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啟源》~ 正文 (6)
正文 (6)
1. 酒劑
醪醴見於《素問》,然上古所作,不能知其法。《扁鵲傳》曰:「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仲景氏之方,八味丸、土瓜根散、赤丸、天雄散四方,各以酒服之;下瘀血湯,一方以酒煮之;麻黃醇酒湯,以美清酒五升煮之。(《漢書》師古注:「醇酒不澆,謂厚酒也。」)芎歸膠艾湯、炙甘草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鱉甲煎丸,清酒與水合煮之。(案:《周禮·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鄭注:「清酒,今之冬釀夏成者也。」蓋謂無灰清酒也。)其他大豬膽汁導法之法醋。(案:法醋諸本草無所考,成本無法字,似可從。)苦酒湯、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之苦酒。(陶宏景曰:「醋亦謂醘,之以有苦味,俗呼苦酒。」)及美酒醘。
(魏氏曰:「美酒醘,即人家家制社醋是也。」)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之白酒,皆酒劑也。(案:白酒始見於《靈樞經脈篇》,以白酒和桂,且飲美酒。仲景所用白酒,未詳其制。《千金方》白酒作白酨漿,或作酨酒。《外臺》亦同。今從之。用酢者,蓋取之於豁胃利氣。其造法見於《本草蒙筌》。
蓋仲景之方,出於諸家,故曰法醋,曰苦酒,曰白酒,皆因古人所傳,異其稱謂耳。)又《肘後》、《千金》、《外臺》諸書,並載酒劑之方,皆取於宣通血脈,開發壅滯,蓋以酒性慓悍,能行藥勢也。凡急患長恙、血虛氣滯、久寒痼冷、偏枯不遂、拘攣痹厥之類,宜常服之。然因藥之隊伍功用各異。
蕃有稱丁幾去爾者,浸藥於燒酒,臨時用之,蓋仿矉於紅藍花酒也。然丁幾羅宇多蒲布滿,原屬劫劑,不可輒用也。
案:燒酒非古法,自元之時始。蓋系蒙古人之制,其味辛烈燥猛,過飲則傷胃爛腸,不可充藥料。(其造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極峻烈,入口如燃,故曰火酒。後世以糯米、大麥、葡萄等造之,其造法甚簡。)漢土單稱酒為藥用者,專用糯米造之。
最為上品,黍粟次之,用粳米者少。蓋漢土之粳,不及本邦之粳,我粳與彼糯等,故入藥者,宜用粳制。無灰者,蓋酒者熟谷之精液,故其氣慓悍滑利,太溫有毒。其功則行氣、和血解鬱、逐瘀、燠寒、消食、散風濕、除邪穢、利水道、滑大腸、解禽魚及百果之毒、導引諸藥。
運輸全身,莫此為捷。然過飲則傷神損壽、亂氣動血。其功不傷害,乃如美淋酒、忍冬酒、保命酒、泡盛火酒等殊醇濃者,並不宜藥用。
(評)著者引用《周禮》諸書,具徵博雅。篇末言其功不傷害,具有經驗。即今伏熱陰虛火炎者多,西藥酒劑,每見有變徵劫劑之誠,允當。
白話文:
[酒劑]
酒劑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素問》中的醪醴。然而,上古時期的製作方法已不得而知。扁鵲傳記裡提到,對於腸胃疾病,酒劑可以發揮作用。張仲景的方子,如八味丸、土瓜根散、赤丸天、雄散四方,都是需要配以酒服用。下瘀血湯的一種配方,會以酒來烹煮。麻黃醇酒湯,則需用上好的清酒五升來煮。根據《漢書》師古註解,醇酒指的是高濃度的酒。
