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心得》~ 卷上 (2)
卷上 (2)
1. 陰陽應象大論
治病必求於本。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從逆也。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白話文:
治療疾病必須從根本著手。寒氣極盛就會化熱,熱氣極盛就會化寒;寒氣生濁氣,熱氣生清氣;清氣在下,就會導致腹瀉;濁氣在上,就會導致脹滿。這是陰陽反常,疾病逆行的表現。清陽上升而出於上竅,濁陰下降而出於下竅;清陽發散於腠理,濁陰運行於五臟;清陽充實於四肢,濁陰藏於六腑。水屬陰,火屬陽,陽為氣,陰為味。味化成形,形化成氣,氣化成精,精化成神;精以氣為食,形以味為食,神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白話文:
味道會傷害身體,氣會傷害精氣,精氣轉化為氣,氣會因味道而受傷。陰性的味道會從下而上,陽性的氣會從上而下。陰勝會導致陽虛,陽勝會導致陰虛。陽勝會導致熱,陰勝會導致寒。過寒會化為熱,過熱會化為寒。寒氣會傷害身體,熱氣會傷害氣;氣受傷會導致疼痛,身體受傷會導致腫脹。所以,先疼痛後腫脹的是氣傷了身體;先腫脹後疼痛的是身體傷了氣。風邪盛行會造成活動不便,熱邪盛行會引起腫脹,燥邪盛行會導致乾燥,寒邪盛行會導致浮腫,濕邪盛行會導致濕瀉。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心、肝、脾、肺、腎)會產生五種氣(喜、怒、悲、憂、恐)。因此,過度的情緒波動會損傷氣,而極端的寒熱天氣會損傷身體。暴怒會傷害陰氣,暴喜會傷害陽氣。情緒過度激動和氣候過於極端,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冬天受寒,春天容易得溫病;春天受風寒,夏天容易腹瀉;夏天受暑熱,秋天容易得瘧疾;秋天受濕氣,冬天容易咳嗽。東方產生風氣,風氣生長木氣,木氣產生酸味,酸味滋養肝臟,肝臟產生筋脈,筋脈滋養心臟,肝臟主宰眼睛。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白話文:
在天上,稱為「玄」,在人身上,稱為「道」,在地面上,稱為「化」。「化」產生五味,「道」產生智慧,「玄」產生精神。
精神在天空中表現為風,在地上表現為樹木,在身體中表現為筋,在臟器中表現為肝,在顏色上表現為青色,在聲音上表現為角音,在聲調上表現為呼聲,在動作上表現為握手,在感官中表現為眼睛,在味道上表現為酸味,在情緒上表現為憤怒。
憤怒會傷肝,悲傷可以勝過憤怒;風會傷筋,乾燥可以勝過風;酸味會傷筋,辛味可以勝過酸味。南方產生熱,熱產生火,火產生苦味,苦味產生心,心產生血,血產生脾,心主管舌頭。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白話文:
五行火屬性
- 在天:熱
- 在地:火
- 在人體:脈搏
- 在內臟:心臟
- 在顏色:紅色
- 在樂音:徵宮音
- 在聲音:笑聲
- 在情緒:憂愁
- 在器官:舌頭
- 在味覺:苦味
- 在精神:喜悅
喜悅會傷心,恐懼能勝過喜悅 熱性會傷氣,寒性能勝過熱性 苦味會傷氣,鹹味能勝過苦味
五行土屬性
- 在天:溼氣
- 在內臟:脾臟
- 在顏色:黃色
- 在樂音:宮音
- 在聲音:歌聲
- 在情緒:噫氣
- 在器官:嘴巴
- 在味覺:甜味
- 在精神:思慮
思慮會傷脾,憤怒能勝過思慮 溼氣會傷肌肉,風氣能勝過溼氣 甜味會傷肌肉,酸味能勝過甜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嗽,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苦勝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
白話文:
西方屬燥,燥屬金,辛味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在自然界中,西方為燥氣,在地球上為金屬,在人體中為皮毛,在內臟中為肺,在顏色中為白色,在音階中為商音,在聲音中為哭泣,在病變中為咳嗽,在感官中為鼻子,在味道中為辛味,在情緒中為憂愁。憂愁傷害肺,歡喜勝過憂愁;熱氣傷害皮毛,寒氣勝過熱氣;苦味勝過辛味。北方屬寒,寒屬水,水生鹹味,鹹味生腎,腎生骨髓,骨髓生肝,腎主耳。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知之則強,不知則老。
白話文:
在自然界,它的屬性是寒冷,在地球上表現為水,在人體中表現為骨骼,在內臟中表現為腎臟,在顏色上表現為黑色,在音階上表現為羽音,在聲音上表現為呻吟,在身體反應上表現為顫抖,在五官中表現為耳朵,在味道上表現為鹹味,在情緒上表現為恐懼。
