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淺田惟常

《皇國名醫傳》~ 前編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前編卷下 (6)

1. 久志本氏

久志本常任。稱兵部少輔。天牟羅云命之後也。世為伊勢祠官。居久志本鄉。因氏焉。常任善醫。世稱曰神宮醫。永保中白河帝亦有敕旨。子孫相承。旁事刀圭。其孫常辰。敘丹波守。子常光。敘周防守。父子俱為織田氏客。天正十年。常光始謁神祖於安土。後擢為醫官。徙於江戶。

弟常真。嗣家職。敘伊豆守。子常顯。敘左京亮。天正中。神祖在參河苅屋病瘧。治未見效。常顯適應闢而至。即進神仙解毒丸速愈。神祖賞之。亦以為醫官。子常範。慶長中療臺廟寒疾速愈。亦醫名。子孫今皆繼職。

(常辰著有奧義集家傳。通外山野集。藥林撰集。服餌要集。醫學色葉五急活法。)

(常光著有管蠡備急方。同筆灸診抄。)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久志本氏」家族的歷史,他們世代擔任醫者,尤其在伊勢神宮擔任醫官,因此被稱為神宮醫。久志本氏的祖先,曾被封為兵部少輔,是天牟羅雲命的後代,居住在久志本鄉,因而取此姓氏。

其中,常任是個著名的醫生,他被世人尊稱為神宮醫。在永保年間,白河帝甚至頒下敕旨,表彰他的醫術。其子孫繼承了他的醫術,並專研醫藥。到了孫子常辰時,被任命為丹波守;其子常光則擔任周防守。父子二人都是織田氏的顧問醫生。在天正十年,常光首次在安土拜見了神祖,後來被擢升為醫官,遷居至江戶。

弟弟常真,接續家業,被任命為伊豆守;其子常顯,則被任命為左京亮。在天正年間,神祖在參河苅屋感染瘧疾,經過治療但病情未見好轉。恰好常顯到來,立刻開出神仙解毒丸,神祖迅速康復,因此受到賞識,也被任命為醫官。常顯的兒子常範,在慶長年間成功治療了臺廟的寒冷疾病,同樣獲得好評。久志本氏的子孫至今仍繼承著醫者的職務。

另外,常辰著有《奧義集家傳》、《通外山野集》、《藥林撰集》、《服餌要集》和《醫學色葉五急活法》等醫書。而常光則著有《管蠡備急方》和《筆灸診抄》。

2. 安藝氏

安藝守定。其先出於安藝平氏。因氏焉。善女科。延文中室町幕府室紀良子娠矣。療之舉男。是為將軍義滿。因割其邑封之。又奏為尚藥。嘉慶中敘從四位上。任大膳亮。子孫繼業。宮中治產。皆屬於安藝氏。初守定詣春日祠。通夜有祈。時有一女子求治。守定為施針與藥。

女病頓除。喜而謝恩曰。妾猿澤之龍女。荷君厚惠。無以為報。妾有靈方。願以相贈。乃遺一卷去。明早視之。治產方也。旁留龍鱗三片。守定異之。試其方。莫不有驗。遂得女科之名云。子貞守刑部少輔。子守家歷大膳亮刑部少輔。永享中療幕府室重子產效。乃賜作州弓削莊。

子守宣。歷左京亮。刑部少輔。子守貞。子貞德。並左京亮。子貞家。歷左京亮大膳正。天文中削髮曰宗榮。子貞像。子貞種。並歷大膳亮左京亮。子貞俊。亦大膳亮。天正中豐臣氏闢掌後宮醫藥。其孫道受。通稱好庵。從曲直瀨道三而學。承應中擢幕府。(醫考。吉田宗桂孫長因。

稱大膳亮。後敘宮內卿法印。專療婦人。不知與安藝氏同流耶。姑書俟考。)

白話文:

[安藝氏],起源自安藝平氏的安藝守定,他非常擅長婦科醫術。在室町幕府時期,室町幕府的室紀良子懷孕,守定為她進行治療,成功助其產下一子,這孩子就是後來的將軍義滿。為了感謝守定,幕府將一塊土地封賞給他,並且讓他擔任尚藥。在嘉慶年間,他被授予從四位上的官職,並擔任大膳亮。他的子孫們繼承了他的事業,宮中的產科醫生都歸屬於安藝氏。

起初,守定曾到春日祠祈禱了一整晚。當時,有一名女子來尋求治療,守定為她施針並開了藥方,女子的病情立刻得到了緩解。女子感激地說,她是猿澤的龍女,為了報答守定的恩情,她將一份靈方送給了守定,然後就離去了。第二天早上,守定查看那份禮物,發現那是一份產科的治療方法,旁邊還留下了三片龍鱗。守定對此感到驚訝,試著使用了那個方子,結果都非常有效,因此他在婦科領域獲得了很高的名聲。

守定的兒子貞守曾任刑部少輔,孫子守家也曾任大膳亮和刑部少輔。在永享年間,他們為幕府的室重子產後康復作出了貢獻,因此獲得了作州弓削莊的賞賜。守宣,歷任左京亮和刑部少輔,其子守貞、貞德也都擔任過左京亮,而貞家則歷任左京亮和大膳正。在天文年間,宗榮削髮為僧。貞像和貞種都曾擔任過大膳亮和左京亮。貞俊同樣擔任過大膳亮,在天正年間,豐臣氏請他負責後宮的醫藥工作。他的孫子道受,通稱好庵,跟隨曲直瀨道三學習。在承應年間,他被擢升為幕府的醫官。

(根據醫考記載,吉田宗桂孫長因,稱為大膳亮,後被敘為宮內卿法印,專門治療婦女疾病,但不清楚他是否和安藝氏有淵源,暫且記錄在此,待進一步考察。)

3. 板阪氏

板阪宗頓。近江阪本人。以醫為業。子宗德。稱三位。(號大歇。又湖隱軒。為人豪縱。而視疾入神。寬正三年。大內教弘在伊豫疾。將軍憂之。廣撰良醫。宗德當選而往。時人榮之。子維順。徙於京師。擢御醫。敘法印。子備後入道。子宗高。通稱卜齋。幼入東福寺為僧。

武田晴信知而惜之。勸而還俗。承繼家業。宗高後遂仕武田氏。永祿戊辰秋。晴信有病。宗高診曰。微恙似不足患。然數年後必發。發則不可為。請早計之。晴信不可。果如其言。(板阪宗慶著家珍方。板阪釣閒著家傳小兒方。疑皆同族。)

白話文:

[板阪氏],指的是板阪宗頓,他來自近江阪本,以行醫為生。他的兒子名為宗德,被尊稱為三位,又有大歇和湖隱軒的別號。宗德性情豪放不羈,但對疾病診斷卻有著出神入化的本事。在寬正三年,當時大內教弘在伊豫生病,將軍十分擔心,於是廣泛尋找優秀的醫生,宗德因此被選中前往治療,當時的人們都以此為榮。宗德的兒子維順後來搬到了京都,並成為了御醫,獲得了法印的官職。維順的兒子備後入道,而備後入道的兒子是宗高,通常被稱為卜齋,他在幼年時進入東福寺為僧。

然而,武田晴信知道宗高的才華後深感惋惜,於是勸說他還俗,並繼承家族事業。宗高後來確實開始為武田氏效力。在永祿戊辰的秋天,晴信生病,宗高診斷說,雖然現在的病情看似無大礙,但幾年後肯定會復發,一旦復發就無法救治,建議晴信要早作打算。但是晴信並未接受他的建議,結果果然如宗高所預測的一樣。

(板阪宗慶編寫了家珍方,而板阪釣閒則編著了家傳小兒方,推測他們可能都是板阪一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