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證治歌訣》~ 《三因》司天運氣方 (7)
《三因》司天運氣方 (7)
1. 十四、備化湯
治丑未之歲,太陰司天,太陽在泉,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厥陰風木加臨厥陰風木,民病血溢,經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腳弱。二之氣,少陰君火加臨少陰君火,民病溫癘盛行,遠近咸若。三之氣,太陰濕土加臨少陽相火,民病身重跗腫,胸腹滿。四之氣,少陽相火加臨太陰濕土,民病腠理熱,血暴溢,心腹脹滿,寒瘧,甚則跗腫。
五之氣,陽明燥金加臨陽明燥金,民病皮膚寒氣及體。終之氣,太陽寒水加臨太陽寒水,民病關節禁固,腰脽痛。治法宜酸苦以平其上,甘溫以治其下,以苦燥之溫之,甚則發之泄之,贊其陽火,令御其寒。
木瓜(酸溫),茯神(甘淡),牛膝(苦酸),附子(苦辛熱),地黃(甘寒),覆盆子(甘溫),甘草(甘平),生薑(辛溫)
自大寒至春分,依原文。
自春分至小滿,去附子,加天麻、防風。
自小滿至大暑,加澤瀉。
自大暑至秋分、小雪、大寒,並依原方。
歌訣,備化湯年臨丑未,司天濕土太陰居,覆盆茯膝瓜甘地,贊火禦寒姜附胥。
方解,《內經》:「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太陽在泉,寒淫所勝。」為病與此大不同。其治司天之濕淫,主以苦溫,佐以酸辛。濕上甚而為熱,則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也。其治在泉之寒淫,主以甘熱,佐以苦辛。而此云,酸苦以平其上,甘溫以治其下,正與經文相合處。
白話文:
[十四、備化湯]
這帖藥適用於農曆醜未之年,太陰星宿主導天空,太陽星宿主導地面,氣候運行受到先天影響。第一季,厥陰風木同時影響厥陰風木,人們易患出血症狀,經絡僵硬,關節活動不便,身體沉重,腳部虛弱。第二季,少陰君火同時影響少陰君火,人們易患溫病和疫病,無論遠近,皆受影響。第三季,太陰濕土同時影響少陽相火,人們易患身體沉重,腳踝腫脹,胸腹飽滿的疾病。第四季,少陽相火同時影響太陰濕土,人們易患肌膚熱症,大量出血,心腹脹滿,寒冷瘧疾,嚴重時腳踝會腫脹。
第五季,陽明燥金同時影響陽明燥金,人們易患皮膚寒症及身體問題。最後一季,太陽寒水同時影響太陽寒水,人們易患關節緊閉,腰背疼痛。治療方法應使用酸苦調和上焦,甘溫調理下焦,用苦燥溫熱調理,病情嚴重時可發汗或泄下,以助長體內的陽火,抵禦寒氣。
所需藥材包括木瓜(酸溫)、茯神(甘淡)、牛膝(苦酸)、附子(苦辛熱)、地黃(甘寒)、覆盆子(甘溫)、甘草(甘平)和生薑(辛溫)。
從大寒到春分,依照上述配方。
從春分到小滿,去掉附子,加入天麻和防風。
從小滿到大暑,加入澤瀉。
從大暑到秋分、小雪、大寒,都依照原本配方。
歌訣:備化湯適用於醜未之年,太陰星宿主導天空,濕土為主,主要藥材有覆盆子、茯苓、牛膝、木瓜、甘草和地黃,以助長體內的陽火,抵抗寒氣。
方解:《黃帝內經》指出,太陰星宿主導天空時,濕氣過盛,太陽星宿主導地面時,寒氣過盛。因此,對於由天空太陰星宿引起的濕氣過盛,應使用苦溫藥材為主,佐以酸辛藥材。當濕氣上昇轉為熱氣時,則需佐以甘辛藥材,以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對於由地面太陽星宿引起的寒氣過盛,應使用甘熱藥材為主,佐以苦辛藥材。而這帖藥方,使用酸苦調和上焦,甘溫調理下焦,正好符合《黃帝內經》的理論。
2. 十五、正陽湯
