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彙講》~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人身一小天地論

造化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象之後,陰分陽也。陰為陽母,陽為陰父。陽生於子,極於已,而一陰來姤;陰生於午,極於亥,而一陽來復。震為長男屬火,火生於寅,胞胎在已;巽為長女屬水,水生於申,胞胎在亥。巳亥為天地之門戶,陰陽之根本也。

白話文:

天地萬物源自陰陽,陰陽又融於太極,太極則根源於無極。在無極之前,陰中蘊含著陽,在有形有象的世界形成之後,陰陽便分開了。陰是陽的母親,陽是陰的父親。陽氣在子月生長,發展到巳月達到頂點,接著陰氣開始生長;陰氣在午月生長,在亥月達到頂點,接著陽氣開始生長。震卦為長男,屬火,火氣在寅月生長,在巳月形成胚胎;巽卦為長女,屬水,水氣在申月生長,在亥月形成胚胎。巳月和亥月是天地之間的門戶,也是陰陽的根本所在。

人稟健順之德,以生五行之氣,隱於五臟,見於六腑。呼吸,即陰陽運輸也;津液,即雨露灌溉也;光澤,即花木榮繁也;耳目,即日月晦明也,人身一小天地,信哉。善觀脈者,知陰則知陽,知陽則知陰,可以心察,可以指別,可以類求,可以意會,可以萬全,至道淵微,莫逾於此。順而調之,真氣乃安,邪氣乃正,反之則病。

白話文:

人類天生擁有健全順暢的生理機能,能產生五行之氣,這些氣隱藏在五臟六腑之中。呼吸就像陰陽運轉一樣;津液就像雨露滋潤大地一樣;光澤就像花木茂盛繁榮一樣;耳目就像日月明暗交替一樣。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小宇宙,真是太神奇了。

善於看脈象的人,可以透過觀察陰脈就知道陽脈,透過觀察陽脈就知道陰脈。他們可以用心感知,用手指辨別,用類比推論,用心理解,從而全面瞭解病人的身體狀況。醫道深奧微妙,沒有比這更透徹的。順應身體的機能並加以調理,正氣就會安穩,邪氣就會糾正,反之就會生病。

實則氣入,虛則氣出;氣實則熱,氣虛則寒。治之若何?溫涼各隨其候,補瀉各有其宜,無虛虛,無實實,無太過,無不及,上應天光、星辰、象緯,下副四時、五行、貴賤,以明三部九候,以察八正、八風、陰陽、升降,配天象地之說,是在神悟靈機,心識微妙者矣。

白話文:

當身體氣血充足時,氣會進入體內;當身體氣血虛弱時,氣會排出體外。氣血充實時身體偏熱,氣血虛弱時身體偏寒。要如何治療這種氣虛實的問題?必須配合當下的症狀,採取溫補或清瀉治療,不應過度虛弱或過度充實。治療時要符合天象、星辰、季節、五行及身體貴賤等因素,並根據身體的三部九候、八正、八風、陰陽、升降等現象,結合天象地象的變化。唯有具備神悟靈機、心識微妙的人,才能掌握這些變化並採用適當的治療方法。

2. 書方宜人共識說

國家徵賦,單曰易知;良將用兵,法云貴速;我儕之治病亦然。嘗見一醫,方開小草,市人不知為遠志之苗,而用甘草之細小者。又有一醫,方開蜀漆,市人不知為常山之苗,而令加乾漆者。凡此之類,如寫玉竹為萎蕤,乳香為薰陸,天麻為獨搖草,人乳為蟠桃酒,鴿糞為左蟠龍,灶心土為伏龍肝者,不勝枚舉。

白話文:

國家徵收賦稅,課目單純,容易瞭解;優秀的將領用兵,強調速度;我們治病也是如此。曾經見過一位醫生,開的處方中寫著「小草」,市面上的藥材商不知道這是遠志的幼苗,反而用了甘草細小的部分。還有一位醫生,開的處方中寫著「蜀漆」,市面上的藥材商不知道這是常山的幼苗,反而指示加入乾漆。諸如此類的錯誤,例如寫「玉竹」為「萎蕤」、「乳香」為「薰陸」、「天麻」為「獨搖草」、「人乳」為「蟠桃酒」、「鴿糞」為「左蟠龍」、「竈心土」為「伏龍肝」,不勝枚舉。

但方書原有古名,而取用宜乎通俗,若圖立異矜奇,致人眼生不解,危急之際,保無誤事?又有醫人工於草書者,醫案人或不識,所繫尚無輕重;至於藥名,則藥鋪中人,豈能盡識草書乎?孟浪者約略撮之而貽誤,小心者往返詢問而羈延。可否相約同人,凡書方案,字期清爽,藥期共曉。

白話文:

但是醫書原本有古稱,使用時應該以大眾能懂的為宜。如果為了追求新奇而使用難懂的字詞,讓人看到卻看不懂,在緊急時刻,難保不會出錯?還有一些醫生擅長草書,寫病例時別人可能不認識,所記載的事情或許還不是很重要;但如果是藥物名稱,藥房中的人難道都能認得草書嗎?大膽的人大概猜一猜就用,容易出錯;小心的人來回詢問,浪費時間。我們大家能不能約定好,凡是寫方劑和病歷,字體要工整清晰,藥名要大家都認識。

再如藥引中生薑常寫幾片,燈心常寫幾根,竹葉、橘葉常寫幾瓣,蔥管、荷梗常寫幾寸,余謂片有厚薄,根有短長,瓣有大小,寸有粗細,諸如此類,皆須以分兩為準。又煎藥宜囑病家,各藥各罐,勿與他人共用,恐彼煎攻克,此煎補益,彼煎寒涼,此煎溫熱,譬如酒壺泡茶,雖不醉人,難免酒氣。此說偶見於《願體集》中,竊以為先得我心,故亦摘而贅之。

白話文:

例如,藥材中的生薑常常寫著「幾片」,燈心草常常寫著「幾根」,竹葉和橘子葉常常寫著「幾瓣」,蔥管和荷梗常常寫著「幾寸」。我覺得片有厚薄、根有長短、瓣有大小、寸有粗細。像這類東西,都必須用「兩」為標準。

熬藥時也要囑咐病人,不同的藥材要分開熬煮,不要和別人的藥材混在一起,因為怕別人的藥是攻克性的,而自己的藥是補益的;別人的藥寒涼,而自己的藥溫熱。這就像用酒壺泡茶,即使不醉人,也難免會沾染上酒味。

這個說法偶爾在《願體集》中提到,我覺得說中了我的心意,所以摘錄下來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