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下 (5)
卷下 (5)
1. 國朝沈氏金鰲
明史藝文志,醫學綱目四十卷,樓英撰。金鰲兩引之,或別有據。龔信,字瑞之,號西園,江西金溪人。撰古今醫鑑十六卷,刻於萬曆乙丑。有扶溝劉自強,鄢陵劉巡,及恆我齋自序。是書首列脈訣、病機、藥性、運氣,次分中風等一百三十三門,終藥膏通治救荒,皆金元以後餘緒,特以己見出之耳。
即如廣瘡天疱,源流各異,患害懸殊,信乃扭合為一,既諄戒切忌用水銀輕粉,檢閱其方,用水銀者五,輕粉者七,且有並用者。其他謬誤,可概見矣。沈氏所引,並非此書。子廷賢,字子才,號雲林,著雲林醫聖八卷,神彀四卷,萬病回春八卷,壽世保元十卷。汪昂、國朝休寧人,字訒庵,撰素靈類纂三卷,本草備要四卷,醫方集解三卷,湯頭歌訣一卷。
白話文:
明朝的藝文志記載,樓英撰寫的《醫學綱目》有四十卷,沈氏著作《金鰲》引用了這本書,但可能還有其他出處。《古今醫鑑》十六卷是龔信(字瑞之,號西園,江西金溪人)所著,萬曆乙丑年刻印,並有扶溝劉自強、鄢陵劉巡和恆我齋的序言。此書首先列出脈訣、病機、藥性、運氣,接著分門別類介紹中風等一百三十三種疾病,最後是藥膏的通治和救荒方法,這些內容大多是金元時期醫學的延續,只是加入了龔信個人的見解。
例如,廣泛的瘡瘍和天皰,其病因和危害程度都大相徑庭,但龔信卻將它們混為一談。儘管他告誡讀者不要輕易使用水銀和輕粉,但仔細檢查他的處方,卻發現使用了五次水銀、七次輕粉,甚至還有同時使用水銀和輕粉的情況。其他錯誤也由此可見一斑。沈氏引用的並不是這本書。子廷賢(字子才,號雲林)著有《雲林醫聖》八卷、《神彀》四卷、《萬病回春》八卷、《壽世保元》十卷。汪昂(國朝休寧人,字訒庵)撰寫了《素靈類纂》三卷、《本草備要》四卷、《醫方集解》三卷、《湯頭歌訣》一卷。
2. 國朝陳氏念祖
民間行本
傷寒論淺注六卷
長沙方歌括六卷
金匱要略淺注三十卷
公餘醫錄四種
上書七種,長樂陳念祖撰。念祖字修園。自序傷寒論,引漢書藝文志云:湯液經出於伊尹,傷寒金匱方,除崔氏腎氣丸,候氏黑散外,皆伊尹遺方。考漢志並無此語,念祖所見,或非今本,淺注貫串原文,頗便童蒙誦習,然牽強附會處、正復不少。其作令保陽時,又集神農木草經三品藥百十八種,附別錄藥四十七種,為本草經讀二卷。
又約論醫精語為三字經二卷、附以藥方一卷,並陰陽藏府論經絡四診運氣歌一卷。又編補重輕宣通泄滑澀濕燥寒熱十二劑方百八道,為時方歌括二卷。又採脈法及雜病三十六門並婦人傷寒為時方妙用二卷。其立論主於排擊金元,實不能越金元之圍範,推崇漢唐,亦不能得漢唐之綱領。
本草經解要四卷,為梁溪姚球字頤真撰,自序學醫始末,著書原委,門人王從龍跋,從龍叔海文序,又列參校門人華元龍等一十八人名,為六安州守楊公子字遠齋者所刻。稱尚有南陽經解,幼科新書,刪補慎齋遺書,評點景岳全書,類經諸稿未梓。坊賈因書不售,剜補桂名,遂致吳中紙貴。
念祖未見原本,故踵其訛誤如此。候官蔣慶齡本草經讀序言,念祖自述所著,尚有傷寒論注四卷,重訂柯注傷寒論八卷,重訂活人百問八卷,金匱淺注十六卷,醫醫偶錄二卷,醫學從眾錄八卷,真方歌括二卷,景岳新方砭四卷,傷寒論讀四卷,金匱讀四卷,醫約二卷,醫訣三卷,本草經注六卷,凡一十三種。今惟金匱淺注傳世,余皆未見。
白話文:
在清朝,陳氏念祖寫了以下這些醫學著作:
- 《傷寒論淺注》共六卷,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傷寒論》。
- 《長沙方歌括》六卷,是對長沙地方醫方的詳盡總結。
- 《金匱要略淺注》三十卷,進一步闡釋了《金匱要略》。
- 《公餘醫錄》共四種,記錄了他在閒暇時間的醫學研究和心得。
以上七本書都是由福建長樂的陳念祖撰寫的。他字修園,在序言中引用《漢書》中的《藝文志》,說明《湯液經》出自伊尹,而《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方子,除了崔氏的腎氣丸和候氏的黑散之外,都是伊尹留下的古方。但實際上,《漢書》並沒有這樣的記載,可能是陳念祖所見到的版本與現存的不同。他的淺注,將原文連貫起來,很適合初學者閱讀,但也有不少牽強附會的地方。
在擔任保陽縣令時,他又收集了神農的《本草經》中的一百一十八種藥物,加上《別錄》中的四十七種藥物,編成了《本草經讀》兩卷。
他還將醫學精華語句簡化成《三字經》兩卷,附上了藥方一卷,以及《陰陽藏府論經絡四診運氣歌》一卷。他還整理了一百零八個方子,歸納為十二種方劑(重、輕、宣、通、泄、滑、澀、濕、燥、寒、熱),編為《時方歌括》兩卷。他還選取了一些脈象和雜病的知識,以及婦人傷寒的內容,編為《時方妙用》兩卷。
他的理論主要是在批評金元時期的醫學,但實際上並未能脫離金元時期的框架;他推崇漢唐時期的醫學,但也未能真正理解漢唐時期醫學的精髓。
《本草經解要》四卷是由梁溪的姚球撰寫,字頤真。他在序言中詳細描述了自己學習醫學的過程和寫書的原因。書後有他的學生王從龍寫的跋,還有王從龍的叔叔王海文寫的序。此外,書中還列出了參與校對的十八位學生的名字。這本書是由六安州的守令楊公子刻印的,楊公子字遠齋。他提到還有一些書籍如《南陽經解》、《幼科新書》、《刪補慎齋遺書》、《評點景嶽全書》、《類經》等尚未出版。然而,因為書商發現書籍銷路不佳,於是修改了書名,結果反而使得吳中地區的紙張價格上漲。
陳念祖未曾見過《本草經解要》的原本,所以沿用了其中的一些錯誤。根據候官蔣慶齡在《本草經讀》的序言中,陳念祖自己說他還寫了以下這些書:《傷寒論注》四卷、《重訂柯注傷寒論》八卷、《重訂活人百問》八卷、《金匱淺注》十六卷、《醫醫偶錄》二卷、《醫學從眾錄》八卷、《真方歌括》二卷、《景嶽新方砭》四卷、《傷寒論讀》四卷、《金匱讀》四卷、《醫約》二卷、《醫訣》三卷、《本草經注》六卷,總共有十三種。然而,現在只有《金匱淺注》流傳於世,其他的都未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