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懸解》~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小針解(二)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遲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靜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以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

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上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

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此解「九針十二原」小針之要。易陳說而難深入,以其難入,是以難著於人也。神乎神,客在門,神之所在,客亦隨之,言正邪之共會也。以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未能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未能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粗守關者,守四肢之關節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機之動靜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孔穴之中經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靜以微者,氣機之動,難得易失,針以得氣,密意守氣,而勿失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血氣己至竭盡,而邪氣猶不下也(下,去也)。

往者為逆者,言氣虛而小,往多於來,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來如其往,平者順也。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盛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怳然若有失也。宛、菀同,音郁。佖,音必。

《素問·針解》: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去惡血也。邪盛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白話文:

《小針解(二)》

所謂「容易陳述」,指的是用言語說明並不難;「難以深入」,指的是難以讓他人真正領會。「粗淺的醫者只守形體」,指的是他們只知固定的針刺手法;「高明的醫者能守神機」,指的是他們能觀察人體血氣的盛衰,進而施行補瀉手法。「神客」指的是正氣與邪氣互相交會,「神」代表正氣,「客」代表邪氣,「在門」意指邪氣跟隨正氣的出入路徑侵入人體。

「未睹其疾」是指還未察覺病症時,須先辨別邪氣所在的經絡;「惡知其原」是指要事先知道病在何經,才能確定治療的取穴部位。

針刺的精微之處,在於進針快慢的調節(即「徐疾」手法)。「粗守關」是指只知固守四肢關節,卻不懂血氣與邪正之氣的運行變化;「上守機」則是指懂得把握氣機的動態。氣機的運作不離腧穴,高明醫者能感知氣的虛實,決定針刺的徐疾速度。腧穴中氣機變化微妙而清靜,針刺得氣後必須專心守氣,不可讓氣機散失。

「其來不可逢」指邪氣旺盛時不可用補法;「其往不可追」指氣虛時不可用瀉法。「不可掛以發」比喻氣機容易流失;「扣之不發」指不懂補瀉原理,導致血氣耗盡而邪氣未除。「知其往來」是瞭解氣的順逆盛衰;「要與之期」是掌握針刺取氣的最佳時機。「粗之暗者」指醫術粗淺者未能領會氣機的奧妙;「妙哉上獨有之」則指高明醫者精通針刺的真意。

「往者為逆」指氣虛時血氣運行微弱,屬逆證;「來者為順」指形氣平和,氣血調暢,屬順證。清楚辨別順逆,則治療時無需遲疑,知道該取何處施針。「迎而奪之」是瀉法,「追而濟之」是補法。

這段文字是解釋《九針十二原》中針刺的關鍵要領。「易陳說而難深入」是因為道理簡單,但真正領會並應用卻很困難。「神乎神,客在門」描述正氣與邪氣在人體交會的情況。

「粗守關」的醫者只知看守四肢關節,卻不明瞭氣血流動與邪正消長;「上守機」的醫者則能觀察氣機動靜。氣機運作不離腧穴,他們能根據氣的虛實調整針刺速度。腧穴中氣機變化微細清靜,得氣後需謹慎守護,避免散失。「扣之不發」指不懂補瀉之理,導致血氣耗盡而邪氣未除。

「往者為逆」是氣虛而運行衰弱,屬逆證;「來者為順」是形氣平衡,氣血調和,屬順證。

「虛則實之」指脈象虛弱時當用補法;「滿則洩之」指脈象盛實時當用瀉法;「宛陳則除之」指去除瘀血;「邪盛則虛之」是指邪氣盛的經絡須用瀉法。「徐而疾則實」表示緩緩進針、快速出針為補法;「疾而徐則虛」表示快速進針、緩緩出針為瀉法。「實與虛,若有若無」指實證有氣感,虛證無氣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指根據氣的虛實決定補瀉先後順序,觀察氣是否已恢復常態。

「補則佖然若有得、瀉則怳然若有失」,描述補法後患者感覺充實,瀉法後患者感到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