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下 (6)
卷下 (6)
1. 國朝鄒氏澍
家藏刻本
本經疏證十二卷
本經續疏六卷
本草序疏要八卷
家藏未刻稿
讀醫經筆記三卷
傷寒通解四卷
長沙方疏證六卷
上書六種,武進鄒澍撰。澍字潤安,晚號閏庵。悟先儒性命之旨,不習舉業,特致力於醫。嘗用春秋屬辭比事法,治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於不合處求其義之所在,又以劉潛江本草述,雖意旨精博,而不甚用力於漢唐。因將仲聖所用藥百七十三味,研究六年、撰成本經疏證。
常用藥百四十二味,成本經續疏。猶以為未盡厥旨,復取序例所列主療八十三類,及徐氏續入九類,詮釋其要,翼附二疏,成本經序疏要,皆自為序。道光甲辰,遽捐館舍。癸卯,禾錄稿寄湯君用中,倡鋟於維揚,歸板於其嗣子夢龍。長沙方疏證,讀醫經筆記,皆未卒業,因校序以待刻傳。
白話文:
這些文字敘述了清朝鄒澍的醫學著作及其生平。鄒澍家中收藏刻版的醫學著作有:
- 《本經疏證》共十二卷。
- 《本經續疏》共六卷。
- 《本草序疏要》共八卷。
此外,他還有未出版的手稿:
- 《讀醫經筆記》共三卷。
- 《傷寒通解》共四卷。
- 《長沙方疏證》共六卷。
以上六種著作皆由鄒澍撰寫。鄒澍,字潤安,晚年自號閏庵,深入理解儒家的性命哲學,不走科舉之路,專心研究醫學。他採用了《春秋》的修辭和比擬手法,研究了《素問》、《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於不相符合的地方,他會尋找其背後的意義。他認為劉潛江的《本草述》雖然內容精深廣博,但對漢唐時期的研究不夠深入。因此,他花了六年時間,對張仲景使用的一百七十三種藥材進行研究,撰寫了《本經疏證》。
對於常用的百四十二種藥材,他又撰寫了《本經續疏》。他認為這樣仍不足以完全闡述其意旨,於是再從序例中列出的八十三種主療分類,以及徐氏補充的九種,進行詮釋,並將其要點附在前兩部著作後,編纂成《本草序疏要》,每卷都有他自己寫的序言。道光甲辰年,鄒澍突然去世。到了癸卯年,禾錄的手稿被寄給湯用中,他倡議在揚州刻印,並將雕版交給鄒澍的兒子夢龍保管。
《長沙方疏證》和《讀醫經筆記》都未能在他生前完成,因此他校訂了序言,等待日後刊印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