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馤塘醫話》~ 正文 (19)
正文 (19)
1. 補編·卷下
胎前有病症,重在保胎。產後有病症,重在溫補。此至穩至當之理。
白話文:
在懷孕期間如果出現了健康問題,最重要的處理原則是保護胎兒的安全。而分娩後若出現身體不適,則應重點放在溫和的滋補調養上。這是極為穩妥且恰當的保健原則。
2. 崩漏標本證治
崩漏不止,經亂之甚者也。蓋非時下血,淋瀝不止,謂之漏下。忽然暴下,若山崩然,謂之崩中。由漏而淋,由淋而崩,總因血病。凡崩漏初起,治宜先止血,以塞其流,加減四物湯十灰丸主之。崩漏初止,又宜清熱,以清其源,地黃湯或奇效四物湯主之。崩漏既止,裡熱已除,更宜補血氣以端其本,加減補中益氣湯主之。
要知崩漏皆由中氣虛,不能受斂其血,加以積熱在裡,迫血妄行,或不時血下,或忽然暴下,為崩為漏,此證初起,宜先止血以塞其流,急則治其標也。血既止矣,如不清源,則滔天之勢,必不可遏。熱既清矣,如不端本,則散失之陽,無以自持。故治崩漏之法,必守此三者,次第治之,庶不致誤。
先賢有云:治下血證,須用四君子輩以收功,其旨深矣。
近來諸醫誤信產後屬寒之說,凡產後無不用炮薑、熟地、肉桂、人參等藥。不知產後,血脫孤陽獨旺,雖石膏、竹茹,仲景亦不禁用。而世之庸醫,反以辛熱之藥,戕其陰而益其火,無不立斃。我見甚多,案中絕無此弊。足徵學有淵源,惟善用人參,而少用血藥,消痰清體之法,尚未見及,則有未到也。
白話文:
【崩漏標本證治】
崩漏不止,是月經紊亂極嚴重的症狀。在非月經期間出血,且持續不斷,稱之為漏下。若突然大量出血,猶如山崩般,則被稱為崩中。漏下轉為淋瀝,淋瀝再轉為崩中,總歸結於血液異常。對於崩漏剛開始的治療,應先止血,以阻斷血流,可使用加減四物湯和十灰丸。當崩漏剛剛停止,則應清熱,以淨化病源,地黃湯或是奇效四物湯適用。崩漏停止,體內熱度去除後,更應該補充血氣,以強化根本,可以使用加減補中益氣湯。
要知道,崩漏都源自中氣虛弱,無法有效控制血液,再加上體內積累的熱氣,迫使血液不正常流動,造成不規則出血,或突然大量出血,這就是崩漏。在崩漏剛開始時,應先止血,以阻止血流,這是急病治標的做法。止血後,如果不進一步清源,那麼就像洪水般的出血勢頭,一定無法遏止。熱度清除後,如果不鞏固根本,那麼散失的陽氣,就沒有力量支撐自己。因此,治療崩漏的方法,必須遵循這三個步驟,依次進行,才能避免誤診。
前人曾言:治療下血癥狀,必須使用四君子類的藥物來收尾,其深意無窮。
近來許多醫生誤信產後屬寒的說法,產後一律使用炮薑、熟地、肉桂、人參等藥物。然而他們並不知道,產後由於大量失血,體內陽氣過剩,即使是石膏、竹茹,張仲景也未曾禁止使用。但世間的庸醫,反而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損傷陰氣,加重火氣,無一例外導致病人立即死亡。我見過太多這種情況,在我的案例中,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弊端。足以證明,我學有淵源,善用人參,少用血藥,以消痰清體的方法,還未被他人所見識,顯然還有待提升。
3. 崩漏虛實證治
崩乃經脈錯亂,實系衝任傷損,不能約束經血而然。治宜大補氣血,當用舉元益血丹峻補本源,少加清熱之藥,以治其標。補陰瀉陽,而崩自止。若血熱妄行,脈實有力,血氣臭穢者,方用四物涼膈散,入生韭汁調服。然治血藥,切忌純用寒涼,以血見冷即凝故也。如血崩初起,遽止則有積聚凝滯之憂,不止則有眩暈卒倒之患。
