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彙講》~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王雲林

3. 禱告藥皇誓疏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長至日,王家瓚謹以清香禱告於藥皇曰:竊聞《詩》云:「上帝臨汝,無貳爾心。」《書》曰:「作善降之百樣,作不善降之百殃。」又曰:「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此列聖所垂之明訓也。微氓如家瓚,生既不辰,命復多舛,蓋自先祖母五十餘年,撫孤植節,一線單傳,以迄於今。吾父衰齡望八,吾母見背,兩弟繼歿,俱無嗣息。

瓚所生兒女六人,亦皆以痘殤,孤危至此,無日不返躬自責也。惟此瘍醫世業,謹守家傳,凡見諸苦惱,無論貧富,先懷悲憫,耿耿此心,惟無可表。第自揣以褊淺之見識,荷司命之擔當,任大責重,豈盡無訛,清夜深思,愈增憂懼。幸而歲戊辰,竟得子,已已冬出痘矣。庚午又得子,今冬又出痘矣。

家瓚向天稽首,末由報答鴻麻,誠恐遷善不力,惡將蝟集,舜蹠之分,間不容髮,敢矢誓願為承先裕後之基址。其首重者,忍辱安貧,畢生兢守,誓不趨時誇耀;或遇瀕危之症,悉心療治,誓不惜名恝置;或遇輕淺之疾,即時安慰,誓不張皇顯功;或病果疑難,學識未到,必詳審以待高明,誓不耽延貽誤;或遇富厚之家,誓不幸災攫利;或遇貧困之人,隨力救援,誓不市恩而沾譽;或遇當道搢紳,隨緣調治,誓不媚諛以玷祖先。

嗟乎!人命至重,冥報難逃,執一得以誤人,昧良心而罔利,均弗為之,若知之而自犯之,是自絕於天也。設家瓚世味攖心,初終易轍,陽譴陰誅,交加不悔,神抵在上,其明鑑之。惟是力有所不逮,情有所不忍,目擊貧病無告,煙火不繼之家,每有不堪之慘,徹底躊躇,點金乏術,今擬於薪水布袍之外,量為留余,制諸藥餌,為救療貧病之萬一。猶以母靈暴露,力不從心,然一安慈魄,此事亦誓必為之也。

所仰祈者,老父壽而康寧,優遊晚景,二子克自振立,以延列祖書香,以報張太君之苦節,則臣願足矣。若夫一身之榮辱,則家瓚命相已定,不敢妄祈,不勝戰慄投誠之至。

丙午之秋,東作陰騭文頌言畢,覆命兒輩於祖筆一卷中,檢先大父緘齋公「禱告藥皇誓疏」底稿,讀之怦怦心動。鳴呼!以慈悲為命脈,以神明為監史,以忍辱為安貧之極致,以種德為詒謀之首務,苟非深明於天人相與之微,有能如是之憂勤惕厲者乎?東老矣,幸食舊德,以迄於今,綿及曾元,識字讀書,皆先人之賜也,謹錄一通,俾兒孫朝夕觀省,相與動心忍性,溫溫惴惴,無忝所生,是則予小子之責也夫。孫岱東百拜謹識,時年七十有三。

此篇誓疏,雖非講學之文,然惟有此實心,斯有實學,則是此心亦吾醫所宜亟講也。雲林先生之後,迄今五世矣,不僅良醫代出,抑且書香相繼,安知非此存心之報哉?當弁卷首,以志我儕講學之一證。

白話文:

[禱告藥皇誓疏]

在康熙三十一年的冬至日,王家瓚以恭敬之心用清香向藥皇祈禱。我聽說過《詩經》中提到:"上帝在你面前,不可二心。"《尚書》中說:"行善者會得到百倍的福報,做惡者將遭受百倍的災難。"又說:"順應道德則吉祥,違背道德則兇險,就像影子和迴音一樣緊跟著。"這是先賢們留下的明確教訓。

像我這樣的小民,出生時運氣不佳,一生多舛。從我的祖母五十多年前,一人辛苦養育孤兒,家族的血脈單薄,一直傳到今天。父親已經八十高齡,母親已去世,兩個弟弟也相繼離世,都沒有留下子孫。

我所生的六個兒女,也都因天花而早逝,我孤獨至此,每天都在反省自己的責任。我從事醫術,嚴守家傳,凡見他人受苦,無論貧富,都會抱持同情心,這份心意,無法言表。但我知道,自己才識淺薄,肩負著生命的重任,任務重大,難免有失誤,深夜思考,更加擔心害怕。幸運的是,在戊辰年,終於有了兒子,己巳年的冬天得了天花。庚午年又有了兒子,今年冬天又得了天花。

我向天叩首,找不到報答的方法,只怕自己不能改過自新,罪惡將會接踵而來,善惡之間,僅有一線之隔,我敢發誓,願為承先啟後的基礎。我首要做的,就是忍受侮辱,安於貧窮,終身堅守,決不趨炎附勢;如果遇到生命垂危的病人,我會盡全力治療,決不因名利而放棄;如果遇到輕微的疾病,我會立即安慰,決不炫耀自己的功績;如果病情確實難解,我的知識不足,一定詳細審查,等待更高明的醫生,決不拖延,以免誤診;如果遇到富有的家庭,我決不會趁機獲利;如果遇到貧困的人,我會盡力救援,決不為了名譽而施捨;如果遇到權貴,我會根據實際情況治療,決不奉承討好,以免玷污祖先。

唉!人的生命非常重要,冥報難以逃避,固執己見會誤人,昧著良心求利,我都決不做。如果明知故犯,那是自我斷絕了天命。假設我被世俗的慾望迷惑,改變初心,那麼無論是明面上還是暗地裡的懲罰,我都毫不後悔。神明在上,請明察我的心。

只是我的能力有限,有些事情我做不到,有些事情我無法忍受,看到貧病交迫、生活困難的家庭,總是感到無比的痛苦,我總是想方設法,但卻無計可施。現在我打算在我微薄的收入之外,留下一部分,製造一些藥物,作為救助貧病的微小之力。但是,由於母親的靈柩還未妥善安置,我力量有限,但我發誓,一定要完成這件事。

我祈求的是,父親能夠健康長壽,晚年悠閒,兩個兒子能夠自立,延續祖先的學術,以報答張太君的艱辛,那麼我就滿足了。至於我個人的榮辱,那都是命中註定,我不敢妄求,我非常惶恐,誠心祈求。

在丙午年的秋天,我讓兒孫們在祖先的文卷中找到祖父緘齋公的"禱告藥皇誓疏"底稿,讀後感動不已。唉!以慈悲為生命,以神明為監督,以忍受侮辱為貧窮的極致,以積德為首要任務,如果不是對天人合一有深刻的理解,誰能如此勤勉警惕呢?我已經老了,幸虧有祖先的庇護,直到今天,福澤延續到曾孫,他們都能識字讀書,這都是祖先的恩賜。我謹慎地抄錄了一份,讓兒孫們早晚觀看,共同激發勇氣,保持敬畏之心,不愧對祖先,這就是我作為後輩的責任。

孫岱東在此百拜,當時我已經七十三歲。

這篇誓疏,雖然不是學術文章,但只有這種真誠的心,纔能有真正的學問,這就是我們醫生應該急切學習的。從雲林先生開始,至今已有五代,不僅良醫輩出,而且學術相繼,怎能知道這不是因為這種心態的回報呢?我將這篇文章放在卷首,以此作為我們學術研究的一個證明。

大烈識。