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證治歌訣》~ 《三因》司天運氣方 (5)
《三因》司天運氣方 (5)
1. 十一、靜順湯
治辰戌之年,太陽司天,太陰在泉,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乃少陽相火加臨厥陰風木。民病瘟癘,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二之氣,乃陽明燥金加臨少陰君火,民病氣鬱中滿。三之氣,乃太陽寒水加臨少陽相火,民病寒,反熱中,身熱瞀悶。四之氣,厥陰風木加臨太陰濕土,風濕交爭,民病肉痿足痿,注下赤白。
五之氣,少陰君火加臨陽明燥金,民病鬱郁不舒。終之氣,太陰濕土加臨太陽寒水,民病悽慘。治法宜用甘溫平其水,酸苦補其火,折其鬱氣,資其化源,抑其運氣,扶其不勝也。
附子(辛甘熱),炮姜(苦辛溫),木瓜(酸溫),茯苓(甘淡),牛膝(苦酸),甘草(甘平),訶子(苦溫),防風(甘辛溫)
自大寒至春分,去附子加杞子。
自春分至小滿,依原方加杞子。
自小滿至大暑,去附子、木瓜、炮姜,加人參、杞子、地榆、白芷、生薑。
自大暑至秋分,依原方加石榴皮。
自秋分至小雪,依原方不加減。
自小雪至大寒,去牛膝,加當歸、白芍、阿膠。
歌訣,靜順湯醫辰戌年,太陽寒水是司天,附姜茯膝木瓜草,訶子防風八味全,隨氣初終加減服,扶其不勝抑其偏。
方解,按《內經》運氣篇,「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為病與此不同。其治司天之寒淫,平以辛熱,佐以甘苦。治在泉之濕淫,主以苦熱,佐以酸淡。立方大意即本之,此後俱仿此。
白話文:
[十一、靜順湯]
這帖藥適用於辰年和戌年,這兩年中醫理論上認為太陽星主宰天空,而太陰星則在地表之下,氣候運行受到先天因素影響。在一年的開始,由少陽相火掌管厥陰風木,人民容易出現瘟疫,身體發熱、頭痛、嘔吐,以及肌膚長出瘡瘍。進入第二季節,陽明燥金掌管少陰君火,民眾可能出現氣鬱和中滿的症狀。第三季節,太陽寒水掌管少陽相火,人民會感到寒冷,但又體內熱,全身發熱且悶悶不樂。第四季節,厥陰風木掌管太陰濕土,風濕交錯,人民可能會有肌肉萎縮、腳部無力,以及排泄物呈現紅白混雜的問題。
第五季節,少陰君火掌管陽明燥金,人民可能感到心情鬱悶。最後一個季節,太陰濕土掌管太陽寒水,人民可能會感到心情悲慘。治療方法應該使用甘甜溫暖的藥材來平衡寒氣,用酸苦的藥材來補充火氣,調節鬱結的氣息,提供轉化的來源,抑制過度的運行,支持那些較弱的部分。
藥方包含附子(辛辣熱),炮姜(苦辛溫),木瓜(酸溫),茯苓(甘淡),牛膝(苦酸),甘草(甘平),訶子(苦溫),防風(甘辛溫)。
從大寒到春分期間,去掉附子並加入杞子。
從春分到小滿期間,照原方加入杞子。
從小滿到大暑期間,去掉附子、木瓜、炮姜,並加入人參、杞子、地榆、白芷、生薑。
從大暑到秋分期間,照原方加入石榴皮。
從秋分到小雪期間,照原方不作增減。
從小雪到大寒期間,去掉牛膝,並加入當歸、白芍、阿膠。
以口訣記憶,靜順湯適用於辰戌年,太陽寒水主宰天空,附子、炮姜、茯苓、牛膝、木瓜、甘草、訶子、防風八種藥材組成,根據季節的更迭進行加減服用,支持較弱的部分,抑制過度的運行。
根據《內經》中的運氣篇,「太陽主宰天空時,寒冷的影響會勝出。太陰在地表之下時,濕度的影響會勝出。」導致的疾病和這不同。為了對抗天空中寒氣的影響,我們使用辛辣熱的藥材,並輔以甘苦的藥材。為了對抗地表之下濕氣的影響,我們主要使用苦熱的藥材,並輔以酸淡的藥材。這個藥方的大致構想就是基於這個原則,之後的藥方都將仿效這種方式。
