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彙講》~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日講雜記

在《易》先天圖☰在上在南,後天圖☰,在下在西北,與《內經》之旨正合,體用互呈,生成供著,人身一小天地,豈不信哉?《繫辭》釋先天圓圖云:「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數往者順」,即後天之用,五行相生之謂,《內經》人壽可得百年之說也;「知來者逆」,即反五行之相剋者為相生,軒岐治病之秘旨也。從後天圖經逆到先天圖位,便是金丹大道,攢簇五行作用。

余嘗言人須到得半個神仙身分,方當得起名醫二字,實非浪語。

白話文:

《易經》中的先天圖將☰卦放在南方的上方,後天圖將☰卦放在西北方的下方,這與《內經》的原理是一致的。先天圖和後天圖相互呈現,相互作用,就像人體是一個小天地,難道這不信嗎?

《易經·繫辭傳》解釋先天圓圖說:「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數往者順」,指的是後天的作用,五行相生相成的道理,這就像《內經》中說人可以活到百歲;「知來者逆」,指的是反五行相剋而使其相生,這正是軒轅黃帝和岐伯治病的祕訣。從後天圖逆著推到先天圖的位置,就是金丹大道,將五行的作用綜合起來。

凡大疫之年,多有難識之症,醫者絕無把握,方藥雜投,夭枉不少,要得其總訣,當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氣候之相乖者在何處,再合本年之司天在泉求之,以此用藥,雖不中,不遠矣。

讀《素問》耳兼心、腎,與《靈樞》合看,則又兼肺,可見每竅皆兼五行,如天地之互相入者。

白話文:

在瘟疫流行的年份,常常出現難以確診的疾病,醫生們束手無策,亂用藥方,導致許多人死亡。要找到總訣,必須根據三年中的司天在泉,找出氣候異常之處。再結合當年的司天在泉搜尋,用這種方法用藥,即使不完全對症,也不會差太遠。

喻江西才宏筆肆,專以大言欺人,惟論溫則自呈敗缺不少,人不知其牽混也,溫、瘟二症,絕無界限,使後學亦往往混讀,而不甚分明,余故於此三致意焉。

白話文:

喻江西的才宏雖然筆鋒犀利,卻專以誇大其詞欺騙別人。他只討論關於溫病的內容時,自己便顯得漏洞百出,卻讓別人看不清他在混淆概念。溫病和瘟疫這兩種疾病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導致後學者也經常弄混這兩種疾病,難以清楚區分。因此,我才會特別在這方面強調說明。

長沙夫子用阿膠,何曾云炒,後人畫蛇添足耳。阿膠之用,專為濟水伏流也,炒之濟水何在哉?

白話文:

長沙的夫子使用阿膠時,從未提到要炒過,是後人多餘的添加。阿膠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處理體內積水隱伏的問題,如果炒過的話,那處理積水的作用又在哪裡呢?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表之熱、寒之用,里之寒、熱之體。言熱病本於寒,寒既病而為熱矣,則體用皆熱也,漢之文法如此。

白話文:

傷寒時脈搏浮滑,代表體表有熱,體內有寒。這裡的熱證是病情的表現,寒證是病情的本質。意思是熱病的根源是寒氣,寒氣侵襲後轉化為熱,所以表現出來都是熱證。這是一種漢代的文法。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手少陰脈盛,是宜妊子之象,及笄之子,亦有之者,過此不得,亢極為病,比比然也。若陰搏陽別,已有子也。一句虛看,一句實看,方是女子尺脈常盛,寸脈常虛。此言陽別者,猶云與平日之脈有別,至是而寸脈亦覺洪滑,故云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內經》夢事,雖分臟腑陰陽,大要總繫心、肝兩臟為主,何也?未有神魂靜而夢寐顛倒者也。

白話文:

「女子的手少陰脈脈搏很強,可能是懷孕了。」「陰脈搏動強於陽脈分叉,說明已經懷孕了。」手少陰脈強盛,表示應該懷孕了,青春期女子也有這種情況,但超過這個年齡可能懷不上,太過強盛會變成疾病,是很常見的。如果陰脈強於陽脈分叉,說明已經懷孕。一句表示虛,一句表示實,纔是女子尺脈經常強盛,寸脈經常虛弱的情況。這裡提到的陽脈分叉,就像說和以前脈搏不同了,到這個時候寸脈也變得飽滿有力,所以說手少陰脈脈搏很強說明懷孕了。