治子午之歲,少陰司天,陽明在泉,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乃太陽寒水加臨厥陰風木,民病關節禁固,腰脽痛,中外皆瘡瘍。二之氣,厥陰風木加臨少陰君火,民病淋,目赤,氣鬱而熱。三之氣,少陰君火加臨少陽相火,民病熱厥心痛,寒熱更作,咳喘,目赤。四之氣,太陰濕土加臨太陰濕土,民病黃疸,鼽衄,嘔吐。
五之氣,少陽相火加臨陽明燥金,民病乃安,邪復至,春為瘧。終之氣,陽明燥金加臨太陽寒水,民病上腫,咳喘,甚則血溢,下連少腹,而作寒中。治法宜咸以平其上,苦熱以治其下,咸以軟之,苦以發之,酸以收之。
白薇(鹹寒),玄參(鹹苦寒),川芎(辛甘溫),當歸(辛甘溫),桑白皮(甘寒),白芍(酸寒),旋覆花(鹹辛),甘草(甘平),生薑(辛溫)
自大寒至春分,加杏仁、升麻。
自春分至小滿,加茯苓、車前子。
自小滿至大暑,加杏仁、麻仁。
自大暑至秋分,加荊芥、茵陳蒿。
自秋分至小雪,依原方。
自小雪至大寒,加杜蘇子。
歌訣,正陽湯里鹹酸苦,君火司天交子午,旋覆玄參桑白薇,芎歸芍草姜同取。
方解,《內經》:「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陽明在泉,燥淫所勝,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此方治法,皆合經旨。惟以苦發之之句,見少陰在泉治法中,少陰司天無此句。(按此句原本於《六元正紀大論》所云:「甚則以苦發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
白話文:
[十五、正陽湯]
用於治療在子午年份,少陰主管天空,陽明在地泉,氣候運行特徵與先天氣候運行模式相吻合的情況。
第一階段,太陽的寒水之氣加臨在厥陰的風木之上,人們會有關節僵硬疼痛,腰部及臀部疼痛,體表和內部都可能出現傷口或潰瘍。
第二階段,厥陰的風木之氣加臨在少陰的君火之上,人們可能有尿道感染,眼睛紅腫,情緒壓抑且感到熱。
第三階段,少陰的君火之氣加臨在少陽的相火之上,人們可能有因過熱導致的心臟疼痛,冷熱交替,咳嗽喘息,眼睛紅腫。
第四階段,太陰的濕土之氣加臨在太陰的濕土之上,人們可能有黃疸,鼻塞流血,嘔吐等症狀。
第五階段,少陽的相火之氣加臨在陽明的燥金之上,此時人體可能較為穩定,但若邪氣再來,春天時可能引發瘧疾。
最後階段,陽明的燥金之氣加臨在太陽的寒水之上,人們可能有上半身浮腫,咳嗽喘息,嚴重時可能出血,下腹部寒冷等症狀。
治療原則應使用鹹味藥物調節上半身,使用苦味和熱性藥物調節下半身,鹹味藥物可以軟化組織,苦味藥物可以促進發汗,酸味藥物可以收斂。
使用的藥物包括:白薇(鹹寒),玄參(鹹苦寒),川芎(辛甘溫),當歸(辛甘溫),桑白皮(甘寒),白芍(酸寒),旋覆花(鹹辛),甘草(甘平),生薑(辛溫)。
從大寒到春分,應加入杏仁、升麻。
從春分到小滿,應加入茯苓、車前子。
從小滿到大暑,應加入杏仁、麻仁。
從大暑到秋分,應加入荊芥、茵陳蒿。
從秋分到小雪,依舊使用原方。
從小雪到大寒,應加入杜蘇子。
正陽湯中的鹹、酸、苦味道,適用於少陰主導天空的子午年,配方中包含旋覆花、玄參、桑白皮、川芎、當歸、白芍、甘草、生薑。
根據《內經》記載,「少陰主導天空,熱氣過剩,應使用鹹寒藥物治療,輔以甘苦藥物,並以酸味藥物收斂。」「陽明在地泉,乾燥氣氛過剩,應使用苦溫藥物治療,輔以甘辛藥物,並以苦味藥物降火。」此方的治療原則,都符合《內經》的指導。僅在使用苦味藥物促進發汗的句子,出現在少陰在地泉的治療原則中,但在少陰主導天空的治療原則中沒有這一句。 (根據《六元正紀大論》所述:「嚴重時以苦味藥物促進發汗,以酸味藥物收斂,並安定下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