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素問懸解》~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

1.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

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聖之先務,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餘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蕩,內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國家代有。將欲斂時五福,以敷賜厥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

歷代寶之,未有失墜。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具明於《左史》,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西漢倉公傳其舊學,東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刺而為《甲乙》,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始為之訓解,闕第七一通,迄唐寶應中,太僕王冰篤好之,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注,猶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

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執技之流,而薦紳先生罕言之。去聖已遠,其術晻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殊不知三墳之餘,帝王之高致,聖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修六府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敘卦氣,伊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

頃在嘉祐中,仁宗念聖祖之遺事將墜於地,乃詔通知其學者,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遂乃搜訪中外,裒集眾本,𦾽尋其義,正其訛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竊謂未足以稱明詔,副聖意,而又採漢唐書錄古醫經之存於世者,得數十家,敘而考正焉。貫穿錯綜,磅礴會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溯流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正繆誤者六千餘字,增注義者二千餘條,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於是詳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於未兆,施於有政,可以廣生於無窮。

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永正,則和氣可召,災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躋於壽域矣。

國子博士臣高保衡

等謹上

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

白話文:

我聽說,居安思危、生存不忘滅亡,這是古代聖賢首先會做的事;探求百姓的疾苦,體恤百姓的隱憂,是君王最深厚的仁愛。從前黃帝治理天下時,把調養自身之道用來治理國家。他坐在明堂之上,觀察四方,考察建立五常,認為人的出生,背負陰氣、懷抱陽氣,飲食有味道、外觀有色彩。外在有寒冷暑熱的侵襲,內在有喜怒哀樂的交替,因此天災人禍、疾病災厄,每個朝代都有。黃帝想要收集上天的五福,賜給百姓,於是與岐伯一起探究天上的規律,考察地上的地理,從萬物中尋求道理,在自己身上尋找依據,互相問答討論,制定法則以造福萬世。因此,雷公等一眾人,傳授這些道理,於是《內經》這本書就產生了。

歷代都將它視為珍寶,沒有遺失。到了周朝興盛時期,秦和寫了關於六氣的理論,詳細記載在《左史》中。後來,越人得到其中的一二,加以發揮,寫成《難經》。西漢的倉公傳承了這些舊學,東漢的張仲景撰寫了相關的遺論,晉朝的皇甫謐整理編撰成《甲乙經》,到了隋朝,楊上善纂集成《太素》。當時有位叫全元起的人,開始為《內經》做注釋,但缺少了第七篇。到了唐朝寶應年間,太僕王冰非常喜愛這本書,得到他老師所收藏的版本,做了詳細的註釋,才讓這本三皇時期流傳下來的著作,再次展現出光彩。

可惜的是!唐朝將《內經》列為醫學書籍,交給了只會技術的醫生,而達官貴人們很少談論它。因為距離聖賢的時代已經很久遠,醫術也變得晦澀不明,導致注釋紛亂,義理混淆不清。殊不知,《內經》是三墳五典之外,帝王們的高尚志向,聖賢們的傑出作為,就像唐堯制定四時,虞舜整理七政,夏禹修治六府以建立功業,周文王推演六子以闡述卦氣,伊尹調和五味以輔佐君王,箕子陳述五行以輔助國家,他們的道理都是一致的。怎麼能將如此精深微妙的醫道,傳給那些學識低下的人呢?沒有因此失傳,就已經是幸運了!

近來,在嘉祐年間,仁宗皇帝想到祖先的遺訓將要失傳,於是下令給通曉醫學的人,讓他們去校正這本書。我們這些擔任校對的人,兢兢業業地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於是就廣泛蒐集國內外的各種版本,仔細推敲其中的含義,校正其中的錯誤,只得到其中的三四成,其他的也無能為力。我們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回應皇帝的詔令和期望,於是又採集了漢唐時期的書籍,找到現存的古代醫學著作數十家,加以整理考證。將這些書籍貫穿起來,綜合運用,或者從根本探究分支,或者從源頭追溯流向,確定其可理解之處,按照舊有的目錄,校正了六千多個謬誤的字,增補了兩千多條解釋,每個字的取捨,都有根據,對於有疑問和錯誤的地方,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用這本書來調養身體,可以消除疾病於未萌芽之時;用它來治理國家,可以使百姓生活更加富足。

恭敬地想著,當今皇帝掌握著統一天下的運勢,擁有無窮的福祉,繼承先祖的遺志,發揚微小的學問,使之永遠正確,那麼就能召來祥和的氣息,避免災害的發生,使天下百姓都能長壽安康。

國子博士臣高保衡

等謹上

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