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馤塘醫話》~ 正文 (3)
正文 (3)
1. 正文
體質強盛之人,不易受邪,故常無病。病發必重,治之者,切勿因循輕視。體質羸弱之人,最易感邪,故常有病。病發則輕,治之者,不可過用重劑,宜隨其人之本質而異其方法,然亦須察看其症而斟酌之,未可執泥,以致誤人。
凡氣虛表弱之人,夏則易受暑熱,冬則易受風寒,稍有不謹,則頭痛身熱。咳嗽喘渴之症,相隨而作。古人云:服藥當在未病之先。宜於夏至前後,每日服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各等分。冬至前後,每日服玉屏風散,炙黃耆、防風、白朮各等分。此二方藥只三味,而扶正氣以固表,不使感受外邪,最為得力。
然尤須恪遵月令,禁嗜欲,薄滋味,以培其元,則邪自無從而入,不可徒恃藥力也。若自覺已受微邪,則此二方亦不可服。以五味收斂,白朮壅滿,非所宜也。
虛人感冒,本系輕症,不必服藥。但當避風寒,節飲食,靜養數日,或汗或下,自能解散而愈。倘過事張惶,誤投藥餌,輕者變重,速者變遲,甚至纏綿日久,轉生他症。醫藥雜投,浸至不救,世間此種抱屈而斃者極多。而在當貴之家,及少年人為尤甚。餘數十年來,所見所聞,不可勝計,真堪悼嘆!願病者與治病者,各各慎之,毋負鄙人之婆心苦口也。
何謂誤投藥餌?如病在表,而攻其里,則乘虛而邪必陷;邪在裡而散其表,則泄陽而氣愈傷;邪在上焦而用中焦藥,則反致中滿而作脹;邪在中焦而用下焦藥,則引入陰分而難痊。其尤甚者,本系內傷,微感時邪,症似傷寒,而服麻、桂、羌、防,重虛其表;本系外感兼傷中氣,症似勞怯,而服參、朮、地黃,重錮其邪。此等治法,愈醫愈劇,即遇明眼人,改弦易轍,別用良方,而受困多日,已瀕於死矣。
余嘗著《肝氣論》,調內傷發熱,用逍遙散主之。外感寒熱,用小柴胡湯去參主之。隨症加減,無不立愈。乃又有人謂柴胡一味,極易殺人。籲!何其固也?張景岳治受邪,有正柴胡飲,及一柴胡、二柴胡、三柴胡、四柴胡、五柴胡等方,具見《新方八陣》。如柴胡果能殺人,不應奉以為主,而加入各經藥味。
但用不得法,能貽誤致斃,或亦有人。則參、耆、歸地,以及本草書中常用之品,無不皆然。如世俗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腹,陰盛即亡者,又豈惟柴胡而已哉!
咳嗽吐血,未必成癆也,服知柏、四物之藥不止,則癆成矣。胸滿不快,未必成脹也,服山楂、神麯之藥不止,則脹成矣。氣滯膈塞,未必成噎也,服青皮、枳殼之藥不止,則噎成矣。面目浮腫,小便閉澀,未必成水也,服木通、澤瀉之藥不止,則水成矣。此論本趙養葵,確有見解。
但舍卻知、柏、楂、曲、青、枳、通、瀉諸品,從何治病?患在無補氣藥以統領之耳!前四症,皆由正氣先虧所致,宜以參、耆、薑、術之類參之,而後治嗽、治脹、治噎、治水之味,得奏其功。將所指斥者,無不可用,此亦治肝病者,所宜知也。趙氏所論諸藥,猶屬品味和平,不甚峻厲者。
白話文:
[正文]
身體強壯的人不容易生病,如果生病,病情一定很重,治療時務必謹慎,不能拖延或輕視。身體虛弱的人很容易生病,如果生病,病情通常較輕,治療時不能使用過於猛烈的藥物,應該根據個人的體質調整治療方法,同時也要仔細觀察病情,靈活應變,不能死板教條,以免誤治。
