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今樹亮

《醫事啟源》~ 正文 (1)

回本書目錄

正文 (1)

1. 正文

漢土醫術。精核詳密。超絕諸蕃。至於外治。則蕃亦不無可取。但其所用之方。漢既皆有。從來漢醫。或用焉。或否焉。從人人所見。而至其法制載籍。歷然悉可檢按。彼徒未曾睹漢籍。自誇開創。固無足咎。乃醫不學者。從而和之。遂使世人言蕃醫精細窮理新奇取功。非漢學所企及也。

可笑甚矣。抑內景之說。出於素靈。導尿之術。創於千金。斑蝥起泡。螞蜞咂血等。晉唐方書屢稱其功。今舉數條。以授生徒。顧徵引率略。掛一漏百。庶博雅之士。觸類纂集。非固與彼抗。特示漢無不備耳。是書脫稿。會聞栲窗喜多村先生既有著辨之恨。予未及鑑知。不免遼豕之識焉。

白話文:

[正文] 中國的醫學技藝,精確細緻,超越了許多其他民族。至於外科治療,其他民族的醫學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只是他們使用的療法,中國其實早已有之。自古以來,中國的醫生們有的採用了這些方法,有的則沒有,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見解。而所有這些方法和規則,都詳細記錄在中國的醫學典籍中,可以隨時查閱。那些人只是從未見過中國的醫學典籍,就自以為發明瞭新的療法,這當然不能怪他們。但是,一些不懂醫學的人卻跟風附和,於是導致世人認為外族的醫學精細、講究原理、新穎、有效,這是中國醫學無法比擬的。

這實在是讓人覺得可笑。再說,關於人體內部結構的理論,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和《難經》中。導尿的技術,最早見於唐代的醫書《千金要方》。利用斑蝥起泡,螞蜞吸血等療法,在晉唐時期的醫書中已經多次提到其功效。現在我舉幾個例子,教給我的學生。由於我引用的資料可能不夠全面,可能會遺漏許多,希望有學識淵博的人能進一步收集整理。我並不是想與他們爭辯,只是想表明中國的醫學已經非常完善。這本書完成後,我聽說喜多村先生已經對此有所研究,但我還未及仔細瞭解,所以我的認識可能還是比較淺薄。

2. 解剖

靈樞經水篇曰。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解剖之言。始見於此。漢書王莽傳。莽誅翟義之黨。

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度量五藏。以竹筳導其脈。知所終始。云可以治病。文獻通考載五藏存真圖。趙與時賓退錄云。廣西戮歐希範及其黨。凡二日割五十有六腹。宜州推官靈簡皆詳視之。為圖以傳於世。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存真圖一卷。崇寧間泗洲刑賊於市。郡守李夷行遣醫並畫工往視。

決膜摘膏肓曲折。圖之盡得纖悉。今校以古書。無少異者。張杲醫說云。無為軍張濟善用針。得訣於異人。能親解人而視其經絡。則無不精。因歲飢疫人相食。凡視一百七十人。以行針無不立驗。赤水玄珠載何一陽說云。余先年精力時以醫從師徵南。歷剖賊腹。考驗藏府。心大長於豕心。

而頂平不尖。大小腸與豕無異。惟小腸上多紅花紋。膀胱是真脬之室。余皆如難經所云。無所謂脂膜如手掌大者。漢土辨藏府經絡取之實驗如此。本邦平安山脅氏請官始有觀藏之舉。著藏志。嗣後三谷氏橘氏杉田氏解視。皆有圖說。宜就其本書見其詳。

按古昔有醫經之學。有經方之學。醫經論藏府經絡。人所以成形體。如素問靈樞是也。經方者辨吐下溫涼。主在施治。如傷寒金匱是也。主在施治者。隨證立論。故其如藏府。則曰心。曰胃。曰膀胱。曰血室耳。非故省略。言有所主也。然從事經方者。不精醫經。從事醫經者。

多疏經方。自昔而然。要之醫經則論常。經方則說變。是所以歧而為二也。惟夫上古神聖。闡造化之秘。究人身之理。辨藏府經絡所在。審其官能機關。以為養生治病之標準。其玄妙至精。非所測焉。余往年解刑屍檢視內景。與古書所說如合符節。當時有所私記贅附於此。以為蒙學之一助。

肺者位諸藏之上。充胸肋之中。上連喉嚨。下蓋心。分左右為二大葉。其色青。縹帶微紅。其官主呼吸。以管吹氣道。則兩肺皆怒張。鮮澤似蟬翼。九針篇曰。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病能篇曰。肺者為心之蓋。心者在胸膛之上。兩乳之間。麗肺葉之中。其色鮮赤。形如菡萏之倒掛。

上圓下尖。左右有二室。其一名經脈。自心之左而出。蓋送血之官。其一名絡脈。納血於心之右。蓋收血之官。一往一復。流動周身。機發干旋。莫有間斷。是為至貴之地。九針篇曰。心主脈。津液別論曰。五藏六府。心為之主。邪客篇曰。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其藏堅固。邪不能容。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心尾動而應乳下虛里是也。平人氣象論曰。在乳之下。其動應手。宗氣泄也。脾者其色紫赤。其形如牛舌。其質如肉。位左脅下。在胃背側。其官造膽汁。出津液。消磨飲食。化熟水穀。太陰陽明篇曰。脾與胃以膜相連。

