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啟源》~ 正文 (5)
正文 (5)
1. 灌水
灌水之法。其來尚矣。倉公傳傷寒論皆及之。玉函經曰過經成壞病。針藥所不能制。與水灌枯槁。陽氣微散。身寒溫。衣覆汗出。表裡通利。其病即除。華佗療婦人寒熱注病。用冷水灌之。千金外臺治石發有冷水洗浴之法。南史載徐嗣伯用灌水治房伯玉之病。張戴人浴痘兒出於儒門事親。
他如衄血不止。用新水隨左右洗足。及冷水噀面。冷水浸紙貼囟上。以熨斗熨之。金瘡血出不止。冷水浸之即止。共見於本草綱目中。
(評)灌水治病。其來已古。即今每見熱病。殆用井水雪水。灌入口中。旋得大汗而愈者。此中病理。其酷暑雷雨之應。熱者寒之是已。有寒痰積水挾氣蓄血者。妄用則殆。
白話文:
灌水療法的歷史悠久,早在《倉公傳》和《傷寒論》中都有提及。《玉函經》中記載,如果疾病已經超過了正常的治療時期,導致病情惡化,針灸和藥物都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灌水療法。就像在乾枯的植物上澆水一樣,可以讓體內微弱的陽氣得以擴散,身體會感到寒冷後再轉為溫暖,然後蓋上衣服讓汗水排出,這樣可以疏通表裡,達到病癒的效果。
華佗曾使用冷水灌洗來治療婦女的寒熱病症。《千金外臺》中有使用冷水洗浴來治療石發的療法。在《南史》中也記錄了徐嗣伯用水灌洗來治療房伯玉的疾病。張戴人則是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描述了他用水浴幫助痘疹發出的情況。
除此之外,對於鼻血不止的情況,可以用新鮮的冷水洗腳,或者用冷水噴灑面部,也可以將冷水浸泡的紙巾貼在囟門上,並用熨斗熨燙。對於刀傷出血不止的情況,將傷口浸泡在冷水中也能止血。這些方法都可以在《本草綱目》中找到。
(評論)用水灌洗來治療疾病的方法自古就有。現在常見的是,在高燒的情況下,使用井水或雪水灌入口中,隨後會大量出汗,病情得以緩解。這種療法的原理,就像是酷熱的夏天突然來了一場大雨,起到了降溫的作用。然而,對於有寒痰、體內積水、氣血瘀滯的患者,若不當使用這種方法,可能會有危險。
2. 腳湯
五常政大論曰。行水漬之。(注謂湯浸漬也)陰陽應象大論曰。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玉機真藏論曰。脾風可浴。金匱附方有礬石湯浸腳。巢源曰。邪氣在表。洗浴發汗即愈。外臺引文仲捋腳方。水煮杉木浸捋腳去腫滿大驗。皇國亦有湯漬法。見於榮化物語。本草衍義曰。
熱滾助陽氣。行經絡。患風冷氣痹之人。多以湯渫腳至膝上。厚覆使汗出周身。然亦別有藥。亦終假陽氣而行爾。四時暴泄利。四肢冷。臍腹疼。深坐湯中。浸至腹上。頻頻作之。又曰生陽諸藥。無速於此。朱慎人治風疾。掘坑令坐坑內。以熱湯淋之良久。以簞蓋之。汗出而愈。
聖惠方有淋溻瘡上之法。博愛心鑑治痘瘡頂陷。有水楊湯。諸如是類。不暇僂指。姑抄一二。以資攻閱。
(評)腳氣用藥湯渫洗。屢見效驗。冰冷者可以得汗。古人妄禁水洗。不知用藥之效。助湯氣行經絡。痿者可使之起。
白話文:
[腳湯]
在《五常政大論》中提到,可以用浸泡的方式來治療水腫。這裏的浸泡,指的是用熱湯來浸泡身體。在《陰陽應象大論》中則說,對於有邪氣的人,可以通過浸泡身體來出汗排毒。《玉機真藏論》中也提到,脾臟有風邪的人,可以通過沐浴來治療。在《金匱要略》的附錄中,記載了一種礬石湯,可以用來浸泡腳部。《巢源》中則說,邪氣在表層皮膚的人,通過洗浴發汗就能康復。《外臺祕要》中引用了文仲捋腳方,用水煮杉木來浸泡腳部,能有效消除腫脹。在日本的《榮化物語》中,也有湯浸泡法的記載。
《本草衍義》中提到,熱水可以幫助身體產生陽氣,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患有風寒、氣血不暢的人,常用熱湯浸泡腳部至膝蓋以上,然後用厚被子蓋住,讓全身出汗。當然,這也需要配合特定的藥物,但最終還是要藉助熱湯產生的陽氣來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突然發生的四季性腹瀉,四肢冰涼,肚臍和腹部疼痛的情況,可以坐在熱水中,浸泡到腹部以上,經常這樣做,會對病情有所幫助。另外,它還提到,所有生陽的藥物中,沒有比這個方法更快的。
朱慎人治療風濕病的方法是,先挖一個坑讓人坐在裡面,然後倒入熱湯,讓人長時間浸泡,再用簞蓋住,讓病人出汗,這樣就可以康復。《聖惠方》中有一種治療瘡癤的方法,是用熱水淋在瘡癤上。《博愛心鑑》中提到,治療痘瘡頂陷,有一種水楊湯。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我們僅僅摘錄了一些,以供讀者參考。
總結來說,使用藥湯浸泡腳部,對於腳氣等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尤其是對於冰冷的人,可以幫助他們出汗。古人有時候會誤解,認為不能用水洗腳,卻不知道使用藥湯浸泡腳部的神奇效果。這種方法可以幫助身體產生陽氣,促進血液循環,對於一些病弱的人,甚至可以讓他們重新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