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今樹亮

《醫事啟源》~ 正文 (4)

回本書目錄

正文 (4)

1. 澒劑

制煉之法。創見於周禮天官。瘍醫鄭玄注云。五毒五藥之有毒者。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置石膽丹砂雄黃磁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著以雞羽掃取之。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此即輕粉粉霜銀硃生生乳之祖。案外傅輕粉。其來久矣。內服之則以中藏經明月丹為始。

本草圖經曰。飛煉水銀為輕粉。醫家下膈最為要藥。聖惠方直指方宣明論醫壘元戎醫學統旨並稱其效。李時珍曰。水銀乃至陰毒物。因火煅丹砂而出。加鹽礬煉而為輕粉。加硫黃升而為銀硃。輕飛靈變化純陰為燥烈。其性走而不守。善卻痰涎。消積滯。故水腫、風疾、濕熱、毒瘡、皆被劫從齒齦而出。

邪郁為之暫開。而痰亦因以愈。若服以過劑。或不得法。則毒氣被竄入經絡。筋骨。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亡。筋骨失所養。營衛不從。變為筋攣骨痛。發為癰腫疳漏。或手足皸裂。蟲癬頑痹。經年累月。遂成廢痼。其害無窮。蕃土所制昇汞甘汞加羅蔑兒等。與輕粉生生乳同。

今試之澒劑。於黴毒神效靈驗。非他藥所及。使膏肓廢疾。收功於數旬之間。可謂奇特矣。但用之須慎。不失其機矣。

附制輕粉法

水銀(一兩),白礬(二兩),食鹽(一兩)

上三味同研不見星。鋪於鐵器內。以小烏盆覆之。篩灶灰鹽水和封固盆口。用炭煉二炷香。取開。則粉上附於盆面。其白如雪。(今世煅法分量不與古法同蓋從簡便也。)續日本紀

元明天皇和同六年伊勢國始獻水銀粉。今藥鋪所鬻者。亦出於勢州射和制生生乳方法。已詳見於黴瘡秘錄。然煅法迂曲。後學不易遽曉。蓋陳氏奇其術耳。老友尾臺士起傳東洞翁秘法極為簡易。因錄之於下。

硝石(十六錢),礬石(十二錢),綠礬(十八錢),食鹽(三錢),青鹽(三錢五分,用戎鹽),雲母(二錢五分,用漢產浸鹽水日乾為末),礜石(三錢,火煅煙盡為度),水銀(十二錢)

上八味各別為末。合入水銀煉用津唾搗數千杵。以不現星為度。安放瓦器中。(即今戶窯)向底附著乃蓋之銅線縛之。鹽泥固封。藏過五旬。倒器埋之地中。底出地寸許。加火其上。用炭率三斤。炭盡起器。待火氣消。發封乳滴著蓋里狀如束針。取出聽用。

(評)歷陳水銀各方於內服之弊。恰如吾人所欲言。上海毒門戕伐生命多矣。用者慎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澒劑]的製作方式,最早見於周禮天官的記載,由瘍醫鄭玄在註釋中提到的五毒五藥,指的是那些有毒的藥物。現代醫學中有所謂的五毒藥物,其製備過程是把黃堥(一種陶罐)放在石膽、丹砂、雄黃和磁石中,然後進行三天三夜的燃燒。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煙霧,會凝結在上方,可以用雞毛掃下來,這種粉末可以塗抹在傷口或病變組織上,甚至可以深入到骨骼,將病變組織清除。這就是輕粉、粉霜、銀硃、生生乳等藥物的前身。外用輕粉的歷史悠久,而內服的使用則始於中藏經的明月丹。

根據《本草圖經》記載,輕粉是由水銀飛煉而成,是醫學上清腸胃疾病的首選藥物。聖惠方、直指方、宣明論、醫壘元戎和醫學統旨都對其效果有高度評價。李時珍說,水銀是極具毒性且極寒的物質,是在丹砂經過火煉後產生的。再加入鹽礬煉製成為輕粉,再加入硫磺升華為銀硃。輕粉具有靈活、轉化純陰為燥烈的特性,其性質活動力強,能有效去除痰涎,消除積滯,因此對於水腫、風濕、濕熱、毒瘡等疾病,都能通過牙齦排出體外。

如果服用過量或方法不當,毒氣可能會竄入經絡和筋骨,無法排除。痰涎雖被清除,但血液流失,筋骨失去養分,營養循環受阻,可能導致筋骨疼痛、膿腫、潰瘍、手腳皸裂、蟲癬、頑固性麻痺等問題,長期下來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其危害無窮。外國製造的昇汞、甘汞、加羅蔑兒等藥物,其作用與輕粉、生生乳相同。

澒劑在黴毒治療上有神奇的效果,遠勝過其他藥物。即使是膏肓重症,也能在數週內見效,實在令人驚訝。但使用時必須謹慎,以免錯失良機。

接下來是輕粉的製作方法:將一兩的水銀、二兩的白礬和一兩的食鹽混合,然後放入鐵器中,用小烏盆蓋住,篩出爐灰,用水和鹽調和,密封盆口,用木炭煉製二炷香的時間,取出後,就會發現盆面上附著著像雪一樣白的粉末。

