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國名醫傳》~ 前編卷下 (2)
前編卷下 (2)
1. 性全
僧性全。(號淨觀。)柁原氏。自雲和氣氏之族。學醫于丹波氏。極其底蘊。嘉元中。據病源候論之目。取捨眾說。抄錄單方。著頓醫抄五十卷。正和中。又輯錄唐宋醫方。著萬安方六十二卷。子道全。亦有醫名。道全三世孫為長淳善承業。門人中川氏傳其術。著捧心方。(萬安方策尾有授源三冬景之語。冬景蓋道全初名。)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僧人性全,他的別號是淨觀,來自柁原家族,自稱是和氣氏的後裔。他向丹波氏學習醫術,深入研究,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在嘉元年間,他根據「病源候論」一書的內容,篩選並整理了各種醫學理論,摘錄了單獨的藥方,完成了「頓醫抄」五十卷。到了正和年間,他又編輯收錄了唐宋時期的醫方,寫成了「萬安方」六十二卷。他的兒子道全也是一位著名的醫生。道全的第三代孫子是長淳善承,他繼承了家業。中川氏是性全的弟子,也傳承了他的醫術,並撰寫了「捧心方」一書。在「萬安方」的結尾處,有提到「授源三冬景」,由此推測,冬景可能是道全的本名或別名。
2. 生西
僧生西。筑前人。為香權宮學頭。能醫。著五體身分抄。
白話文:
這位僧人生於西方國家,實際上是指他來自日本的筑前地區。他在香權宮擔任學頭,也就是那裡的學術領導者。他擅長醫術,並寫了一本名為「五體身分抄」的書,這本書應該是關於醫學或者是人體解剖學的相關知識。
3. 小松
僧小松。通稱悲阿彌。文和中。後光嚴帝弗豫。悲阿彌奉藥以功敘法印。
白話文:
「有位僧人名叫小松,通稱為悲阿彌。在文和年間,當時的後光嚴天皇身體不適。悲阿彌因為進獻藥物有功,因而被封為法印的職位。」
4. 有鄰
僧有鄰。(號壺隱菴。)居南禪寺。貞治中。本於梵綱經。著福田方悲田方。
白話文:
這位名叫有鄰的僧人,自號壺隱菴,居住在南禪寺。在貞治年間,他根據《梵綱經》的內容,撰寫了《福田方》和《悲田方》兩本書。
5. 壽阿彌
僧壽阿彌。醫名隆於京師。應永二十九年。後小松帝弗豫。壽阿彌奉藥而痊。賞賜金飾佩刀及物品。三十二年。帝暴下血屢暈絕。時醫束手。及壽阿彌上藥。帖然復常。
白話文:
文字和尚壽阿彌,在京城裡醫術非常有名。在應永二十九年時,後小松天皇身體不適,壽阿彌為他配製藥物,使天皇康復,因此獲得了金飾佩刀和其他物品作為獎賞。到了三十二年,天皇突然大量便血,多次昏厥,當時的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然而當壽阿彌為天皇服藥後,天皇的情況就恢復了正常。
6. 允能
僧允能。稱三位阪士佛之孫。醫術俊拔。敘法眼。正長元年。稱光帝病傷寒。丹波幸基及壽阿彌皆難其治。上皇乃命允能進方。旦日熱大減。漸次消息而愈。永享三年。將軍足利義教疾。允能又治之效。輯錄家傳七十二方。名曰琉璃壺。
白話文:
文字標題:[允能]
文字內容:僧人允能,被人稱為是三位阪士佛的孫子,他的醫術十分出色。在正長元年時,當時的天皇稱光帝患了傷寒病,丹波幸基以及壽阿彌兩位醫生都對此病束手無策。於是,上皇命令允能提供治療方案。到了第二天,天皇的發燒症狀就大幅減輕,病情也逐漸好轉直至康復。在永享三年,將軍足利義教生病,允能再次成功地治好了他。他將家傳的七十二種藥方整理編纂,命名為《琉璃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