芎歸膠艾湯、炙甘草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鱉甲煎丸,這些方子都需要用到清酒與水合煮,或者說是冬釀夏成的無灰清酒。其他如大豬膽汁導法使用的是醋,苦酒湯、黃耆芍葯桂枝苦酒湯用的是苦酒,也就是醋。美酒醘則是指家庭自製的醋。栝樓薤白白酒湯、栝樓薤白半夏湯使用的白酒,都屬於酒劑的範疇。
張仲景的方子多出自前人,因此會有法醋、苦酒、白酒等不同的名稱。另外,許多古籍如肘後、千金、外臺等,都載有酒劑的配方,主要目的在於疏通血脈,消除阻塞。由於酒性強烈,能夠加速藥效。在急症、慢性病、血虛氣滯、久寒痼冷、半身不遂、痙攣痹厥等情況下,適宜長期服用。
然而,根據藥材的不同,酒劑的效能也會有所差異。有些地方會將藥材浸泡在燒酒中,隨時取用,這類似於紅藍花酒的製法。但燒酒非古法,始於元朝,由蒙古人發明,味道辛辣猛烈,過量飲用會傷害胃腸,不適合用作藥材。
漢地用作藥用的酒,主要是以糯米釀製,品質最佳;其次是黍粟;粳米較少使用,因為漢地的粳米品質不及本地。本地的粳米和漢地的糯米品質相當,因此,用於藥材的酒,應選擇以粳米釀製,並且無灰的酒。酒是熟谷的精華,其性質強烈、滑順,溫度過高會有毒。其功效在於調節氣血、解鬱、祛瘀、暖身、助消化、散風濕、排除邪氣、利尿、潤滑大腸、解毒。它能幫助藥物迅速運送到全身,效果顯著。然而,過量飲用會傷害精神、縮短壽命、擾亂氣血。
某些酒劑,如美淋酒、忍冬酒、保命酒、泡盛火酒等,酒精濃度非常高,不適合用作藥用。
(評論)作者引用了《周禮》等書籍,學識淵博。文章結尾提到,酒劑的功效不會造成傷害,這是基於實際經驗的。如今,很多人有伏熱、陰虛、火旺的情況,西藥的酒劑,往往具有劇烈的效果,確實值得考慮。
2. 制鏈
蕃醫鏈化藥材,取其精液,名曰制鏈術。其類有數品:蒸餾取藥露,及分析鹽性土質、護謨、華爾斯之類。其製法並見泰西永法、《舍密開宗》、《和蘭藥鏡》。而其煎熬者、浸酒者,淮南三十六水法、《抱朴子》等醫,既發其端矣。磺水與蘇打合,則為膽礬;與鐵合,則為青礬之說,亦本於道家修煉術。他本草所載薔薇露、阿片、蘆薈之類,皆非洋人所創發明也。
(評)著者歸本於《抱朴子》各書,誠然。淮南子作豆腐,巴黎且機制焉。制鏈為吾國所固有,但宜求精耳。薄荷精太倉汪氏創,風行中外,莫謂秦無人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外來醫學的精煉藥材技術,他們提取藥材中的精華,這種技術被稱為「制鏈術」。這種方法有多種形式,包括蒸餾提取藥物的露水,以及分析鹽性土壤的成分如護謨華爾斯等。這些製造方法在西方的化學和藥學書籍中有詳細描述,像是「舍密開宗」、「和蘭藥鏡」。另外,藥材煎煮或浸泡在酒中的方法,在中國古代的醫學書籍如「淮南三十六水法」、「抱朴子」中已有記載。當磺水和蘇打結合,會產生膽礬;磺水和鐵結合,會產生青礬。這些理論也源於道家的煉丹術。其他草藥如薔薇露、阿片、蘆薈等的使用,都不是外國人的發明。
(評論)作者認為這些技術根源於「抱朴子」等古籍,確實如此。像豆腐的製作,甚至在巴黎都已機械化了。制鏈技術在我國早已存在,只是需要進一步精進。薄荷精的提煉技術是太倉汪氏首創,現在內外市場都十分流行。不能說我們國家沒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