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懸解》~ [附]校余偶識 (8)
[附]校余偶識 (8)
1. 五運行大論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也。帝曰:憑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王冰注云:大氣,造化之氣,任持太虛者也,所以太虛不息,地久天長者,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氣化而變,不任持之,則太虛之器亦敗壞矣。夫落葉飛空,不疾而下,為其任氣,故勢不得速焉。幾諸有形,處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壞有遲速之異,及至氣不任持,則大小之壞一也。
東方生風。
王云:東者日之初,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所以發號施令,故生自東方也。景霽山昏,蒼埃際合,崖谷若一,岩岫之風也。黃白昏埃,晚空如堵,獨見天垂,川澤之風也。加以黃黑,白埃承下,山澤之猛風也。
南方生熱。
王云:陽盛所生,相火,君火之政也。太虛昏翳,其若輕塵,山川悉然,熱之氣也。大明不彰,其色如丹,鬱熱之氣也。若行雲暴升,嵸然葉積,乍盈乍縮,崖谷之熱也。
中央生濕。
王云:中央,土也。高山土濕,泉出地中,水源山隈,云生岩谷,則其象也。夫濕性內蘊,動而為用,則雨降云騰,中央生濕,不遠信矣。故《歷候記》土潤溽暑於六月,謂是也。
西方生燥。
王云:陽氣已降,陰氣復升,氣爽風勁,故生燥也。夫岩谷青埃,川源蒼翠,煙浮草木,遠望氤氳,此金氣所生,燥之化也。夜起白朦,輕如微霧,遐邇一色,星月皎如,此萬物陰成,亦金氣所生,白露之氣也。太虛埃昏,氣鬱黃黑,視不見遠,無風自行,從陰之陽,如雲如霧,此殺氣也,亦金氣所生,霜之氣也。
山谷川澤,濁昏如霧,氣鬱蓬勃,慘然戚然,咫尺不分,此殺氣將用,亦金氣所生,運之氣也。天雨大霖,和氣西起,云卷陽曜,太虛廓清,燥生西方,義可徵也。若西風大起,木偃云騰,是為燥與濕爭,氣不勝也,故當復雨。然西風雨睛,天之常氣,假有東風雨止,必有西風復雨,而乃自晴。
觀是之為,則氣有往復,動有燥濕,變化之象,不同其用矣。由此則天地之氣,以和為勝,暴發奔驟,氣所不勝,則多為復也。
北方生寒。
王云:陽氣伏,陰氣升,政布而大行,故寒生也。太虛澄淨,黑氣浮空,天色黯然,高空之寒氣也。若氣似散麻,本末皆黑,遐邇微見,川澤之寒氣也。太虛清白,空猶雪映,遐邇一色,山谷之寒氣也。太虛白昏,大明不翳,如霧雨氣,遐邇肅然,北望色玄,凝霧夜落,此水氣所生,寒之化也。太虛凝陰,白埃昏翳,天地一色,遠視不分,此寒濕凝結,雪之將至也。
地裂水冰,河渠乾涸,枯澤浮咸,水斂土堅,是土勝水,水不得自清,水所生,寒之用之。
白話文:
《五運行大論》
黃帝問:「大地是處在最下方嗎?」
岐伯答:「大地在人之下,但實際懸浮於太虛(宇宙)之中。」
黃帝問:「它靠什麼支撐?」
岐伯答:「由大氣托舉。」
(王冰註解:大氣是造化之氣,承載著太虛。太虛之所以永恆運轉,天地長久存在,正是造化之氣支撐的結果。若氣化失常,失去支撐,太虛的秩序也會崩潰。就像落葉飄飛時不急速墜落,是因有氣承載,因而速度緩慢。凡是地面上的一切有形之物,均由造化之氣維繫。不過萬物大小不同,衰敗快慢各異,但一旦失去氣的支撐,無論大小都會毀滅。)
東方生風。
南方生熱。
中央生濕。
西方生燥。
北方生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