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宋史藝文志

開寶詳定本草二十卷目一卷

重定本草二十卷目一卷

太平聖惠方一百卷

慶曆普救方一卷

皇佑簡要濟眾方五卷

太醫西局濟世方八卷

聖濟經十卷

白話文:

開寶時期詳細校定的本草書共有二十卷,另附目錄一卷。

重新校定的本草書也是二十卷,附有目錄一卷。

太平聖惠方總共有第一百卷。

慶曆年間的普救方有一卷。

皇祐年間的簡要濟眾方共有五卷。

太醫西局所出的濟世方有八卷。

聖濟經則有十卷。

上書七種,宋五朝敕撰。太祖開寶六年,詔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張素、王從蘊、吳復圭、王光佑、陳明遇、安自良等,詳校諸本草,參以陳藏器拾遺,刊正別名,增益品目,馬志為之註解,覆命左司員外郎知制誥扈蒙,翰林學士盧多遜校定,御製序文,鏤版於國子監。

白話文:

書共七種,為宋朝五個皇帝下詔編寫的。太祖開寶六年,下詔讓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張素、王從蘊、吳復圭、王光佑、陳明遇、安自良等人負責校對各種藥草著作,參考陳藏器的拾遺藥方,更正別名,增加品目,並由馬志撰寫註解。校對完成後,由左司員外郎知制誥扈蒙負責審核,翰林學士盧多遜校定,並由皇帝親自撰寫序文。最後將其刻版印製,藏於國子監。

七年,又以所釋藥類或有未允,仍命劉翰、馬志等重加增損,復詔翰林學士李昉,知制誥王佑、扈蒙等詳看。凡神農所說別以白字,名醫所傳別以墨字,仍為二十一卷。偽蜀孟昶,亦命其翰林學士韓保升,與諸醫士取唐本圖經合參,更加刪補註釋,自為制序,凡十卷,名蜀本草。

白話文:

七年後,又因為所採用的藥材有所不妥,再次命令劉翰、馬志等人修改增補。又詔令翰林學士李昉、知制誥王佑、扈蒙等人詳細查閱。凡神農所說的,另用白字標示;名醫所傳授的,另用墨字標示,仍然分為二十一卷。

蜀國後主孟昶也命令翰林學士韓保升,和眾醫士參考唐朝的《圖經》合參,並補充註釋,自撰序言,共十卷,名為《蜀本草》。

太宗太平興國中,出潛邸時所儲名方親驗者千餘首,詔醫局各上家傳方書,命王懷德、王佑、鄭彥、陳昭遇等,校正編類,各篇之首,著其疾證,淳化初書成,御製序引。仁宗慶曆八年,以福州奏,獄醫林士元,藥下蠱毒,人獲生全,詔錄其方,令國醫類集附益,書成頒行。

白話文:

唐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把在潛邸時親自收集驗證的千餘個著名方子拿出來,下詔醫局讓各家上交家族傳承的方書,命王懷德、王佑、鄭彥、陳昭遇等人校對編排。各篇文章的開頭標明其治療的疾病和證狀。淳化初年,書籍編纂完成,由皇帝親自撰寫序言。宋仁宗慶曆八年,福州上奏,囚犯醫生林士元用藥解除了蠱毒,使人得以保全性命。皇帝下詔把他的方子記錄下來,讓全國醫生分類收集並補充,編纂成書頒發實行。

皇祐三年,又以外無善醫,不能救民疾疫,令醫官使周應簡聖惠方之要者,頒下諸道,敕長吏案方拯濟。嘉祐二年八月,置醫書局於編修院,詔光祿卿直秘閣林億、太常少卿直集賢院掌禹錫、國子博士高保衡、殿中丞秘閣校理張洞、殿中丞秘閣校勘蘇頌、殿中丞孫兆、尚書屯田郎中孫奇等,校正補王冰注素問二十四卷,靈樞經九卷,難經二卷,甲乙經十二卷,脈經十卷,太素經三卷,傷寒論十卷,金匱要略三卷,金匱玉函經八卷,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外臺秘要方四十卷,補註開寶本草三十一卷,凡一十四種。每一書畢即奏上,億等皆為序。

白話文:

皇祐三年,因民間沒有好的醫生,無法救助百姓患上的烈性傳染病,於是命令御醫周應簡整理一些聖明有效的藥方,頒布到各州郡,要求地方官員按照藥方救助百姓。嘉祐二年八月,在編修院設置醫書局,詔令光祿卿、直祕閣林億、太常少卿、直集賢院掌禹錫、國子博士高保衡、殿中丞祕閣校理張洞、殿中丞祕閣校勘蘇頌、殿中丞孫兆、尚書屯田郎中孫奇等人,校訂和補注王冰注釋的《素問》二十四卷,《靈樞經》九卷,《難經》二卷,《甲乙經》十二卷,《脈經》十卷,《太素經》三卷,《傷寒論》十卷,《金匱要略》三卷,《金匱玉函經》八卷,《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外臺祕要方》四十卷,補注開寶本草三十一卷,共計十四種。每校訂完成一種書,就上奏朝廷,林億等人全部為這些書寫了序言。

詔下國子監鏤版頒行。神宗元豐中,置提舉判局,設方脈、針、瘍三科,春間考試醫士,第一場問素、難、脈三經大義五道;次場問病源龍樹、千金翼方中方脈、臨證、運氣各二道;針瘍二科則去脈經,而增三部針灸經,為小學大義三道,運氣二道;三場假令治病法三道。中格高等為尚藥局醫師。

白話文:

皇帝命令國子監刻印頒發。神宗元豐年間,設立提舉判局,設置方脈、針灸、外科三科。春季考試醫士,第一場考素問、難經、脈經三部經書的大要,共五道題目;第二場考病源龍樹、千金翼方中的方脈、臨證、運氣,各兩道題目;針灸外科兩科則去掉脈經,而增加三部針灸經,作為小學大要三道題目,運氣兩道題目;第三場考擬定治病的方法,共三道題目。考試中取得高等成績者,被任命為尚藥局醫師。

又詔天下高手醫各以得效秘方進,下太醫局試驗,依方製藥鬻之,仍模本傳世。徽宗政和間,御撰聖濟經十篇,凡四十二章,以達道、正紀、孕元、立本、制字、命物名篇,祖述內素,旁援老氏,書成頒於兩學。辟雍生吳禔為之解義。吳禔、陳振孫書錄解題作梁武吳斌。藝文志有黃維解義十卷,令皆亡佚無徵。

白話文:

皇上又下詔給天下醫術精湛的醫生,讓他們各自獻上獨家祕方。這些祕方由太醫院試驗後,依方製作成藥物販售,並將祕方記錄下來,流傳後世。

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皇上親自撰寫了《聖濟經》十篇,共四十二章。其中包括「達道篇」、「正紀篇」、「孕元篇」、「立本篇」、「制字篇」、「命物篇」等,主要繼承了《黃帝內經》的理論,並旁徵老子的學說。成書後頒發給國子監和太醫局。

國子監的學生吳禔為《聖濟經》作了解釋。據吳禔和陳振孫的《書錄解題》,吳禔原名吳斌,是梁朝武帝時的人。宋朝的《藝文志》中記載了黃維為《聖濟經》撰寫的十卷註解,但這些註解都已失傳,無法查證。

但據呂復群經古方考論之說如此。大觀中,詔庫部郎中陳師文等校正和劑局方,又出御府所藏禁方秘論,集海內名醫纂集聖濟總錄,卷二百方二萬,御撰序引。汴京破後,隨內府圖籍北行,南宋未有此本,故宋志不載。元大德四年,集賢學士焦惠校序,稱始成於政和,重刊於大定,今時所傳為國朝乾隆五十三年震澤汪鳴珂校刻,其友程勳多方訪覓,尚缺一百九十五、一百九十九、三百三卷。前有江蘇學政沈初、光祿卿王鳴盛序。

白話文:

根據呂復羣考證古老醫方的說法如下:

北宋大觀年間,朝廷命令庫部郎中陳師文等人校正和劑局藥方,並拿出御府收藏的禁方祕訣,集合國內名醫編纂《聖濟總錄》,收錄了兩萬個藥方,並由皇帝撰寫序言。

北宋都城汴京被攻破後,《聖濟總錄》隨內府藏書被運往北方,南宋期間沒有這本書,所以宋朝的書目中沒有記載。

元朝大德四年,集賢學士焦惠校訂此書並寫了序言,稱此書最初成於北宋政和年間,後於金朝大定年間重印。

現今流傳的版本是清朝乾隆五十三年由震澤汪鳴珂校對並刊刻的,他的朋友程勳多方尋找,仍然缺少第 195 卷、第 199 卷和第 303 卷。

書前有江蘇學政沈初和光祿卿王鳴盛的序言。

論同病源,方同千金外臺,惟改換面目,不注出處,致篾經方之舊。案王應麟玉海:高宗紹興十八年閏八月二十三,改熟藥所為太平惠民局,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以監本藥方頒諸路。陳振孫書錄解題。紹興二十九年,詔醫官王繼先重校嘉祐本草,刻版於修內司,今皆不傳。