恐懼會損傷腎臟,思考可以勝過恐懼;寒冷會損傷血液,乾燥可以勝過寒冷;鹹味會損傷血液,甘味可以勝過鹹味。
到了四十歲,體內的陰氣開始減少一半,日常起居開始衰退;到了五十歲,身體開始變重,耳目開始不靈光;到了六十歲,陽痿,氣血大幅衰退,九竅不通,下虛上實,鼻涕和眼淚都會流出來。
明白這些養生之道,就可以強健身體;不瞭解這些養生之道,就會衰老。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白話文:
天空沒有完整的西北方向,所以西北方向陰氣重,因此人的右耳和右眼不如左邊靈敏;大地沒有完全的東南方向,所以東南方向陽氣旺,因此人的左手和左腳不如右邊有力。只有賢能的人才能與天相配以保養頭部,與地相仿以保養足部,與人羣相處以保養五臟。天之陽氣與肺相通,地之陰氣與咽喉相通,風之邪氣與肝臟相通,雷之陽氣與心臟相通,穀之陽氣與脾臟相通,雨之陰氣與腎臟相通。六條經絡就像河流,腸胃就像大海,九個孔竅是水氣流注的通道。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白話文:
以天地為陰陽的對應物。陽氣激發的汗水,就如同天地的降雨;陽氣激發的氣息,就如同天地疾馳的風。暴烈之氣猶如雷鳴,逆行之氣猶如陽氣。邪風侵襲,急如疾風驟雨。因此,善於診治的醫生會優先治療皮膚毛髮,其次治療肌肉皮膚,再其次治療筋脈,再其次治療六腑,最後纔是治療五臟。治療五臟疾病的,只能說是半死半活。因此,來自天地的邪氣一旦侵入人體,就會對五臟造成傷害;食物水飲的寒熱之性,一旦侵入人體,就會對六腑造成傷害;來自地面的濕氣,一旦侵入人體,就會對皮膚、肌肉和筋脈造成傷害。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盡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清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白話文:
精通診斷的人,會觀察面色、按壓脈搏,首先辨別陰陽;判斷脈象的清濁,就能知道疾病的部位;觀察呼吸急促的程度,傾聽言語聲音,就能瞭解病人的痛苦;觀察病人的身體形狀和規律,就能知道病情的首要原因;按壓寸口脈,觀察脈象的浮沉滑澀,就能知道疾病的來源。用這種方法治療疾病,不會有過失。所以,針對病症輕微的,就用溫和的方法調理;針對病症嚴重的,就用較強力的方法治療;對於病勢衰退的,就用輔助的方法加強。身體虛弱不足的,用溫暖的藥氣溫補;精氣不足的,用滋補精氣的藥味調理。對症狀表現在上的,就順勢升發之;對症狀表現在下的,就引導洩出之;對於中間部位壅塞的,就從內部瀉清之;對於有邪氣的,就通過清熱化濁發汗排出;對於表現在皮膚上的,就通過發汗驅散之;對於性格暴躁的,就通過鍼灸安神平抑之;對於體質實熱的,就通過疏散瀉火之。
2. 陰陽離合論
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白話文:
君主坐朝面向南方,前方名為「廣明」,後方名為「太衝」,太衝的位置叫做「少陰」,少陰之上叫做「太陽」,太陽根源於至陰,貫通命門,稱為「陰中之陽」。
身體上部叫做「廣明」,廣明之下叫做「太陰」,太陰之前叫做「陽明」,陽明根源於厲兌,稱為「陰中之陽」。
厥陰的外表叫做「少陽」,少陽根源於竅陰,稱為「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白話文:
因此,三陽氣的離合變化如下:太陽氣主開,陽明氣主合,少陽氣主開合之間的樞紐。三條經脈必須相互協調,維持一種緊張而不浮動的狀態,稱為「一陽」。外部為陽氣,內部為陰氣。那麼,中焦為陰氣,其水氣在下部,稱為太陰。太陰的根源起自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之後,稱為少陰。少陰的根源起自湧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
3. 陰陽別論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白話文:
如果把住了真脈中的藏脈,情況如下:
- 肝脈出現懸絕急徵,18 天後死亡。
- 心脈出現懸絕徵,9 天後死亡。
- 肺脈出現懸絕徵,12 天後死亡。
- 腎脈出現懸絕徵,7 天後死亡。
- 脾脈出現懸絕徵,4 天後死亡。
三陰脈同時搏動,20 天後半夜死亡。
二陰脈同時搏動,13 天後傍晚死亡。
一陰脈同時搏動,10 天後死亡。
三陽脈同時搏動且鼓動,3 天後死亡。
三陰三陽脈同時搏動,心腹脹滿,頭髮盡失,無法蜷曲身體,5 天後死亡。
二陽脈同時搏動,伴有溫病,治療無效,10 天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