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國名醫傳》~ 前編序例
前編序例
1. 前編序例
惟常初編名醫傳。從上代至近時,通為一貫。然醫流源委,方術精粗,慶元后始為班班可考,討索易易成力。前此則零言瑣語,僅載姓名,雖隨獲隨錄,勞多功少,既不自慊,因弗敢問人。所以先斷慶元而還為本篇也。爾來五六年所蒐羅復且數十百條。惟常雖寡陋,凡史乘關於醫事者,涉獵已盡矣。思此平昔心力,不忍付諸蠹魚。頃訂舊稿,合得三卷,因題名曰名醫傳前編。
原稿仿常藩皇史例,引用書目三百十餘部,盡注於本條之下,以明出據。既而夷考之載籍不一,文質異辭,流傳已久,訛繆互在,依而襲之,難免陋雜,訂而辨之,不堪煩碎。且捃摭事實,務徵於古,裁製體例,宜歸於一,要之一家之言,非通共之書,因揭引用書目於卷首,而每條出據今皆刪除。然至其無舛誤,惟常亦不自保,讀者宜自擇其是而可也。
歷世醫人事蹟不傳,獨其著書及書目存者,偕無由紀載,姑附於引用書目之後。
續日本紀有賈愛君胸形朝臣赤麻呂,三代實錄有神人氏岳日下部廣君。其他諸書佚姓氏徒存名者,履歷未能詳,姑效本編而闕如焉。
醫家詩歌,著稱於藝苑者,不乏其人,然非此編之所要,故略焉。惟常別有杏林風月之撰,請就覽焉。
惟常曩遊京師,創草此編,在天保三年壬辰,醫官奧基實慫恿之,為就縉紳世家討求古籍,使借覽成緒。丙申夏來於江戶,聞饍所渡邊昶幕府醫官杉本良向各有醫傳之撰,而其人其書俱不可得睹,深以為憾。後與幕府醫官奈須恆德京師山科元幹相識,二氏皆精於歷朝醫跡,並有成著,受益頗多。往年尾府侍醫中島恕寄示同僚賀島近信所著皇朝醫史,間有異同,資以校訂。及安政三年丙辰,稿始成。惟常風塵鬻伎,事與心睽,凡經二十五年,夙志始達矣。而奧奈須山科三氏,既已淪謝,獨賀島氏猶存,而道途遼遠,末由從質。將伯之助既多,要女之懷何已。
聊敘其由,庶幾不負良友于存歿也。
安政三年歲次丙辰暮春淺田惟常識
白話文:
[前編序例]
只因我開始編輯名醫傳,從上古時代直至近代,將醫學的發展串連成一個整體。然而,醫學流派的起源和演變,以及醫術的精進與粗淺,在慶元時期後才開始有了清晰的記錄,探討搜尋起來相對容易。但在慶元之前,資料散亂零碎,只能找到一些零星的記載,雖然我努力收集,但成效甚微。我對自己的成果並不滿意,也不敢向他人展示,因此我決定將研究的重點放在慶元時期及其後的醫學歷史。在過去的五、六年裡,我收集了數百條相關資訊,儘管我的知識有限,但我已將所有涉及醫學的歷史文獻都閱讀過一遍。想到自己多年的心血,我不忍心讓它們被蠹蟲蛀蝕。我重新整理舊稿,最終完成了三卷,我將其命名為「名醫傳前編」。
原稿的編制方式模仿了常藩皇史的例子,引用了三百多部書籍作為參考,每一條目下都有詳細的註釋說明來源。然而,我後來發現,這些文獻的記載並非完全一致,文字風格各異,且流傳時間久遠,存在許多錯誤和矛盾。如果照搬這些資料,必然會出現混亂和雜亂。但如果一一核對和辨析,工作量太大,難以完成。我認為,事實的收集應以古籍為基礎,而編制的體例應該統一。總的來說,這是我個人的見解,並不代表公眾的觀點。因此,我將所有引用的書目列在卷首,刪除了每一條目的出處。然而,即使這樣,我仍然不能保證內容完全沒有錯誤。讀者應該自行判斷哪些內容是正確的。
歷代醫學家的事蹟大多已經失傳,只有他們的著作和書目得以留存。對於這些資料,我無法進行詳細的紀錄,只能將其附在引用的書目之後。
「續日本紀」中提到的賈愛君、胸形朝臣、赤麻呂三代實錄中的神人氏嶽、日下部廣君等,以及其他書籍中遺失了姓氏,只剩下名字的人物,由於缺乏詳細的生平經歷,我只能按照本書的編制方式,留下空白。
在醫學家中,有不少人以詩歌聞名,他們的作品在藝術園地中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些並不是本書的重點,所以我選擇略過。另外,我還有一本名為「杏林風月」的書,讀者可以去閱讀。
我曾經在京師遊歷,開始編寫這本書,那是在天保三年壬辰,當時醫官奧基實鼓勵我,讓我向紳士和世家討要古籍,讓我得以借閱並完成初稿。丙申年夏天,我來到了江戶,聽說饌所渡邊昶和幕府醫官杉本良向各自編寫了醫學傳記,但可惜我無法看到他們的書和他們本人,這讓我感到非常遺憾。後來,我認識了幕府醫官奈須恆德和京師山科元幹,他們兩人都精通歷代醫學的歷史,並且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從他們身上獲益良多。去年,尾府侍醫中島恕向我展示了同僚賀島近信所著的「皇朝醫史」,其中有些地方與我的書不同,我以此來校正我的作品。直到安政三年丙辰,我才完成了這本書的初稿。然而,由於我一直忙於生活,心有餘而力不足,整整花了二十五年,我才實現了我的夙願。而奧基實、奈須恆德、山科元幹三位先生,都已經去世,只有賀島先生還健在,但由於路途遙遠,我無法向他求教。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但我的心願仍未實現。
我只是想簡單地講述一下我的創作過程,希望不會辜負那些在我生前和去世的朋友們。
安政三年丙辰暮春,淺田惟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