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心得》~ 卷下 (24)
卷下 (24)
1. 至真要大論
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
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不知是者,人足以言診,是以亂經。《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少陽之主,先甘後咸;陽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之主,先咸後苦;厥陰之主,先酸后辛;少陰之主,先甘後咸;太陰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憤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病之中外何如?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矢之由也。
方制君臣,何謂也?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三品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者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
六種氣候(風寒暑濕燥火)對人體的影響,作用部位各有不同。少陽與太陰的病變,主要來自臟腑本身;少陰與太陽的病變,則來自臟腑本身及其相關的經絡;陽明與厥陰的病變,並非來自臟腑本身或其相關經絡,而是來自人體的中氣。因此,從本(臟腑本身)來的病變,是臟腑本身機能失調所致;從標本(臟腑及其相關經絡)來的病變,是臟腑及其經絡功能失調所致;從中(中氣)來的病變,是中氣虛弱所致。所以,百病的產生,有的源於臟腑本身,有的源於經絡,有的源於中氣;治療也同樣如此,有的治療臟腑本身就能見效,有的治療經絡就能見效,有的治療中氣就能見效,有的需要同時治療臟腑和經絡才能見效,有的需要逆向治療才能見效,有的需要順向治療才能見效。「逆」指順勢而為,「順」指逆勢而為。
因此說:了解病症的表裡及臟腑,就能有效治療,明瞭逆順的治法,就能正確施治,無需疑惑。不懂這些道理的人,不足以談論診斷,因此常常會治錯病。《脈要》說:春天脈象不沉,夏天脈象不弦,冬天脈象不澀,秋天脈象不數,這是正常的脈象。脈象過於沉、弦、澀、數,都是病態;脈象忽現忽隱,也是病態;病還沒好就停止治療,也是病態;病好了卻不停止治療,也是病態;治療方法用反了,就會導致死亡。少陽經的病證,先用甘味藥,後用鹹味藥;陽明經的病證,先用辛味藥,後用酸味藥;太陽經的病證,先用鹹味藥,後用苦味藥;厥陰經的病證,先用酸味藥,後用辛味藥;少陰經的病證,先用甘味藥,後用鹹味藥;太陰經的病證,先用苦味藥,後用甘味藥。輔以有助於疾病痊癒的藥物,並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這就是所謂的「得氣」。
所有的風引起的頭暈目眩,都屬於肝的病變;所有的寒邪引起的收縮疼痛,都屬於腎的病變;所有的氣機鬱結,都屬於肺的病變;所有的濕邪引起的腫脹,都屬於脾的病變;所有的熱邪引起的昏迷抽搐,都屬於火的病變;所有的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的病變;所有的厥逆、脫肛、泄瀉,都屬於下焦的病變;所有的痿證、喘息、嘔吐,都屬於上焦的病變;所有的禁錮、戰慄、如喪失神志,都屬於火的病變;所有的痙攣、項強,都屬於濕的病變;所有的逆氣上衝,都屬於火的病變;所有的腹脹,都屬於熱的病變;
所有的躁狂、失常,都屬於火的病變;所有的暴病、強直,都屬於風的病變;所有發病伴隨聲音,叩擊身體像敲鼓一樣的,都屬於熱的病變;所有肢體腫脹、疼痛、酸痛、驚恐的病症,都屬於火的病變;所有病情反复變化,水液渾濁的,都屬於熱的病變;所有水液清澈透明、冰冷的,都屬於寒的病變;所有嘔吐酸水,腹部脹痛的病症,都屬於熱的病變。辛甘味藥具有發散的陽性作用,酸苦味藥具有湧泄的陰性作用,鹹味藥具有湧泄的陰性作用,淡味藥具有滲泄的陽性作用。
這六種味道的藥物,有的具有收斂作用,有的具有發散作用,有的具有緩和作用,有的具有急速作用,有的具有乾燥作用,有的具有潤澤作用,有的具有柔軟作用,有的具有堅硬作用,根據病情需要而選用,調整氣機,使之平衡。君藥一味,臣藥二味,這是用藥劑量少的;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五味,這是用藥劑量中等;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九味,這是用藥劑量多的。寒症用熱藥治療,熱症用寒藥治療;病情輕微的,用逆向治療,病情嚴重的,用順向治療;堅硬的,用削弱的方法治療;外來的邪氣,要把它去除;勞累的,要溫補;氣血凝滯的,要使其散開;病邪停滯的,要攻散它;乾燥的,要潤澤它;急性的,要緩和它;散漫的,要收斂它;損傷的,要溫補它;休息過多的,要使其活動;驚恐的,要使其安定;上部的病症,要使其下行;可用按摩、沐浴等方法治療;輕微的,要使其減輕;嚴重的,要使其減弱;閉塞的,要使其通暢;滯鬱的,要使其疏通;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
病邪的部位是內還是外?病邪從內到外,要調治內部;病邪從外到內,要治療外部;病邪從內到外,而且盛於外部,要先調治內部,然後再治療外部;病邪從外到內,而且盛於內部,要先治療外部,然後再調治內部;內外不相干的,則治療主要疾病。五種味道的藥物進入胃後,各自歸屬於其所喜好的臟腑,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藥物久服增強臟腑之氣,這是藥物轉化作用的常規;臟腑之氣增強久了,就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方劑中的君、臣、佐、使,是什麼意思呢?主治疾病的藥物稱為君藥,輔佐君藥的藥物稱為臣藥,配合臣藥的藥物稱為佐藥,引導藥物到達病灶的藥物稱為使藥。這三種藥物,用以區分藥物的功效和作用。調整氣機的方劑,必須區分陰陽,確定病邪的部位,各守其位。內部的病症要內治,外部的病症要外治。病情輕微的,要調治它;病情一般的,要使其平衡;病情嚴重的,要減輕它;出汗的,要使其停止;寒熱溫涼的治療方法,要根據病情而定;根據病情需要,謹慎遵循治療方法,就能萬無一失,氣血平衡,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