白話文:

《靈樞經》水篇說:「一般身高八尺的人,皮肉在外,可以量度、觸摸得知。人死後可以解剖來觀察,內臟的堅硬或脆弱、腑的大小、容納食物的多少、脈搏的長短、血液的清澈或混濁、氣的多少,以及十二經脈中多血少氣、少血多氣、血氣皆多、血氣皆少等各種情況,都有詳細的記錄,關於解剖的說法最早出現在這裡。《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誅殺翟義的黨羽時,命令太醫、尚方和屠夫一起剖開他們的屍體,測量五臟的大小,用竹籤引導脈搏,了解其起始和終點,說這樣可以治療疾病。《文獻通考》記載了《五藏存真圖》,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廣西處決歐希範及其黨羽時,兩天內剖開了五十六個腹部,宜州推官靈簡都仔細觀察,並繪製成圖傳世。晁公武在《郡齋讀書志》中也記載了《存真圖》一卷。崇寧年間,泗洲將犯人處決於市,郡守李夷行派遣醫生和畫工前往觀察,剖開腹膜,摘取膏肓(心臟附近脂肪),詳細描繪了所有細微之處。現在將這些圖與古書對照,沒有什麼差異。張杲在《醫說》中說,無為軍的張濟擅長用針灸,從異人那裡得到了秘訣,能夠親自解剖人體觀察經絡,所以非常精通。因為當時發生飢荒,人們互相殘食,他總共觀察了一百七十人,用針灸治療沒有不見效的。《赤水玄珠》記載何一陽說,他年輕時跟隨師父征戰南方,多次解剖敵人的屍體,考察內臟,發現心臟比豬心大且長,但頂部是平的而不是尖的。大小腸與豬的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小腸上有很多紅色花紋。膀胱確實是尿液儲存的地方,其餘的都與《難經》所說的相同,沒有所謂像手掌那麼大的脂肪膜。漢族人辨認內臟經絡就是這樣通過實驗得來的。在日本,平安時代山脅氏首先請求官方允許進行解剖觀察,並寫了《藏志》。之後,三谷氏、橘氏、杉田氏也進行了解剖觀察,都有圖解說明,詳細情況應該參閱他們的著作。

考察古代,有醫經之學,也有經方之學。醫經研究內臟經絡,說明人如何形成身體,例如《素問》、《靈樞》就是這樣的。經方則是辨別嘔吐、下痢、溫熱、寒涼等症狀,主要用於施治,例如《傷寒論》、《金匱要略》就是這樣的。注重施治的,會根據病情立論,所以提到內臟時,只會說心、胃、膀胱、血室等,並非故意省略,而是有所側重。然而,從事經方研究的人,往往不精通醫經;而從事醫經研究的人,大多不熟悉經方,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總之,醫經論述的是常態,經方則講述的是變異,這就是它們分為兩個方向的原因。只有上古的神聖之人,才能闡明造化的奧秘,探究人身的道理,辨別內臟經絡的位置,審視它們的功能和運作機制,作為養生治病的標準,其玄妙精微之處,不是我們所能測度的。我以前解剖過刑屍,觀察內部的狀況,與古書所說的完全一致,當時我有一些個人的記錄,現在附在這裡,作為初學者的輔助資料。

肺位於所有內臟之上,充滿胸腔,上接喉嚨,下覆蓋心臟,分為左右兩大葉,顏色青色,略帶微紅。它的功能主管呼吸,用管子吹氣時,兩肺都會鼓脹,鮮亮如蟬翼。《九針篇》說,肺是五臟六腑的遮蓋。《病能篇》說,肺是心臟的遮蓋。心臟位於胸腔上方,兩乳之間,在肺葉之中,顏色鮮紅,形狀像倒掛的含苞待放的蓮花,上圓下尖,左右各有一個腔室。其中一個叫經脈,從心臟的左側流出,是輸送血液的器官;另一個叫絡脈,將血液納入心臟右側,是回收血液的器官。血液一來一回,在全身流動,運轉不停,是至關重要的地方。《九針篇》說,心主脈。《津液別論》說,五臟六腑,心為之主。《邪客篇》說,心是五臟六腑的大主,是精神的住所。心臟非常堅固,邪氣不能入侵,如果入侵就會損傷心臟,心臟受損就會精神散失,精神散失就會死亡。心臟末端的搏動可以與乳房下方的虛里穴對應。《平人氣象論》說,在乳房下方,搏動可以通過觸摸感受到,這是宗氣外洩的表現。脾臟顏色紫紅,形狀像牛舌,質地像肉,位於左脅下方,在胃的背側。它的功能是產生膽汁,分泌津液,消化食物,使水穀成熟。《太陰陽明篇》說,脾和胃通過一層膜連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