必須行中帶止,庶無後患。然既止之後,必服八珍湯以收功。
古人治胎有證,每將人參、砂仁同用,取其一補一順,則氣旺而無墮胎之患,順則氣和而無難產之憂,甚良法也。
因女子以肝為先天。陰性凝結,易於拂鬱,鬱則氣滯,血亦滯也。木病必妨土,故次重脾胃。從來有胎而病外感,麻、桂、硝、黃等劑,必加四物,是治病保胎第一要法。胎產之後,系由營氣大脫,不論有邪無邪,必養血為主。其行瘀消痰,降火驅風,種種治法,皆從血分中推出,變化不離本宮。
白話文:
【崩漏虛實證治】
崩漏的情況是由於體內的經脈出現混亂,主要是衝脈和任脈受到損傷,無法有效地控制經血的流動所致。治療上應著重於大補氣血,應使用舉元益血丹這類強效的補血補氣藥物來強化身體的根源,同時可以適量加入一些清熱藥物,先解決表面的症狀。透過補充陰氣和調節過剩的陽氣,崩漏的情況自然會得到改善。
如果出血情況是由於血熱失控,脈象強勁有力,且血液散發出異常的臭味,這時就應使用四物涼膈散,並加入新鮮韭菜汁來調和服用。然而,在治療與血相關的疾病時,千萬不要單純使用寒涼藥物,因為血液遇冷容易凝固。例如在血崩剛開始時,如果立刻阻止,可能會導致血液在體內積聚凝滯;但如果不加以阻止,又可能引發頭暈甚至突然昏倒的風險。
因此,最理想的治療方式應該是在行血的過程中同時止血,這樣才能避免後續的問題。一旦血崩停止,應該服用八珍湯來鞏固療效。
古人在處理懷孕婦女的各種症狀時,經常將人參和砂仁一同使用,因為兩者一個補氣,一個順氣,這樣一來氣血旺盛,就不會有流產的風險,氣血和順,也不會有難產的擔憂,可謂是極佳的治療方法。
由於女性的生理特質,肝臟對於她們而言相當重要。女性的陰性特質容易導致情緒抑鬱,一旦鬱悶,氣血就會受阻。而且肝臟功能不佳時,通常也會影響到脾胃。所以,如果懷孕婦女感染外邪,使用如麻黃、桂枝、硝石、黃連等藥物時,一定要加上四物湯,這是治療疾病同時保護胎兒的首要原則。在生產後,無論是否受到外邪侵擾,都應該以養血為主。至於排除瘀血、化解痰濕、降火祛風等各種治療方法,都是從血液的角度出發,進行變化調整,不會脫離基本的原則。
4. 論婦女濕溫病
婦人病溫,與男子同。所異胎前產後,以及經水適來適斷。大凡胎前病,古人皆以四物加減用之,謂護胎為要,恐來害妊,如熱極用井底泥,藍布浸冷,覆蓋腹上等,皆是保護之意。但亦要看其邪之可解處,用血膩之藥不靈,又當審察,不可認板法。然須步步保護胎元,恐病邪陷也。
至於產後之法,按方書謂慎用苦寒藥,恐傷其已亡之陰也。然亦要辨其邪能從上中解者,稍從症用之亦無妨,不過勿犯下焦,且屬虛體,當如虛怯人病邪而治。總之毋犯實實虛虛之戒。況產後當氣血沸騰之候,最多空竇,邪勢必乘虛內陷,虛處受邪,為難治也。如經水適來適斷,邪將陷血室,少陽傷寒言之甚詳,不必多贅。
但熱病與正傷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湯,提出所陷熱邪,參、棗扶胃氣,以衝脈隸屬陽明也,此與虛者為合治。若邪熱陷入,與血相結者,當宗陶氏小柴胡湯,去麥、棗。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犀角等。若本經血結自甚,必少腹滿痛,輕者刺期門,重者小柴胡湯去甘藥,加延胡、歸尾、桃仁,夾寒加肉桂,心氣滯者加香附、陳皮、枳殼等。然熱陷血室之症,多有譫語如狂之象,防是陽明胃實,當辨之。
