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太昊伏羲氏

2. 漢書藝文志

雜子道二十篇

白話文:

在《漢書藝文志》中所記載的「雜子道二十篇」,若以現代白話文解釋,即是:有二十篇關於各種學說流派的著作被收錄,這些著作涵蓋了多種不同的哲學觀點和思想理論。

3. 炎帝神農氏

4. 漢書藝文志

食禁七卷

雜子技道二十三卷

白話文:

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有著「飲食禁忌」相關內容共七卷,以及涵蓋各種雜項技術與道理的書籍,總計二十三卷。

5. 梁七錄

本草五卷

本草屬物二卷

明堂圖一卷

白話文:

總共有五冊的「本草」,這部書詳細記載了各種藥材的性質和用途。

另外有兩冊的「本草屬物」,這部分主要介紹與藥材相關的附屬物品,例如採集工具或炮製方法等。

最後還有一冊的「明堂圖」,這本書則是以圖解的方式,展示了人體的經絡和穴位,對針灸和按摩治療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6. 隋書經籍志

本草八卷

本草經三卷

白話文:

在《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本草》這本書,總共八卷。另外還有《本草經》,共有三卷。這兩本書都是關於中藥材的古典醫學著作。

7. 唐書藝文志

本草三卷

白話文:

本草三卷

8. 宋史藝文志

食忌一卷

五藏論一卷

白話文:

在宋史的藝文志中,有記載到兩本書。

一本名為「飲食禁忌」,應該是講述在飲食上需注意的事項與禁忌,可能包含了什麼食物不能一起食用,或是某些身體狀況下應避免食用的食物等。

另一本則是「五臟理論」,這本書可能是探討中醫學中的五臟(心、肝、脾、肺、腎)理論,包括五臟的功能、運作方式以及和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

9. 黃帝軒轅氏

10. 漢書藝文志

內經十八卷。

外經三十九卷。

養陽方二十卷。

雜子步引十二卷。

雜子芝菌十八卷。

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白話文:

[漢書藝文志]裡記載的醫學著作如下:

《內經》總共有十八卷,

《外經》則有三十九卷,

《養生方法》這本書有二十卷,

《各種行走呼吸法》一書共十二卷,

《各種靈芝蕈類研究》有十八卷,

最後,《十九家的各種藥方》全書則有二十一卷。

11. 梁七錄

眾難經呂博望注一卷。

素問八卷。

甲乙經十二卷。

針灸經十二卷。

明堂流注六卷。

白話文:

在《梁七錄》中記載了以下幾部醫學著作:

有呂博望註解的《眾難經》一卷,

《素問》八卷,

《甲乙經》十二卷,

《針灸經》十二卷,

《明堂流注》六卷。

12. 隋書經籍志

素問全元起注九卷

甲乙經十卷,音一卷

八十一難經二卷

針經九卷

流注脈經一卷

養胎經一卷

素問女胎一卷

療婦人產後雜方三卷

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

針灸蝦蟆忌一卷

十二經脈明堂五藏人圖一卷

白話文:

[隋書經籍志]中提到的醫學著作如下:

  1. 《黃帝內經素問》由全元起作注釋的版本,共有九卷。

  2. 《甲乙經》共有十卷,另附有解讀的音韻一卷。

  3. 《八十一難經》共有兩卷。

  4. 《針經》共有九卷。

  5. 《流注脈經》只有一卷。

  6. 《養胎經》專論懷孕保養,也只有一卷。

  7. 《素問女胎》專門討論女性胎兒的問題,有一卷。

  8. 《療婦人產後雜方》是關於婦女產後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共有三卷。

  9. 《明堂偃側人圖》是人體解剖圖譜,共有十二卷。

  10. 《針灸蝦蟆忌》講述針灸時的禁忌,有一卷。

  11. 《十二經脈明堂五藏人圖》是描述人體經絡和臟器的圖譜,有一卷。

13. 唐書藝文志

素問全元起注八卷。

甲乙經十二卷。

針經十卷。

流注脈經一卷。

十二經脈明堂偃側人圖曹氏注十二卷。

十二經脈明堂五藏圖一卷。

針灸經十二卷。

雜注針經一卷。

明堂三卷。

內經明堂十三卷。

九靈經靈寶注十二卷。

三部針經皇甫謐集十三卷。

素問王冰注二十四卷,釋文一卷。

明堂經楊元操注三卷。

內經明堂類成楊上善注十三卷。

內經太素楊上善注三十卷。

白話文:

在《唐書藝文志》中記載了以下的醫學著作:

  1. 《黃帝內經素問》由全元起所作的註解,共有八卷。
  2. 《甲乙經》十二卷。
  3. 《針經》十卷。
  4. 《流注脈經》一卷。
  5. 曹氏對《十二經脈明堂偃側人圖》進行了註解,共十二卷。
  6. 《十二經脈明堂五藏圖》一卷。
  7. 《針灸經》十二卷。
  8. 《雜注針經》一卷。
  9. 《明堂》三卷。
  10. 《內經明堂》十三卷。
  11. 《九靈經》靈寶注十二卷。
  12. 由皇甫謐集的《三部針經》十三卷。
  13. 王冰對《黃帝內經素問》的註解,共二十四卷,附釋文一卷。
  14. 楊元操註解的《明堂經》三卷。
  15. 楊上善對《內經明堂類成》的註解,共十三卷。
  16. 楊上善對《內經太素》的註解,共三十卷。

14. 宋史藝文志

素問全元起注八卷。

八十一難經宋庭臣註釋一卷。

針經九卷。

九靈內經五卷。

脈經一卷。

內經素問王冰注二十四卷。

三部針灸經十二卷。

靈樞經九卷。

太素經三卷。

以上四部林億等校正。

灸經明堂三卷。

五藏論一卷。

問岐伯灸經一卷。

問答疾狀一卷。

白話文:

[宋史藝文志]

  • 《黃帝內經素問》由全元起所做的註解,共有八卷。

  • 宋朝的庭臣對《八十一難經》進行了註釋,編纂為一卷。

  • 《針經》,共九卷。

  • 《九靈內經》,共五卷。

  • 《脈經》,僅有一卷。

  • 王冰對《內經素問》的註解,總計有二十四卷。

  • 《三部針灸經》,共十二卷。

  • 《靈樞經》,共九卷。

  • 《太素經》,共三卷。

以上四部經典,皆經過林億等人進行校正和修訂。

  • 《灸經明堂》,共三卷。

  • 《五藏論》,僅有一卷。

  • 《問岐伯灸經》,僅有一卷。

  • 《問答疾狀》,也只有一卷。

15. 國朝四庫

素問王冰注二十四卷

靈樞經十二卷

甲乙經八卷

上三墳書六十五種,除復一十九種,凡四十六種。漢志七種,梁錄亡,隋志逸本草屬物等五種,增八十一難經等九種。唐志亡養胎經等四種,復出針灸經一種,增明堂及九靈經等注家十種。宋去甲乙經之復,亡針經等十種,增靈樞經等八種。今時傳本,惟王冰注素問二十四卷,皇甫謐三部針經十二卷,靈樞經十二卷,八十一難經二卷,凡四種五十卷。夫辨藥性者必托神農,療疾疢者必依黃帝。

劉向指內經為諸韓公子所著。漢書匡衡傳:奏罷本草待詔七十餘人。樓護傳:少誦醫經本草數十萬言。平帝元始五年,詔舉天下通知本草者,乘傳詣京師。則醫經本草漢時已專門傳習。雖非一時之言,一人之述,要皆醫書之祖也。

白話文:

《素問》這本書,由王冰做了註解,總共有二十四卷。

《靈樞經》有十二卷。

《甲乙經》則是八卷。

以上三本書,原本共有六十五種版本,但其中十九種重複,實際上只有四十六種。在漢代的目錄中有七種,但在梁代的記錄中已經遺失,隋代的目錄中,則記載了《本草》等五種逸本。到了唐代,又新增了《八十一難經》等九種,但也失去了《養胎經》等四種,另外出現了一種《針灸經》,還增加了《明堂》和《九靈經》等十種註解。宋代刪除了《甲乙經》中的重複部分,失去了《針經》等十種,但又新增了《靈樞經》等八種。到了現在,流傳下來的版本只有王冰註解的《素問》二十四卷,《皇甫謐三部針經》十二卷,《靈樞經》十二卷,《八十一難經》二卷,總共四種五十卷。對於藥性的辨識必定要仰賴神農,治療疾病則必定要依據黃帝。

劉向認為《內經》是由諸韓公子所寫。根據《漢書》匡衡傳記,他奏請停止本草待詔七十多人。樓護傳記中提到,他小時候就背誦了醫經和本草數十萬字。在平帝元始五年,下詔舉薦全國通曉本草的人,乘坐車馬前往京城。由此可見,當時《醫經》和《本草》已經成為專門的學術領域進行傳承學習。雖然這些知識並非出自同一時期或同一人之手,但無疑都是醫學書籍的鼻祖。

16. 唐高宗

17. 唐書藝文志

本草藥圖二十卷

圖經七卷

白話文:

在《唐書藝文志》這份文獻中,有記載著《本草藥圖》共二十卷,以及《圖經》共有七卷。若轉譯為現代白話文,即是:在唐代的文獻記錄中,有一本名為《本草藥圖》的書,全書總共有二十卷;另外還有一本叫做《圖經》的書,總共有七卷。

