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國朝尤氏怡

民間行本

傷寒貫珠集八卷

金匱心典三卷

金匱翼八卷

醫學讀書記二卷續一卷

靜香樓醫案一卷

上書五種,長洲尤怡撰。怡字在涇、號拙吾。工詩,與顧秀野、沈歸愚為友,著北田吟稿。乾隆間以醫名於世。嘗病方、喻、程三家之書,條分未當,因分傷寒三陽治法為十一門,三百九十四條,方九十道。三陰治法三門,一百十七條,方二十七道。提綱挈領,束繁歸整,為貫珠集。

雖踵沿陋習,播亂原文,較之三家,則醇多疵少。其金匱心典,尤精簡可宗。又著金匱翼,專療雜病,分四十九門,每門各別類次,論治簡而有要,惟每類之末,必有新定之方,意欲度越古人,猶是金元故態。讀書記雖無甚精詣,亦可見其用心之勤苦矣。

白話文:

這些是清朝尤氏怡所寫的五本書:《傷寒貫珠集》共八卷,《金匱心典》三卷,《金匱翼》八卷,《醫學讀書記》兩卷,續集一卷,《靜香樓醫案》一卷。

尤怡,來自長洲,字在涇,號拙吾,他善於寫詩,與顧秀野、沈歸愚為朋友,並有《北田吟稿》的著作。他在乾隆時期以醫術聞名於世。他認為方有執、喻昌、張志聰三家對傷寒的研究方法分類不當,因此他將傷寒三陽的治療方法分為十一個部分,共394條,包含90種藥方。對於三陰的治療方法,他分為三個部分,共117條,包含27種藥方。他將繁雜的知識整理得井然有序,編纂成了《傷寒貫珠集》。

雖然他遵循了一些舊有的陋習,有些地方擾亂了原著的內容,但比起那三位醫學家,他的著作更純粹,錯誤較少。他的《金匱心典》尤其精煉且值得信賴。他又寫了《金匱翼》,專門用來治療各種疾病,分為49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詳細的分類和治療方法,論述簡明扼要。然而,在每個類別的最後,他都會附上自己新制定的藥方,試圖超越古人,這還是金元時期的風格。《醫學讀書記》雖然沒有什麼深奧的見解,但也能看出他研究的勤奮和用心。

2. 國朝程氏郊倩

民間行本

傷寒後條辨十五卷

醫經脈圖句測四卷

藥方二卷

上書三種,休寧程郊倩撰。郊倩字應旄。因方有執傷寒條辨未窮隱奧,覆蓋加推擴,故條分愈眾,論議愈新,究於仲聖立論之旨了無干涉。脈圖藥方俟考。

白話文:

在清朝,有位名叫程郊倩的醫學家,他寫了以下三本書:

  1. 「傷寒後條辨」共有十五卷,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傷寒症的各種病症與治療方法。

  2. 「醫經脈圖句測」共有四卷,這本書主要解說人體脈絡的運作及相關醫學理論。

  3. 「藥方」共有兩卷,這本書詳細列舉了多種疾病的治療藥方。

程郊倩,字應旄,來自休寧。他認為前人的「傷寒條辨」尚有未盡之意,因此進一步推廣並深化其內容,使得條目更為詳盡,觀點更為新穎。然而,這些內容對於張仲景的醫學理論並無太大影響。至於「脈圖」和「藥方」兩書,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 國朝黃氏元御

4. 四庫全書存目

素問懸解十三卷

靈樞懸解九卷

難經懸解二卷

傷寒懸解十五卷

金匱懸解二十二卷

傷寒說意十一卷

長沙藥解四卷

四聖懸樞四卷

四聖心源十卷

玉楸藥解四卷

素靈微蘊四卷

上書十一種,昌邑黃元御撰。元御字坤載。以素問本病刺志刺法三篇,舊本皆曰亡,細為紬繹,則本病之文誤入玉機真藏,刺志誤入診要經終,刺法誤入通評虛實,未嘗亡也。經絡論即皮部論之後半篇,皮部屬十二正經經絡之正文,因正其錯簡,復八十一篇之舊。又考靈樞難經之文,亦多脫誤。