血結者,身體必重,非若陽明之輕利便捷者,何以故邪?陰主重濁,絡脈被阻,側旁氣痹連胸背,皆拘束不遂,故去邪通絡,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胞,胸中痛,即陶氏所謂血結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原為表裡上下一齊盡解之理,若此方大有巧手,故錄出以備學者之用。傷寒每以風傷衛用桂枝湯寒傷營用麻黃湯法,小兒肌疏易汗,難任麻、桂辛溫表邪。
太陽治用輕,則紫蘇,防風一二味。身痛則羌活,然不過一劑。傷風症亦肺病為多,前、杏、枳、桔之屬,辛勝即是汗藥,其蔥豉湯,乃通用要方。
妊娠一門,總以補氣養血安胎為主,則萬病自除矣。
白話文:
在討論女性濕溫病的問題上,其實女性感染溫病與男性並無太大差異。但特殊之處在於懷孕、產後,以及月經來臨或中斷的情況。一般來說,懷孕期間生病,古人都會使用四物湯作為基礎,再根據病情增減藥材,主要目的是保護胎兒,避免因藥物影響到懷孕。例如在高燒時,會使用井底泥,或是藍布浸泡冷水敷在腹部等方法,都是為了保護胎兒。然而,在治療時也要看病情是否可以解除,如果使用補血藥物效果不佳,就應重新評估病情,不能固守舊法。但在整個過程中,仍需時刻保護胎兒,以防疾病進一步惡化。
對於產後的治療,參考醫書上的建議,應謹慎使用苦寒藥物,以免傷害到已經損失的陰性能量。然而,仍需判斷病情是否能通過上半身或中半身的調理得到緩解,如果可以,稍微使用這些藥物也無妨,只是不要影響到下半身,因為產後身體虛弱,應像對待虛弱病人那樣進行治療。總之,切忌過度治療實證或虛證,特別是在產後,氣血正處於沸騰狀態,身體虛弱,邪氣很容易乘虛而入,虛弱部位受到邪氣侵襲,會使病情更難以治療。例如,月經來臨或中斷時,邪氣可能侵入血室,這在少陽傷寒中有詳細描述,不必多言。
然而,濕溫病與一般的傷寒不同,張仲景創立的小柴胡湯,旨在提昇陷在體內的熱邪,同時用黨參、大棗等補胃氣,因為衝脈屬於陽明。這與治療虛弱病人的原則相符。但如果邪熱深入,與血液結合,應遵循陶氏的小柴胡湯,去掉麥冬、大棗,加入生地、桃仁、山楂、丹皮、犀角等。如果血結情況嚴重,少腹會感到滿痛,輕者可以針刺期門穴,重者則應使用小柴胡湯,去掉甘草,加入延胡、當歸尾、桃仁,如果夾雜寒氣,可加入肉桂,心氣滯塞者則加入香附、陳皮、枳殼等。然而,熱邪陷入血室的症狀,往往會出現類似瘋狂的胡言亂語,需防範這是陽明胃實,需加以分辨。
血結的情況,身體必然沉重,不像陽明症狀那樣輕快敏捷。這是因為邪氣導致陰性能量重濁,阻塞絡脈,使側旁氣血凝滯,連帶胸部和背部都受到影響,所以必須排除邪氣,疏通絡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若病情延長,可能上逆至心包,導致胸痛,這就是陶氏所謂的血結胸。王海藏提出一個桂枝紅花湯,加上海蛤、桃仁,旨在全面解表裡上下,這個方子非常巧妙,因此在此紀錄下來供學者參考。傷寒通常以風邪傷及衛氣使用桂枝湯,寒邪傷及營氣使用麻黃湯,但兒童肌膚疏鬆易出汗,不宜使用麻黃、桂枝等辛溫解表藥物。
對於太陽病症,輕微時可用紫蘇、防風等藥材,若感到身體疼痛,可用羌活,但通常只需服用一次。風邪導致的病症,大多與肺部有關,可用前胡、杏仁、枳實、桔梗等藥材,辛味藥材即具有發汗效果,蔥豉湯則是常用的重要方子。
在懷孕期間,主要以補氣養血、安胎為主,這樣大部分疾病都能自行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