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卷上

羅天益三部四十四卷。王好古六部二十三卷。朱震亨十五部三十三卷,附羅知悌一部一卷。趙以德一部二十二卷。王履三部一百二十一卷,附徐春甫一部一百卷。危亦林一部二十卷。呂復十一部皆未載卷。滑壽十部十六卷。倪維德二部五卷。齊德之一部二卷,葛乾孫三部二十三卷,附父應雷一部十二卷。

馬宗素一部一卷。戴原禮六部未載卷,二部二十一卷。徐用誠二部五十四卷。盛寅一部未載卷。陶華四部二十四卷。王綸二部皆未載卷。虞搏二部十六卷。薛己八部十六卷,附父鎧一部二十卷。李湯卿一部二卷,附朱撝一部二卷。王肯堂四部三百二十八卷。李時珍三部五十四卷。

孫一奎五部三十八卷。張介賓二部九十六卷。繆希雍四部四十六卷。盧之頤五部無卷,二部十五卷,附父復四部不著卷。吳有性一部三卷。劉若金一部三十二卷。方有執三部十一卷。周子干八部三十卷,附胡住思一部一卷,查了吾一部一卷。李中梓四部二十二卷,附尤乘一部二卷。

張志聰六部三十二卷。喻昌三部十三卷,附徐彬一部二十四卷。沈明宗二部三十四卷。張璐五部五十五卷,附子登一部一卷,倬一部一卷。葉桂八部五十三卷。戴天章一部四卷。徐大椿六部十七卷。程林二部未載卷,一部二十六卷。魏荔彤四部六十二卷。程應旄三部二十一卷。

尤怡五部二十三卷。柯琴三部八卷。黃元御十一部九十八卷。陳士鐸四部四十一卷。沈金鰲一部七十二卷。陳念祖四部四十六卷,附姚球一部四卷。鄒澍六部三十九卷。計三墳暨列朝敕撰之書七十一部三千八百四十四卷,歷代名醫四百一十六部三千八百七十三卷。

論曰:弊根於法,法立則弊生,法行則弊裕,法猶水也,弊猶土也,水本清,土揚之則渾,法本平,弊撓之則陂,持法繩弊,適足固弊,因弊繕法,尚可存法。晉唐經方家法也,南陽書實法中之法。金元諸大家弊也,薛己輩尤弊中之弊。南陽述而不作,故其方旨精嚴,學者折矩旋規,恆虞差失。

劉朱作而不述,故其論議媮簿,學者蒙睛盲視,亦洞隱微。無如俗好新奇,人趨簡易,循弊者眾,勵法者寡,相沿日久,遂成結習。苟有討究淵源,品騭曲直者,必群誹膠泥昏狂,是醫之劉朱,即儒之楊墨,劉朱之言不拒,南陽之道不彰。拒之之法,衍其支派,臚其載籍,與道脈並傳,俾治方技者悉讀全書而求其意趣,則淄澠自別,或可免以冰致蠅,以貍致鼠之誚也夫。

白話文:

[卷上]

羅天益等人的醫書共計七十一部三千八百四十四卷,其中包含歷代名醫四百一十六部三千八百七十三卷。這些醫書包括:羅天益三部四十四卷;王好古六部二十三卷;朱震亨十五部三十三卷,另附羅知悌一部一卷;趙以德一部二十二卷;王履三部一百二十一卷,另附徐春甫一部一百卷;危亦林一部二十卷;呂復十一部(卷數未載);滑壽十部十六卷;倪維德二部五卷;齊德之一部二卷;葛乾孫三部二十三卷,另附其父應雷一部十二卷;馬宗素一部一卷;戴原禮六部(卷數未載),另二部二十一卷;徐用誠二部五十四卷;盛寅一部(卷數未載);陶華四部二十四卷;王綸二部(卷數未載);虞搏二部十六卷;薛己八部十六卷,另附其父鎧一部二十卷;李湯卿一部二卷,另附朱撝一部二卷;王肯堂四部三百二十八卷;李時珍三部五十四卷;孫一奎五部三十八卷;張介賓二部九十六卷;繆希雍四部四十六卷;盧之頤五部(卷數未載),另二部十五卷,附其父復四部(卷數未載);吳有性一部三卷;劉若金一部三十二卷;方有執三部十一卷;周子干八部三十卷,另附胡住思一部一卷,查了吾一部一卷;李中梓四部二十二卷,另附尤乘一部二卷;張志聰六部三十二卷;喻昌三部十三卷,另附徐彬一部二十四卷;沈明宗二部三十四卷;張璐五部五十五卷,另附其子登一部一卷,倬一部一卷;葉桂八部五十三卷;戴天章一部四卷;徐大椿六部十七卷;程林二部(卷數未載),一部二十六卷;魏荔彤四部六十二卷;程應旄三部二十一卷;尤怡五部二十三卷;柯琴三部八卷;黃元御十一部九十八卷;陳士鐸四部四十一卷;沈金鰲一部七十二卷;陳念祖四部四十六卷,另附姚球一部四卷;鄒澍六部三十九卷。

論述:醫學弊端根源於方法,方法確立則弊端產生,方法實行則弊端加劇。方法如同水,弊端如同土,水本清澈,土揚起則混濁,方法本完善,弊端干擾則偏差。執著於方法而忽略弊端,只會加固弊端;根據弊端來完善方法,才能保存方法。晉唐時期的經方是好的方法,而南陽的醫書是方法中的方法。金元時期諸多醫家的醫學是弊端,而薛己等人更是弊端中的弊端。南陽的醫家述而不作,因此他們的醫學精妙嚴謹,學習者需要謹慎小心,以免出錯。

劉、朱(指劉完素、朱丹溪)等人著書立說而不總結歸納,因此他們的論述含糊不清,學習者往往看不明白,也難以洞察其深奧之處。然而,世人喜好新奇,趨向簡便,遵循弊端的人多,努力遵循正確方法的人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氣。如果有人去探究醫學的源頭,辨別其正確與否,必定會招致眾人的誹謗。這就像儒家的楊朱、墨翟一樣,劉、朱的醫學不被接受,南陽的醫學便無法發揚光大。解決方法就是發展醫學的各個分支,列舉出相關書籍,與醫學脈絡一同傳播,讓學習醫術的人都能閱讀全書,從中領悟其旨趣,這樣就能夠區分是非,或許就能避免因錯誤方法而受批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