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簡籍者,所以稽古哲之謀猷,驗時髦之學術,歷代秘府,皆搜儲至富。宋元革命,載罹兵燹。明成祖廣集遺書,編成《永樂大典》二萬二千九百卷,繁重不能刊布,嘉靖中僅加繕寫。我高宗純皇帝敕繕四庫全書,頒貯七閣。許士民註冊借鈔,覆命撰全書提要,舉書之大凡,人之行履,更節為簡明目錄,宣示臣民,俾得周知學術,樂育人材,亙古未有。禾生逢盛世,暢讀秘書。

白話文:

歷史典籍,是用來探究古代聖賢的智慧謀略,檢驗當世學術流派的思想。歷朝歷代的皇室藏書樓,都收藏了極其豐富的典籍。但到了宋元改朝換代之際,這些典籍卻遭受了戰火的劫掠。明成祖廣泛蒐集遺失的書籍,編成《永樂大典》,共有二萬二千九百卷,但這部鉅著過於繁重,無法印刷出版。到了嘉靖年間,朝廷也只是對它進行了繕寫。到了我高宗純皇帝,下令編修《四庫全書》,將藏書分發到七大藏書樓。允許官員登記借閱,並命令他們編撰《四庫全書提要》,介紹各部書籍的大要,以及作者的生平。再將提要內容節略成簡潔的目錄,發給臣民,讓他們能夠全面瞭解學術知識,培養更多人才。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盛舉。我生逢盛世,得以暢遊於祕藏的書籍之中。

而在醫言醫,不敢縱越。謹以史志所載,耳目所及之書,志其次第曰:漢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梁醫方一百三十二部一千二百一卷。隋醫方一百五十六部四千五百一十三卷。唐明堂經脈三十四家四十部二百四十一卷,醫術二百五十七家一百九十二部四千四百五十四卷。宋醫書五百八部三千三百一卷。

白話文:

在談論醫術時,我不敢越界。謹慎地使用史書記載和親眼見過的書籍,按其先後順序列出:

  • 漢方: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 梁代醫方:一百三十二部,一千二百零一卷。
  • 隋代醫方:一百五十六部,四千五百一十三卷。
  • 唐代明堂經脈:三十四家,四十部,二百四十一卷。
  • 唐代醫術:二百五十七家,一百九十二部,四千四百五十四卷。
  • 宋代醫書:五百八部,三千三百零一卷。

金醫書三十六部未載卷,一部一百四十三卷。元醫書一百三十六部未載卷,三十八部七百七十七卷。明醫書九十八部未載卷,一十九部一千二百六十二卷。國朝醫書一百九十六部二千五百一十九卷。合共一千三百九十四部,一萬九千一百三十六卷。令引伏羲氏一部二十卷。神農氏八部四十三卷,注一家四卷。

白話文:

《金匱要略》36卷未包括在內。《元代醫書》136卷未包括在內,38捲包含777卷。《明代醫書》98卷未包括在內,19捲包含1262卷。清朝醫書196卷,共計2519卷。總計1394卷,19136卷。

另外包括:

  • 伏羲氏1卷,共計20卷
  • 神農氏8卷,共計43卷(包括1卷注釋)

軒轅氏二十九部二百三十七卷,注一家一百九卷。唐三朝五部三十八卷,附梁隋七部二千九百二十八卷。宋五朝七部一百六十六卷,補二部二百九卷。國朝純廟一部九十卷。岐伯四部十三卷,雷公二部七卷,扁鵲俞拊一部二十三卷,桐君一部三卷。秦越人九部四十七卷,注三家八卷,附呂博望一部三卷,呂廣一部三卷,楊元操一部一卷。

白話文:

軒轅氏編寫的《黃帝內經》共29部,237卷,另有註釋1家,共109卷。唐朝三位皇帝編寫的《千金方》共5部,38卷,另收錄梁朝和隋朝的7部醫書,共2928卷。宋朝五個朝代編寫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共7部,166卷,另補2部,209卷。明朝宣德皇帝編寫的《普濟方》共1部,90卷。岐伯編寫的4部醫書共13卷,雷公編寫的2部醫書共7卷,扁鵲和俞拊合著的1部醫書共23卷,桐君編寫的1部醫書共3卷。秦越人編寫的9部醫書共47卷,另有3家註釋共8卷,還收錄呂博望、呂廣、楊元操各編寫的1部醫書,共6卷。

亡名氏十二部三百六十四卷。淳于意二部二卷。先師張子十三部七十二卷,附衛汛三部未載卷,二部三卷。華佗四部八卷。吳普二部十六卷。李鐺之四部十一卷。王叔和七部五十卷,附王洙。葛洪二部十三卷,皇甫謐二部十三卷,附範汪一部一百七十卷。徐叔向十一部一百六卷。

白話文:

不知名作者的著作,共十二部,三百六十四卷。淳于意撰寫了兩部,共二卷。先師張子撰寫了十三部,共七十二卷,另外附上衛汛三部卷數未載,另加兩部共三卷。華佗撰寫了四部,共八卷。吳普撰寫了兩部,共十六卷。李鐺之撰寫了四部,共十一卷。王叔和撰寫了七部,共五十卷,另外附上王洙。葛洪撰寫了兩部,共十三卷。皇甫謐撰寫了兩部,共十三卷,另外附上範汪一部,共一百七十卷。徐叔向撰寫了十一部,共一百零六卷。

徐文伯五部七卷。徐嗣伯三部九卷。徐之才五部二十一卷。陶弘景七部四十五卷。姚僧垣二部十五卷。巢元方一部五十卷。全元起一部八卷。甄權三部五卷。甄立言二部五十七卷。孫思邈八部一百七十七卷。蘇敬四部五十七卷。孟詵三部十六卷。王燾二部五十卷。陳藏器一部十卷。

白話文:

  1. 徐文伯:五部書,共七卷。

  2. 徐嗣伯:三部書,共九卷。

  3. 徐之才:五部書,共二十一卷。

  4. 陶弘景:七部書,共四十五卷。

  5. 姚僧垣:兩部書,共十五卷。

  6. 巢元方:一部書,共五十卷。

  7. 全元起:一部書,共八卷。

  8. 甄權:三部書,共五卷。

  9. 甄立言:兩部書,共五十七卷。

  10. 孫思邈:八部書,共一百七十七卷。

  11. 蘇敬:四部書,共五十七卷。

  12. 孟詵:三部書,共十六卷。

  13. 王燾:兩部書,共五十卷。

  14. 陳藏器:一部書,共十卷。

王冰四部六十七卷。大明一部二十卷。王惟德一部七卷。唐慎微一部三十卷。孫兆一部十二卷,附高保衡二部五卷。韓祗和一部二卷。龐安時四部十六卷。錢乙二部十三卷。朱肱二部二十三卷。成無己三部十四卷。陳師文、裴宗元二部十三卷。郭雍一部二十卷。許叔微一部十二卷。

白話文:

王冰《脈訣》四部,共六十七卷。大明《脈訣》一部,共二十卷。王惟德《脈訣》一部,共七卷。唐慎微《脈訣》一部,共三十卷。孫兆《脈訣》一部,共十二卷,另有高保衡《脈訣》兩部,共五卷。韓祗和《脈訣》一部,共二卷。龐安時《脈訣》四部,共十六卷。錢乙《脈訣》兩部,共十三卷。朱肱《脈訣》兩部,共二十三卷。成無己《脈訣》三部,共十四卷。陳師文、裴宗元《脈訣》兩部,共十三卷。郭雍《脈訣》一部,共二十卷。許叔微《脈訣》一部,共十二卷。

寇宗奭一部二十卷。陳言二部二十六卷,附嚴用和一部十卷。陳自明一部二十四卷。張杲一部十卷。楊士瀛二部三十三卷。劉完素十四部四十一卷,附常德一部一卷,鎦洪一部一卷。張元素四部八卷,附子璧二部三卷。張從正五部二十二卷。李杲八部未載卷,一部二十五卷。