2. 《金匱》上工治未病一節辯

此節諸家註釋,皆隨文敷衍,惟尤在徑以「酸入肝」以下十五句,謂「疑非仲景原文,後人謬添註腳,編書者誤收之也。細按語意,『見肝之病』以下,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辭,「補用酸」三句,乃別出肝虛正治之法,觀下文「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意可見矣。

白話文:

文中各家的註解,都是隨便增添,尤其重要的是「酸入肝」以下十五句話,應該是有人誤加註解,編纂書籍的人錯誤收錄。仔細推敲語意,從「見肝之病」以下,是回答「上工治未病」的說法,而「補用酸」三句話,是另闢正治肝虛的方法。接著「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意思就很明顯了。

烈謂在涇所云註腳之說,可稱千古隻眼,惟是此節專為「治未病」而設,「補用酸」三句,非皆肝虛之治,兼出實脾之法,蓋言肝若虛者,用酸補之,若實者,用焦苦補火以助土,甘味直益其土也。「酸入肝」三句,與上三句針對,尚可為上三句申明其義,可毋謂之謬注。

白話文:

烈說陳士鐸在《傷寒論·辨脈法》中所註解的內容,可以說是醫學史上獨具慧眼的見解。但這一部分是專門為「治未病」而設立,其中「補用酸」三句,並非都是針對肝虛證治療,還包含了健脾的方法。因為如果肝虛,就用酸性藥物來補益;如果肝實,就用焦苦藥物來補火助土,甘味藥物直接益補脾土。後面的「酸入肝」三句,與前面的三句對應,可以進一步說明前面的意思,不能說是錯誤的註解。

「脾能傷腎」以下十二句,無論補脾以傷腎,縱火以爍金,然後使肝無伐,獲益者少,受傷者反多,已屬不經,且於治法亦隔四臟,迂迴極矣。更脾得補而生肺金來剋木,僅隔二臟,脾土勝而剋水少於涵木,亦隔二臟,忘其近者,而以迂遠之說強為穿鑿,謬注顯然。況凡「臟病惟虛者受之,而實者不受;臟邪惟實者能傳,而虛者不傳。

白話文:

「脾能傷腎」以下的十二句話,不論是補脾會傷腎,或是以火燒金,然後讓肝臟不受抑制,受益者很少,受傷者反而更多,這已經不合常理,而且在治療方法上也隔了四個臟腑,迂迴曲折到了極點。

更重要的是,脾臟得到補養而生長肺金來剋制肝木,僅隔了兩個臟腑,脾土強盛而剋制水少於涵養肝木,也僅隔了兩個臟腑,忘記了近處的,而用迂遠的說法強行穿鑿附會,謬誤顯而易見。

況且,一般來說,「臟腑疾病只有虛弱的才能受到,而實證的不會受到;臟腑邪氣只有實證的才能傳播,而虛證的不會傳播。

」故治肝虛者,直補其肝,以御外侮;治肝實者,先實脾土,以防滋蔓,此正治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二句,愚見亦以為謬注,刪此十四句,則下文虛虛實實等句,一氣貫穿矣。

白話文:

因此,治療肝虛的人,直接補養肝臟,以抵禦外邪;治療肝實的人,先補益脾胃,以防止病情擴散,這是正治法。「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這兩句,我愚見以為也是錯誤的註解。刪除這十四句,那麼下面的虛虛實實等句,就可以一氣貫穿了。

3. 辨《金匱》䅽飥之譌

《金匱》第十三節「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之下,魏柏鄉諸本作「䅽飪之邪」,徐忠可諸本作「䅽飥之邪」,醫以「䅽字讀作「谷」字者居多,以致《金匱心典》竟作「谷飥之邪」矣。蓋因梅誕生《字彙》無此「䅽」字,而「飥」字注云:麵裹屬,故誤以「谷」字配之,而為難化之物也。考《康熙字典》「䅽」字注云:讀與「䅽」同,即以《金匱》䅽飪之邪」句實之。

白話文:

在《金匱》第十三節「清邪(較輕的邪氣)在上面,濁邪(較重的邪氣)在下面,大邪(大範圍的邪氣)在體表,小邪(小範圍的邪氣)在體內」的句子下面,魏柏鄉的版本寫作「䅽飪之邪」,而徐忠可的版本寫作「䅽飥之邪」。大多數醫師都將「䅽」字讀作「谷」字,甚至在《金匱心典》中直接寫作「谷飥之邪」。