白話文:

有關相同疾病的來源,藥方與唐朝《千金方》和《外臺祕要》類似,只是改變了名稱和外表,沒有註明出處,這導致了傳統經方的沒落。

根據王應麟的《玉海》記載:高宗紹興十八年閏八月二十三日,將熟藥所改為太平惠民局。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將朝廷頒發的藥方分發到各路。陳振孫的《書錄解題》記載:紹興二十九年,朝廷命令醫官王繼先重新校對《嘉祐本草》,並在修內司刻印,但這些版本現在都已失傳。

徽宗崇寧間,廢提舉判局春試,改隸國子監,分上舍內舍外舍。孝宗乾道中罷局,僅存醫學科,更不置局。淳熙中,又稍變其制。光宗紹熙二年,復置局。永樂大典集紹熙程文,凡墨義九道,脈義六道,大義三十七道,論方八道,假令十八道,運氣九道,國朝四庫編為九卷,稱其學術通貫,辨析精微。可見宋代留意醫學之盛。

白話文:

在宋徽宗崇寧年間,廢除了提舉春試的判局,改由國子監管理,分為上舍、內舍和外舍。孝宗乾道年間廢除了判局,只保留了醫學科,不再設置判局。淳熙年間,又稍作調整。光宗紹熙二年,再次設置判局。《永樂大典》收錄了紹熙年間的題目,包括墨義九道、脈義六道、大義三十七道、論方八道、假令十八道、運氣九道。清朝《四庫全書》將其編為九卷,稱讚其學術貫通,辨析精微。由此可見,宋代對醫學非常重視。

2. 敕撰醫宗金鑑九十卷

乾隆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太醫院使錢鬥保,右院判王炳,御醫吳謙,奉上諭:爾等衙門該修醫書,以正醫學,欽此。又諭一應纂修事宜,著和親王大學士伯鄂爾泰總管。五年二月十六日,和親王具奏:傷寒論、金匱要略、雜病論、有吳謙刪訂未完稿本,請將大內所有醫書全行發出,以資考覈,即可擇吉開館,不必行取各直省之書。乾隆十四年告成。

白話文:

乾隆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太醫院掌院錢鬥保、右院判王炳、御醫吳謙,接到上諭:你們的部門應編寫醫書,以規範醫術,欽此。又諭令一應纂修事宜,由和親王大學士伯鄂爾泰統管。五年二月十六日,和親王上奏:傷寒論、金匱要略、雜病論等書,已有吳謙刪訂的未完成稿本,請將宮中收藏的所有醫書全部發出,以便參考考證,即可擇吉開館編修,不必從各省徵集醫書。乾隆十四年,醫書編修完成。

僅按訂正傷寒論注十七卷,金匱要略八卷,刪補名醫方論八卷,四診要訣一卷,運氣要訣一卷,諸科心法要訣五十四卷,正骨心法要旨五卷,大意以有方有論之書,始於仲聖,乃醫學之正軌。名醫隨證消息,其精詣處必方論並存,始能測識。至脈學簡括,無過紫虛;運氣幽微,不可竟廢。

白話文:

僅按照訂正後的《傷寒論注》十七卷、《金匱要略》八卷、刪補後的《名醫方論》八卷、《四診要訣》一卷、《運氣要訣》一卷、《諸科心法要訣》五十四卷、《正骨心法要旨》五卷,大意是說,從仲聖(張仲景)開始,有方有論的醫學著作纔是中醫正統。名醫根據不同的病症選用不同的方法,其精妙之處一定結合了方劑和論述才能理解。至於脈學,簡潔明瞭地闡述勝過《紫虛脈訣》,而運氣學的精微奧妙也不能完全捨棄。

而雜證之變無窮,正骨之法多秘,皆為繪圖制訣,俾學者易誦易求,務歸實用。不若宋代聖濟總錄、和劑局方之博而寡要,偏而失中,誠萬世遵行之盛典也。

白話文:

各種疾病的症狀變化繁多,正骨的方法大多是祕方,都是畫成圖表、制定訣竅,以便學者容易背誦、易於查找,務求實際有用。不像宋代的《聖濟總錄》、《和劑局方》雖然知識廣博,但內容不切要,偏頗失中。這纔是萬世遵行的典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