白話文:

寇宗奭一部,共二十卷。陳言二部,共二十六卷,附帶嚴用和一部,共十卷。陳自明一部,共二十四卷。張杲一部,共十卷。楊士瀛二部,共三十三卷。劉完素十四部,共四十一卷,附帶常德一部,共一卷;鎦洪一部,共一卷。張元素四部,共八卷,附帶子璧二部,共三卷。張從正五部,共二十二卷。李杲八部,卷數未載,一部共二十五卷。

羅天益三部四十四卷。王好古六部二十三卷。朱震亨十五部三十三卷,附羅知悌一部一卷。趙以德一部二十二卷。王履三部一百二十一卷,附徐春甫一部一百卷。危亦林一部二十卷。呂復十一部皆未載卷。滑壽十部十六卷。倪維德二部五卷。齊德之一部二卷,葛乾孫三部二十三卷,附父應雷一部十二卷。

白話文:

羅天益的著作共 3 部,44 卷。

王好古的著作共 6 部,23 卷。

朱震亨的著作共 15 部,33 卷,另附羅知悌的 1 部,1 卷。

趙以德的著作共 1 部,22 卷。

王履的著作共 3 部,121 卷,另附徐春甫的 1 部,100 卷。

危亦林的著作共 1 部,20 卷。

呂復的著作共 11 部,卷數未載。

滑壽的著作共 10 部,16 卷。

倪維德的著作共 2 部,5 卷。

齊德之的著作共 1 部,2 卷。

葛乾孫的著作共 3 部,23 卷,另附其父葛應雷的 1 部,12 卷。

馬宗素一部一卷。戴原禮六部未載卷,二部二十一卷。徐用誠二部五十四卷。盛寅一部未載卷。陶華四部二十四卷。王綸二部皆未載卷。虞搏二部十六卷。薛己八部十六卷,附父鎧一部二十卷。李湯卿一部二卷,附朱撝一部二卷。王肯堂四部三百二十八卷。李時珍三部五十四卷。

白話文:

  • 馬宗素:一部,載錄卷數未載。
  • 戴原禮:六部,未載錄卷數,另有兩部載錄二十一卷。
  • 徐用誠:兩部,共載錄五十四卷。
  • 盛寅:一部,載錄卷數未載。
  • 陶華:四部,共載錄二十四卷。
  • 王綸:兩部,均未載錄卷數。
  • 虞搏:兩部,共載錄十六卷。
  • 薛己:八部,共載錄十六卷,附錄其父薛鎧一部,共載錄二十卷。
  • 李湯卿:一部,載錄兩卷,附錄朱撝一部,共載錄兩卷。
  • 王肯堂:四部,共載錄三百二十八卷。
  • 李時珍:三部,共載錄五十四卷。

孫一奎五部三十八卷。張介賓二部九十六卷。繆希雍四部四十六卷。盧之頤五部無卷,二部十五卷,附父復四部不著卷。吳有性一部三卷。劉若金一部三十二卷。方有執三部十一卷。周子干八部三十卷,附胡住思一部一卷,查了吾一部一卷。李中梓四部二十二卷,附尤乘一部二卷。

白話文:

孫一奎:五部三十八卷

張介賓:二部九十六卷

繆希雍:四部四十六卷

盧之頤:五部無卷數,另有二部十五卷,並收錄其父盧復四部,卷數不明

吳有性:一部三卷

劉若金:一部三十二卷

方有執:三部十一卷

周子幹:八部三十卷,另收錄胡住思一部一卷,查了吾一部一卷

李中梓:四部二十二卷,另收錄尤乘一部二卷

張志聰六部三十二卷。喻昌三部十三卷,附徐彬一部二十四卷。沈明宗二部三十四卷。張璐五部五十五卷,附子登一部一卷,倬一部一卷。葉桂八部五十三卷。戴天章一部四卷。徐大椿六部十七卷。程林二部未載卷,一部二十六卷。魏荔彤四部六十二卷。程應旄三部二十一卷。

