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序
序
1. 序
古醫以拯危為務,故尚學術,今醫以摶利為務,學術不講久矣。惟曰:醫者意也。夫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出唐書許胤宗傳。胤宗陳隋名醫,治療若神。人求其著作,因以此語發端,而述別脈識病用藥之難,不敢著書,非令人不尚學術也。醫為先王之一政,周設醫師,校醫學術之良劣,民無夭扎。
醫經經方本草,實當時學術之源,至漢尤為尊重,故倉公之對孝文,莫不井然合度。仲聖具天縱之才,恐去古日遠,學術漸岐,乃博採諸家,束繁歸簡,成傷寒卒病論,為萬世醫方之祖。運移漢祚,幾亡兵燹,賴晉高平王氏輯殘繕整,一火傳薪。迨至宋齊,岐分遂眾。治醫經者:晉有皇甫謐,隋有全元起、巢元方,唐有王冰。
治經方者:魏有華佗、吳普,晉有葛洪,宋齊有徐氏四傑,唐有孫思邈、甄立言、王燾。治本草者:魏有李鐺之,齊有徐之才,梁有陶弘景,隋有甄權,唐有蘇敬、孟詵、陳藏器。宋祖御宇,高繼沖編上傷寒論,始別成一家,與醫經經方本草三家並傳。於是治經方者:有陳言、許叔微、嚴用和、陳自明。
治本草者:有大明、唐慎微、寇宗奭。治傷寒者:有朱肱、龐安時、郭雍。嗣後劉完素、張元素崛起於金,撰醫方以配醫經,實悖醫經本旨。而張從正、李杲、羅天益、王好古、羅知悌、朱震亨、徐彥純、王履、戴原禮等,南北分宗,遞相授受,遂成門戶結習。幸成無己,當劉張時,獨注傷寒,趙以德受丹溪業,反注金匱。
滑壽、倪維德、淑艾四子,一注難經,一參龍樹。呂復博考群經古方,齊德之崇尚病源千金,皆當時之砥柱也。前明薛己、張介賓、繆希雍、孫一奎、王肯堂、李時珍等,沿金元結習,誇多鬥靡,各爭門戶,以矜獨解。然盧復、劉若金,窮物理以治本草,方有執、喻昌、研章句以治傷寒,皆守學術之正。
因瑕瑜並存,更繹我朝治醫經、經方、傷寒、本草者十六家,各加論斷,成醫學讀書志九十九篇。自今伊始,讀其書知其人矣,然妄議前修,按圖索驥,其咎肇於此乎?咸豐元年春仲。武進曹禾。
白話文:
[序] 古代的醫生以拯救危急病人為職責,因此他們重視學術研究。但現在的醫生卻以牟利為主要目標,學術研究已經被忽視很久了。常說「醫學是基於醫生的判斷」,這句話源於人們的思考和考量,出自唐代《許胤宗傳》。許胤宗是陳隋時期的著名醫生,他治病如神。有人要求他寫作,他就用這句話開頭,來描述診斷疾病和使用藥物的困難,他不敢寫書,並不是要阻止人們追求學術。
醫學是古代帝王政策的一部分,周朝設置了醫師,檢查醫學學術的優劣,讓人民免於早逝。
醫經、經方、本草是當時醫學的基礎,到了漢代更受到尊崇,所以倉公回答孝文帝的問題時,都能井然有序,符合標準。張仲景具有非凡的才能,他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醫學會漸漸走向分歧,於是廣泛收集各家學說,把繁複的知識歸納簡化,編纂了《傷寒卒病論》,成為後世醫方的鼻祖。漢朝滅亡後,這些知識幾乎在戰火中消失,幸虧晉朝的高平王王叔和整理殘卷,使得醫學得以傳承。到了宋齊時期,醫學流派開始增多。
宋太祖統治期間,高繼沖編輯了《傷寒論》,形成了獨立的醫學流派,與醫經、經方、本草三家學說並列傳承。在此之後,研究經方的有陳言、許叔微、嚴用和、陳自明;研究本草的有大明、唐慎微、寇宗奭;研究傷寒的有朱肱、龐安時、郭雍。
金朝時,劉完素、張元素崛起,他們撰寫醫方來配合醫經,但實際上這違背了醫經的本意。而張從正、李杲、羅天益、王好古、羅知悌、朱震亨、徐彥純、王履、戴原禮等人,則在南北兩地形成各自的學派,相互傳授,形成了各自的學派習俗。
幸虧成無己在劉、張時代,專注研究《傷寒論》,趙以德接受丹溪的學業,反而注釋《金匱要略》。
滑壽、倪維德、淑艾四子,一個注釋難經,一個參照龍樹。呂復廣泛考察了各種古籍和古方,齊德之崇尚《病源千金》,他們都是當時的支柱。
明朝的薛己、張介賓、繆希雍、孫一奎、王肯堂、李時珍等人,沿襲了金元時期的學派習俗,互相炫耀自己的知識,各爭門戶,以顯示自己的獨到見解。然而盧復、劉若金,深入研究物理事實以研究本草;方有執、喻昌、研章句以研究傷寒,都堅守了學術的正確路線。
因為優秀和瑕疵並存,我朝的十六家研究醫經、經方、傷寒、本草的人,各自進行評論和判斷,編寫了《醫學讀書志》九十九篇。從現在開始,讀他們的書就能瞭解他們的人。然而,如果輕易批評前人的努力,就像按照圖紙尋找千里馬一樣,這種錯誤的開始就源自這裡嗎?鹹豐元年的春天。武進曹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