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今樹亮

《醫事啟源》~ 正文 (3)

回本書目錄

正文 (3)

1. 解剖

不觀亦無損。如藏府經絡。軒岐既已講明之。蕃醫嘗糟粕矜新創。不知其所以立教而索諸毫釐紛頤之中。此荀卿所云以指測河。以戈舂黍之類。多見不知其量焉。余嘗言醫經者。天地性命。藏府經絡之學。故語常者居多焉。經方者。陰陽虛實攻補溫涼之書。故論變者居多焉。

此二者猶兩輪之不可偏廢矣。知常通變而醫之能事畢矣。

(評)著者明察內景。推闡真理。足為社友參考之資。其異同姑不具論。僅言三焦。著者於文久元年。(即前清咸豐十一年)已證明有形。返觀我國。今日尚有不盡然者。學識不齊。詬病之原。論中於精神之運。氣血之行。再三致意。所謂今探死腸。而求其理云云。描摹蕃醫。刻舟求劍之弊。令人一讀一擊節。

白話文:

解剖

不觀察人體內部結構也不會有損失,例如臟腑和經絡,軒轅黃帝和岐伯已經詳細闡述過了。一些西醫(蕃醫指西醫)則常常拋棄前人的經驗,標榜自己的新創見,卻不知道他們立論的依據在哪裡,而只在細枝末節上糾纏不清。這就像荀子所說的用手指去測量河水的深度,用戈舂米一樣,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明白事情的整體規律。我常說,醫學經典講的是天地人體的性命、臟腑經絡等知識,所以多講的是普遍適用的規律。而臨床醫方則講的是陰陽虛實、攻補溫涼等治療方法,所以多講的是變通的方法。

這兩者就像車子的兩個輪子,都不能偏廢。懂得常規又能應變,醫生的本事就全了。

(評語)作者深刻了解人體內部情況,闡述了醫學真理,足夠讓同道參考。至於作者觀點和其他觀點的異同,在此就不多論述了。只說三焦,作者在文久元年(即清朝咸豐十一年)就已經證明三焦是有形的器官。反觀我國,今天仍然有人不相信這一點,學術水平參差不齊,這是學術界亂象的根源。文中作者反覆強調精神的運作和氣血的運行,批判那些只注重解剖而不求其理的西醫做法,如同刻舟求劍一樣,令人讀後不禁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