白話文:

張志聰的著作有六部分,共三十二卷。

喻昌的著作有三分,共十三卷,另外附有徐彬的一部著作,二十四卷。

沈明宗的著作有兩部分,共三十四卷。

張璐的著作有五部分,共五十五卷,另外附有子登的一部著作,一卷,和倬的一部著作,一卷。

葉桂的著作有八部分,共五十三卷。

戴天章的著作有一部分,共四卷。

徐大椿的著作有六部分,共十七卷。

程林的著作有兩部分,卷數未記載,另有一部著作,二十六卷。

魏荔彤的著作有四部分,共六十二卷。

程應旄的著作有三分,共二十一卷。

尤怡五部二十三卷。柯琴三部八卷。黃元御十一部九十八卷。陳士鐸四部四十一卷。沈金鰲一部七十二卷。陳念祖四部四十六卷,附姚球一部四卷。鄒澍六部三十九卷。計三墳暨列朝敕撰之書七十一部三千八百四十四卷,歷代名醫四百一十六部三千八百七十三卷。

白話文:

尤怡 著《五部全書》23 卷。《柯琴》3 部,8 卷。《黃元御》11 部,98 卷。《陳士鐸》4 部,41 卷。《沈金鰲》1 部,72 卷。《陳念祖》4 部,46 卷,附錄 姚球《傷寒心法》1 部,4 卷。《鄒澍》6 部,39 卷。

總計從三皇五帝到各朝代敕令撰寫的中醫典籍為 71 部,3844 卷;歷代著名醫學著作 416 部,3873 卷。

論曰:弊根於法,法立則弊生,法行則弊裕,法猶水也,弊猶土也,水本清,土揚之則渾,法本平,弊撓之則陂,持法繩弊,適足固弊,因弊繕法,尚可存法。晉唐經方家法也,南陽書實法中之法。金元諸大家弊也,薛己輩尤弊中之弊。南陽述而不作,故其方旨精嚴,學者折矩旋規,恆虞差失。

白話文:

中醫理論說,醫學法則容易衍生弊端。制定法則就會產生弊端,執行法則弊端就會滋生。法則就像水,弊端就像泥土。水本來清澈,但泥土揚起會使其混濁。法則本身公平,但弊端會使它變通。靠法則來約束弊端,只會讓弊端更加根深蒂固。根據弊端來修改法則,還可以保存法則。晉朝和唐朝的醫家遵循的是經典法則,而張仲景的書則是法則中的法則。金元時期的醫家則是弊端,而薛己等人更是弊端中的弊端。張仲景注重記載而不著書,所以他的方劑精準嚴謹。學者按照他的規矩行事,時常擔心出現偏差。

劉朱作而不述,故其論議媮簿,學者蒙睛盲視,亦洞隱微。無如俗好新奇,人趨簡易,循弊者眾,勵法者寡,相沿日久,遂成結習。苟有討究淵源,品騭曲直者,必群誹膠泥昏狂,是醫之劉朱,即儒之楊墨,劉朱之言不拒,南陽之道不彰。拒之之法,衍其支派,臚其載籍,與道脈並傳,俾治方技者悉讀全書而求其意趣,則淄澠自別,或可免以冰致蠅,以貍致鼠之誚也夫。

白話文:

劉完素撰寫醫書卻不記載出處,所以他的理論見解暗中偷引,而學者如盲人摸象,也能窺見其中的奧妙。但無奈的是,世人偏愛新奇,崇尚簡便,循規蹈矩者眾多,追求正道者稀少。時光流轉,積習難改。如果有人探究源流,品評正誤,必然會遭到羣體誹謗,認為其拘泥死板、狂妄無知。就像醫學界的劉完素,等同於儒學界的楊墨。劉完素的學說不受認可,南陽派的道統便無法弘揚。要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擴充其傳承分支,列舉其文獻記載,與正統道脈並行流傳。讓學習醫術的人通讀全書,探究其精髓,那麼真假自辨,或許可以避免以冰誘蠅、以狸誘鼠的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