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懸解》~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養生
3. 上古天真論(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初,神農氏母弟封於有熊之國。神農之後,炎帝榆罔之代。有熊國君少典之妃曰附寶,感電光繞鬥而有娠。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有熊氏,出於公族,故姓公孫氏,長於姬水,又姓姬氏。
神農氏衰,帝與炎帝榆罔戰於阪泉之野,三戰勝之,諸侯尊為黃帝,代神農氏以治天下。在位百年,崩於荊山之陽。
黃帝初生而有神靈,方弱而能言語,幼而徇順齊整,長而敦厚敏捷,成而羽化登天。(成謂道成。)
黃帝鑄鼎於鼎湖之山,鼎成昇天。西漢方士傳述此語,意黃帝、老子為道家之祖,尚養生之術,其終當必不死也。
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勢異耶?人將失之耶?
天師,岐伯。古人百歲不衰,今人半百而衰,此古今時勢之異耶?抑人失調攝之法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陰陽,和術數,節飲食,慎起居,不妄作以勞形神,故形神健旺,終其天年;百歲乃去,不傷夭折也。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起居無節,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故半百而衰也。
今時之人,不知養生之法,以酒醪為漿,以妄作為常,起居無節,醉以入房(醉以入房,正其起居無節,起居無節,正其妄作為常也),以淫欲竭其精液,散其天真,不知保盈而持滿,時嘗勞思而用神,務求快心於當前,遂至戕生於異日,是以早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風隨八節,居八方,自正面來,謂之正風,不傷人也,自沖後來者,謂之虛邪賊風,乃傷人也。如冬至後四十六日,天氣在北,風自北來,是為正風,風自南來,是謂賊風。(義詳《靈樞·九宮八風篇》)
上古聖人知道,其教下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冬避南風,夏避北風,四時八節,以類推之。恬憺虛無,神宇不擾,真氣自然順從,精神內守,毫無走散,病邪安所從來。是以志閒而少嗜欲,心安而不恐懼,形勞而不倦乏,氣從而順,各從其欲,上下懼足,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不擇精粗,任其服不論善惡,樂其俗不爭榮辱,高下不相傾慕,其民故曰渾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俱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白話文:
上古天真論(一)
從前黃帝生來就具有靈性,年幼時便能言善辯,童年時舉止端正,長大後敦厚聰慧,成年後得道升天。
起初,神農氏的弟弟被封在有熊國。神農氏後代傳至炎帝榆罔時,有熊國君少典的妃子附寶,因感應電光環繞北斗而懷孕,在軒轅之丘生下黃帝,因此取名「軒轅」。他建國於有熊,故稱「有熊氏」,出身公族,所以姓「公孫」,又因成長於姬水,也姓「姬」。
神農氏衰落後,黃帝與炎帝榆罔在阪泉之野交戰,三戰皆勝,諸侯尊奉他為黃帝,取代神農氏治理天下。他在位百年,於荊山之陽逝世。
黃帝出生時便具靈性,年幼能言,童年時行為端正,長大後敦厚敏捷,最終得道升天。(「成」指修道有成。)
黃帝在鼎湖山鑄鼎,鼎成後升天。西漢方士流傳此說,認為黃帝與老子是道家始祖,崇尚養生之道,理應長生不死。
黃帝問天師(岐伯):「我聽說上古之人能活百歲而行動不衰,如今的人年過半百便衰弱,是時代不同,還是人們失去養生之道?」
岐伯回答:「上古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遵循陰陽法則,調和術數,飲食有節制,作息規律,不過度勞作,因此形神兼備,得以享盡天年,活到百歲才離世。」
如今的人卻不同,把酒當水喝,放縱成習,作息混亂,醉酒行房,縱慾耗盡精氣,不知保持充盈,過度耗神,只求一時快意,違背養生之樂,因此年過半百便衰老。
上古聖人教導人們,適時避開虛邪賊風(如冬季避南風,夏季避北風),心境淡泊,真氣自然運行,精神內守,疾病無從侵襲。因此他們慾望少、心安無懼,勞作不倦,氣血順暢,各得所願。飲食不挑粗精,衣著不計好壞,安於習俗,不慕權貴,民風淳樸。
因此,嗜好不迷惑其眼,淫邪不擾亂其心,無論愚智賢否都不被外物所困,符合天道,所以能活到百歲而行動不衰,正是因為德行完備,不受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