2. 十二、審平湯
治卯酉之歲,陽明司天,少陰在泉,氣化運行後天。初之氣,乃太陰濕土加臨厥陰風木,此下克上,民病中濕腫脹,面目浮腫,善上氣,鼽衄,嚏欠,嘔吐,小便黃赤,甚則淋。二之氣,乃少陽相火加臨少陰君火,民病寒熱。三之氣,陽明燥金加臨少陽相火,此下克上,民病燥熱交合,涼風間發,寒熱、頭痛作渴。
四之氣,太陽寒水加臨太陰濕土,此下克上,民病暴僕,振慄譫妄,少氣,咽乾引飲,心痛,癰腫瘡瘍,骨痿便血。五之氣,厥陰風木加臨陽明燥金,民病氣不和。終之氣,少陰君火加臨太陽寒水,此下克上,民病溫。治法宜鹹寒以抑火,辛甘以助金,汗之、清之、散之,安其運氣,適事為故。
天冬(甘寒),遠志(苦辛溫),白朮(苦甘溫),白芍(苦酸寒),檀香(辛溫),山萸(酸微溫),炙甘草(甘微溫),生薑(辛溫)
自大寒至春分,加茯苓、半夏、紫蘇。
自春分至小滿,加元參、白薇。
自小滿至大暑,去遠志、白朮、山萸,加丹參、澤瀉。
自大暑至秋分,去遠志、白朮,加酸棗仁、車前子。
自秋分至小雪,依原方。
自小雪至大寒,依原方。
歌訣,審平湯方治燥淫,司天卯酉屬陽明,檀香遠志山萸肉,白朮天麥芍藥並,甘草生薑同入劑,扶金抑火令其平。
方解,按方下原注云:「宜鹹寒以抑火,辛甘以助金」,而方中無鹹寒之藥,何也?《內經》「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少陰在泉,熱淫所勝」。為病與此不同。其治司天之燥淫,主以苦溫,佐以酸辛。治在泉之熱淫,主以鹹寒,佐以甘苦。細繹其義,亦不外五行生剋之理。
白話文:
【十二、審平湯】
用於卯酉年份,陽明燥金主政於上,少陰君火位於下,氣候運行順應後天的順序。第一季,厥陰風木受到太陰濕土的影響,形成下剋上的局面,民眾易患濕氣重、身體腫脹,面部浮腫,常有打噴嚏、流鼻血,打哈欠,嘔吐,小便色黃或赤,嚴重時甚至會尿頻。
第二季,少陰君火受到少陽相火的影響,民眾易患寒熱交錯的病症。第三季,少陽相火受到陽明燥金的影響,同樣是下剋上的情況,民眾易患燥熱交雜,涼風偶爾來襲,導致寒熱交替、頭痛口渴。
第四季,太陰濕土受到太陽寒水的影響,也是下剋上的情況,民眾易突然倒地,震顫,胡言亂語,氣短,咽喉乾燥,口渴,心痛,皮膚長出腫瘤或潰瘍,骨頭無力,便血。第五季,陽明燥金受到厥陰風木的影響,民眾易患氣機不調。
最後一季,太陽寒水受到少陰君火的影響,同樣是下剋上的情況,民眾易患溫熱疾病。治療方法應使用鹹寒的藥物來抑制火氣,辛甘的藥物來輔助金氣,出汗、清熱、散氣,調節體內的運氣,使之達到平衡。
主要成分有天冬、遠志、白朮、白芍、檀香、山萸、炙甘草、生薑。
從大寒到春分,加入茯苓、半夏、紫蘇。
從春分到小滿,加入元參、白薇。
從小滿到大暑,去掉遠志、白朮、山萸,加入丹參、澤瀉。
從大暑到秋分,去掉遠志、白朮,加入酸棗仁、車前子。
從秋分到小雪,依照原始配方。
從小雪到大寒,依照原始配方。
歌訣是,審平湯方治燥淫,司天卯酉屬陽明,檀香遠志山萸肉,白朮天麥芍藥並,甘草生薑同入劑,扶金抑火令其平。
方解是,原注說明:「應使用鹹寒的藥物來抑制火氣,辛甘的藥物來輔助金氣」,但配方中卻沒有鹹寒的藥物,這是為什麼呢?根據《內經》,當陽明燥金主政於上,燥氣過盛;少陰君火位於下,熱氣過盛。因此,對於燥氣過盛的治療,主要使用苦溫的藥物,輔以酸辛的藥物;對於熱氣過盛的治療,主要使用鹹寒的藥物,輔以甘苦的藥物。細究其道理,都離不開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