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懸解》~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刺法
3. 九針十二原(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裡,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願聞其情。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
《針經》,即《靈樞經》。帝欲不用毒藥砭石,而以微針除百姓之病,先立《針經》,故咨岐伯,而作《靈樞》。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三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一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鑱,音讒;鍉,音低。
此九針長短之度。
鑱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犛,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蛇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
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挺,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請言其道。犛、釐同。喙,音晦。
此九針之形狀功能。
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上獨有之。
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義見「小針解」。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義見「小針解」。放而出之,出其惡血也。血不得散,氣不得出者,真血真氣也。去如弦絕者,出針之疾,所謂徐而疾則實也。以左屬右者,繆刺之法,從右引左,令從右,左注之,邪仍屬於右也。
白話文:
九針十二原(一)
黃帝問岐伯說:「我撫育萬民、養護百姓,並收取他們的租稅。我憐憫他們生活困苦且飽受疾病之苦,希望不用猛藥或砭石,而能以細小的針具疏通經脈、調和氣血,掌握氣血運行的順逆規律,並流傳後世。因此需要建立明確的針灸法則,使之永不湮滅,簡便易行且容易記憶,還需分章節理清內外關係,確立完整體系,並具體描述針具形制。我打算先編撰《針經》,想聽聽你的意見。」
岐伯回答:「請讓臣依序說明,建立系統綱領,從一開始,到九為終。」
九針的形制與功能
九針名稱與形狀各異:
- 鑱針:長1寸6分,頭大端尖,用於瀉陽氣。
- 員針:長1寸6分,針身圓如卵形,用於按摩分肉間,不傷肌肉,瀉分肉間邪氣。
- 鍉針:長3寸半,針鋒如小米般圓鈍,用於按壓經脈引導氣血,不刺入皮膚。
- 鋒針:長1寸6分,三稜刃,用於治療痼疾。
- 鈹針:長4寸,寬2分半,末端如劍鋒,用於切開排膿。
- 員利針:長3寸6分,針尖如長毛,圓而銳利,針身略粗,用於急症。
- 毫針:長1寸6分,針尖如蚊虻喙,輕緩刺入,留針養氣,治療痛痹。
- 長針:長7寸,針身細長鋒利,治療深遠痹症。
- 大針:長4寸,針尖如杖,末端略圓,用於瀉關節積水。
針刺要領
針刺精髓在於「神」與「機」。低階醫者只拘泥形跡,高手則把握氣血變化。針刺關鍵在於調節進針快慢,掌握氣血往來時機。氣血盛衰如客往來,需在適當瞬間施針,錯過則無效。
補瀉原則
治療需辨虛實:
- 虛症:用補法,隨氣循行輕緩進針,如蚊停膚,出針迅速。
- 實症:用瀉法,重按進針搖大針孔,排出邪氣。
- 瘀滯:清除積血;邪盛:瀉除病邪。
《大要》指出:
- 慢進快出為補(實),快進慢出為瀉(虛)。
- 補瀉效果應似有若無,需細察氣血先後變化。
九針是調理虛實最佳工具,補瀉時機全憑針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