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筆記》~ 跋

回本書目錄

1.

是編或評古論,或抒心得。所立諸論,如內壅無汗,𰣤痧舌白,遽用清泄;傷寒無液,雖得不暢,涼藥亦能發汗之說,頗有發明。胎漏、胎下,從古女科醫籍未有分別,今被先生一旦道破矣。至論暑瘧驟閉,切忌表散,宜清宜下;產後痙病莫作風治,須育陰潛陽,此尚可議也。

然古賢如張路玉精於論溫,而治損則陰陽不別。徐洄溪通乎古今之變,拘守柴胡以治瘧。名賢尚且如是,不獨先生為然也。先生系沈蘋洲高足,諱淵,字子安,壽山乃其別字。古吳後學王颺卓若甫識於槐蔭廬。草草塗就,俟諸異日精錄之可也。

白話文:

這篇文章或許評價古人的理論,或許分享個人的見解。他提出的各種觀點,例如對於內部壅塞無汗的情況,即使痧症舌苔顯白,也立即使用清熱和泄法;對於感冒無汗的情況,就算病人感覺不舒暢,涼性藥物也能促進出汗。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創見。至於胎漏和胎下的區分,古代婦科醫書都未有清楚分別,如今被先生一語道破。再者,他指出暑瘧突然閉塞,絕對不能表散,應採用清熱和下法;產後痙病不可當作風病來治療,必須滋養陰氣,抑制陽氣,這些觀點還值得商榷。

然而,像張路玉這樣的古代賢士,雖然精於溫病理論,但在治療損傷時卻未能區別陰陽。徐洄溪雖理解古今醫學的演變,但固守使用柴胡來治療瘧疾。連這些名醫都有不足,何況只是先生一人。先生是沈蘋洲的得意門生,本名淵,字子安,壽山是他的別號。我,古吳後學王颺,卓若甫,在槐蔭廬認知到這些。我草率地寫下這些,待將來有空再精確記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