體質氣虛、表虛的人,夏天容易中暑,冬天容易受寒,稍微不注意就會頭痛發熱,咳嗽、氣喘、口渴等症狀也會相繼出現。古人說:「服藥應該在未病之前。」建議夏至前後每天服用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等量),冬至前後每天服用玉屏風散(炙黃芪、防風、白朮等量)。這兩個方子只有三味藥,卻能扶助正氣,鞏固肌膚,防止外邪入侵,效果非常好。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遵守季節規律,戒除嗜好,飲食清淡,以滋養元氣,這樣邪氣就無從入侵,不能單純依靠藥物的力量。如果感覺已經受到輕微的邪氣侵襲,這兩個方子就不能服用,因為五味子有收斂作用,白朮容易導致壅塞,不適合服用。
虛弱的人感冒,本來就是輕症,不必服用藥物。只需要避免風寒,飲食節制,靜養幾天,或出汗或腹瀉,就能自然痊癒。如果過於驚慌,亂投藥物,輕症會加重,病情恢復也會變慢,甚至會拖延日久,轉變成其他疾病。如果胡亂服用各種藥物,病情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無法挽回,這種因為醫療錯誤而喪生的情況很多,尤其是在富貴人家和年輕人中更為常見。我幾十年來見聞到的類似案例不計其數,實在令人惋惜!希望病人和醫生都能謹慎,不要辜負我的苦口婆心。
什麼叫做亂投藥物呢?例如,表證卻治療裡證,就會導致邪氣趁虛而入;裡證卻治療表證,就會傷陽耗氣;上焦有病卻用中焦的藥,反而會導致中滿脹痛;中焦有病卻用下焦的藥,就會導致邪氣入侵陰分,難以痊癒。更甚者,本來是內傷,稍微感受了一些外邪,症狀類似傷寒,卻服用麻黃、桂枝、羌活、防風等藥物,反而加重表虛;本來是外感又傷了中氣,症狀類似勞倦,卻服用人參、白朮、生地黃等藥物,反而加重邪氣的鬱積。這種治療方法,會使病情越來越嚴重,即使遇到有經驗的醫生改弦易轍,使用良方,但因為已經受困多日,也可能已經瀕臨死亡。
我曾經寫過《肝氣論》,治療內傷發熱,主要使用逍遙散;治療外感寒熱,主要使用小柴胡湯(去人參)。根據病情加減藥物,都能很快痊癒。然而有些人卻說柴胡很容易致死,這實在是太武斷了!張景岳治療外感邪氣,有正柴胡飲、一柴胡湯、二柴胡湯、三柴胡湯、四柴胡湯、五柴胡湯等方劑,都記載在《新方八陣》中。如果柴胡真的能致死,就不應該把它作為主藥,加入其他藥物中了。
但是,如果使用方法不當,確實會導致死亡,這不僅僅是柴胡,人參、黃芪、當歸、生地黃,以及本草書中常用的藥物,都一樣。就像世俗所說的,桂枝服用過量,陽氣過盛就會死亡;承氣湯服用過量,陰氣過盛也會死亡,這又豈止是柴胡呢?
咳嗽吐血,不一定會變成肺癆,但是如果長期服用知母、黃柏、四物湯等藥物,就會導致肺癆;胸悶不適,不一定會變成脹滿,但是如果長期服用山楂、神麴等藥物,就會導致脹滿;氣滯膈塞,不一定會變成噎嗝,但是如果長期服用青皮、枳殼等藥物,就會導致噎嗝;面目浮腫,小便不利,不一定會變成水腫,但是如果長期服用木通、澤瀉等藥物,就會導致水腫。這是趙養葵的論點,確實很有見地。
但是,如果不用知母、黃柏、山楂、神麴、青皮、枳殼、木通、澤瀉這些藥物,又怎麼治病呢?關鍵在於沒有補氣藥來統籌調理!前面四種病症,都是因為正氣先虧所致,應該用人參、黃芪、生薑、白朮等藥物來配合,然後再治療咳嗽、脹滿、噎嗝、水腫,才能發揮藥效。所以,上面提到的那些被批評的藥物,並不是完全不能用,這也是治療肝病的人應該了解的。趙氏所論述的藥物,都屬於藥性平和,不是太猛烈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