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素問懸解》~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四氣調神論(二)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抔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白話文:

春季三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人體應順應自然規律,早睡早起,到戶外散步,保持心態平和,讓內心充滿生機。不要輕易扼殺生命,不要過度索取,不要過度懲罰。這些都是順應春季生發之氣,養生的方法。如果違背了春季的規律,就會損傷肝臟,夏季容易出現寒性變異,不利於身體健康。

春屬木而主生,陽氣舒布,此謂發陳(言其發達敷陳)。天地合德,俱布生氣,萬物滋息,以此向榮。當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松活官骸,以暢血氣),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厚施恩膏,以濟生靈),此春氣之應,養木令發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木,木枯不生心火,夏為寒變(災變),所以奉火令之長育者少矣。

白話文:

春天屬木,而主要在於生長,陽氣散佈,這叫做發陳(表示發育和伸展)。天地合德,共同散佈生氣,萬物滋生,因此而欣欣向榮。應當晚上睡覺,早上起牀,在庭院中廣泛走動,披散頭髮,放鬆形體,讓志氣生長(舒展筋骨,暢通血氣),生而不要殺害,給予而不要奪取,賞賜而不要懲罰(廣施恩澤,以濟養生靈),這是順應春氣,滋養木氣,使之生發的道理。違反這個道理,就會傷害肝木,木氣枯竭,無法生出心火,夏季就會出現寒變(災變),所以奉養火令(心火)的人就會減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白話文:

夏季(農曆四月、五月、六月),萬物生長繁盛,天地之氣相交,各種植物開花結果。

在夏季,應當早睡早起,不要貪戀日光,保持心情舒暢不發怒,讓花草樹木繁茂生長,讓身體氣機宣通暢達,就像珍愛的人就在身邊一樣。

這是順應夏季天氣變化的養生之道。如果違背這個規律,就會損傷心臟,秋天容易得瘧疾,秋收的收穫減少,冬天容易得重病。

夏屬火而主長,陽氣暢茂,此謂蕃秀(言其蕃衍穎秀)。天地合氣,上下交通,萬物盛大,以此華實。當夜臥早起,無厭倦於長日,使志無怒,令華英之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之在表。此夏氣之應,養火令長育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火,火鬱而感風寒,秋為痎瘧(義詳「瘧論」),所以奉金令之收斂者少矣,冬寒一至,必當重病,以長氣失政,秋冬之收藏皆廢也。

白話文:

夏季屬火,主導生長,陽氣旺盛,這稱為蕃秀(形容其繁衍旺盛)。天地之氣交合,上下相通,萬物繁盛,因此才能開花結果。夏季應當早睡早起,不懈怠於長日,保持心情平靜,讓花蕾綻放,讓氣息舒暢,就像珍愛的事物展現在眼前。這是順應夏季之氣,滋養火氣,促進生長的道理。違逆夏季之氣就會損傷心火,鬱火會引發風寒,到了秋季就會得瘧疾(詳細解釋請參閱「瘧論」),因此奉行金氣主收斂的原則就少了。等到冬季寒冷來臨,必定會重病,因為生長之氣失調,秋冬之氣的收藏機制也都廢棄不用了。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白話文:

秋季(七月到九月)稱為「容平」,天氣漸冷,地氣則顯明。應早睡早起,像雞鳴時就起牀,讓心志保持安寧,以緩和秋季肅殺之氣(刑)。斂藏精神,讓秋季氣息平和,不要讓心志外散,讓肺氣保持清和。這是順應秋季氣候,養生收斂的道理。反之,若違逆此原則,會傷及肺部,到了冬天容易發生腹瀉,身體儲藏的精氣會減少。

秋屬金而主收,陰氣凝肅,此謂容平(言其形容平淡)。天氣斂縮,政令不舒,地氣消落,以此清明(燥旺濕收,雲消霧散故也)。當早臥早起,雞鳴而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得平,無外其志,使肺氣肅清。此秋氣之應,養金令收斂之道也。逆之則傷肺金,金病不能斂藏,冬為飧泄(肺金不斂,則腎水不藏,相火泄露,水寒土濕,飲食不消,肝木沖決,是為飧泄也),所以奉水令之封藏者少矣。

白話文:

秋季五行屬金,主收斂,陰氣凝結肅殺,形容平和。天氣收縮,政策不順暢,地氣消退,因此秋高氣爽(燥氣旺盛,濕氣收斂,雲消霧散)。應當早睡早起,雞鳴而起,使心志安寧,以緩解秋天的刑罰(秋燥傷肺),收斂精神,使秋氣平穩,不外露心志,使肺氣肅清。這是順應秋氣,養金收斂之法。違背秋氣則會損傷肺金,肺金受損則不能收斂,冬天會導致腹瀉(肺金不收斂,則腎水不能收藏,相火外泄,水寒土濕,飲食不消化,肝木衝決,這就是腹瀉),所以順應水令收藏的養分就會減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白話文:

冬天這三個月,是萬物閉藏的時候,就如同水結成冰,大地裂開,不要去打擾陽氣。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太陽出來,讓心志像隱藏起來一樣,好像有自己的小祕密似的,好像得到了什麼好處一樣。遠離寒冷,靠近溫暖,不要讓皮膚受風寒,讓氣血快速流動起來。這是順應冬天的天氣,滋養儲藏的養生之道。如果違背了這個法則,就會傷害腎臟,導致春天身體虛弱,無法生長發育。

冬屬水而主藏,陰氣蟄封,此謂閉藏(言其蟄閉歸藏)。天政嚴寒,水冰地裂,保守精神,無擾陽氣。當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沉伏不發,若隱匿不宣,若有私意暗存,若有獨得秘寶,去寒就溫,以避殺厲,無泄露皮膚,使衛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水令閉藏之道也。

白話文:

冬季屬水,主藏,陰氣收斂,這就是所謂的閉藏(指陰氣蟄伏歸藏)。天氣嚴寒,冰封大地,這時應保守精神,不要擾動陽氣。應該早睡晚起,等到太陽出來再起牀,保持內心沉靜,好像隱藏起來不顯露。好像有私藏的祕密,避免寒冷親近溫暖,以躲避冰冷的寒氣,不要讓皮膚受寒,以免衛氣快速流失。這就是冬季的應對之道,養水讓它閉藏。

逆之則傷腎水,水衰不生肝木,春為痿厥(陽氣不藏,則水寒不能生木),所以奉木令之發生者少矣。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白話文:

如果逆亂春季的氣候,則少陽之氣無法生長,肝氣在體內發生變化。如果逆亂夏季的氣候,則太陽之氣無法增長,心氣在體內空虛。如果逆亂秋季的氣候,則太陰之氣無法斂藏,肺氣壅滯充盈。如果逆亂冬季的氣候,則少陰之氣無法收藏,腎氣獨自往下沉降。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四時自然之令也。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鬱而變作,是君火失胎,夏為寒變之由也。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虛而空洞,是風寒乘襲,秋為痎瘧之由也。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枯焦而塞滿(焦即「痿論」肺熱葉焦之意),是相火失藏,冬為飧泄之由也。

白話文:

春季應發生的生長、夏季應發生的成長、秋季應發生的收斂、冬季應發生的儲藏,這是四季自然規律。

逆反春天的氣機,就會造成少陽之氣無法生發,肝氣鬱結內擾而發生變化,這會導致心火失衡,成為夏季寒變的誘因。

逆反夏天的氣機,就會造成太陽之氣無法成長,心氣虛弱空洞,這是風寒侵襲的機會,成為秋季發作瘧疾的誘因。

逆反秋天的氣機,就會造成太陰之氣無法收斂,肺氣枯燥阻塞,這會導致相火失藏,成為冬季發生飧泄的誘因。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寒陷而獨沉(相火蟄藏,則腎水溫升,而化乙木,少陰不藏,相火外泄,水寒不能生木,故腎水獨沉),是風木傷根,春為痿厥之由也。

白話文:

如果冬季的氣候反常,那麼腎氣無法收藏,導致腎氣受寒陷入而孤立衰弱(因為腎中相火蟄伏,腎水就會溫暖上升,化生乙木,如果腎氣無法收藏,相火就會外泄,腎水寒冷無法生木,所以腎水就會孤立衰弱),這是風木之邪損傷了腎氣的根源,到了春天就會導致手腳麻痺和脫力的病症。

「臟氣法時論」: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肝為足厥陰乙木,膽為足少陽甲木,心為手少陰丁火,小腸為手太陽丙火,肺為手太陰辛金,大腸為手陽明庚金,腎為足少陰癸水,膀胱為足太陽壬水。

白話文:

「臟腑氣候關係論」:

  • 春天屬肝,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主治。
  • 夏天屬心,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主治。
  • 秋天屬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主治。
  • 冬天屬腎,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主治。

具體的臟腑對應五行如下:

  • 肝:足厥陰乙木
  • 膽:足少陽甲木
  • 心:手少陰丁火
  • 小腸:手太陽丙火
  • 肺:手太陰辛金
  • 大腸:手陽明庚金
  • 腎:足少陰癸水
  • 膀胱:足太陽壬水

逆春氣,病在肝木,而曰少陽不生,逆夏氣,病在心火,而曰太陽不長,逆秋氣,病在肺金,而曰太陰不收,逆冬氣,病在腎水,而曰少陰不藏者,以春夏為陽,故言少陽太陽,而不言厥陰少陰,秋冬為陰,故言太陰少陰,而不言陽明太陽也。

