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淺田惟常

《皇國名醫傳》~ 杏林雜話 (1)

回本書目錄

杏林雜話 (1)

1. 杏林雜話

余曩撰名醫傳。於各家事實遍加採摭。既而拘於體制。不可盡載。或一事而其人可見。片語而學術可徵者。舉皆歸於斯篇。名曰杏林雜話。

南川維遷曰。(薦野醫員)國初京師醫家講素問難經者。饗庭東庵為嚆矢。至於其門人味岡三伯。其學愈盛行。井原道閱淺井周璞小川朔庵岡本一抱子皆受其傳。教育生徒。堀原厚學於朔庵。亦與諸子相頡頏。此諸人皆以講授為任。而不專治療。如古林見宜中山三柳北山壽安名古屋玄醫香月牛山等。

則主治療而兼攻文學。故雖同時並行。其著書大旨。自有徑庭。迨古方家出。則判然殊途。

板阪卜齋侍直日。神祖手賜韓參。卜齋將承以席上越紙。(俗稱奉書者)神祖曰。咈。以諸候修好之禮物。何為妄費。卜齋乃脫外套受之。神祖意色欣然。卜齋與林道春那波道圓陳元贇交厚。嘗校針灸聚英。及宋人馬仲虎縮年互見圖。元贇為之跋。極稱其篤志。道春又跋其手寫針灸經云。

余與卜齋挹袖拍肩。年久矣。我雖不得伊川晦翁草廬之彷彿。叟豈不為王期郭長楊載同父之仁術哉。其推獎亦至矣。

堀杏庵慕陶淵明為人。常懸其像於壁間。曰對此則使人塵念頓消。

石川丈山送杏庵歸尾陽詩云。學養孟軻氣。術包盧扁傳。林讀耕齋悼杏庵。詩云筆評郄正臨洙水。藥辨君臣汲上池。其學術為識者所欽賞如此。元湘中韓使來聘岡本宗什(玄治法印)接見於京館。與白麓東溟青丘輩互相唱酬。又治青丘疾有奇功。青丘歸。寄書謝焉。京尹板倉候嘉之。為輯其筆語及詩文為三卷以傳於世。

昔時始舶載醫學正似。醫學入門。醫方考。萬病回春之四部書。今大路一溪取正傳。古林見宜取入門。其所見可以知矣。望月鹿門亦好讀正傳云。本邦所刻龔氏萬病回春。系渡邊幸庵手澤。幸庵仕駿府。後乘賈舶入清。留外二十年而歸。住城西大塚。卒年一百三歲。

古林氏世為浪華名醫。家藏紀南龍公畫鷹巨幅。云其祖見宜進藥有效。公嘉之。為手寫賜之。又有隱元木庵獨立等詩卷。皆謝其治隱元病也。有京尹板倉候手簡。亦為隱元請治之書也。正堂宏壯東編有祠堂。扁曰見宜堂。隱元書也。園有連翹樹。高數丈。亦名種也。(見宜故宅在浪華懸鐘街南善庵條)古林見宜療紀川熊野農夫水腫。

服藥良久無效。乃加青芋於方中。又教為朝夕食而愈。蓋其人生於山中。每以其物為常饌。及旅食浪華。歷試諸藥。禁忌極嚴。故脾胃失度。藥力不能達。所以用方宜之術也。

享保中見宜有時譽。官特命開書院於神田橋門外。講醫經於其中。使都下醫生聽之。後移之於高倉地云。(高倉即今昌平黌地)

江州江村左太夫虛羸不食。氣息淹淹將絕。延林一之進診。曰血脈衰弱。不絕如縷。然猶可僥倖萬一耳。乃作劑與之。僅用人參一分。龍眼肉一個。眾皆危之。翌朝來診。曰證候如前。而毛竅稍塞。肌膚少和。是脾氣旺肺之機。尚可望生。乃用藥倍前。漸漸而差。友松子聞之。

白話文:

我過去曾撰寫《名醫傳》,廣泛採集了各家醫者的事蹟。但由於體例限制,無法全部收錄。有些事蹟雖僅一事,卻能反映醫者為人;有些言語雖簡短,卻能彰顯學術精髓,我將這些都歸納於此篇,名為《杏林雜話》。

