如果只是邪氣單獨被驅除,表示陰陽尚未調和,但病情已經有所好轉。因此說,補充就會實,瀉去就會虛,雖然疼痛無法隨着針刺而消失,但病情一定會逐漸好轉。

凡刺之屬,三刺則至穀氣。病之邪僻妄合,陰陽異居,逆順相反,浮沉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此等顛倒悖亂,失政乖常,無不須針而去。故一刺則陽分之邪出,再刺則陰分之邪出,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者,正氣也,穀氣至而止。所謂穀氣至者,己補而成實,已瀉而成虛,故以知穀氣至也。

白話文:

凡是針灸之類,針灸三次就能達到正氣的狀態。身體的邪氣乖戾混雜,陰陽不調和,逆順顛倒,浮沉錯位,四季失調,留連淫蕩,這些顛倒混亂、失常乖離的情形,沒有不需要針灸治療的。所以針灸一次,陽氣的邪氣排出;針灸二次,陰氣的邪氣排出;針灸三次,正氣就會到來。正氣就是人體正常的氣,正氣達到標準就會停止針灸。所謂正氣達到標準,就是實的已經補充充足,虛的已經瀉出,因此可以知道正氣已經到來。

穀氣既至,邪氣必去,邪氣獨去者,雖陰與陽未即能調,而病可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

白話文:

當穀氣(春氣)到來時,邪氣必定會離去。如果邪氣獨立離去,雖然陰陽尚未調整平衡,但疾病必然會逐漸好轉。因此,針灸治療中,若補益過度則會虛弱,瀉法過度則會實熱。即使針灸時疼痛沒有隨著針刺而減輕,但疾病也一定會逐漸衰退而離去。

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三脈動於足大指之間,其動也,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太陰在下。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

白話文:

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先補陽,後瀉陰來調和。陰氣虛弱而陽氣過盛,先補陰,後瀉陽來調和。三條脈絡在足部的拇指之間運行,陽明脈在上,厥陰脈在中,太陰脈在下。

必須仔細辨別虛實,虛證則瀉去,如果虛證而瀉去,便是加重虛證,虛證會更嚴重。凡是刺絡治療的,用手指按壓脈絡,動脈跳動有力而快,就要快速瀉去。脈絡空虛而跳動緩慢,則要補益。如果相反操作,疾病會加重。

和之,令其均平也。三脈動於足大指之間,其動也,陽明在上,衝陽也,厥陰在中,太衝也,太陰在下,大都也。

白話文:

協調陰陽,使之平衡。足大拇指之間有三個脈搏跳動,當它們跳動時:

  • 陽明脈位於最上,為衝陽
  • 厥陰脈位於中間,為太衝
  • 太陰脈位於最下,為大都

瀉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補須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脈實者,深刺之,以瀉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

痏,針孔也。

白話文:

瀉:

  • 當身體實熱時才需要瀉,要深刺,輕輕按壓其患處,以徹底排出邪氣。

補:

  • 當身體虛弱時才需要補,淺刺,以養護經脈,緩慢且有力地按壓患處,不要讓邪氣進入。

辨氣:

  • 邪氣來勢洶洶,穀氣則和緩平和。
  • 脈搏強勁者,深刺瀉氣;脈搏虛弱者,淺刺養脈,只排出邪氣。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所謂三刺則穀氣至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少益深,絕皮致肌肉,則陰邪出,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穀氣,此之謂也。此段舊誤在「官針」。

白話文:

脈絡所在的位置很深,看不到的時候就要針刺,並用細小的針刺入,留下很長時間,讓脈氣暢通。脈絡較淺的地方不要針刺,等到(按壓後)脈搏消失的時候再針刺,不要讓精氣流出,只讓邪氣排出。

所謂「三針見穀氣」,是指:

  • 第一次刺針較淺,刺穿皮膚,排出陽邪。
  • 第二次刺針稍深,刺穿皮膚進入肌肉,排出陰邪,尚未進入肌肉纖維間。
  • 第三次刺針最深,進入肌肉纖維間,引出穀氣。

因此《刺法》中說,初次針刺要淺,將邪氣驅趕,引出血氣;第二次針刺要深一點,讓陰邪之氣排出;最後一次針刺要極深,引出穀氣。這就是「三針見穀氣」的意思。

注:此段古文中的「官針」應為「微針」之誤。

致其空脈氣,致其空中之脈氣也(空與孔同。針孔也)。無令精出,無令精氣出也(精氣即正氣)。以逐邪氣,陽邪也。

白話文:

針刺它的空脈,就是針刺它的針孔。不要讓正氣流出,意思是不要讓正氣外洩。用這種方法來驅逐陽性邪氣。

刺諸痛者,其脈皆實。痛者陰也,深刺之,癢者陽也,淺刺之。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故曰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白話文:

針刺治療疼痛,其脈象都表現為實症。疼痛屬於陰症,針刺應深。瘙癢屬於陽症,針刺應淺。疼痛卻按之不痛的,屬於陰症。病症在上身的,屬於陽症。病症在下身的,屬於陰症。病症先發於陽的,應先治療陽症,再治療陰症。病症先發於陰的,應先治療陰症,再治療陽症。所以說,腰部以上的病症,手太陰經和陽明經都主治。腰部以下的病症,足太陰經和陽明經都主治。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虛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鈹針。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痛者,氣阻而不行也,故深在陰分。癢者,氣行而不暢也,故淺在陽分。

白話文:

疾病在上面,就從下面扎針放血;疾病在下面,就從上面扎針放血。病在頭上,就扎足部;病在腰上,就扎膝蓋後方。

疾病生成在頭上,頭就會沉重;生成在手上,手臂就會沉重;生成在腳上,腳就會沉重。

手臂屈曲不能伸展,是因為筋的問題;伸展而不屈曲,是因為骨的問題。病在骨,就要守住骨頭;病在筋,就要守住筋。

胸部的穴位在胸部中間,背部的穴位在背部中間。

肩膀和手臂虛弱,就從上面扎針。

舌頭重,就扎舌柱,用鋒利的針扎。

治療疾病,首先要扎針在疾病的源頭。

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

厥病陰陽偏盛,故生寒熱。此非旦夕所成,故宜留針,以去其偏。凡諸久病根深,皆宜久留其針,去其病根也。

白話文:

治療過度發熱的熱厥,留針過久反而會引起寒厥;治療過度虛寒的寒厥,留針過久反而會引起發熱。治療熱厥,應在兩個陰經刺血,一個陽經刺血;治療寒厥,應在兩個陽經刺血,一個陰經刺血。所謂兩個陰經,就是刺兩個陰經穴位;一個陽經,就是刺一個陽經穴位。長期的疾病,邪氣深入體內,在治療這種疾病時,應該深刺穴位,並長時間留針,每隔一天再刺一次,但必須先調和左右氣血,疏通血脈。這樣,針灸治療就完成了。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繆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男子不足於內,故堅拒勿出,女子不足於外,故謹守勿內。(音納)

白話文:

所有針刺的方法,一定要觀察病人的體質和氣色。

如果病人的肌肉尚未鬆弛,氣息微弱,脈搏卻浮動,這是針刺過度所引起的氣鬱。此時可以採用散氣的方法來收斂陽氣,聚氣的方法來舒通陰氣。

在幽靜的環境中進行針刺,讓神志專注於針刺,關閉門窗,使精神不分散。專心致志於針刺,仔細辨別氣血的變化,不要被外界聲音所影響,以收斂精氣。一定要集中精神,讓意念集中在針刺上,針刺要淺而留針時間長,輕柔而浮動,以調和氣血。

男性病人應在內室,女性病人應在外室。針刺時,應讓病人保持安靜,不要輕易起身或進食,以保持氣血的穩定。這叫做「得氣」。

凡刺之禁,新內勿刺,新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飢勿刺,已刺勿飢,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

腦髓津液,化於五味,脫其五味,脫其化生精液之源也。

白話文:

凡是這十二種禁忌,(針刺)後會導致脈搏紊亂、氣血分散,會違逆人體的陰陽平衡,經絡運行錯亂。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進行針刺,就會導致陽氣入於陰位,陰氣出於陽位,使邪氣死灰復燃。粗心的醫生無法察覺這些徵候,這就是所謂的「伐身」,會導致身體瘦弱、精氣衰竭,甚至消蝕腦髓,導致體液無法正常轉化,失去五味感覺,從而導致氣血衰竭。

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脈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邪氣復生。粗工勿察,是謂伐身,形體淫泆,乃消腦髓,津液不化,脫其五味,是謂失氣也。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終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喜驚,妄言,色黃,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喜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氣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白話文:

太陽經脈終結之象:

  • 眼眶周圍疼痛,眼球外突而僵直。
  • 膚色蒼白,大汗淋漓後死亡。

少陽經脈終結之象:

  • 耳聾。
  • 全身關節鬆弛無力。
  • 視線模糊。
  • 目系(眼眶肌肉)鬆弛過一日半則死亡。
  • 臨終前膚色發青發白。

陽明經脈終結之象:

  • 口齒歪斜。
  • 心煩意亂,喜怒無常。
  • 膚色黃。
  • 經絡氣血旺盛卻不通暢,最後死亡。

少陰經脈終結之象:

  • 面色黝黑。
  • 牙齒變長發黑。
  • 腹脹不通。
  • 經絡上下的氣血運行不通暢,最後死亡。

厥陰經脈終結之象:

  • 內部發熱。
  • 喉嚨乾澀。
  • 頻繁小便。
  • 心浮氣躁。
  • 嚴重時,舌頭捲曲,卵巢萎縮,最後死亡。

此段與《素問·診要經終論》同。《難經》:終始者,脈之紀也。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白話文:

此段文字與《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內容相同。《難經》說:「終始」是脈搏的規律。寸口脈與人迎脈,是陰陽之氣通往頭面的動脈,它們像環形物沒有開始和結束,所以稱之為「始」。「終」指三陰三陽脈氣絕斷,絕斷則死亡,死亡時形體各部位有其不同的標誌,所以稱之為「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