白話文:

違反春天氣候特徵,會造成肝木功能失調,稱為少陽不生;違反夏天氣候特徵,會造成心火過旺,稱為太陽不長;違反秋天氣候特徵,會造成肺金收斂功能異常,稱為太陰不收;違反冬天氣候特徵,會造成腎水貯藏功能異常,稱為少陰不藏。因為春天和夏天屬陽性季節,所以講少陽、太陽,不講厥陰、少陰;而秋天和冬天屬陰性季節,所以講太陰、少陰,不講陽明、太陽。

夫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生死之根本也,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白話文:

陰陽和四季的變化是萬物生滅的起點和終點,是生命繁衍的根本所在。如果違背了這個根本,就會損害根基,破壞真正的生命本質。因此,聖人會在春天和夏天養護陽氣,在秋天和冬天養護陰氣,這樣就能順應萬物生滅的規律,與萬物一起浮沉於生長繁榮的門檻之中。

萬物發榮於春夏,枯悴於秋冬,是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死生之根本也。若違陰陽之宜,而逆其根,則伐其本源,壞其天真,出生而入死矣。所以聖人於春夏陽盛之時,而養其陽根,陽根在陰,秋冬陰盛之時,而養其陰根,陰根在陽。蓋春夏陽旺於外,而根則內虛,秋冬陰旺於外,而根則里弱,養陰陽以從其根者,恐其標盛而本衰也。根本既壯,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白話文:

萬物在春夏生長茂盛,在秋冬衰落枯萎,這是陰陽四時交替規律,是萬物生長和死亡的根本。如果違反陰陽規律,違背自然之道,就會傷害萬物的本源,破壞它們的天賦,導致它們從生到死。

因此,聖人在春夏陽氣旺盛的時候,滋養陽氣的根基,而陽氣的根基在陰中;秋冬陰氣旺盛的時候,滋養陰氣的根基,而陰氣的根基在陽中。

這是因為春夏陽氣在外旺盛,但根基在內虛弱;秋冬陰氣在外旺盛,但根基在內薄弱。滋養陰陽,就是為了追隨它們的根基,防止外在旺盛而根基衰敗。當根基壯實了,萬物就能隨順生長和死亡的規律而沉浮變化。

生長者,天地之大德,秋冬之收藏,所以培春夏生長之原也。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唯聖人從之,故身無苛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白話文:

順應陰陽變化,就能生長;違背陰陽變化,就會死亡。順應陰陽,就能使身體健康;違背陰陽,就會導致混亂。把順應變成違背,叫做內格。只有聖人才能順應陰陽,所以身體沒有疾病,萬物也不會有損失,生氣源源不絕。

從陰陽之理則生,逆陰陽之性則死,從之則無有不治,逆之則無有不亂。從者,順也,反順為逆,是謂內與道格。唯聖人從之,故身康而無苛病,萬物皆無所失,生氣不至敗竭也。

白話文:

遵循陰陽法則,就能滋生健康;違背陰陽本性,就會走向衰亡。順應它,沒有什麼不能治癒的;違背它,沒有什麼不會混亂。順應就是追隨,背離順應就是違背,這叫做內在和道相抵觸。只有聖人順應它,所以身體健康,沒有過分的要求,所有事物都不會失去,生氣不會枯竭。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白話文:

違背自然規律,就會產生災禍;順應自然規律,則各種疾病就不會發生,這就是理解了養生之道。養生之道聖人身體力行,愚鈍的人也應該遵循。所以聖人不等疾病發生再去治療,而是在疾病未發生前預防;不等到混亂發生再去治理,而是在混亂未發生前整頓。這就是上面所說的道理。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用藥物治療,等到混亂已經形成纔去治理,就像口渴了纔去挖井,臨陣了纔去鑄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嗎!

陰陽之理,逆之則災害生焉,唯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即上文養生長收藏之道也)。道者,聖人行之,愚者背之(佩與背同)。是故聖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亂而治未亂,正此謂也。蓋病有本,亂有源,道者,拔本塞源之法也,故病不作而亂不生。若已病已亂而後治之,則已晚矣。

白話文:

陰陽的道理,違背它就會產生災害,只有順從它才能不產生嚴重的疾病,這就是所謂的得道(「道」是指上文所說的養生之道)。道,是聖人遵循的,愚人違背的。所以聖人不是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是治療還沒有發生的疾病;不是平息已經發生的動亂,而是治理還沒有發生的動亂,正是這個意思。因為疾病有根源,動亂有起因,道,就是拔除根源堵住起因的方法,所以疾病不會發生,動亂也不會產生。如果等到疾病已經發生、動亂已經產生纔去治理,那就已經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