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心得》~ 卷下 (25)
卷下 (25)
1. 示從容論
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一人之氣,病在一藏也,若言三藏俱行,不在法也。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氣而無常也。四肢解墮,此脾精之不行也。
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此類,是知不明也。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藏壞決,經脈傍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理,白與黑相去遠矣。
白話文:
[從容討論]
如果脈象浮而弦,這表示腎臟功能不足;如果脈象沉而堅實,這代表腎臟的功能在體內過於強烈。感到畏懼且呼吸短促,這是因為水分代謝不順暢,導致身體氣血逐漸消耗。如果咳嗽且感覺胸悶,這是腎臟功能逆亂的表現。
一個人的氣血問題,通常會集中於某一臟腑。如果說三個臟腑同時出問題,這就不符合醫理了。例如,如果脈象呈現浮大而虛,這表示脾臟功能正在衰竭,氣血正離開脾胃,往陽明經絡流動。當身體的熱能無法抗衡過剩的寒氣,脈象就會變得沒有規律。
四肢無力,這是由於脾臟精氣無法正常運作。喘息咳嗽,這表示水氣影響到了陽明經絡。出血,這是因為脈象緊繃,血液無法正常流動。如果認為這是肺部受損,那將會造成診斷上的重大誤解。如果不考慮這些相關因素,那就表示醫術尚未精通。
肺部受損,脾臟無法固守其功能,胃氣混濁,經絡氣血無法正常運轉,臟腑受到破壞,經絡旁邊的組織也受到影響,五臟六腑開始漏氣,不是鼻血就是嘔吐,這兩種情況完全不同。就像天空無形,大地無理,白色和黑色相差甚遠一樣。
2. 疏五過論
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流連,病有所並。醫士診之,不在藏府,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診有二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
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肢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裡,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臟菀熟,癰發六腑。診病不審,是謂失常,謹守此治,與經相明。《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怕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
白話文:
曾經身處高位後來變得卑微,即使沒有受到外邪的侵擾,疾病也會由內而生,這種情況被稱作"脫營";曾經富裕後來變得貧窮,這被稱作"失精"。五氣在體內流轉不順,疾病就會同時發生。醫生診斷這些疾病時,發現它們不在臟腑,也不影響身體外形,診斷起來會感到困惑,甚至無法確立病名;病人身體逐漸消瘦,氣血虛弱,疾病深入,人體毫無元氣,常常感到畏懼和寒顫。疾病嚴重的人,因為他們在外耗損了防禦力,在內消耗了營養。高明的醫生也可能失誤,因為他們不瞭解病情。這是治療中的一個過失。
凡是想要診斷疾病的醫生,必須詢問病人的飲食和生活環境,以及他們是否經歷過極端的快樂或悲傷,開始的快樂如果後面跟隨的是痛苦,都會傷害到精氣,當精氣枯竭,身體就會衰敗。
極度憤怒會傷害陰氣,極度喜悅會傷害陽氣,導致氣血上逆,充滿脈絡,使形體受損。一些愚蠢的醫生治療時,不知道如何補瀉,也不知道病情,使得精華每天都在流失,邪氣卻趁機入侵。這是治療中的第二個過失。
擅長脈診的醫生,一定會用各種方法來判斷正常的脈象和異常的脈象,從容地進行診斷。如果醫生不懂得這些,那他的診斷就不值得信任。這是治療中的第三個過失。
診斷疾病時,有兩個常規步驟,一是必須瞭解病人的社會地位,二是要了解他們是否曾經遭受過重大的心理打擊,或者他們是否有成為王侯的願望。所以,當一個人從高位跌落,即使他沒有受到外邪的侵擾,但他的精神可能已經受到了內傷,身體可能會因此衰敗乃至死亡。
一個人從富有變得貧窮,即使他沒有受到邪氣的侵害,他的皮膚可能會變得乾燥,肌肉可能會萎縮,最終導致癱瘓或抽搐。如果醫生不能嚴肅對待病情,不能激發病人的鬥志,只是表現得溫和軟弱,那麼疾病就可能失去控制,病人的情況也不會得到改善,這樣,醫生的工作也就無法進行下去。這是治療中的第四個過失。
所有的診斷,都必須考慮到疾病的起始和終結,以及其間的變化。醫生必須知道病人的名字,性別,年齡,以及他們的過去和現在。他們必須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包括他們的憂慮,恐懼,喜悅和憤怒。如果醫生不能理解這些,那麼他們就無法理解病人的病情,更無法提供有效的治療。一個曾經富裕的人,如果受到重大創傷,可能會導致筋脈斷裂,雖然身體能夠繼續運作,但他的生命力已經耗盡,舊傷和新的問題纏繞在一起,積聚在體內,形成膿腫,導致發燒或寒戰。
一些粗淺的醫生在治療這種情況時,可能會頻繁地使用針灸,結果反而使病人的身體更加虛弱,四肢抽搐,死亡似乎就在眼前。這樣的醫生,既無法明確病情的起因,又只能預測病人的死期,實在是太粗淺了。這是治療中的第五個過失。
所有這些過失,都是由於醫生的技術不過關,或者他們對人際關係的理解不夠。所以說,一個高明的醫生在治療疾病時,必須瞭解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四季的更替,五臟六腑的功能,以及男女之間的差異。他們必須熟悉針灸,砭石和藥物的使用,並且懂得如何與病人溝通,以理解病情。他們必須瞭解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他們的年齡,性格和勇氣的不同,以及他們的身體狀況。他們必須能夠根據病情的不同部位,找出病因,並且能夠通過八種主要的診斷方法和九種不同的脈象,做出準確的診斷。
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調節人體的氣血,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果找不到病因,那麼問題可能出在臟腑的表裡。醫生應該根據這些原則進行治療,不能失去對經絡的理解。如果能夠做到這些,那麼醫生就能終身無虞。但是,如果醫生不明白經絡的道理,那麼五臟可能會因為過度勞累而生病,六腑可能會產生膿腫。
如果醫生在診斷疾病時不夠仔細,那就是失職。必須嚴格遵守這些治療原則,這樣才能與經典的醫學理論相符合。《上經》和《下經》提供了許多關於陰陽平衡的知識,而《奇經八脈》則提供了更多關於五臟的知識。只有在明確了疾病的起始和終結之後,醫生才能橫行無阻。
3. 徵四失論
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白話文:
[徵四失論]的
人體內有十二條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這些都是人們普遍瞭解,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會遵循使用的。之所以不能達到十全十美的療效,原因在於醫生精神不夠專注,意志力不堅定,對患者內外情況掌握不全面,時常產生疑惑和不確定性。在診斷時,若不懂陰陽逆順的道理,這是醫療過程中的第一個失誤。
如果從師學習未完成,便自行亂用各種療法,將錯誤的言論當作真理,改頭換面自誇其功,隨意使用鍼灸或砭石等治療方法,最終可能給自己帶來身體上的傷害,這是醫療過程中的第二個失誤。
不考慮患者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不顧及他們居住環境的好壞、體形的寒熱,不考慮飲食習慣的適宜性,不區分人的膽量大小,不瞭解類比推理,這隻會讓自己陷入混亂,無法獲得清晰的判斷,這是醫療過程中的第三個失誤。
在診斷疾病時,若不詢問病情的起始,不關心患者是否有憂患、飲食是否失調、生活作息是否過度,或者是否受到毒素的侵害,而是一味地依賴脈診,又怎能準確判斷疾病?胡亂說話只是爲了博取名聲,卻容易被粗淺的知識所侷限,這是醫療過程中的第四個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