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渙

《素問心得》~ 序 (2)

回本書目錄

序 (2)

1.

醫之書,莫先《素問》。醫之人,莫善岐黃。故視疾為大端,斯知醫非小道。語有作虀雖儒門之易事,世稱全孝誠人子之當知。既為疾病所魔,不無藥石是賴。死生有命,燈油可添,其浪燃於風前,孰若秘藏於室內。即卜家之趨避,猶玄門之煉修。故凡有得於心,隨乃鉤出於筆。

庶幾行得捷徑,學有指蒙,未必有助於橘井杏林,或將小補於沉腰潘鬢。其於懲已勝而防未然,則又足取也。明五運而諳六氣,又深有濟焉。末由博施,試為醫國,以此怕之,一念充之,仁及四方,將有舍《素問》岐黃之資,多得心應手之妙矣。欲公同志,受付梓人時,蓋丙申三之氣。

錢塘胡文煥識於益壽堂。

白話文:

[序]談到醫學著作,首推《黃帝內經素問》。而提到醫術高明者,無不推崇岐伯與黃帝。因此,對於治病救人這件大事,我們應當明白醫學絕非小技。古語說,即使儒家學者也能夠學習醫術,世人更認為,瞭解醫術是作為孝順子女的本分。既然疾病纏身,自然難免要仰賴藥物治療。人的生死固然天定,但生命的長度卻可以通過醫術來延續,就像燈油可以在風中續添,若能妥善保存,何需任其浪費。這就像占卜家的趨吉避兇,或修煉者的內功修行。所以,凡心中有所領悟,便用筆墨記錄下來。

希望這些記錄能夠為學醫者提供捷徑,讓學醫之路不再迷茫。雖然不一定對醫學界有大的貢獻,但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那些病痛纏身的人。這些記錄對於預防疾病和治療已發病症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果能理解五行運轉,通曉六氣變化,那麼醫術將更加精湛。無法廣泛施藥,試圖以醫術治國,以此為目標,一心向仁,將仁愛遍及四方,那麼,超越《黃帝內經素問》和岐黃的醫術,達到心靈與技巧完美結合的境界,將不再是夢想。希望與同道共享這些心得,於丙申年三月,交由刻版師傅印製。

錢塘胡文煥在益壽堂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