日本史書《續日本紀》記載,元明天皇和同六年,伊勢國首次獻上了水銀粉,現在藥店賣的水銀粉,也是出自勢州射和的輕粉。至於生生乳的製法,詳細的過程已在《黴瘡祕錄》中描述,但其製程較為複雜,初學者不易理解,這是因為陳氏對其製法感到驚奇。我的老朋友尾臺士起傳授了東洞翁的祕法,非常簡易,因此我在此記錄下來。

取硝石16錢、礬石12錢、綠礬18錢、食鹽3錢、青鹽3錢5分(使用戎鹽)、雲母2錢5分(使用漢產,浸泡鹽水後晾乾,磨成粉)、礜石3錢(火煉至煙盡)、水銀12錢。將這些藥材分別磨成粉,再與水銀一起研磨數千次,直到看不到顆粒為止。將混合物放入瓦器中,用蓋子蓋上,用銅線固定,再用鹽泥密封,埋在地下五旬,底部離地面約一寸,上面加火,用三斤炭,等到炭燒完,取出瓦器,等火氣消失後,打開封口,可以看到蓋子裡有像束針一樣的乳滴,取出即可使用。

文中最後提到,雖然列出了水銀在內服上的各種副作用,但就像我們所擔心的一樣,上海地區使用水銀導致生命損失的情況屢見不鮮,使用者應慎之又慎。

2. 熨法

溫散凝寒,通暢血氣。是熨法之所主。故古昔於灸代用,拘急攣縮,痛痹不仁,凡系血氣之凝結者,一切用之。血氣形志篇曰:「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注云:熨謂藥熨,引謂導引)壽夭剛柔篇曰:「寒脾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以藥熨之。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㕮咀漬酒中。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蓋封塗,勿使泄。」又刺節真邪篇曰:「治厥者必先熨,

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扁鵲療虢太子屍厥,為五分之熨,見於史記本傳。中藏經曰:「宜蒸熨而不蒸熨,則令人冷氣潛伏,漸成痹厥。不當蒸熨而蒸熨,則使陽氣偏行,陰氣內聚。」千金及翼方外臺載熨症諸方。聖濟用蔥白熨臍下,又用黑豆熨前後心,

或炒鹽醋灰,赤水玄珠為熨臍方。又有熨白虎歷節風方。蕃醫以蒟蒻熨心腹,即張景岳罨熨法。

(評)著者「溫散凝寒,通暢氣血」二句,足明熨法之宜,治病兼用,不無小裨。倘風火暑熱痹絡熨之,或反加甚。

白話文:

【熨法】

熨法的主要功效在於溫暖和散發體內的寒氣,促進血液與氣的流通。古早時代,人們會使用這種方法來替代灸法,治療肌肉緊繃、抽搐、疼痛、麻木等由血液和氣滯結所引起的問題。在「血氣形志篇」中提到,如果身體形體上感到痛苦,但精神上卻感到快樂,這類疾病通常是由筋部產生,治療時可以採用熨法和引導法。(註釋:熨法指的是藥物熨法,引導法指的是導引法)

「壽夭剛柔篇」提到,當寒氣侵入脾臟,疾病就會停留不去,造成時常疼痛且皮膚失去感覺。此時,可以使用藥物熨法來治療。具體方法是:使用20公升的醇酒、1公升的蜀椒、1公斤的乾薑和1公斤的肉桂心,將這些材料切碎後浸泡在酒中。再準備1公斤的棉花和4丈的細白布,一起放入酒中。然後將酒放入馬糞中加熱,密封防止熱氣洩漏。此外,在「刺節真邪篇」中也提到,治療手足厥冷的情況,應首先使用熨法。

通過調整手掌、腋下、肘部、腳踝、頸部和脊椎的經絡,可以讓火氣通達,血液循環得以順暢。例如,扁鵲在治療虢太子的屍厥時,就使用了五分之熨法,此案例記載在「史記本傳」中。「中藏經」指出,如果應該使用蒸熨法卻沒有使用,可能會導致寒氣潛伏,逐漸形成痹厥;相反地,如果不應該使用卻使用了,可能會導致陽氣偏行,陰氣內聚。

「千金要方」、「外臺祕要」等書籍中,記錄了多種使用熨法治療疾病的方子。「聖濟總錄」中則提到使用蔥白熨臍下,或是使用黑豆熨前後心的方法。還有人會使用炒鹽醋灰或紅水玄珠來熨臍。另外,還有使用蒟蒻熨心腹的蕃醫療法,這與張景嶽的罨熨法相類似。

(評論)作者所說的溫暖和散發寒氣、促進氣血流通兩點,充分說明瞭熨法的適用範圍。在治療疾病時,適當地使用熨法確實有一定的幫助。然而,如果是在風火暑熱的環境下使用熨法,可能會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