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筆記》~ 跋
跋
1. 跋
是編或評古論,或抒心得。所立諸論,如內壅無汗,𰣤痧舌白,遽用清泄;傷寒無液,雖得不暢,涼藥亦能發汗之說,頗有發明。胎漏、胎下,從古女科醫籍未有分別,今被先生一旦道破矣。至論暑瘧驟閉,切忌表散,宜清宜下;產後痙病莫作風治,須育陰潛陽,此尚可議也。
白話文:
這本書有評論古人論點和抒發心得。作者提出的理論中,例如認為內熱鬱結導致無汗,舌苔發白時,貿然使用清熱瀉下之劑。傷寒發熱無汗,即使脈象不暢,使用涼藥也能發汗等說法,很有見解。
古來女性醫書對胎漏、胎下沒有明確區分,如今作者把它們區分開來,這是一大創見。
至於論述暑熱瘧疾發作時,避免使用發散表氣之劑,宜清熱通下。產後痙病不應當風治療,而應滋陰潛陽,這些說法還有商榷的餘地。
然古賢如張路玉精於論溫,而治損則陰陽不別。徐洄溪通乎古今之變,拘守柴胡以治瘧。名賢尚且如是,不獨先生為然也。先生系沈蘋洲高足,諱淵,字子安,壽山乃其別字。古吳後學王颺卓若甫識於槐蔭廬。草草塗就,俟諸異日精錄之可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賢者如張路玉在討論溫病方面很精通,但在治療損傷時卻不分陰陽。徐洄溪通曉古今醫術的變化,但卻拘泥於用柴胡治療瘧疾。這些名人都如此,並非只有先生如此。先生是沈蘋洲的高足,名諱為淵,字子安,壽山是他的別字。古吳後學王颺卓若甫在槐蔭廬記錄。匆匆寫就,以後再精確記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