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馤塘醫話》~ 正文 (17)
正文 (17)
1. 溫熱論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蓋傷寒之邪,留變在表,然後化熱入里。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胞,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
溫於濕合,蒸鬱而矇蔽於上,清竅為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症,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以此為辨。
前言辛涼散風,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即撤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急退斑為要。
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輕則如梨皮蔗漿之類,或其腎水毒虧,雖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驗之於舌。如甘寒之中,加入鹹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與汗並,熱達腠開,邪從汗出。解後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
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故漸膚冷,未必即成脫症。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症。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汗大出,便為氣脫之症矣。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裡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症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汗。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勢轉氣,如犀角、元參、羚羊等物;入血恐就耗血動血,宜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之類。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生慌張矣。
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法應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於寒涼,恐成功反棄,何以故耶?濕熱一去,陽息亦衰微也。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就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息,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
白話文:
溫熱病邪從上侵入人體,首先侵犯肺部,如果病情惡化會逆傳到心包。肺主管氣,屬於衛氣,心主管血,屬於營氣。辨別營衛氣血的病變,雖然和傷寒有相似之處,但在治療方法上卻與傷寒大不相同。因為傷寒的病邪,會停留在體表,然後化熱進入體內。而溫熱病邪的熱變速度很快,還沒傳到心包,病邪就還停留在肺部。肺主管氣,與皮毛相合,所以說病邪還在體表。在體表初期要使用辛涼的輕劑,如果夾雜風邪,就加入薄荷、牛蒡等藥物,如果夾雜濕邪,就加入蘆根、滑石等藥物,目的是讓風邪從熱的外部散去,讓濕邪從熱的下方滲透出去,不讓病邪與熱相互搏鬥,這樣熱邪就會孤立無援。如果不用這種方法,風邪挾帶溫熱就會產生乾燥,導致清竅乾澀,這是因為水主導的氣不能上行滋養,是兩陽相搏的現象。
溫邪如果與濕邪結合,就會蒸騰鬱積,蒙蔽於頭部,導致清竅阻塞,濁邪會傷害清氣,這種病症與傷寒有些類似。區分的方法是,傷寒的病症變化多端,而溫熱病即使病程長,也只會停留在一經不變,可以以此來區分。
前面說過要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風邪,用甘淡的藥物來驅除濕邪。如果病情仍然沒有好轉,就說明病邪逐漸要進入營分了。營分受到熱邪侵襲,就會導致血液受損,心神不安,晚上病情加重,難以入睡,或者出現隱隱約約的斑點,這時就要停止使用理氣的藥物。如果是從風熱轉入的,要使用犀角、竹葉等藥物。如果是從濕熱轉入的,要使用犀角、花露等藥物,並將這些藥物加入到涼血清熱的方劑中。如果病人出現煩躁、大便不通的情況,也可以加入金汁。老年人或者平時體質偏寒的人,可以用人中黃代替,當務之急是要盡快讓斑點消退。
如果斑點出現而熱邪不退,說明胃津已經耗盡。要用甘寒的藥物來滋養,嚴重的情況可以用玉女煎,輕微的情況可以用梨皮甘蔗汁等。或者可能是腎水虧虛,雖然還沒有到下焦,但是病邪已經開始亂竄了,這一定要在舌象上仔細觀察。在甘寒藥物中加入鹹寒的藥物,務必先安穩好尚未受邪的地方,防止病邪更容易深入。如果病邪始終在氣分流連,可以期待通過發汗來使病邪透散出去,治療方法應該是益養胃氣,讓病邪隨著汗液一起排出,等到熱邪到達皮膚毛孔張開,病邪就會從汗液排出。病好之後,胃氣空虛,皮膚會發冷一天一夜,等到陽氣恢復,體溫就會自行回暖。
發汗而病解,說明病邪退去而正氣虛弱,陽氣隨著汗液外洩,所以皮膚會逐漸變冷,但這未必就是脫症。這個時候應該讓病人安靜地休息,以恢復陽氣。旁邊的人不要驚慌,頻繁地呼喊病人,擾亂他的元神,使他煩躁。只要診斷脈象,如果脈象虛軟平和,即使病人倦怠臥床不語,出汗皮膚發冷,也不是脫症。如果脈象急促,躁動不安,不能臥床,皮膚大汗淋漓,那就是氣脫的症狀了。還有一種情況是邪氣太盛而正氣太虛,不能一次發汗就痊癒,要停一兩天再發汗才能痊癒,這一點必須要知道。
再來說氣分的病症,有時候病邪不傳入血分,而是停留在三焦,這種情況類似於傷寒中的少陽病。傷寒的少陽病要用和解表裡的藥物,而溫病的三焦病要用分消上下的藥物,根據病情變化靈活使用藥物,例如近來常用的杏仁、厚朴、茯苓等藥物,或者像溫膽湯這樣走泄的藥物。因為病邪還在氣分,仍然可以期待通過發汗來使病邪透散出去。總的來說,要先看衛分的情況,再看氣分,再看營分,再看血分。在衛分的時候可以用發汗的方法,到了氣分才可以用清氣的方法,到了營分還可以通過透邪的方法把病邪轉移到氣分,可以使用犀角、玄參、羚羊角等藥物;到了血分恐怕會耗血動血,應該使用涼血散血的方法,例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藥物。否則不按照先後緩急的原則用藥,恐怕會一開始就用錯,反而會讓人慌張。
而且我們吳地濕邪害人最廣,如果面色發白的病人,一定要顧護他的陽氣,因為濕邪太盛會導致陽氣虛弱。治療方法應該是清涼,但是當病情的進展到十分之六七時,就不能過於寒涼了,以免前功盡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濕熱一旦退去,陽氣也會隨之衰弱。如果面色蒼白的病人,一定要顧護他的津液,清涼藥用到十分之六七時,往往會出現熱退身寒的情況,這時不能就說他是虛寒而使用補藥,以免像爐火熄滅,灰中還有餘火一樣。必須仔細地觀察和分析,才可以少量地給予補藥,千萬不要冒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