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國名醫傳》~ 前編卷上 (8)
前編卷上 (8)
1. 源氏
源致親。為清子。為典藥允。又有詞藻。著金葉集。長曆二年。坐藤原實成事。流於隱岐。
源信秀。經賴子。為藏人。長曆二年。補典藥助。遷若狹守。
源家行。寬治中為典藥助。
源康長。延慶中為典藥少允。
源雅能。大治初為典藥助。
蕃醫
粵稽平城以前之醫。多屬歸化。而如智聰之子為和藥使。主億仁之孫為後部藥使。主惠日之裔為難波藥師。答本之為麻田。蜂田之為深根。劉之為丹波。秦之為惟宗。俱有世業顓門之學。故別立傳。而其特系一世者。匯為蕃醫傳。
白話文:
【源氏】
源致親,他是清子的父親,擔任典藥允的職位,且他才華橫溢,有著詩詞創作,著有《金葉集》。但在長曆二年時,因為捲入藤原實成的事,被流放到隱岐。
源信秀,是經賴的兒子,他擔任過藏人的職位,在長曆二年,升任為典藥助,後來更調任為若狹守。
源家行,在寬治中期擔任典藥助。
源康長,在延慶期間擔任典藥少允。
源雅能在大治初年擔任典藥助。
【蕃醫】
追溯到平城時代之前的醫生,大多數都是歸化的外來人士。例如,智聰的兒子擔任和藥使,主億仁的孫子擔任後部藥使,主惠日的後代擔任難波藥師,答本成為麻田,蜂田成為深根,劉氏成為丹波,秦氏成為惟宗,他們都有各自世代相傳的專門醫學技術,因此,我們特別為他們立傳。而那些只在一代中有所記載的,我們匯總為「蕃醫傳」。
2. 金武
金武波珍旱岐。又稱金波鎮漢紀武。(珍鎮旱漢聲近。本居宣長。云金姓。波鎮新羅爵名。漢岐其王族之號。武名。猶我稱某朝臣某。)
新羅人。允恭帝自為太子時。得疾。艱於行步。即位三年。徵醫於新羅。新羅王遣武為調貢大使兼獻方。帝服之而愈。
白話文:
[金武]是新羅國的人。在允恭帝自己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就得了病,行走困難。在他登基成為皇帝的第三年,他從新羅國請來醫生。新羅國王派遣金武擔任調貢大使並同時獻上藥方。允恭帝服用後病情康復。
金武另有一系列稱號,包括金波鎮漢紀武,這些稱號與他的姓氏、地位和王族身份有關,就如我們會稱呼某個朝臣為某公或某大人一樣。
金武的全名由四部分組成:「金」是他的姓,「波鎮」是新羅國的一種爵位,「漢岐」是他王族身份的象徵,「武」則是他的名字。
3. 王有稜陀
王有稜陀。百濟人。欽明帝時。百濟乞師。帝許之。因敕徵醫卜歷學之士。及其書籍藥品。於是百濟貢進醫士王有稜陀採藥師。潘量豐丁有陁及卜歷師等。
白話文:
王有稜陀是百濟人。在欽明帝的時代,百濟請求軍事援助,皇帝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因此,他下令徵召精通醫術、占卜、天文學的人才,以及相關的書籍和藥物。於是,百濟派遣了醫生王有稜陀和採藥師潘量豐丁有陁,以及占卜和天文學家等人來到唐朝。
4. 僧勸勤
僧勸勤。百濟人。通涉諸伎。推古帝時來歸。獻象緯遁甲方術等書。詔令諸生就學。陽胡玉陳受歷術。大友高聰受天文及遁甲。山背日並立受方術。勸勤後任僧正。
白話文:
[僧勸勤],這個人是百濟國的人,他精通各種技藝。在推古天皇的時代,他來到了日本,並且獻上了關於星相、遁甲等方術的書籍。天皇下詔,讓學生們向他學習。其中,陽胡玉陳跟他學習了曆法和占星術,大友高聰學習了天文學以及遁甲,山背日並立則學習了方術。後來,勸勤擔任了僧正的職位。
5. 毛治
毛治。高麗人。自雉中為侍醫。
白話文:
毛治是高麗人,他自己從雉中開始,擔任了御用的醫生。在現代白話文中,這可以理解為:毛治是來自高麗的人,在雉中這個地方起步,後來成為了專門為皇室服務的御醫。
6. 缽日比子
(缽書記作㶱。㶱字字書無所考。今從一本。)
缽日比子天智帝時以精方藥聞。同時有贊波羅金須鬼室集信德頂上德自珍等。蓋皆韓人善醫者。德自珍持統帝時為醫博士。授爵務大參。