南川維遷說,國家初建時,京師醫家中,以饗庭東庵為首,講授《素問》、《難經》。他的門人味岡三伯,將學說發揚光大,更加盛行。井原道閱、淺井周璞、小川朔庵、岡本一抱子都受他的傳承。他們專注於教育學生,堀原也向朔庵學習,學術成就與他們不相上下。這些人主要以講授為職責,而非專事治療。而古林見宜、中山三柳、北山壽安、名古屋玄醫、香月牛山等人,則專注於治療,同時兼攻文學。所以,雖然他們同時並行,在著書方面的旨趣卻大相逕庭。到了古方派興起,兩者更是分道揚鑣。

板阪卜齋在值班時,神祖賜予他韓國人參。卜齋準備用席上的越州紙(俗稱奉書紙)來接,神祖說:「不必如此,這是諸侯進貢的禮物,為何要如此浪費?」卜齋便脫下外套來接。神祖很高興。卜齋與林道春、那波道圓、陳元贇交情深厚,曾校訂《針灸聚英》及宋人馬仲虎的《縮年互見圖》,陳元贇為此作跋,極力稱讚他的用心。林道春也為他手寫的《針灸經》作跋,說:「我與卜齋交往多年,雖然我沒有伊川、晦翁草廬那般淵博的學問,但先生的仁術難道不比得上王期、郭長、楊載同父嗎?」可見對卜齋的推崇至極。

堀杏庵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常在牆上掛著他的畫像,說:「看到這畫像就能讓人頓時消除塵世雜念。」

石川丈山送堀杏庵回尾陽時寫詩道:「學養有孟軻的氣概,醫術包羅盧扁的傳承。」林耕齋悼念杏庵時寫詩說:「筆評《郄正臨洙水》,藥辨《君臣汲上池》。」他的學術如此受到識者的欽佩和讚賞。湘中的韓國使者來訪,岡本宗什(玄治法印)在京館接待,與白麓、東溟、青丘等人互相唱和。他又治好了青丘的疾病,有奇效。青丘回國後,寫信表示感謝,京尹板倉侯讚賞他的醫術,將他的筆記、詩文輯錄成三卷,流傳於世。

過去,剛開始有船運來《醫學正傳》、《醫學入門》、《醫方考》、《萬病回春》這四部醫學書籍。如今大路一溪取《醫學正傳》,古林見宜取《醫學入門》,從他們選取的書目可以了解其醫學觀點。望月鹿門也喜歡讀《醫學正傳》。日本刊印的《龔氏萬病回春》,是渡邊幸庵親手校訂的。幸庵曾任職於駿府,後來搭乘商船前往清朝,在外二十年才回來,住在城西大塚,享年一百零三歲。

古林氏世代都是浪華的名醫。家裡收藏著紀南龍公繪製的巨幅鷹圖,據說是因為他的祖先見宜進獻的藥物有效,龍公很讚賞,所以親筆繪畫賜予他。還有隱元、木庵、獨立等人的詩卷,都是感謝他治癒隱元疾病的。還有京尹板倉侯的親筆信,也是為了請他為隱元治病。正堂宏偉,東面有祠堂,匾額是隱元所題的「見宜堂」。庭院裡有連翹樹,高達數丈,也是名貴的品種。(見宜的舊宅在浪華懸鐘街南邊的善庵一帶)。古林見宜治療紀川熊野農夫的水腫,服藥很久都沒有效果,於是將青芋加入藥方中,又教他早晚食用,結果病就好了。因為他生長在山中,平時就以青芋為食,到了浪華後,因為飲食禁忌嚴格,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藥力無法發揮作用,所以採用因地制宜的藥方才能治好。

享保年間,見宜享有盛名,官府特命他在神田橋門外開設書院,講授醫經,讓京都的醫生們前來聽講,後來又移到高倉一帶。(高倉就是現在的昌平黌所在地)

江州的江村左太夫身體虛弱,不進食,氣息奄奄一息,快要斷氣。請來林一之診治,他說:「血脈衰弱,微弱得幾乎摸不到了,但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於是開藥,僅用了人參一分、龍眼肉一個,眾人都認為他病情危急。第二天來診,說:「病情與之前相似,但毛孔稍微閉塞,皮膚稍微和緩,這是脾氣旺盛、肺氣復甦的跡象,還有希望活下去。」於是將藥量加倍,漸漸地病就好了。友松子聽說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