如標本誤名衛氣、四時氣大半誤入邪氣,藏府病形、津液五別誤名五癃津液別經,別前十三段為正經,後十五段為別經,且誤入經脈中,悉比櫛其辭,俾相聯屬,復治傷寒論得脈法八十三章,六經正病及誤治壞病三百六十八章,外感類病並用法宜忌八十六章,合五百三十七章。及金匱要略內傷雜病四診九候諸法,皆定其次第,釋其隱奧,更撰說意,會通傷寒大旨。

藥解詳繹長沙二百八十八方,一百六十種藥,處方療病之原。心源融貫四聖之書,創治雜病之法。懸樞推究歲氣所應,為堵禦寒溫痘疹四疫之方。又擷經文精義,為胎化等解九篇,病解一十七篇,附以醫案,別成玉楸藥解,自述用藥微義,咸自作序意,並撰杝元一篇以示志。

嘗曰:思邈真人千金方以下,著作如林,與岐伯立言,仲景立法之旨,竟無一線微通,而庸醫效尤,俗子遵守,天下咸棄圭壁而寶碔砆,最可痛苦流涕。語甚激烈。蓋其左目為庸醫誤治成盲,致落仕籍,因發憤窮醫,故抑塞磊落之氣時形楮墨,雖四聖心源增損古方,不存舊目,且有天魂地魄等名,不免炫奇篾古。然持論皆以扶陽配陰為宗,一洗金元以來滋陰熄火之習,自是特識。

其傷寒懸解,雖割裂古書,而條分縷析,實能窺見先師堂奧。道光中,陽湖張琦序刻傷寒懸解,長沙藥解,素靈微蘊,四聖心源,於宛鄰叢書,金匱懸解尚未付梓。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四庫全書存目》中,由昌邑的黃元御撰寫的十一種醫學著作,包含《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長沙藥解》、《四聖懸樞》、《四聖心源》、《玉楸藥解》和《素靈微蘊》。

黃元御認為《素問》中的「本病」、「刺志」、「刺法」三篇並非真的遺失,而是被誤編入其他篇章。他對此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整理,恢復了《素問》原有篇章的完整性。同時,他還發現《靈樞》和《難經》的許多篇章也有誤編或遺漏的問題。

黃元御根據《傷寒論》的內容,整理出脈法八十三章,六經正病及誤治壞病三百六十八章,外感類病和用法宜忌八十六章,總共五百三十七章。他還研究了《金匱要略》中關於內傷雜病的四診九候的各種方法,並重新排列了這些內容的順序,解釋了其中深奧的部分。

在藥物使用方面,他詳細解析了長沙二百八十八個藥方,涉及一百六十種藥材,深入探討了處方療病的原則。他的《心源》一書融貫了四聖的學說,創新了治療雜病的方法。《懸樞》一書深入研究了歲氣與疾病的關係,提供了防禦寒溫痘疹四種流行病的方法。

此外,他還從《經文》中摘錄了一些精華內容,寫成了《胎化》等九篇文章,以及十七篇疾病解析文章,並附上了臨牀案例,形成了《玉楸藥解》一書,並在書中詳細闡述了自己使用藥物的理論基礎。所有這些著作都有黃元御自己的序言,他還撰寫了一篇《杝元》以表明自己的志向。

黃元御曾經感慨,自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以來,醫學著作如林,但都未能真正理解黃帝內經的宗旨和張仲景的立法精神。他批評庸醫和俗人只知死守陳規,導致世人捨棄珍貴的醫學知識,卻把瑣碎無用的東西當成寶貝,這讓他感到痛心疾首。這種激昂的言辭,可能是因為他的左眼曾被庸醫誤治而失明,從而使他從官場退出,轉而致力於醫學研究,因此在著作中常顯露出抑鬱不平的情緒。儘管他在《四聖心源》一書中對古方有所修改,甚至創造了一些如「天魂」「地魄」等新名詞,不免有些炫耀奇特,輕視古訓,但他始終堅持「扶陽配陰」的原則,一改金元以來盛行的滋陰熄火的風氣,顯示出獨到的見解。

他對《傷寒論》的註解雖然對古書有所分割,但經過他條分縷析的解析,確實能夠窺見張仲景的學術精髓。在道光年間,張琦在《宛鄰叢書》中序刻了《傷寒懸解》、《長沙藥解》、《素靈微蘊》和《四聖心源》,但《金匱懸解》尚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