白話文:
在天智帝時期,有位名叫缽日比子的人,他因為精通醫術和藥理而聞名。當時還有贊波羅、金須鬼、室集信、德頂上以及德自珍等人,他們同樣都是擅長醫術的韓國人。其中,德自珍在持統帝時期擔任醫博士一職,並被授予了務大參的爵位。至於「缽」字,古書中寫作「㶱」,但這個字在現行的字典裡找不到,所以我們依照某個版本來使用「缽」字。
7. 僧法藏
僧法藏。百濟人。善醫。天武帝弗豫。法藏與益田金鐘奉敕進白朮煎。且為招魂咒而驗。賞賜絁綿布。
白話文:
僧人法藏是百濟人,擅長醫術。當時天武帝身體不適,法藏與益田金鐘遵照皇帝命令,進獻了白朮煎藥,並且進行招魂的咒語儀式,結果非常有效。作為獎賞,他們獲得了絁綿布的賞賜。
8. 僧鑑真
僧鑑真。唐揚州江陽人。姓淳于。少從僧知滿講究佛論。最長戒法。嘗於大明寺說法時。我僧榮叡普照等從聘使丹墀廣成在唐遇之。因勸東遊。鑑金乃率弟子祥彥道興與叡照等。泛海阻風而反者再。遂從我聘使古麻呂來化。寓東大寺。鑑真又能醫。治療皇太后弗豫有功。任大僧正。
賜備前水田一百町。時未能精西土藥品。鑑真為辨定之。邦人效之。醫道益闢。世傳鑑上人秘方。又祀其像。(李肇唐國史補云。天寶末揚州僧鑑真始往倭國。大演釋教。經黑海蛇山。其徒號過海和尚。)
白話文:
僧鑑真,是唐代揚州江陽人,本姓淳于。他自小跟隨僧人知滿學習佛教理論,特別擅長於戒律法門。曾在大明寺講法時,被我國僧人榮叡、普照等人,在唐朝聘請使者丹墀廣成的陪同下相遇。他們勸導鑑真到東方遊歷,鑑真於是率領弟子祥彥、道興及榮叡、普照等人,兩次嘗試渡海卻因風阻而返回。最終,他跟隨我國使者古麻呂來到日本傳教,寄居於東大寺。鑑真不僅精通佛法,還擅長醫術,曾因治療皇太后病癒有功,被任命為大僧正。
他獲賜備前地區的一百町水田。當時,對於西方的藥物還未能精確掌握,鑑真為此進行了辨別和確定,國人跟隨他的做法,使得醫學領域得以進一步發展。世人傳頌著鑑上人的祕方,並供奉他的雕像。
(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天寶末年,揚州僧人鑑真首次前往日本,大力推廣佛教。經過黑海、蛇山等地,他的弟子們尊稱他為「過海和尚」。)
9. 僧長秀
僧長秀。唐人。天曆中歸化。居鎮西。以其良醫術。徵住梵釋寺督僧務。兼給醫事。長秀一日詣桂宮。觀庭樹曰。此真桂心可供藥劑矣。時人始知本邦有桂可用也。長秀撰方書進之於朝。世又傳其香方。
白話文:
僧長秀是一位唐代的人物,在天曆年間來到我們這兒並選擇定居在鎮西。他因為擁有高明的醫術,被朝廷徵召住在梵釋寺,負責監督寺內僧侶的事務,同時也提供醫療服務。某日,僧長秀參訪桂宮,看著庭院裡的樹木說:「這些樹的樹心正是可用於藥材的桂心。」從那時開始,人們才瞭解到本地產的桂樹也可以用作藥材。僧長秀後來編纂了一部醫方書籍獻給朝廷,他的香方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10. 小手尼
小手尼。百濟人。不知姓名。善醫。其手纖如嬰兒。故名。稱德帝前陰腫塞。醫艱乎治之。小尼上言請試其手術。右中辨藤原百川不可而止。
白話文:
「小手尼是一位來自百濟的人,她的名字和姓氏無從得知,但她醫術高明。因為她的手細緻得像嬰兒一樣,所以被稱為小手尼。在稱德天皇遭遇前陰部腫脹的病症,許多醫生都難以治療的情況下,小手尼主動要求嘗試用她的手術技術來治療。然而,右中辨藤原百川卻阻止了她。」
11. 僧惠清
僧惠清。宋人。投化。居鎮西。能醫。長和三年。藤原清賢為按察納言。遣惠清齎砂金千兩赴宋。求治眼方。
白話文:
僧人惠清是宋代的人,他選擇歸依佛門,居住在鎮西。他擅長醫術。在長和三年時,藤原清賢擔任按察納言一職,他派遣惠清攜帶一千兩的砂金前往宋代,目的是為了尋求治療眼睛疾病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