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筆記》~ 序
序
1. 序
醫書汗牛充棟,不知凡幾,皆古聖賢相傳之書,而學者雖不能多讀其書,然而於《內經》、《金匱》、《傷寒》以及《溫病論》等書,平時不可不讀,否則治病如盲,殺人如菅,可不悲夫!而今之習醫者,酬應穿勩之外,但讀湯頭數首而已。從師一年半載即懸壺,於人之性命一層,毫不介意,口出狂言,眇視無人,惟我獨傳,使生者悲哀,死者含冤,是誰之過歟!清夜思之,可不寒心。餘生也魯,既乏誦讀之功,而又年老衰頹,疾病纏身,欲作息肩之計矣。
但所惜數十年親歷之病案,並所記古人之要論,未得錄存,故倩人代抄,或有謬疵未妥,望諸君子斧正,則余幸甚。思曩昔繆氏有《松心筆記》,尤氏有《讀書記》,余則亦以是名,顏曰《壽山筆記》,然效顰之誚所不能辭也。惟以淺近芻蕘之言,令習是道者,稍知一二,亦可以補學者之不逮。
光緒七年春三月下澣,楊淵子安識,時年六十九
白話文:
[序]
醫學相關的書籍非常多,堆疊起來能讓牛馬都汗流浹背,這些都是古代聖賢們智慧的結晶。雖然學習者可能無法一一閱讀所有書籍,但在日常中,《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論》以及《溫病條辨》等書籍,卻是不能不看的。否則在治療病人時會像瞎子一樣,容易導致病人死亡,這豈不是令人悲痛的事嗎?然而現在學醫的人,在忙碌於各種事務外,只會背誦一些藥方。跟隨老師學習一年半載,就開始行醫,對於人的生命安全,完全不放在心上,口出狂言,目中無人,自以為只有自己懂醫術,讓活著的人悲痛,逝去的人含冤,這究竟是誰的錯呢?在深夜裡想到這些,真是讓人感到心寒。
我生性愚鈍,缺乏讀書的功夫,而且年老體弱,疾病纏身,想要退休休息。但是,我對於數十年來親身經歷的病例,以及記載的古人重要理論,都未能整理保存,因此請人幫忙抄寫。其中或許有錯誤和不妥之處,希望各位學者能幫忙指正,我將非常感謝。回想過去,繆氏有《松心筆記》,尤氏有《讀書記》,我也仿照他們,命名為《壽山筆記》,然而,我對於自己的模仿,卻無法辯解。
我只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學習醫學的人,能夠稍微瞭解一些,也能夠彌補一些學者的不足。
光緒七年春三月,楊淵子安寫,當時年齡六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