這是因為梅誕生撰寫的《字彙》中沒有「䅽」字,而「飥」字的註解是麵皮類,所以錯誤地用「谷」字來代替,代表難於消化的食物。查考《康熙字典》,「䅽」字的註解說明讀音與「䅽」相同,並引用了《金匱》中「䅽飪之邪」的句子作佐證。

按「飪為烹調生熟之節,則此句當作馨香可口,過食之而停滯,應讀「䅽(音馨)飪」為是。以「䅽」讀「谷」,以「飪」作「飥」,及竟作「谷飥」者,皆非也。

白話文:

將食物烹調至恰到好處,指食物美味可口。過量食用會導致滯留,所以應該讀作「馨飪」。用「馨」讀「谷」,用「飪」作「飥」,最終寫成「谷飥」的都是不對的。

4. 二陽之病發心脾解

二陽者,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也。其病發於心脾,蓋因思為脾志,而實本於心。其始也,有不得於隱曲之事,於是思則氣結,鬱而為火,以致心營暗耗,既不能下交於腎,脾土鬱結,又轉而克腎,是以男予少精,女子不月,無非腎燥而血液乾枯也。且夫脾有鬱火,則表裡相傳,胃津亦涸;大腸為胃之傳道,故並大腸而亦病也。

白話文:

二陽指的是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它們的病症起於心脾,原因是思慮屬於脾的志意,而思慮過度則源自於心。一開始,因為一些難以言喻的事情而思慮過度,這樣一來,氣就會鬱結,鬱結就會化火,導致心營暗耗,無法下交腎水,脾土鬱結,進而轉過來剋制腎水,所以男性會精子少,女性會閉經,這都是因為腎水枯竭,血液乾枯所致。而且脾氣鬱火,會裡應外合,胃液也會乾涸;大腸是胃氣傳導的通路,所以大腸也會跟著發病。

此二陽之病,當以燥火之證言,在胃則為消、為格,在腸則為閉、為鞭;至於胃腑既燥,而脾無以行其津液,則為風消。風消者、火甚而生風,脾憊而肌肉消削也。大腸之燥傳入於肺,則為息奔。息奔者,息有音而上奔不下也。四臟二腑交相燔灼,陰液盡耗,故直斷為「死不治」。

白話文:

這類中暑的疾病表現出燥熱的症狀。如果在胃部,就會出現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的情況;如果在腸道,就會出現便祕、抽筋的情況。當胃和腸道都乾燥時,脾臟無法運轉津液,就會導致風消。風消是因為火氣過盛而產生風,脾臟衰弱,肌肉消瘦。大腸中的燥氣傳入肺部,就會出現息奔。息奔就是呼吸有聲音,而且向上衝,無法向下。四臟六腑相互灼傷,體內的陰液耗盡,所以直接判斷為「無法治癒」。

昔王安道以腸胃有病,延及心、脾,顛倒其說,於「不得隱曲」之故,闕而未洋。喻嘉言闡發稍明,亦但言其所當然,而未窮其所以然,故更詳之。

白話文:

以前王安道認為腸胃有病會影響到心和脾,顛倒了他的說法,在「隱藏的脈絡」方面沒有說清楚。喻嘉言解釋得稍稍明白,但也只是說他是這樣做的,而沒有探究他這樣做的原因,所以再詳細地說明一下。

5. 維脈為病論治

《二十九難》曰:「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越人但有是說,而無治法,後人以桂枝為治,可謂中肯。蓋「陽維維於陽」,屬於衛也,故為寒熱;「陰維維於陰」,屬於營也,故為心痛。桂枝湯有和營衛,調陰陽之力,適合比例以治也。

白話文:

《二十九難》說:「陽維經出現問題會出現寒熱症狀,陰維經出現問題會出現心痛症狀。」越南醫家僅有這樣的說法,卻沒有治療方法。後人使用桂枝湯來治療,可以說是切中要害。因為「陽維經負責維護陽氣」,屬於人體的防衛系統,所以會導致寒熱;「陰維經負責維護陰氣」,屬於人體的營養系統,所以會導致心痛。桂枝湯具有調和營衛、調節陰陽的功效,所以適合使用適當的比例來治療這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