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今樹亮

《醫事啟源》~ 正文 (2)

回本書目錄

正文 (2)

1. 解剖

厥論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肝者其色赤褐。在腹右季脅之下。擁護絡脈。抱持膽囊。傍胃側。向心下。其形大。其氣臊臭。其質尤重。其官納血於心。又制膽汁。調經論曰。肝藏血。金匱真言論曰。肝其味酸。痿論曰。肝主身之筋膜。膽者其色青白。橢而如卵。在肝內。

其官甚苦。汁化水穀。四時氣篇曰。膽液泄則口苦。天年篇曰。五十歲肝葉始薄。膽汁始減。胃者其色薄黃。在膈膜之下。肝脾之間。位腹之中央。其形圓而長於左方。其中空虛。如大囊。上連食道。下接小腸。其官容受水穀。主磨湯輸之小腸。腸胃篇曰。胃紆曲屈伸。平人絕谷篇曰。

胃橫屈受水穀。五藏別論曰。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腎者其色紫黯。有兩枚。位五藏之下。六府之後。其官主泌別水血。痿論謂之水藏。上古天真論曰。腎主水。其下有小腎。二曰命門。(案與素問所謂命門異)三十六難曰。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膀胱其色黯黃。

位少腹之下。在橫骨之上。直腸之前。其狀如倒壺蘆。上腹圓大。下頸窄小。其官瀦水。下連尿道。小腸其色淺黃。其形如管。膜包其外。以曲尺計之。長二丈許。比之大腸。其形差細。其質薄。名曰薄腸。其上口屈曲而連胃下口。自在右向左脅迂迴臍上。屈曲少腹。腸胃篇曰。

小腸回運還反十六曲大腸。其形如竹根。長僅五尺許。比之小腸差大。其質堅厚。故曰厚腸。小腸盤踞於內。大腸環曲於外。其狀為大腸纏小腸。其官共主化精微。輸之膜外。泌糟粕。導之肛門。本輸篇曰。大腸屬上。小腸屬下。三焦者。內經詳其名狀。而難經言無形。後人疑之。

紛紛不決。然難經問難疑義之書。有與素問往往不相合者。徐遁陳無擇張季明張介賓之徒。皆以為有形。近於是矣。今驗之實物。上焦者。蕃所謂奇縷管是也。中焦者。大機里爾是也。下焦者。奇縷科臼是也。其官轉化飲食。造釀氣血。非六府之數而何也。五藏別論曰。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

名曰傳化之府。上焦連脾藏。在胃後。歷橫膜。緣脊𦛗。上行胸中。會左肩。下而入絡脈。營衛生會篇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又曰中焦亦並胃中而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化而為血。故曰營血之府。下焦者。

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故水穀常並居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其官主決凟。其名雖有三等。所以致其功績則一也。此其大較見於經文。而歷可徵者。素難古書也。且詞致簡遠。非深於醫者不易遽曉。苟能熟讀之。則足以觀醫經之一斑矣。夫精神之運。氣血之行。

系天機之呼吸。而至其所以然。則所謂有真宰存焉.自然之大數。非人力可得而量知也。乃聖人且就其可知者立名數曰精神。曰魂魄。曰藏府。曰經絡。曰氣血。曰津液。諄諄說示。令人知處活物之理。其精密非後醫所能及也。今探死腸而求其理。猶剖死馬而驗騏驥。觀之無益。

白話文:

解剖

脾臟主管胃的運作,輸送津液。肝臟顏色赤褐,位於腹部右側脅肋下方,包覆著絡脈,環抱著膽囊,靠近胃的側面,朝向心臟下方。肝臟形體較大,氣味臊臭,質地較重,其功能是將血液輸送到心臟,也負責製造膽汁,調節經期。肝臟貯藏血液。肝臟的味道是酸的。肝臟主管全身的筋膜。膽囊顏色青白,形狀橢圓像雞蛋,位於肝臟內部。膽囊的功能是苦的,將水穀(食物)化為汁液。膽汁分泌過多會導致口苦。五十歲以後,肝臟開始萎縮,膽汁開始減少。胃的顏色呈淡黃色,位於膈膜之下,肝脾之間,位於腹部的中央,形狀圓而偏向左側,內部空虛,像一個大囊,上端連接著食道,下端連接著小腸。胃的功能是容納水穀,負責磨碎食物並輸送到小腸。胃的形狀彎曲伸展。胃橫向彎曲,容納水穀。胃是水穀的倉庫,也是六腑之中的大本營。腎臟顏色紫暗,有兩個,位於五臟之下、六腑之後。其功能是負責泌別水液和血液,是人體的水府。腎臟主管水液,腎臟下方有小腎,又稱命門(與《素問》中所說的命門不同)。命門於男性而言是藏精之處,於女性而言是系胞之處。膀胱顏色暗黃,位於少腹之下,橫骨之上,直腸之前,形狀像倒置的葫蘆,上部圓大,下部頸部狹小。膀胱的功能是貯存尿液,下端連接著尿道。小腸顏色淺黃,形狀像管子,外面包著膜,長約二丈(約六米),比大腸細,質地薄,所以稱為薄腸。小腸的上端彎曲與胃相連,下端從右側開始,向左脅部迂迴,經過肚臍上方,彎曲進入少腹。小腸迴環往復,共有十六個彎曲。大腸形狀像竹根,長約五尺(約一點五米),比小腸粗,質地堅厚,所以稱為厚腸。小腸盤踞在內,大腸環繞在外,如同大腸纏繞著小腸。小腸和大腸共同的功能是化生精微物質,並將其輸送到體外,過濾糟粕,排出體外。大腸屬上,小腸屬下。三焦,《內經》詳細記載了它的名稱和形態,而《難經》卻說它無形,後人對此爭論不休。但《難經》是闡述疑難問題的書籍,與《素問》有很多不同之處。許多醫家都認為三焦是有形的,與實際情況相符。上焦指的是奇經絡的管道,中焦指的是大網膜,下焦指的是奇經絡的盆腔。三焦的功能是轉化飲食,製造氣血,屬於六腑之外。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器官,稱為傳化之府。上焦連接著脾臟,位於胃的後面,經過橫膈膜,沿著脊柱向上行,到達胸腔,會合於左肩,然後向下進入絡脈。上焦始於胃的上口和咽喉以上,穿過膈膜,佈滿胸腔。中焦也與胃相連,從上焦之後出來。中焦接受氣息,過濾糟粕,蒸騰津液,化生精微物質,向上輸送到肺部,化為血液,所以稱為營血之府。下焦與迴腸相連,注入膀胱並滲透出去。因此,水穀常常同時停留在胃中,形成糟粕,一起下降到大腸,形成下焦。下焦的功能是排泄。雖然三焦的名稱有三個,但其功能是統一的。以上這些大體都能從經文中找到依據,可以從《素問》、《難經》等古代醫書中得到驗證。這些文字簡潔而深奧,非醫學專家不易理解。只要能認真研讀,就能了解醫學經典的一部分。精神的運作,氣血的運行,依賴於天機的呼吸,而其根本原因,所謂的“有真宰存焉”,自然的大數,非人力所能測知。聖人只能就其可知的部分,命名為精神、魂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反覆闡述,讓人們了解生物體的運作規律,其精密程度非後世醫家所能企及。現在解剖屍體來探求其道理,如同剖解死馬來驗證千里馬一樣,毫無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