18. 玄宗

19. 唐書藝文志

開元廣濟方五卷

白話文:

在唐代的書籍藝文志目錄中,記載了一部名為「開元廣濟方」的醫書,共有五卷。這本書詳細記錄了許多治療各種疾病的藥方與療法,在當時被廣泛使用,是唐代重要的醫學典籍之一。

20. 宋史藝文志

天寶神驗藥方一卷

白話文:

在宋代的圖書目錄裡,有一本書名為《天寶神驗藥方》的醫書,共一卷。這本書裡面記載了許多被視為非常靈驗的藥方,可能是在唐代天寶年間流傳下來的。

21. 德宗

22. 唐書藝文志

貞元集要廣利方五卷

白話文:

在唐代的書籍藝文志目錄中,記載了一本名為「貞元集要廣利方」的書,全書共有五卷。這本書匯集了許多在貞元年間被認為重要且廣泛有益的醫療方法與處方。

23. 宋史藝文志

貞元集要廣利方五卷

上書五種,唐三朝御撰。高宗顯慶四年,詔英國公李勣、太尉長孫無忌、兼侍中辛茂將、太子賓客宏文館學士許敬宗、禮部郎中兼太子洗馬宏文館大學士孔志約、尚藥奉御許孝崇、胡於家、蔣季璋、尚藥局直長藺復珪、許宏直、侍御醫巢孝儉、太子藥藏監蔣季瑜、吳嗣、宗丞蔣義方、太醫令蔣季琬、許宏承、蔣茂昌、太常丞呂才、賈文通、太史令李淳風、潞王府參軍吳師哲、禮部主事顏仁楚、右監門府長史蘇敬等,參考本經別錄,分門部類,增為一百一十四種,廣為二十卷。

又別撰圖經七卷,宋謂之唐本草,唐志又有孔志約本草音義二十卷,蘇敬新修本草二十卷,目一卷,本草圖二十六卷,本草音三卷,本草圖經七卷,今皆不傳。元宗開元廣濟方,尚見於外臺秘要。天寶藥方、天寶單方藥圖,僅於宋志及蘇頌本草圖經序中,載其名目。德宗貞元廣利方則絕無引用之者。

隋唐志梁武隋煬皆有醫書。隋志,梁武所服雜藥方一卷,大略丸方五卷,靈素雜方二卷,隋煬四海類聚方二千六百卷,四海類聚單方三百卷。唐志,梁武座右方十卷,如意方十卷,隋煬類聚方卷仍其舊,單方僅存一十六卷,蓋當時第儲秘府,未播民間,兵革頻仍,遂遭焚燬耳。

白話文:

【貞元集要廣利方五卷】

這五卷的《貞元集要廣利方》由唐代三位皇帝親自編纂。在高宗顯慶四年時,他下令由英國公李勣、太尉長孫無忌、兼侍中辛茂將、太子賓客宏文館學士許敬宗、禮部郎中兼太子洗馬宏文館大學士孔志約、尚藥奉御許孝崇、胡於家、蔣季璋、尚藥局直長藺復珪、許宏直、侍御醫巢孝儉、太子藥藏監蔣季瑜、吳嗣、宗丞蔣義方、太醫令蔣季琬、許宏承、蔣茂昌、太常丞呂才、賈文通、太史令李淳風、潞王府參軍吳師哲、禮部主事顏仁楚、右監門府長史蘇敬等人,參照本經別錄,進行分類,並新增至一百一十四種,擴充為二十卷。

另外,他們還特別編寫了七卷的圖經,被宋代稱為《唐本草》。唐代的記錄中還有孔志約的《本草音義》二十卷,蘇敬的《新修本草》二十卷,以及目錄一卷,《本草圖》二十六卷,《本草音》三卷,《本草圖經》七卷,但這些現在都已失傳。元宗的《開元廣濟方》還能在《外臺祕要》中看到。而《天寶藥方》、《天寶單方藥圖》僅在宋代的記錄和蘇頌的《本草圖經》序言中留有名字。至於《德宗貞元廣利方》,則完全沒有被引用的痕跡。

【隋唐志梁武隋煬皆有醫書】

在隋唐的記錄中,梁武帝和隋煬帝都有醫書。隋唐的記錄顯示,梁武帝所服用的《雜藥方》一卷,《大略丸方》五卷,《靈素雜方》二卷;隋煬帝的《四海類聚方》二千六百卷,《四海類聚單方》三百卷。唐代的記錄中,梁武帝的《座右方》十卷,《如意方》十卷;隋煬帝的《類聚方》卷數仍然保留,單方只存留十六卷。這些醫書當時可能只是儲存在祕密的府庫中,並未廣泛流傳於民間,經過多次戰亂後,最終遭到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