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懸解》~ 新刻素問懸解敘
新刻素問懸解敘
1. 新刻素問懸解敘
昔唐太僕王冰注《素問》,精勤博訪,歷十二年方臻理要,宋光祿卿林億輩典校舊文,猶或議之,蓋將闡揚至道,羽翼微言,固若斯之難也。迄今披覽遺編,綜觀體要,未嘗不嘆其研精於經者深而為功於世者大也。然或條緒未明,強為移置,或訛舛未正,曲為詮釋,誠有足議,未可盡從。林億輩從而正之,雖多所發明,亦得失相半,要未能躊躇而滿志也。
夫後人之著述,每視古人而益詳。觀王冰之注,視全元起之訓解為詳矣,觀林億之校正,視王冰之注又加詳矣。豈古人之心思材力果不逮後人耶?非也。道經遞闡而益明,理以互證而愈邃,竊意後世必有探微窮奧,集其大成,遠勝於前人之所為者。乃自宋元以來,士大夫咸薄為藝術,置而勿講,蓋斯道亦漸微矣。
向讀黃坤載先生《素靈微蘊》《四聖心源》諸書,奧析天人,妙燭幽隱,每謂自越人、仲景而後,罕有其倫。繼而聞先生猶有《素問》《靈樞》《難經》諸解,神往者久之。顧世無刊本,且聞其後裔珍藏甚密,欲一覯卒不可得。春初,陳子夢陶偶遊坊肆,見先生遺書抄本若干秩,舉以告余。
遂與訪之,則《素問》《靈樞)《難經》諸解具在焉。亟購以歸,日夜披讀,寢食俱忘。觀其條理分明,篇第昭晰,其所移置,則若符節之合也。義意周密,脈絡融貫,其所詮釋,則若日星之炳也。然後嘆窮微探奧,集其大成,遠勝於前人之所為者,竊幸於先生見之也。
《難經懸解》既已梓而行之,今將刻《素問懸解》,因書以冠篇首。
同治十一年壬申四月陽湖馮承熙敘
白話文:
《新刻素問懸解序》
昔日唐代太僕王冰註解《素問》,勤奮鑽研、廣泛求教,歷時十二年才掌握精髓。宋代光祿卿林億等人校勘舊本,仍有所批評。可見要弘揚至高醫道、闡釋精微理論,本就如此艱難。如今翻閱前人遺作,縱觀其要旨,不禁感嘆他們鑽研經典之精深、造福後世之深遠。然而其中或有條理不清而勉強調整之處,或有錯漏未改而牽強解釋之弊,確有值得商榷之處,不可全盤接受。林億等人雖加以修正,雖多有創見,卻也是得失參半,終究未能盡善盡美。
後人著述往往比古人更為詳盡。看王冰的註解,比全元起的訓解更詳實;看林億的校訂,又比王冰的註解更周密。難道是古人的才智果真不及後人嗎?並非如此。真理經層層闡發而愈發明晰,醫理因相互印證而愈發深邃,我深信後世必有能探究精微、集其大成,遠超前人成就者。然而自宋元以來,士大夫多輕視醫術,棄之不研,此道便漸趨式微。
昔日讀黃坤載先生的《素靈微蘊》《四聖心源》等書,見其深究天人奧妙,洞徹幽微之理,常感嘆自扁鵲、張仲景之後,罕有能及者。後又聽聞先生尚有《素問》《靈樞》《難經》等註解,心嚮往之。可惜世間未有刊本,且聞其後人珍藏甚密,始終無緣得見。初春時,陳夢陶君偶然於書肆見先生遺作抄本數冊,告知於我。
我們即刻尋訪,果然見《素問》《靈樞》《難經》諸解俱在。急忙購回,日夜研讀,廢寢忘食。見其條理分明,篇目清晰,調整之處如符節般契合;義理周密,脈絡貫通,闡釋之辭如日月般明朗。至此方知窮究精微、集其大成而遠超前人者,幸而在先生著作中得見。
《難經懸解》已刊印流傳,今將刻印《素問懸解》,故撰此文以為序。
同治十一年壬申四月 陽湖馮承熙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